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要想在学校中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必须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为此,学校引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开展生活德育校本课程研究,将德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一、开发生活德育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是教育教学阵地的主要资源,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起着直接而重要的引领作用。校本教材的开发能丰富校本课程的建设,是完成教学目标,有效促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打造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措施。因此,生活德育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要始终贯彻“以生为本”的原则,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学校成立了开发领导小组,通过精心研究,仔细探讨,反复施教修正,编写了生活德育校本教材——《生活德育ABC》。教材分低中高三段,每段分上下两册,每册包括6大板块:生活规范、文明生活、生活经典、节日生活、健康生活、生活时尚,分别对应规范训练、文明礼仪、道德教育、节日教育、安全教育、创新教育6大教育内容。
例如,教材的第一板块——生活德育规范训练,是学校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编写的内容。对于规范,很多学生背得熟练,真正执行起来却很难。因此,学校分年段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出学生喜欢的条例和普遍觉得较难的条款,组织学生反复探讨,最后从习惯、品德、意志等角度入手,制订了生活规范序列,分守纪律、知礼仪、勤学习、重安全、讲卫生和爱公物6大项,每项再细分为18小项,遵循由易到难、从低到高的原则,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编写出生活规范。每课内容分“诵一诵、说一说、做一做”三个栏目展开,图文并茂,一课一得。课外则一周一训,一月一个重点,渐次提升。每项训练要求具体明确,操作性强,琅琅上口。如卫生整理:每人一岗位,桌凳一条线,弯腰随手捡,地面无纸片。课前准备:铃声响,进课堂,眼睛平视望前方,小小手,放放平,小小脚,并并拢,抬头挺胸坐得直,安安静静等老师!
6大板块分别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针对学生平时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的欠缺,喜好和难易程度,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精选故事、名言警句、自编儿歌,形成了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实用性为一体的生活德育校本教材。教材在德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以及评价上紧紧围绕学生生活,实施结果表明,学生的思想道德得到启蒙,良好品行逐渐养成。
二、构建生活德育活动课程
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实施,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生活德育的实施打下了基础。活动是德育的载体,只有选择源于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开展活动,德育才能取得实效。“寓德于生活”,就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让道德认识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行为习惯。为此,学校依托校本教材,结合本校和学生实际,构建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德育活动课程,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出校门,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活动课程主要分为校园节会特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两大类。
1.校园节会特色活动
学校结合科技、书香、体艺等特色建设开展了四大节会。如4月的读书节,结合教材中的“生活经典”,开展 “旧书交易活动”“相约好书”“漂书”等活动,让学生读经典,美言行,以文化人。5月的艺术节,结合“健康生活”和“生活时尚”,举办文娱演出,开展“小歌手”“小乐手”等评比活动,让同学们亮歌喉,展才艺,学会过健康的生活。10月的科技节,则结合“创新教育”内容,开展“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比赛”等活动,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1月的体育节,结合“规范训练”内容,在运动会、团体操、体育游戏等团体赛活动的排练中,严格要求学生,提高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和集体意识;“1分钟跳短绳”“踢毽子”等个人吉尼斯挑战赛,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增强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活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以帮助他们在快乐的活动中全面发展,张扬个性。
2.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结合生活德育校本教材,利用校内特色资源、校外资源,并整合社区资源开展了多种实践活动。
利用校内特色资源。如“星星气象站”“红领巾植物园”等,都是校内构建的生活德育基地。而以“家庭实验室”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更是学校生活德育的特色活动。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以家庭为阵地,以综合实践课程为依托,让学生在生活中亲历科学过程,从而培养科学创新精神,提升科学素养。其中涌现出许多科技小能手,如五(1)班的江奕同学利用家庭实验室和同学章颖墨一起展开对“松门糠塘河水对土壤的污染”的研究活动,撰写了《被忽略的污染》,获得了省科技大赛小论文评比二等奖。此外,各类多彩的社团实践活动,也为孩子们的发展提供了舞台。
