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浅议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联是什么?学界的看法,至今不一。还没有明确的学术定位。有的认为,对联是汉语文字学、音韵学、修辞学的综合实用性产品。这种界定未免博而不专了。因为诗、词、散文、小说,都可以装进来。又有的认为,对联是“文娱”类型的品种,这种界定未免泛而不深了。还有不少人在楹联、门联、对联、对子等名称上兜圈子、论优劣。说称楹联文雅,称门联面广,称对子通俗,称对联中和。上述种种说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只重对联的形式,而未能充分揭示对联的内含,只见其“形”,不见其“神”,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我认为,对于对联这种文字品种,应当充分地揭示其精神内核,这对于读者阅读欣赏,作者创作评论,都会大有益处。
  我认为,对联是绝对精纯的文学作品。支持我这看法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联的基本特质仍然是诗。要深入认识对联,自然要寻找源头。我们从《诗经·采薇》中,就看到了最早的对联雏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们当然不能用现在眼光去苛求它、指出它的不足,比如“我我”不对呀,平仄不尽协调呀,但要看上下联的下部的两个分句,对仗得如何之好。不难看出,作者似乎在有意识地运用对偶形式,将“往”与“来”相对,“暖”(杨柳寓春暖)与“冷”相对,表达了思念之苦,相聚情意之切。我们姑且跨越汉魏六朝这段时空,对骈体文不论。再往下探流。唐代是律诗发展与形成的高峰期。杜甫是中国诗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古代人的对联的雏型,到了杜甫手里,便成了律诗的核心构件。今天,我们在重庆的白帝城庙门上看到一副绝佳的对联是: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这是一副好对联,不容你不承认;然而它又是杜甫的诗句,你也不能不承认。在这里可作两面观,它既是联律,又是诗律,二者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东西。这副对联,原来是从杜甫《蜀相》诗中摘出,请看: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中第二联颔联(三四两句)为写景,起映衬作用。第三联颈联(五六两句)为写人事,对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作了最精要的概括,对君臣之间的诚信与友谊,作了深长思之的点评。它既是绝妙的对联,自然也是这首诗中的诗魂。或者称之为“诗眼”。
  唐诗七律中,中间两联律,非常固定,在绝句中对仗就有变化,有四句全无对仗的,更多的是四句中一二句对仗,或三四句对仗,也有四句全对仗的,也就是说一首绝句由两副对联“捆绑”而成,请看杜甫的七言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就曾经见过长江边上一户人家,用“窗寒”两句作对联的,由此我想这户主人的目光远大和对杜甫诗歌的赞赏。
  前人有言,诗到杜甫,书到颜真卿,画到吴道子,已经达到了顶点。这话不假。杜甫的诗到了顶点,一个最重要的标志,除了“三吏”、“三别”长诗外,最重要的是律诗,也就是说,杜甫写律诗,已是游刃有余,炉火纯青,无与伦比。杜甫能把七言律诗写成四副对联,通俗地说,杜甫能把四副对联捆绑在一起发表了,请看《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脱尽了律诗中非对仗构件,而变为全诗八句为四副对联,也就是四副诗联。足见杜甫到了晚年,对于声律的精细。这首诗被后人称为“诗中之诗”、“律诗之王”。可以见出,而能得到“王”的美称,自然在于“诗律”之全,换句话说,能够得到“诗王”美名的,全在于这四副对联能并排捆在一起。杜甫晚年,“属对律切”,律诗在他手中,最终定格成型。
  从对联的发展史来看,它源于“诗经”,经过汉魏六朝骈体文,到了唐代与律诗合流,共同走过一段漫长的路,然后脱离律诗母体,突破五七言的束缚,向字数的少(一个字)和字数多(三四百字)的方向发展。但无论对联的向多向少,“形”是变化了,而其“神”犹存,也就是说,对联的“精核”仍然是诗。
  第二,对联具有反映生活、认识世界的独特的辩证功能。对联作者,总能从天地人“三才”的宏观着眼,从正反(阴阳)两方面着手。从宏观着眼,是为全面而概括;从正反方面着笔,是为了精微而贴切。天地间有了人,就必然有事理。而人事纷繁,生命却有限,为了在有限的生命中,认识更广更多的事物,人类总是趋向将纷繁化为简约。作为对联作家,正是与民心相同,他的笔下,总是崇尚以一驭万,以少总多的理念。对联作者,他不能像小说家那样,铺排故事,不惜泼墨。相反,他在下笔时,总是惜墨如金。“吟成一个字,掐断数根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并非绝无仅有的写作状态。他在写景、叙事、抒情、说理时,遵循的是点龙画晴、提要钩玄、微言大义之途。文化史证明,这个路有不少人走,而且是走得通的。这正如文学创作上趋繁的一类人一样,他们可以滔滔几十万言,创作中国四大名著。曹雪芹作“红楼梦”,呕心沥血,十年辛苦,满把血泪,完成了不朽名著。但读者不必也不可能花十年去阅读,他们有自由将四大名著简约化,读者可以把四大名著用四句话来概括,《三国演义》写的是忠与奸,《西游记》写的是人与妖,《水浒传》写的是官与民,《红楼梦》写的是男与女。这样概括,自然有助于读者了解四大名著的基本内容。但对楹联家来说,这还不算简约的,他还可以再简约到每句只留两个字。例如:“三国”只取“忠奸”,“西游”只取“人妖”,“水浒”只取“官民”,“红楼”只取“男女”。然而,这样还不是最后的简约,他要简约到只取一个字,这就变成了“忠对奸”“人对妖”“官对民”“男对女”。这就是对联用字极少的一种极致,就是正对与反对的内核了,这种两个字构成的对联,就是赤裸裸的成双成对了,它是一种艺术的哲学概括了。   中国古代智慧之书《易经》指出:太极生两仪。太极就是合二为一,两仪就是一分为二。两仪就是阴阳两仪。阴阳两仪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老子的道认为,“道生一”,“一生二”。这个“二”就是指每个事物无不有其对立面,都是两两成对存在。怎么样存在呢?就是“万物负阴而抱阳”,也就是万物都是阴阳两种力量组成。诸如大小、多少、长短、高下、前后、远近、厚薄、轻重、白黑、寒热、壮老、雌雄、母子、实华、正反、同异、美丑、善恶、强弱、利害、祸福、生死、荣辱、愚智、吉凶、兴废、进退、主客、是非、巧拙、公私、难易、真伪、怨德、贵贱、贫富、治乱、有无、损益、刚柔、胜败、攻守……如此等等。上述这些,从词义上看,多为正反相对,是可以用于正反对联之用,还有大量的同义词、近义词,所以对联的用字用词的海洋无限广阔,也就是说,对联的反映生活,认识世界的功能,没有限制。正如诗在唐代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联同样可以用于人们生活的广泛领域。因为它的认识功能,是深刻而辩证的。
