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后电视台会消失吗?

来源 :数码影像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l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2012年里,腾讯是一个年收入450亿的互联网公司,我们SMG(名称上是东方传媒集团,但实际仍是上海广电)是—个年收入200亿不到的电视台;相比之下拥有芒果台的湖南广电年收入已超过200亿。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且不说就同比增长和净利润这两项而言,腾讯肯定超过传统电视台。就现有局面下,两个国内堪称顶级的广电集团已经达不到一个互联网公司的水平了。
  前段时间在微博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假如腾讯做电视怎么办,但我想说,其实腾讯早就开始做电视了。只不过他们有个更低调的名字,叫腾讯视频。
  在腾讯工作的同学去年就告诉我,腾讯正在北京搭建大型演播室,而他所在的直播导控那一块除了设备在不断更新,他也经常全国各地的跑直播项目。一场演唱会下来,他们的直播没有高成本的卫星车,有的是好几台电脑、网线,协同式的线上直播后台。其余的摄像、舞美、切台子等传统广电工程项目都外包给了一家传媒公司。
  好吧,以前都是电视台外包给制作公司,现在腾讯也开始外包了。那么对于制作公司来说,以前的财主是电视台,现在的财主是电视台和腾讯这样的公司。文章开头已经说明了两个财主的实力,那么很明显,市场化的情况下,给财主打工的外包公司会倾向谁,大家应该心里会有答案。
  这还不可怕,更可怕的是这场演唱会的主办方是就腾讯的QQ音乐。QQ音乐付版权费和出场费给到场的歌手,乐迷那边赚取人气和播放次数最终转化为访问流量获取更多的用户黏性和广告收入。等于一场演唱会下来,一个叫腾讯的IT公司把一个传媒大型活动百分之八十的内容都内部消化了。而这一切的一切,只是腾讯视频化的冰山一角。现在他们还做各种体育赛事转播,大型新闻的直播等等,更不用说网络播放的电视剧电影等等了。这几乎覆盖了电视台所能覆盖的一切范围。
  但刚说的这些大概有很多人没有看到过。是啊,谁会去腾讯看一场演唱会?谁会去腾讯看足球直播?谁会去腾讯看大型新闻直播?网络那么卡,像素那么低,视频框那么小,还要开电脑,那么麻烦。等等!其实仔细想想,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网速和屏幕两大硬件条件的不满足情况下。倘若有一天,4G或者5G时代全面来临,空气中弥漫着每秒10MB的无线网络信号,手上那着个平板电脑,大屏幕手机,头上戴着个谷歌眼镜的你,还会嫌弃那些种种不便吗?瞬间登陆腾讯,然后看一场球赛,看一场演唱会。现在没时间?不急,下班回家的时候看回看不就行了?这时谁还会坐在家里看电视呢?没有。真的没有。
  这一天还远吗?不远。2015年,南京将实现4G网络全城覆盖。那北上广岂不是更早?2020年,也就是七年后的今天,电视消失了,你也不会感觉到奇怪。那,电视台会消失吗?
