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船“鹈鹕”号上的科学家,探测“深水地平线”油井漏油灾害的情况,发现了在海面下的油柱,也再次评估了潜藏在海面下的问题的严重程度。
针对“深水地平线”钻油平台漏油区进行的第一次海洋研究探勘,揭露了深海里有个可能是由石油构成,在海面上看不到的油柱,似乎正从破裂的钻油井口冒出来。
在2010年4月20日“深水地平线”钻油平台爆裂后,大众对环境的忧虑,起初是集中在漏油对于有许多捕鱼小区,以及野生动物保护区所在的墨西哥湾沿岸所造成的效应。现在发现了这个油柱,显示有许多石油可能反而是从海面底下深处冒出来,对于海洋生物可能会造成惨重后果。
为处理这次漏油事件,广泛使用除油剂可能造成的生态冲击,也因此发现而引发质疑;对于到目前为止,政府研究漏油并准确测定其规模的努力不足,已引发研究者的不满情绪。
发现深海油柱的研究团队是国家海底科技研究中心,此一团队来自美国密西西比大学与南密西西比大学联手合作,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资助。研究者原先计划绘制的墨西哥湾海底构造,位置距离“深水地平线”钻油平台只有15千米远;他们原本还打算利用属于路易斯安那大学海洋联合研究所,全长35米的研究船“鹈鹕”号所发射的自动水底载具,调查有历史意义的沉船残骸。
但是就在研究船预定起航的前几天,爆发了油井爆裂事件,研究团队领导人认为,应该转而研究漏油情况。海洋学家亚思波说,他们觉得本来要做的绘图工作可以缓一缓,把宝贵的出船时间,用来做不比漏油研究更紧急的事情,并不适当。
出航第一周,团队大部分的工作,是在该地区四处采取沉积样本,以做出可靠的基准线,供未来可能会落在海底的漏油研究所用。在一星期建立起一系列研究地点之后,研究团队短暂地回到港口,另外补充一些装备,还带了一位《自然》杂志的记者上船。
5月12日,在科学家回到海上第4天后,他们有了惊人的发现。这次带头的科学家迪尔克斯,从船上的主实验室冲出来,叫大家赶快来看看。船上的人聚集在控制室,看着实时传回来的底层取样系统数据。迪尔克斯指着仪器读数:在大约1000米深的地方,似乎找到了漏油。
研究团队的假设,是根据_-项关键读数做出来的。藉由海水中的分子,或不透明的溶解物质,测量光受阻程度的透程仪,显示阴暗程度突然升高。设定用来测量溶油所散发荧光的荧光计,读数也比正常值多出好几倍。氧含量则有下降,显示微生物在消耗石油及相关有机物质的活动增加。
亚思波兴奋地说道,他们从来没在大海中看过这样的讯号,这一定得要追根究底。于是研究团队把剩下来待在海上的时间,大部分投注于绘制油柱范围的工作;这条油柱从钻油井口往西南方延伸大约45千米远。在海深1000米~1400米的深度,散布大约10千米宽。研究团队回到先前采样的地点后,指出这条油柱在漂移,不过大致上维持漂在海底上方起码100米的位置。
除油剂的争议
研究团队还在海上时,他们接收到的资料证实了当时的深海洋流确实是往西南方流动,进一步指出他们在测量的那条油柱,就是从油井冒出来的石油。然而在研究小组所采集的海水样本还没经过实验之前,尚无法确认这条油柱的成分。
随着油柱的新闻传开,在“鹈鹕”号上的研究团队,开始收到记者的卫星查证电话。负责该油井营运的英国石油公司,在5月16日的每日媒体简报会中,对油柱没有发表任何评论。英国石油公司发言人葛渥斯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表示,他们没有收到确认有油柱的存在的消息,不过就他一个外行人的角度来看,油比水轻,应该会浮上来才是。
许多科学家也是这么认为,不过其他人却预测,由于漏油处深度的关系,石油的某些成分会在浮上水面的过程中分离出来,形成一道表面下的分离层。无论怎么说,这条油柱究其规模来看都是个不速之客。
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保育团体的环境化学家薛特等专家指出,直接从油井冒出来的石油,可能会自然裂解成比较没有浮力的小油滴,而在海面下形成这样的油柱。但是在美国环保署于5月15日批准之下,在水下使用除油剂,也可能让石油形成小油滴。研究团队还在研究油柱,消息公布前几天,英国石油公司在环保署认可进行试验期间,已经在海底使用超过1000000立方米的除油剂。
与研究团队合作,负责分析油柱海水样本的美国佐治亚大学生物地球化学家乔叶表示,光是这二种可能性本身,或是二者合在一起,都能够解释油柱的成因。不过她说,无论那是裂解油还是天然原油,对环境都会有巨大的冲击。
美国得州农工大学海洋生物学家薛利表示,虽然冲到岸边的石油很少,对海岸生态体系的损害,到目前为止也很轻微,但是海岸线外的生物却可能面临很大的危害。
