在生活中快乐成长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要想在学校中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必须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为此,学校引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开展生活德育校本课程研究,将德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一、开发生活德育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是教育教学阵地的主要资源,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起着直接而重要的引领作用。校本教材的开发能丰富校本课程的建设,是完成教学目标,有效促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打造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措施。因此,生活德育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要始终贯彻“以生为本”的原则,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学校成立了开发领导小组,通过精心研究,仔细探讨,反复施教修正,编写了生活德育校本教材——《生活德育ABC》。教材分低中高三段,每段分上下两册,每册包括6大板块:生活规范、文明生活、生活经典、节日生活、健康生活、生活时尚,分别对应规范训练、文明礼仪、道德教育、节日教育、安全教育、创新教育6大教育内容。
  例如,教材的第一板块——生活德育规范训练,是学校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编写的内容。对于规范,很多学生背得熟练,真正执行起来却很难。因此,学校分年段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出学生喜欢的条例和普遍觉得较难的条款,组织学生反复探讨,最后从习惯、品德、意志等角度入手,制订了生活规范序列,分守纪律、知礼仪、勤学习、重安全、讲卫生和爱公物6大项,每项再细分为18小项,遵循由易到难、从低到高的原则,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编写出生活规范。每课内容分“诵一诵、说一说、做一做”三个栏目展开,图文并茂,一课一得。课外则一周一训,一月一个重点,渐次提升。每项训练要求具体明确,操作性强,琅琅上口。如卫生整理:每人一岗位,桌凳一条线,弯腰随手捡,地面无纸片。课前准备:铃声响,进课堂,眼睛平视望前方,小小手,放放平,小小脚,并并拢,抬头挺胸坐得直,安安静静等老师!
  6大板块分别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针对学生平时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的欠缺,喜好和难易程度,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精选故事、名言警句、自编儿歌,形成了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实用性为一体的生活德育校本教材。教材在德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以及评价上紧紧围绕学生生活,实施结果表明,学生的思想道德得到启蒙,良好品行逐渐养成。
  二、构建生活德育活动课程
  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实施,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生活德育的实施打下了基础。活动是德育的载体,只有选择源于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开展活动,德育才能取得实效。“寓德于生活”,就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让道德认识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行为习惯。为此,学校依托校本教材,结合本校和学生实际,构建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德育活动课程,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出校门,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活动课程主要分为校园节会特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两大类。
  1.校园节会特色活动
  学校结合科技、书香、体艺等特色建设开展了四大节会。如4月的读书节,结合教材中的“生活经典”,开展 “旧书交易活动”“相约好书”“漂书”等活动,让学生读经典,美言行,以文化人。5月的艺术节,结合“健康生活”和“生活时尚”,举办文娱演出,开展“小歌手”“小乐手”等评比活动,让同学们亮歌喉,展才艺,学会过健康的生活。10月的科技节,则结合“创新教育”内容,开展“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比赛”等活动,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1月的体育节,结合“规范训练”内容,在运动会、团体操、体育游戏等团体赛活动的排练中,严格要求学生,提高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和集体意识;“1分钟跳短绳”“踢毽子”等个人吉尼斯挑战赛,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增强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活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以帮助他们在快乐的活动中全面发展,张扬个性。