挖掘校外资源。学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挖掘家庭生活资源开展了“亲子共读”“为父母做一件事”等家庭实践活动。每年组织学生去校外实践基地,让孩子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过一过独立生活,磨练学生意志,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抗挫品质。如四(1)班陈洋同学在游览长屿洞天期间,萌发了调查研究的欲望,这一想法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赞同。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历时三个月,分四个阶段对长屿洞天的历史与现状、景点构成、游客来源以及对票价的看法等做了详尽的调查。活动获得了浙江省科技大赛实践活动评比二等奖。
整合社区资源。社区是社会的缩影,学校紧邻锦园社区,因此结合学生的年龄层次,从学生各自的兴趣、需要和爱好出发,分低中高三个阶段,确定“我爱社区”“走进社区”“服务社区”三大主题,分别开展了“美丽社区我的家”“热热闹闹迎元宵”“对锦园小区停车难问题的调查”等活动。如针对小区停车难问题,六年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对锦园小区停车难问题的调查”。活动中,孩子们收获很大:考虑问题更全面了,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还学会了与人交往,增强了学习主动性,最后还解决了小区停车难的问题。温岭日报对此还作了专题报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 活动课程的构建,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同时,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通过多种方式展示了自己不同的能力,体验到与众不同的成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了道德成长。这就实现了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即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会生活。
三、开展生活德育多元评价
多种生活德育实施策略,扎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但小学生年龄小,兴趣缺乏持久性,还需要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为此,学校根据生活德育课程,构建了生活德育特色评价,倡导德育评价生活化,建立贴近学生生活的激励评价,使评价活动走近学生,回归生活,巩固了学生的道德品质。
分层评价。学校根据生活德育校本教材中6大板块的内容,分低中高年级制定了梯级递进的评价目标,保证评价目标能帮助学生激活一个又一个新的道德需求。如文明礼仪方面:低年级要求要尊重长辈,见到师长要主动问好;中年级要求尊重他人,首先要学会倾听,不要打扰别人的学习和工作等等;高年级要求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特别是弱势群体,要学会宽容和谅解他人,知道在集体中怎样讲民主,等等。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老师评、家长评。如此,促使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多元化,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发展评价。评价内容既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又要面向学生未来生活需要。为此,学校从学生需要、兴趣、长远发展出发,开发多种评价内容,以促进学生个性张扬和健康发展。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特长制定个性评价目标,如在阅读方面,自己想要评上几星级,在器乐方面要达到几级水平,在绘画方面要达到的段位等。
体验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学校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上,实行定性或不定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德育生活中的积极体验和科学方法的习得,做到既注重结果,更强调过程。如学生参加社区的实践活动后,社区工作人员评价说:“孩子们自从参加小区活动以后,变得更礼貌了,路上碰到我们,都能热情地打招呼,课余还主动协助我们管理小区的花草树木,真正成了小区的主人。”
生活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更促进了学校的整体发展。未来,学校将继续践行和探索生活德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快乐成长。
(作者单位:温岭市锦园小学浙江台州 3175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一、开发生活德育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是教育教学阵地的主要资源,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起着直接而重要的引领作用。校本教材的开发能丰富校本课程的建设,是完成教学目标,有效促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打造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措施。因此,生活德育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要始终贯彻“以生为本”的原则,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学校成立了开发领导小组,通过精心研究,仔细探讨,反复施教修正,编写了生活德育校本教材——《生活德育ABC》。教材分低中高三段,每段分上下两册,每册包括6大板块:生活规范、文明生活、生活经典、节日生活、健康生活、生活时尚,分别对应规范训练、文明礼仪、道德教育、节日教育、安全教育、创新教育6大教育内容。
例如,教材的第一板块——生活德育规范训练,是学校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编写的内容。对于规范,很多学生背得熟练,真正执行起来却很难。因此,学校分年段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出学生喜欢的条例和普遍觉得较难的条款,组织学生反复探讨,最后从习惯、品德、意志等角度入手,制订了生活规范序列,分守纪律、知礼仪、勤学习、重安全、讲卫生和爱公物6大项,每项再细分为18小项,遵循由易到难、从低到高的原则,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编写出生活规范。每课内容分“诵一诵、说一说、做一做”三个栏目展开,图文并茂,一课一得。课外则一周一训,一月一个重点,渐次提升。每项训练要求具体明确,操作性强,琅琅上口。如卫生整理:每人一岗位,桌凳一条线,弯腰随手捡,地面无纸片。课前准备:铃声响,进课堂,眼睛平视望前方,小小手,放放平,小小脚,并并拢,抬头挺胸坐得直,安安静静等老师!
