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光启,松江府上海县人,明末数学、农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黄良豪,上海市浦东新区人,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2012级毕业生,上海广播电视台准员工。当500年前的科学大拿徐光启遇见了21世纪的大学生黄良豪,这场穿越时空的邂逅会擦出怎样炫目的火花?
“开始创作时,专家们考虑过京剧形式,但鉴于京剧不太通俗,就放弃了。国家一级作曲家沈传薪老师找我创作歌词之前,曾想过请老艺术家作词,但是他们通常会以文言文形式表达,比较拗口,普通民众无法体会其中的含义。而这个剧目,目的在于‘传唱度’,琅琅上口,一般大众听了就能哼出来,能明白讲了什么事,这就成功了。” 其实,也有的专家提出创作成话剧,但是徐光启身上的戏剧性故事不太多,“演成话剧就显得单薄。而清唱剧则不同,它既有流行的元素,又能表达古典的主题,这就是清唱剧的生命力。”沈传薪希望黄良豪通过一个年轻人的感觉来创作清唱剧,把历史写活。就这样,经过沈传薪的引荐,徐光启转角遇见了黄良豪。“清唱剧是一种类似于西方赞美诗的艺术形式,以唱为主。与歌剧不同的是,清唱剧没有动作表演。”面对全凭歌词表现的清唱剧,肩负着歌词和朗诵词以及整个清唱剧体系、大纲创作重任的黄良豪,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
对于艺术,黄良豪无疑是喜爱的,对于艺术创作的感慨也颇多。他认为,艺术家的最高境界其实和疯子有着相似的特点,只不过艺术家是有目的地“疯”,这种“疯”是亢奋创作状态。为此,他说:“思考,对于艺术创作非常必要。看得深了,写出来的也会有内涵,感觉也就进去了,创作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创作《徐光启》时,沉淀心情,彼此的灵魂也会有深刻的碰撞。有句话说:‘创作艺术的过程是痛苦的,享受艺术的过程是幸福的’,对我,正是如此。”
“创作剧本时,我是跟着剧情的走向,跟着人物的经历一起哭,一起笑的。”据他介绍,整个剧本历时1个月。刚开始,他并没有进入状态,白天在上海广播电视台实习,晚上写作。当他把初稿拿给沈老师看时,遭到了质疑。“老师的创作状态是一个人关在房间里,一遍又一遍地弹奏钢琴,旋律时而悠扬时而愤慨,老师也会边弹奏边大笑抑或哭泣。”受到老师的感染,黄良豪决定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中。
为了培养感觉,他花几天时间呆在徐光启公园。有一天绵绵细雨,他撑着伞,走过了公园里的每一个角落,细心看完了有关徐光启的诗词、图画、塑像,一字一句品读,然后把自己放在对方的角度,揣摩他的形象、性格和气质。“公园里特别静,我有种置身于历史之中的错觉,我想他所想,思他所思,雨水打在伞上,灵感瞬间迸发。”他反复强调,在创作中他进入了慷慨激昂状态,角色的喜怒哀乐被无限放大,自己真切地感受得到。每当这样的状态出现,剧本的质量明显提升。
翻译《几何原本》,是徐光启不可不提的事儿。《徐光启》全剧六乐章之一的《雪夜对话几何学》,正是描述徐光启与利玛窦,两位中西方大师之间在翻译《几何原本》时精神上的一次对话。利玛窦是意大利传教士,所以,旋律既有江南民歌小调式的东方神韵,又有赞美诗音调的西方色彩,中西结合令人耳目一新。这一乐章是黄良豪与徐光启激烈碰撞交流的一个部分,“创作这一章节,我有深刻感触。当时,徐光启和利玛窦在寒冷的深夜,经常会因为翻译《几何原本》时遇到的专业术语,发生激烈争执。像‘直角’、‘锐角’、‘平行线’等名词,都是两人反复推敲,多次重译完成的。对于每一句诗词,该用怎样的旋律演绎,我和沈老师也是煞费苦心。这就是词、曲作者与人物的交流与融汇。”