浮油释放出来的有毒成分,会威胁到生活在海面附近的生物,包括在商业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渔产及其猎物。水下油柱释放的毒素,则可能同时影响到深海珊瑚等生物,而问题可能因使用除油剂而加剧,因为除油剂将石油裂解成较小粒子,让动物比较容易吸人体内。
薛利指出像浮游动物等居住在深海的生物,可能会受到油柱里低含氧量的冲击。由于氧气扩散至深海的速度很慢,可能需要经年累月才能复原。油柱还会形成一道屏障,阻挡许多生物平日正常的上下迁移,也会阻碍有机残骸分子从海面流动到深海中,这些是极关键的食物来源。
薛利说,我们打乱了整个生态体系的效率,但是影响效应有多大,会维持多久,他们可说不准。
薛利表示,虽然深海漏油的影响明显可见,不过精确评估有多少石油正从井口涌出,才是更重要的事。美国海岸巡防队的正式估计,是每天800立方米,但是有一些团体质疑这个数据,薛特也说水下油柱进一步证明,真正的漏油速率比官方数据要高得多。
卢布臣科认为估计值很合理,即使有更精确的漏油速率,也不会改变应对策略。不过有些研究者还是觉得,知道漏油的真正规模,对于了解其全面性的生物冲击,判定大规模使用除油剂是否是最佳选项,是相当重要的。
薛利表示,他认为知道漏油量非常重要,他也会促请英国石油公司,公开所有他们握有的录像带,并且与人们合作以提供所有可能的数据。薛特补充说,英国石油公司所造成损害的最终法律责任,可能与漏油规模直接相关,这在这类案例中是行之有年的原则。美国政府在5月份发了封信给英国石油公司,要求他们澄清其财务调整计划,并重申英国石油公司必须要负担所有清除漏油的成本,以及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英国石油公司拒绝对油柱的潜在关连发表任何评论。
漏油的情况与美国对是否要继续钻油的政治辩论,目前都还在蔓延当中。英国石油公司在5月16日报告说,他们成功在油井伸出的管线中插进了一根管子,每天大约可以吸走320立方米的原油;该公司也在寻求其他几种攫取漏油的方案,或是在要花上好几个月,钻出另一个替代油井之前,就把漏油油井封闭起来。
“鹈鹕”号上的研究团队在5月14日,全都聚集在船上的厨房,收看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记者招待会,他表示虽然一切海外钻油的扩张计划都先暂停下来,不过海外钻油依然是美国整体能源政策的重要一环。
薛特说关于钻油的辩论重心,是在衡量石油所带来的利益,以及对环境所造成的冲击;倘若环境冲击的严重程度,超乎任何人所能想象,那么也许这就会成为辩论的因素之一。他猜英国石油公司也在密切注意舆论的发展。
针对“深水地平线”钻油平台漏油区进行的第一次海洋研究探勘,揭露了深海里有个可能是由石油构成,在海面上看不到的油柱,似乎正从破裂的钻油井口冒出来。
在2010年4月20日“深水地平线”钻油平台爆裂后,大众对环境的忧虑,起初是集中在漏油对于有许多捕鱼小区,以及野生动物保护区所在的墨西哥湾沿岸所造成的效应。现在发现了这个油柱,显示有许多石油可能反而是从海面底下深处冒出来,对于海洋生物可能会造成惨重后果。
为处理这次漏油事件,广泛使用除油剂可能造成的生态冲击,也因此发现而引发质疑;对于到目前为止,政府研究漏油并准确测定其规模的努力不足,已引发研究者的不满情绪。
发现深海油柱的研究团队是国家海底科技研究中心,此一团队来自美国密西西比大学与南密西西比大学联手合作,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资助。研究者原先计划绘制的墨西哥湾海底构造,位置距离“深水地平线”钻油平台只有15千米远;他们原本还打算利用属于路易斯安那大学海洋联合研究所,全长35米的研究船“鹈鹕”号所发射的自动水底载具,调查有历史意义的沉船残骸。
但是就在研究船预定起航的前几天,爆发了油井爆裂事件,研究团队领导人认为,应该转而研究漏油情况。海洋学家亚思波说,他们觉得本来要做的绘图工作可以缓一缓,把宝贵的出船时间,用来做不比漏油研究更紧急的事情,并不适当。
出航第一周,团队大部分的工作,是在该地区四处采取沉积样本,以做出可靠的基准线,供未来可能会落在海底的漏油研究所用。在一星期建立起一系列研究地点之后,研究团队短暂地回到港口,另外补充一些装备,还带了一位《自然》杂志的记者上船。
5月12日,在科学家回到海上第4天后,他们有了惊人的发现。这次带头的科学家迪尔克斯,从船上的主实验室冲出来,叫大家赶快来看看。船上的人聚集在控制室,看着实时传回来的底层取样系统数据。迪尔克斯指着仪器读数:在大约1000米深的地方,似乎找到了漏油。
研究团队的假设,是根据_-项关键读数做出来的。藉由海水中的分子,或不透明的溶解物质,测量光受阻程度的透程仪,显示阴暗程度突然升高。设定用来测量溶油所散发荧光的荧光计,读数也比正常值多出好几倍。氧含量则有下降,显示微生物在消耗石油及相关有机物质的活动增加。