6大板块分别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针对学生平时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的欠缺,喜好和难易程度,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精选故事、名言警句、自编儿歌,形成了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实用性为一体的生活德育校本教材。教材在德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以及评价上紧紧围绕学生生活,实施结果表明,学生的思想道德得到启蒙,良好品行逐渐养成。
二、构建生活德育活动课程
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实施,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生活德育的实施打下了基础。活动是德育的载体,只有选择源于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开展活动,德育才能取得实效。“寓德于生活”,就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让道德认识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行为习惯。为此,学校依托校本教材,结合本校和学生实际,构建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德育活动课程,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出校门,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活动课程主要分为校园节会特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两大类。
1.校园节会特色活动
学校结合科技、书香、体艺等特色建设开展了四大节会。如4月的读书节,结合教材中的“生活经典”,开展 “旧书交易活动”“相约好书”“漂书”等活动,让学生读经典,美言行,以文化人。5月的艺术节,结合“健康生活”和“生活时尚”,举办文娱演出,开展“小歌手”“小乐手”等评比活动,让同学们亮歌喉,展才艺,学会过健康的生活。10月的科技节,则结合“创新教育”内容,开展“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比赛”等活动,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1月的体育节,结合“规范训练”内容,在运动会、团体操、体育游戏等团体赛活动的排练中,严格要求学生,提高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和集体意识;“1分钟跳短绳”“踢毽子”等个人吉尼斯挑战赛,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增强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活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以帮助他们在快乐的活动中全面发展,张扬个性。
2.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结合生活德育校本教材,利用校内特色资源、校外资源,并整合社区资源开展了多种实践活动。
利用校内特色资源。如“星星气象站”“红领巾植物园”等,都是校内构建的生活德育基地。而以“家庭实验室”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更是学校生活德育的特色活动。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以家庭为阵地,以综合实践课程为依托,让学生在生活中亲历科学过程,从而培养科学创新精神,提升科学素养。其中涌现出许多科技小能手,如五(1)班的江奕同学利用家庭实验室和同学章颖墨一起展开对“松门糠塘河水对土壤的污染”的研究活动,撰写了《被忽略的污染》,获得了省科技大赛小论文评比二等奖。此外,各类多彩的社团实践活动,也为孩子们的发展提供了舞台。
挖掘校外资源。学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挖掘家庭生活资源开展了“亲子共读”“为父母做一件事”等家庭实践活动。每年组织学生去校外实践基地,让孩子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过一过独立生活,磨练学生意志,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抗挫品质。如四(1)班陈洋同学在游览长屿洞天期间,萌发了调查研究的欲望,这一想法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赞同。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历时三个月,分四个阶段对长屿洞天的历史与现状、景点构成、游客来源以及对票价的看法等做了详尽的调查。活动获得了浙江省科技大赛实践活动评比二等奖。
整合社区资源。社区是社会的缩影,学校紧邻锦园社区,因此结合学生的年龄层次,从学生各自的兴趣、需要和爱好出发,分低中高三个阶段,确定“我爱社区”“走进社区”“服务社区”三大主题,分别开展了“美丽社区我的家”“热热闹闹迎元宵”“对锦园小区停车难问题的调查”等活动。如针对小区停车难问题,六年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对锦园小区停车难问题的调查”。活动中,孩子们收获很大:考虑问题更全面了,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还学会了与人交往,增强了学习主动性,最后还解决了小区停车难的问题。温岭日报对此还作了专题报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 活动课程的构建,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同时,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通过多种方式展示了自己不同的能力,体验到与众不同的成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了道德成长。这就实现了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即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会生活。
三、开展生活德育多元评价
多种生活德育实施策略,扎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但小学生年龄小,兴趣缺乏持久性,还需要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为此,学校根据生活德育课程,构建了生活德育特色评价,倡导德育评价生活化,建立贴近学生生活的激励评价,使评价活动走近学生,回归生活,巩固了学生的道德品质。
分层评价。学校根据生活德育校本教材中6大板块的内容,分低中高年级制定了梯级递进的评价目标,保证评价目标能帮助学生激活一个又一个新的道德需求。如文明礼仪方面:低年级要求要尊重长辈,见到师长要主动问好;中年级要求尊重他人,首先要学会倾听,不要打扰别人的学习和工作等等;高年级要求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特别是弱势群体,要学会宽容和谅解他人,知道在集体中怎样讲民主,等等。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老师评、家长评。如此,促使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多元化,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发展评价。评价内容既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又要面向学生未来生活需要。为此,学校从学生需要、兴趣、长远发展出发,开发多种评价内容,以促进学生个性张扬和健康发展。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特长制定个性评价目标,如在阅读方面,自己想要评上几星级,在器乐方面要达到几级水平,在绘画方面要达到的段位等。
体验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学校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上,实行定性或不定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德育生活中的积极体验和科学方法的习得,做到既注重结果,更强调过程。如学生参加社区的实践活动后,社区工作人员评价说:“孩子们自从参加小区活动以后,变得更礼貌了,路上碰到我们,都能热情地打招呼,课余还主动协助我们管理小区的花草树木,真正成了小区的主人。”
生活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更促进了学校的整体发展。未来,学校将继续践行和探索生活德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快乐成长。
(作者单位:温岭市锦园小学浙江台州 3175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