Q
“开始创作时,专家们考虑过京剧形式,但鉴于京剧不太通俗,就放弃了。国家一级作曲家沈传薪老师找我创作歌词之前,曾想过请老艺术家作词,但是他们通常会以文言文形式表达,比较拗口,普通民众无法体会其中的含义。而这个剧目,目的在于‘传唱度’,琅琅上口,一般大众听了就能哼出来,能明白讲了什么事,这就成功了。” 其实,也有的专家提出创作成话剧,但是徐光启身上的戏剧性故事不太多,“演成话剧就显得单薄。而清唱剧则不同,它既有流行的元素,又能表达古典的主题,这就是清唱剧的生命力。”沈传薪希望黄良豪通过一个年轻人的感觉来创作清唱剧,把历史写活。就这样,经过沈传薪的引荐,徐光启转角遇见了黄良豪。“清唱剧是一种类似于西方赞美诗的艺术形式,以唱为主。与歌剧不同的是,清唱剧没有动作表演。”面对全凭歌词表现的清唱剧,肩负着歌词和朗诵词以及整个清唱剧体系、大纲创作重任的黄良豪,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
对于艺术,黄良豪无疑是喜爱的,对于艺术创作的感慨也颇多。他认为,艺术家的最高境界其实和疯子有着相似的特点,只不过艺术家是有目的地“疯”,这种“疯”是亢奋创作状态。为此,他说:“思考,对于艺术创作非常必要。看得深了,写出来的也会有内涵,感觉也就进去了,创作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创作《徐光启》时,沉淀心情,彼此的灵魂也会有深刻的碰撞。有句话说:‘创作艺术的过程是痛苦的,享受艺术的过程是幸福的’,对我,正是如此。”
“创作剧本时,我是跟着剧情的走向,跟着人物的经历一起哭,一起笑的。”据他介绍,整个剧本历时1个月。刚开始,他并没有进入状态,白天在上海广播电视台实习,晚上写作。当他把初稿拿给沈老师看时,遭到了质疑。“老师的创作状态是一个人关在房间里,一遍又一遍地弹奏钢琴,旋律时而悠扬时而愤慨,老师也会边弹奏边大笑抑或哭泣。”受到老师的感染,黄良豪决定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中。
为了培养感觉,他花几天时间呆在徐光启公园。有一天绵绵细雨,他撑着伞,走过了公园里的每一个角落,细心看完了有关徐光启的诗词、图画、塑像,一字一句品读,然后把自己放在对方的角度,揣摩他的形象、性格和气质。“公园里特别静,我有种置身于历史之中的错觉,我想他所想,思他所思,雨水打在伞上,灵感瞬间迸发。”他反复强调,在创作中他进入了慷慨激昂状态,角色的喜怒哀乐被无限放大,自己真切地感受得到。每当这样的状态出现,剧本的质量明显提升。
翻译《几何原本》,是徐光启不可不提的事儿。《徐光启》全剧六乐章之一的《雪夜对话几何学》,正是描述徐光启与利玛窦,两位中西方大师之间在翻译《几何原本》时精神上的一次对话。利玛窦是意大利传教士,所以,旋律既有江南民歌小调式的东方神韵,又有赞美诗音调的西方色彩,中西结合令人耳目一新。这一乐章是黄良豪与徐光启激烈碰撞交流的一个部分,“创作这一章节,我有深刻感触。当时,徐光启和利玛窦在寒冷的深夜,经常会因为翻译《几何原本》时遇到的专业术语,发生激烈争执。像‘直角’、‘锐角’、‘平行线’等名词,都是两人反复推敲,多次重译完成的。对于每一句诗词,该用怎样的旋律演绎,我和沈老师也是煞费苦心。这就是词、曲作者与人物的交流与融汇。”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