亚思波兴奋地说道,他们从来没在大海中看过这样的讯号,这一定得要追根究底。于是研究团队把剩下来待在海上的时间,大部分投注于绘制油柱范围的工作;这条油柱从钻油井口往西南方延伸大约45千米远。在海深1000米~1400米的深度,散布大约10千米宽。研究团队回到先前采样的地点后,指出这条油柱在漂移,不过大致上维持漂在海底上方起码100米的位置。
除油剂的争议
研究团队还在海上时,他们接收到的资料证实了当时的深海洋流确实是往西南方流动,进一步指出他们在测量的那条油柱,就是从油井冒出来的石油。然而在研究小组所采集的海水样本还没经过实验之前,尚无法确认这条油柱的成分。
随着油柱的新闻传开,在“鹈鹕”号上的研究团队,开始收到记者的卫星查证电话。负责该油井营运的英国石油公司,在5月16日的每日媒体简报会中,对油柱没有发表任何评论。英国石油公司发言人葛渥斯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表示,他们没有收到确认有油柱的存在的消息,不过就他一个外行人的角度来看,油比水轻,应该会浮上来才是。
许多科学家也是这么认为,不过其他人却预测,由于漏油处深度的关系,石油的某些成分会在浮上水面的过程中分离出来,形成一道表面下的分离层。无论怎么说,这条油柱究其规模来看都是个不速之客。
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保育团体的环境化学家薛特等专家指出,直接从油井冒出来的石油,可能会自然裂解成比较没有浮力的小油滴,而在海面下形成这样的油柱。但是在美国环保署于5月15日批准之下,在水下使用除油剂,也可能让石油形成小油滴。研究团队还在研究油柱,消息公布前几天,英国石油公司在环保署认可进行试验期间,已经在海底使用超过1000000立方米的除油剂。
与研究团队合作,负责分析油柱海水样本的美国佐治亚大学生物地球化学家乔叶表示,光是这二种可能性本身,或是二者合在一起,都能够解释油柱的成因。不过她说,无论那是裂解油还是天然原油,对环境都会有巨大的冲击。
美国得州农工大学海洋生物学家薛利表示,虽然冲到岸边的石油很少,对海岸生态体系的损害,到目前为止也很轻微,但是海岸线外的生物却可能面临很大的危害。
浮油释放出来的有毒成分,会威胁到生活在海面附近的生物,包括在商业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渔产及其猎物。水下油柱释放的毒素,则可能同时影响到深海珊瑚等生物,而问题可能因使用除油剂而加剧,因为除油剂将石油裂解成较小粒子,让动物比较容易吸人体内。
薛利指出像浮游动物等居住在深海的生物,可能会受到油柱里低含氧量的冲击。由于氧气扩散至深海的速度很慢,可能需要经年累月才能复原。油柱还会形成一道屏障,阻挡许多生物平日正常的上下迁移,也会阻碍有机残骸分子从海面流动到深海中,这些是极关键的食物来源。
薛利说,我们打乱了整个生态体系的效率,但是影响效应有多大,会维持多久,他们可说不准。
薛利表示,虽然深海漏油的影响明显可见,不过精确评估有多少石油正从井口涌出,才是更重要的事。美国海岸巡防队的正式估计,是每天800立方米,但是有一些团体质疑这个数据,薛特也说水下油柱进一步证明,真正的漏油速率比官方数据要高得多。
卢布臣科认为估计值很合理,即使有更精确的漏油速率,也不会改变应对策略。不过有些研究者还是觉得,知道漏油的真正规模,对于了解其全面性的生物冲击,判定大规模使用除油剂是否是最佳选项,是相当重要的。
薛利表示,他认为知道漏油量非常重要,他也会促请英国石油公司,公开所有他们握有的录像带,并且与人们合作以提供所有可能的数据。薛特补充说,英国石油公司所造成损害的最终法律责任,可能与漏油规模直接相关,这在这类案例中是行之有年的原则。美国政府在5月份发了封信给英国石油公司,要求他们澄清其财务调整计划,并重申英国石油公司必须要负担所有清除漏油的成本,以及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英国石油公司拒绝对油柱的潜在关连发表任何评论。
漏油的情况与美国对是否要继续钻油的政治辩论,目前都还在蔓延当中。英国石油公司在5月16日报告说,他们成功在油井伸出的管线中插进了一根管子,每天大约可以吸走320立方米的原油;该公司也在寻求其他几种攫取漏油的方案,或是在要花上好几个月,钻出另一个替代油井之前,就把漏油油井封闭起来。
“鹈鹕”号上的研究团队在5月14日,全都聚集在船上的厨房,收看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记者招待会,他表示虽然一切海外钻油的扩张计划都先暂停下来,不过海外钻油依然是美国整体能源政策的重要一环。
薛特说关于钻油的辩论重心,是在衡量石油所带来的利益,以及对环境所造成的冲击;倘若环境冲击的严重程度,超乎任何人所能想象,那么也许这就会成为辩论的因素之一。他猜英国石油公司也在密切注意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