  也许真的会,电视台在这七年里,最先消失的,也许是那群极富有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一线员工。他们在各大电视台辞职,转投到各大网络视频公司。网络视频公司给他们更高的薪水,更多的制作空间,更好的激励制度。而他们带给网络视频公司的是他们手里的技术经验和舞美灯光等等这样轻资产的网络公司不可能先天拥有的东西。这还只是建立在一个基本市场化人才流动的假设下,倘若再算进电视台里种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劣势,人员流动也许会比想象的来得更加猛烈。
  在这里还有一个潜在的电视台人才可能流动方向会在UGC平台和自创门户上。目前在国内能看到的有清晰盈利方向和客户的UGC平台制作水平仍然显得业余,比如王自如的电子消费类产品的UGC网站。虽然受众面很广,但这样的UGC平台和门户上的作品是随便一个正规受训过三年左右的电视人,通过一些自我学习,就能达到更优秀产出水平的。等电视台待不住了,这样的人才再一流出,拿出一些基本经费,结合自己的爱好做一些想做的东西,再通过UGC商业化,是完全有可能的。
  放眼望去,YouTube上的许多精英级别UGC就已经达到了制作专业的商业化。但大概等国内到那时,UGC里的U,应该要加上个前缀了,叫PUGC(professional user gene rated content),专业用户生成内容。而且这个PUGC的发布平台可以轻易做到渠道的广覆盖,比如,微信公众账号,新浪微博即时更新,自建网站发布,自建APP发布等等。以前是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现在可以说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上升期新媒体平台,不输给一个没落的电视台。如今,身在电视台的一些节目制作人也不得不拿起微博和微信进行宣传了。但仍有很多制作人尚未醒悟,我为我自己所工作的节目开了个微博,并制定了初始版本的管理规则,但这件事情从没有任何一个领导要求我做,我做这件事情也没有想过要拿更多绩效,我只是为了我们制作的节目能够得到更多的反馈,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回头想想,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啊?这大概也算是新媒体倒逼传统媒体走下神坛,必须接地气的一个过程了。
  电视台原本是一个强势平台+内容制造的综合体。那么强势平台优势被更快的互联网和更清楚的移动屏幕夺取后,内容制造方面的人才再一走,基本一个电视台就人去楼空了。国内的政治体制本身决定了电视台的存在是不需要纠结于先有鸡或者先有鸡蛋这种事情的。政治体制缔造强势平台,强势平台的光环吸引人才,逻辑很简单。所以一旦强势平台优势不在,人才流失是肯定的。前几周有幸与一位有20年资深经历的电视工作者聊起电视行业现状,所听到的内容里记忆最深刻的就是电视最风光的那几年已经过去,现在好的人都留不下来了。
  我所在的上海广电已经不是当年的上海广电了。现在上海或周边省份的优秀电视作品的半壁江山来自于一个叫做灿星的制作公司,包括达人秀、好声音等等。灿星并不神秘,公开资料显示它背后是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和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当然华人文化基金这边,上海文广有股份,但全然是被稀释得不占主导地位了。我们可以说上海广电仍有实力做出优秀的电视作品,不过些优秀作品里有多少来自于广电系统体制内的内容制造成分就真的很难说了。如果说是体制内的人做出来的作品,何以我们在体制内见不到这么好的作品呢?   可以说上海广电的对外合作,也是在前掌门人黎瑞刚对制播分离策略的布局下,进两步,退一步的走到今天的。现在黎瑞刚已经回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旗下上海广电、上影集团、东方明珠、文广演艺、东方网、上海影视节办公室报刊杂志等等都包括在内)坐镇,随着更多类似于梦工厂这样的项目在上海发芽,那么有理由相信他之前的布局会以更广和更快的速度得以实现和推进,最后开花结果。所以,极有可能的一个趋势是电视台外部联合的制播分离项目发展得越快,电视台体制内部的已累积力量也会被掏空得越快。