  第三,对联是普天之下受众最广、文人和百姓最喜爱的文字表现形式。喜欢成双成对,是人类的天性,是大自然的安排。男人喜欢女人,女人也喜欢男人。《诗经·关雎》开篇四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国文学中,写男女相求相爱的故事有多少?当下,我们生活中常听到寻找“另一半”的说法。这说法原来出自柏拉图的《情爱篇》,其中说道:人本来是雌雄同体的,也就是合二为一。说是人有两个头(成双),四只手与四只脚,相背而生。当男的往前行时,女的就靠背翘脚,女的往前走时,男的也靠背翘脚。后来,因为他们犯了罪(大概不同于亚当与夏娃那样偷吃禁果),爱神就将他们从头顶劈开,遂成了两半。在这里,我们真的要佩服柏氏的想象力。这正如中国先哲所云“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为什么男或女要拼命追求“另一半”?这里透露出来的是人类美好理想,因为只有找到了“另一半”,人生才算圆满幸福,社会才能繁荣发展。
  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天地(阴阳)合而生人。而个人呢,不单是男女相求,追求成双成对,就是个人自身各部器官,也都成双成对,眼耳手脚都是成双的,“口”和“鼻”看上去在“甩单边”,其实不然。鼻有两个孔,“口”是进物之处,还有一个“出物”之处与之相配。省视自身,我们是否可以悟出一点道理,人们为什么喜欢对联呢?原来,对联不仅是文学,而且是切切实实的“人学”。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认为,人有完整的两只手两只脚,将手伸开从头顶往下划圆,整个人的体形,就是一个圆球形,均衡、圆满,就是一种完美。
  对联是什么?对联从形式上看,还是称呼楹联、对联、对子。但从其内容上考察,应当承认,对联是具有诗魂的,有辩证认识价值的格言警语式的诗。
  李昭民,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老师。
其他文献
上课了,我教的是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教学时,我采用了猜读法,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了学生对一些关键词句的关注,通过对这些词句的分析、品味,学生基本理解了作者在字里
期刊
金:晓明老师,您好!我是金进,现在给《语文教学与研究》做特约编辑,今天很高兴能再次见到您,想跟您聊聊中学语文教育方面的一些问题.rn
有一天下午,在老家一块麦子地头的小路上,我竟然看到了一只兔子。兔子是银黄色的,和麦子的背景几乎融为一体。好久没看到家乡的野兔了,野兔的出现不免让我有些惊喜,我差点叫了一声兔子!我没有叫,我怕吓着兔子。我停下脚步,没有再往前走。我想对兔子传达一个信号:我对它是友好的。还好,兔子没有立即隐入麦丛中去,它竖起双耳,也停下了。我断定这是一只新生的兔子,对人类还不是很害怕。于是,我悄悄拿起照相机,想把这个朋
期刊
乔治·桑(GeorgeSand)原名奥罗尔·杜邦(AuroreDupin),是法国19世纪闻名遐迩的浪漫主义作家。她的一生富于浪漫传奇色彩。父亲为名门之后、贵族军官,母亲是出身寒微的舞女。
从小学到高中,一路走来,每一位教过我的老师都让我深切怀念。她——我的这位小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尤让感激!她不仅是一位良师,引领我们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知识的殿堂,而且还是一位人生的引路人,给我鼓励,培养我自信。   小学三年级开学的时候交暑假作业,迷糊的我忘了带语文作业本,抬眼望着新上任的班主任,心中很是无措。这位三十出头的语文老师梳着高高的髻,盘起的头发绷得很紧,目光很亮,嘴唇紧抿。她得知我忘记带作
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   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   这是我要的自由,我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   又是一年的惊蛰,春蕾即将探出头来。   从刚入高中的不知所措到如今的学会珍惜,只缘于那可爱的两个字已有一半被深埋于岁月的河流,不知不觉已是高二的下学期。曾经,看到了蔷薇满架,也读过飒飒秋风;此刻,我站在这里,向后望是找不到回忆的惊惧,向前看是辨不清方向的高三。   如今,还不
比起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高中教师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组织课堂的过程中显得更为自主和个性化,无论是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组织学生课堂交流、鼓励学生独立问答、还是布置课后练习、引发学生的阅读思考、指引学生为人处世,在高中阶段,语文教师更多地应该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用“正语”、“正思维”、“正精进”等有助于学生个人健康独立成长的“正道”品质,使沉稳、中庸、苦闷甚至是俗套的语文教学能够生动、紧凑、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