  2.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结合生活德育校本教材,利用校内特色资源、校外资源,并整合社区资源开展了多种实践活动。
  利用校内特色资源。如“星星气象站”“红领巾植物园”等,都是校内构建的生活德育基地。而以“家庭实验室”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更是学校生活德育的特色活动。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以家庭为阵地,以综合实践课程为依托,让学生在生活中亲历科学过程,从而培养科学创新精神,提升科学素养。其中涌现出许多科技小能手,如五(1)班的江奕同学利用家庭实验室和同学章颖墨一起展开对“松门糠塘河水对土壤的污染”的研究活动,撰写了《被忽略的污染》,获得了省科技大赛小论文评比二等奖。此外,各类多彩的社团实践活动,也为孩子们的发展提供了舞台。
  挖掘校外资源。学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挖掘家庭生活资源开展了“亲子共读”“为父母做一件事”等家庭实践活动。每年组织学生去校外实践基地,让孩子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过一过独立生活,磨练学生意志,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抗挫品质。如四(1)班陈洋同学在游览长屿洞天期间,萌发了调查研究的欲望,这一想法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赞同。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历时三个月,分四个阶段对长屿洞天的历史与现状、景点构成、游客来源以及对票价的看法等做了详尽的调查。活动获得了浙江省科技大赛实践活动评比二等奖。
  整合社区资源。社区是社会的缩影,学校紧邻锦园社区,因此结合学生的年龄层次,从学生各自的兴趣、需要和爱好出发,分低中高三个阶段,确定“我爱社区”“走进社区”“服务社区”三大主题,分别开展了“美丽社区我的家”“热热闹闹迎元宵”“对锦园小区停车难问题的调查”等活动。如针对小区停车难问题,六年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对锦园小区停车难问题的调查”。活动中,孩子们收获很大:考虑问题更全面了,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还学会了与人交往,增强了学习主动性,最后还解决了小区停车难的问题。温岭日报对此还作了专题报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   活动课程的构建,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同时,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通过多种方式展示了自己不同的能力,体验到与众不同的成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了道德成长。这就实现了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即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会生活。
  三、开展生活德育多元评价
  多种生活德育实施策略,扎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但小学生年龄小,兴趣缺乏持久性,还需要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为此,学校根据生活德育课程,构建了生活德育特色评价,倡导德育评价生活化,建立贴近学生生活的激励评价,使评价活动走近学生,回归生活,巩固了学生的道德品质。
  分层评价。学校根据生活德育校本教材中6大板块的内容,分低中高年级制定了梯级递进的评价目标,保证评价目标能帮助学生激活一个又一个新的道德需求。如文明礼仪方面:低年级要求要尊重长辈,见到师长要主动问好;中年级要求尊重他人,首先要学会倾听,不要打扰别人的学习和工作等等;高年级要求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特别是弱势群体,要学会宽容和谅解他人,知道在集体中怎样讲民主,等等。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老师评、家长评。如此,促使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多元化,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发展评价。评价内容既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又要面向学生未来生活需要。为此,学校从学生需要、兴趣、长远发展出发,开发多种评价内容,以促进学生个性张扬和健康发展。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特长制定个性评价目标,如在阅读方面,自己想要评上几星级,在器乐方面要达到几级水平,在绘画方面要达到的段位等。
  体验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学校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上,实行定性或不定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德育生活中的积极体验和科学方法的习得,做到既注重结果,更强调过程。如学生参加社区的实践活动后,社区工作人员评价说:“孩子们自从参加小区活动以后,变得更礼貌了,路上碰到我们,都能热情地打招呼,课余还主动协助我们管理小区的花草树木,真正成了小区的主人。”
  生活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更促进了学校的整体发展。未来,学校将继续践行和探索生活德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快乐成长。