  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当顶尖内容制造者被挖去之后,卫星频道全国辐射的优势被互联网取代之后,电视台仍然有剩下的一批内容制造者。他们或许中庸,或许才刚刚上手内容制作,但他们仍然有机会在未来为电视台的生存而工作。当电视频道不再是电视机遥控器里的一个数字,而是手机里的APP,谷歌眼镜里的可视化内容以后,人们也随时有权利来看任何一个他们想看的频道。
  我在上海外语频道工作,这个频道是一个全国除了上海和周边小城市以外都无法直接用电视机收看的电视频道。但七年后的今天,不论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在伦敦的地铁里,或者北京的胡同里,只要你打开手机,打开谷歌眼镜的视频功能,开启你身边任何一块智能化的屏幕,你就能收看到我们的节目。那时候我们的潜在受众不再是“上海外籍人士和懂英语的白领”,而是全世界懂英语的人。那时候,广告商会因为我们有更广泛的受众而给能接受我们更高的植入广告报价。
  但问题是我们上海外语频道能熬过这七年吗?有多少人会在4G时代全面来临那天之前离开跑到报酬更高的大型或中型IT上市公司那里去做视频内容?即便我们熬过了这七年,当我们直面能看到BBC、CNN、CBS、NBC、BLOOMBERG、ESPN,或者那些现在在IPTV里收费的那些高清+英文内容的观众时,我们又能吸引到他们其中的多少人?要看新闻为什么他们要看我们上海外语频道的新闻?要看原版电影、美剧、真人秀等等翻译好的英文内容,他们为什么不直接上爱奇艺、乐视网等等客户端?这都是我们上海外语频道电视台的人要一一思考和自己解决的问题。
  内容为王,当湖南卫视靠《我是歌手》的超强视觉化制作和海外节目模式和版权的购买,把电视节目搬上万达影院的大荧幕时,我相信,湖南卫视的内容制作水平,或者是内拷贝水平,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巅峰。此时此刻,我在腾讯看到的是内容转播为主的视频播放,在优酷看到的是内容制作有点业余,拍摄设备肯定很好的潘石屹访谈,在搜狐看到的是嗅觉超准的美剧播放。也许内容制作上,电视台的水平是大学生往研究生演变,网络视频公司是中学生往大学生的转变。但最后无非就是网络视频公司晚个电视台3-5年达到博士生水平。掐指一算,撑死算五年也要小于七年,电视台和网络视频公司在内容制作上都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一定会来得比4G普及早那么一点点。4G普及晚那么一天来,电视台就多一天能为“电视频道的大流通时代”做内容为王上的储备。但到了那~天,各地的电视台是苟延残喘,还是强势杀出一条血路,真的就要看各自在这七年里的造化了。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希望各个电视台能早日为那一天做准备,建立下好的制度,储备下好的人才,为好的内容和好的内容创造者,搭一个完美的窝。希望电视台到时候不要像今天被微信夺取流量的移动运营商那样咆哮着要微信收费,也不要像各大百货公司那样尝试电商化失败又只能期待电商税能给他们带来生存的机会。最好是能早一点做出一些好节目模式,卖到国外去,卖给网络视频平台供应商那边去,用这部分利润,把内容制造人才夺回来。但目前看来,这真是一个遥远得不能再遥远的梦。4G网络普及已经箭在弦上,节目版权和模式卖到国外,而不是买国外的节目,论其规模和现状还真的差太远!电视台朝南坐了好几十年的身躯就算要转过来,也不是一下能适应得了的。
其他文献
电影《刺陵》关机后我就直接来到了成都。因为中央芭蕾舞团在南巡演出,成都是今年演出的最后一站。她们在成都有五场演出,剧目是《红色娘子军》和《大红灯笼高高挂》。  我和我的伙伴们,曾经在无数个不同的舞台的侧幕看这两个剧目,尤其是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经历过她的诞生,成长到今天的成熟。很感慨。这部舞剧的内容和形式其实没有太多改变,但是舞台上的演员却是一拨拨的在改变。有几个曾跳过主要角色的演员前些年
期刊
