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成功基因

来源 :国际公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_06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舌尖2》无疑是一款成功的产品,据了解,《舌尖2》投入成本约为3000万左右,播出带来的收益已经超过1个亿。长期研究纪录片的何苏六教授曾公开表示,《舌尖2》在海外的版权销售单集价格达到6万美元,创下中国纪录片海外销售最好成绩,这个价格已与国际接轨。
  商业上的成功只是一面,社会影响收获更大。在《舌尖2》中,制作团队实现了更大的“野心”:透过美食,描绘了当代中国人在时代变迁下的生存状态,这不光获得了国内观众的极大认同,更向世界输出了中国价值观和文化符号。
  盛名之下,毁誉随行。有眼尖的网民——包括方舟子就指出,第一集《时光》中西藏青年白马攀爬40米高大树采摘蜂蜜的片段,拍摄手法抄袭BBC《人类星球》相关片段。第三集《时节》讲述飞鱼的部分画面,也照搬了BBC纪录片的镜头。对此,总导演陈晓卿并不避讳,他不太同意抄袭说法,相关素材已经得到了授权,“应该说是致敬吧。”执行总导演任长箴的回答还更干脆:“因为人家先进,我并不觉得我可耻,我倒觉得自己模仿BBC,你们能看出来说明我模仿得到位。”
  显然,“抄袭”不是大热的《舌尖2》的命门,媒体在报道两位导演对此的反应时,有意无意地加上“毫不避讳”、“坦然”这样的定语,反倒显出舌尖制作团队的一种自信来。本文我们不臧否“致敬”与“抄袭”之间的关系,倒是想探讨舌尖团队的“霸气”缘何而来,他们的成功基因何在?
  普遍认为,舌尖系列的成功,首先找到了一个好的题材——食者,性也。对美食的呈现,能够覆盖最广泛的人群。触及人心最近的通道,是通过他的胃。此谓一;
  其次,舌尖系列的成功,离不开复合营销的功劳。除了央视主平台的强力推广,社交媒体、视频网站,美食电商,多渠道传媒密集互动,形成了话题制造和持续效应,《舌尖2》的营销并非从播出时开始,也并非从制作完成时开始,而是在选题筹划阶段,就形成了种种成熟的运作手法与思路,这是成功之二;
  第三,《舌尖2》的制作与播出同步共振,引入了根据市场调整展品的生产方式。自从第一集被观众抱怨“人文太多美食太少”后,第三集就进行了调整。陈晓卿说,导演组一直很留意,“既然观众觉得人的故事不好玩儿,那这集我们就多加一些美食。”第三集分集导演胡博介绍,修改是从第一集播出后开始的,不到两周的时间。这种互动思维借鉴了国外的一些制作方法,但引入国内并付诸实践实属创举。
  关于《舌尖2》成功的原因,还有很多分析,不外乎是制造了一个好的产品,塑造了一个好的品牌,搭建了一个好的平台,完成了一次好的传播……但为何罕见如此成功的案例呢?
  陈晓卿1991年开始拍摄纪录片,在《舌尖》之前,他已经拍出了《森林之歌》,是《见证·影像志》栏目的制片人。他在网上交游广阔,美食专栏追随者众,本身是拥有一批高质量粉丝的“中V”。央视纪录频道开播,向社会征集选题,陈晓卿的美食选题得中,舌尖团队从各地电视台招聘而来,连执行总导演任长箴都是“自由职业者”。他们拥有网络时代的思维方式,又善于调用主流平台的强势资源。有这样的机制和团队支持,《舌尖》的产品决策和执行实现了高度统一,他们善于用最合适的姿势,在自己清晰的目标和社会普遍的需求之间实现对接。舌尖团队的成功,不是创造了什么先验的理念,而是能把时代的共识,强悍地落地执行。
其他文献
青岛近岸海域及苏北近岸海域是南黄海两个较典型的近岸水域,两个海域有我国重要的渔场。底栖生物在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海洋环境质量
本文分别以镁盐和造纸草浆黑液、镁盐和商品活性炭为原料,经二氧化碳活化制备氧化镁/活性炭复合材料。采用均匀设计法得到制备氧化镁/活性炭复合材料的最佳条件,采用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EDX)、X射线衍射(XRD)等现代分析手段对产物进行了分析表征,研究了氧化镁/活性炭复合材料对水体中的阴离子染料弱酸性红2R、活性黄ST-4RFN、重金属离子Cu~(2+)、Cr(VI
随着海洋石油开采及海上油运的发展,溢油事故频频发生,造成严重的海洋石油污染。石油污染给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