  (作者单位:温岭市锦园小学浙江台州 3175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其他文献
摘 要  美国高中生涯辅导具有成熟的模式。以密苏里州为例,注重学生大学和就业准备,采用“知识深度”的模式,将学生生涯发展目标与评价相统一;形成从知识到行动的生涯辅导路径,开设系统课程体系,进行学生个人规划,注重对学生生涯发展的持续跟踪指导;建立全方位支持的资源库,为学生提供工具、技术、信息和指导支持;形成以辅导师和教师为主的多元主体的合作团队。  关 键 词  美国;密苏里州;高中;生涯辅导  中
摘 要 在国家振兴乡村的大战略背景下,田园文化进校园已经成为农村学校的必然选择。在考察田园文化的历史内涵与现代意蕴的基础上,广州市白云区谢家庄小学通过顶层学校文化设计、田园化校园建设、系列化课程实施、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等路径,有效提高了师生素质,推动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关 键 词 田园文化;农村教育;学校文化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7-0
容中逵在《中国教育学刊》2019年第1期《中小學教师身份认同构建的基本理路》一文指出,教师身份认同构建是教师个体在社会良知代言人的核心价值取向主导下,通过处理个体与自然、与他人、与自身的关系,进而达成符合社会良知代言人的逻辑自洽过程。  其一,教师身份认同构建具有多重因素影响性与个体自我形成性。由于教师是社会人,其身份认同构建除了受制于自己关于身为人师的观念的影响外,还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尽管影响教
摘 要 当前,我国公民教育总体上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表现为公民教育内涵模糊,目标偏颇,内容碎片化,方式单一,方法死板。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对公民教育的重视不够,国家没有形成系统的公民教育规划,学校公民教育实施不力,缺少基于中国文化、中国政治的公民观念。加强公民教育,需要从理论上界定中国公民的内涵,国家要把公民教育提上议程,对公民教育进行系统规划;确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公民教育内容,在学
翻阅孩子们幼儿园的毕业照时,和孩子们在一起的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  我看到了那个淘气包小元调皮的样子,看到他满操场奔跑,看到他爬上了窗台,看到他在桌子底下等待着我去抓他,看到他睁一只眼眯一只眼地观察我……  我看到了奔跑过来投入我怀抱的琪琪,看到那个想独自占有我怀抱的蕊蕊,看到了那个总想当排头兵的依依……  我仿佛又听到了他们手拉手游戏的呐喊声,听到了他们高声唱着《友谊地久天长》,听到了他们喊“张
摘 要 道德与法治课程相比品德与生活(社会)、思想品德课程,大幅增加了法治教育等诸多新的内容和要求。但它延续了21世纪初确立的德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体系,蕴涵了我国德育课程改革的初心。我们在关注并积极应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新要求、新内容时,要审视21世纪初设立的德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否已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和落实。德育课程回归做人、回归生活,追求实效的基本理念有必要在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教学
摘 要:“师生之礼”与师生之“礼”是本质与表征的关系,通过礼物传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是一种符号表意的过程。应该重点关注礼物的形式意义,弱化其物质价值,警惕礼物(the gift)变为毒物(Das Gift)的可能。“虚拟礼物”“言语礼物”以及“诗意礼物”可以作为表达师生情意的合理形态。  关键词:师生关系;尊师文化;礼;礼物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
摘 要 “美诵育人”将朗诵提高到美学的层面,以高质量的朗诵所创造的美感育人。通过将选诗文,以富于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和情感美的诗文内容开启学生的审美感知;立足“诗情”突出“画意”,利用校园空间营建朗诵主题景观和立体声画环境,触发学生的审美愿望;通过朗诵技术指导和行动引领,帮助学生学会“美诵”,在美的朗诵中创造美好生活。  关 键 词 诵读;美诵育人;审美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摘 要依托表现性评价,通过制定表现性评价目标、评分規则,设计表现性任务情境的流程,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思维的“可视化”,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指引,促进学生的思维在场,深度参与课堂学习,积极思考,让学习真正发生。  关 键 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表现性评价;思维可视化;高阶思维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1)04-00-04  走进核心素养时代,“思维能力”
宋 晔、牛宇帆在《教育发展研究》第2期《人性复归新思路:生态德育——基于生态伦理的德育思考》一文中指出,人性失落已经被现代社会所公认:物欲泛滥导致的信仰危机;利己主义横行导致的道德危机;人的功能化导致的价值危机。由于道德教育具有复归人性的责任,因而生态德育作为一种新型德育观也肩负起这一使命,使其本身具有了多重复归人性的精神意蕴,包括敬畏生命的態度致力于重塑人性的信仰;守护共生的理念期待重构人性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