开始构思《北京跑酷》这个片子的时候,我们想的是尽可能的展现跑酷运动的美感,拍摄过程中我又对整个跑酷运动重新深入的了解了很多,搜集了很多国内外相关的视频,发现了大量非常优秀的跑酷影片。我们摄制组想尽可能的多拍些场景,再加入些情节设计,让影片内容更加丰富些,但由于借到的NEX-FS700时间有限,所以这部短片是集中在一天拍摄的。  跑酷玩家是我们从网上邀请的,找的是北京跑酷公社的赵靖玉和王卫强,他们都
期刊
唐代贞观15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肩负着历史使命,远嫁吐蕃国王松赞干布,这是中原人首次踏上进藏的道路。从此,使臣、商贾、僧侣来往络绎不绝,终于踏出这条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唐蕃古道……  今年,侃客、爱视李、江南岸、一剑等四位摄影摄像爱好者,怀着对高原景色的向往,简单收拾行囊,匆匆踏上了这条令人难以忘怀的艰难旅途……    第一站:环青海湖    经历美景:日月山、倒淌河、茶卡盐池  日
期刊
现如今的婚摄行业鱼龙混杂,不知道其中有多少人能站在行业的高度去问一句“明天在哪里?”。也许许子杰算一个吧。采访过程中,他曾经对笔者说“是好奇心‘害’了我”,我回答说:“也许是好奇心‘引导’着你吧”。可以说许子杰曾经是一个引领者,他手下的唐山市最大规模的婚庆公司曾经成为引领这个城市婚摄行业发展的风向标。通过解读一个城市婚摄行业的发展历程或许能够以小见大,从中洞察整个行业的发展迹象吧。  解读关键词:
期刊
导演/记者    他就是节目或者作品的指导。一般在欧洲他是一个很有经验的人。他需要懂技术,但最重要的任务是按照拍摄情况来决定拍摄行程的下一步。他需要倾听组内所有人对拍摄的想法。  另外,我想介绍一下我经常接触的欧洲频道对ENG技术方面的标准:  我发现,西方国家的ENG组来中国时候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怎么和中国人配合工作。主要原因是要参与一个ENG组是临时性的工作。在中国这方面的习惯不一样,无论是
期刊
他叫张凡夕,高中用到现在的笔名。  他叫小强,百度贴吧朋友取的网民。  他叫张斐然,真实名字。  他从小就喜欢把自己的漫画文章拿给朋友分享,  而且一定要给意见。  他15岁生日开始写一篇十几万字的小说。  16岁生日完成。  他高二时拍摄了第一部剧情片DV,从此改变了人生轨迹。  他偶尔因为是艺术生而受到鄙视,  但更多时间为自己是艺术生而庆幸。  他慵懒而不安分,一如他最爱的猫。    两年前
期刊
当爱情可以被记录、可以被再现,可以被传递时,人们在爱与被爱中重新品味到了爱情本真的幸福滋味,而这部新人领衔主演的被赋予着青春梦想的个性婚纱MV电影就拥有了无限的价值和不朽的生命意义。  2008年是中国婚纱行业的拐点,国家对房产的宏观调控、新劳动法的颁布,原材料及人工成本压力的剧增,全球性经济危机及不确定因素增加的中国宏观经济使中国的婚纱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中国婚纱
期刊
新的EDIUS 5软件随盘附带了一款强大的VST音频效果器——iZotope音频插件包,包括了EQ,合唱&镶边器,压限器等等实用工具。在这个示例中,我们就来看看如何使用其中的Audio Restore音频还原来去除录音噪音。
期刊
我个人认为,目前台湾和大陆两地的众多影视工作室,大多数都是从婚礼摄像开始的……  婚摄与庆典、会议、各种聚会一样都是一个活动类的项目。一个活动的主体在于具有不可改变的内容与程序,所以它要求的是忠实的记录与呈现,只要画面稳定清晰,声音清楚、颜色正常、该拍的都有拍到,基本上客户就满足了,因此,可以说是一个门坎最低的类别。由于活动要求的是忠实的记录与呈现,所以,在拍摄的时候,摄像师真的没有太多的机会去运
期刊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美景因观赏者的参与而赋予了灵气,有了人,景才会活。有了人的驻足,注目,才会有景的赏心悦目。中国先哲一直强调“天人合一”。景与人,一静一动,人赏景,景感人,动静相衬。如何挖掘,勾勒,呈现这幅壮观的天人合一图,对执笔者绝对是个挑战。对于成功执导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张艺谋导演来说,应对这种挑战也并非易事。  2008年对张艺谋来说是最忙碌的一年,除了奥运会,他还应国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