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万年——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陶器的国家之一,至今已有万年的历史。1995年,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出土陶片297块,据测定,这些陶片年代距今已有14000余年的历史。
两千年——瓷器是中国最先发明的,从东汉发明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开始,至今有两千年的历史。
China ——中国,我们最熟悉的英文单词,最早西方人把中国称为“瓷国”,并以china作为中国的代名词。今天,我们的国家就是China。
“发明瓷器的光荣是归于中国人民的”——世界著名的艺术家阿尔巴托夫,在他的著作《艺术通史》中作这样的结论。
在佐特陶瓷艺术中心,我们读到了这绵长的历史。
“千年窑火永不熄灭”的传说
一走进佐特陶瓷艺术中心的展厅,一簇簇燃烧着的火焰点亮着人们的视线。它告诉着人们“千年窑火永不熄灭”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一天,人们上山捕猎时,发现一只美丽的动物。首领非常惊讶,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动物,下令不许猎手们追捕。到了晚上,首领怎么也睡不着,好像白天那只美丽的动物在召唤他。他来到白天捕猎的地方,看到那只美丽的动物在等待他。于是他跟着那动物走了很远,直到钻进一个山洞。首领进去后,却找不到那只美丽的动物。他在洞里仔细地查看,发现一块块白石头和白石头土,于是带着一把白石头土回到了他生活的地方。
这白石头土到底是能吃还是能用呢?首领把白石头土放进竹筒里,加上水,放入火中去烧。到了第二天早上,首领很惊奇地发现,竹筒被烧掉了,那块白石头土却变成又硬又细的瓷片。
人们对这白石头土逐渐有所认识和了解,日久天长,形成了一整套工艺。人们把白石头采回来后,先敲碎成鸡蛋大小的块状,再利用水车捣碎后,经过淘洗、沉淀、除渣、去水,最后制成瓷土。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进,人们手工成型的技艺有了很大的发展,用脚来蹬动木制陶车、用木棍拨动金属陶车的转动,把瓷泥放在木制的陶车上做瓷胎,对瓷胎进行修坯,在上面画画、上釉后,把瓷胎放入窑里,到了一定的温度,一件精美的瓷器就这样被烧出来了。
为纪念首领,人们修造了一座窑,点燃的窑火永远不熄灭。这也是中国灿烂陶瓷文化对世界贡献的见证。
宋代的五大名窑
“钧、汝、官、哥、定”是闻名于世的宋代五大名窑。在佐特的陈列里,我们能了解到名窑的各个细节。
钧窑。在今天河南禹州八卦洞与钧台一带,因古钧台而名。始烧于唐代,盛于北宋。以烧制乳浊釉瓷为主,兼烧黑瓷及白地黑花瓷,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而闻名,北宋徽宗定为御用珍品。器物多为鼎、炉、洗、盆、盘、碗、瓶、人物、尊等。产品贵在窑变画,画为天然非人力所绘,有“钧瓷无双”之说。
汝窑。以地处汝州而得名。汝瓷烧制于宋哲宗元 元年至宋徽宗崇宁五年(1086-1106年)的二十年间,后因宋金战乱而失传,传世品全世界仅六十余件。汝瓷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其釉色温润古朴,其釉面平滑细腻。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的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汝瓷烧制技术失传八百多年,近年来仿烧成功,使天青釉重见天日。
官窑。窑址先在开封,后迁杭州。官瓷胎骨坚薄,釉色翠美清新,腴润如脂,纹片纵横,飘逸流畅,“紫口铁足”是其独特名贵处。官窑专为宫廷服务,有南北之分,形质与工艺与汝窑有共同处。胎骨深灰或紫色,釉色有粉青、月白,釉质晶莹润泽,有纹片,有紫口铁足特征,底有文钉烧痕。具体窑址至今尚未发现。
哥窑。瓷造型端庄古朴,器身釉色滋润腴厚,传世者弥足珍贵。哥窑有坚致的瓷胎和粗松的砂胎两种,釉色有粉青、月白、米黄、油灰等色调,釉层厚,有的与胎的厚度相等,属于无光釉。哥窑之址,至今仍未发现,有三种观点:一是在杭州,二是在江西吉州,三是在浙江龙泉。
定窑。在今河北曲阳县,宋属定州。始烧于唐而终于元,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酱色釉瓷和绿釉瓷等品种,宋代取得很高的成就。定窑有毛口和泪痕等特征,毛口是复烧口部不上釉,泪痕多见于盘碗外部,因釉的薄厚不匀,有的下垂形如泪迹。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等,风格典雅。原为民窑,北宋后期专烧宫廷用瓷,纹饰以龙凤纹为主。
不一样的中秋节活动——太平窑
佐特有一座“太平窑”,这不是普通烧制陶瓷的窑,而是一座纪念性的窑,是一种类似圆筒的象征窑。它用一只只烧瓷器时用作垫底的圆瓷渣饼搭成。这种窑大的一丈多高,小的也有三尺左右。
近二百年来,景德镇都过着有特殊意义的中秋节。
每年七月下旬起,孩子们就着手筹划烧“太平窑”。八月初一,分别在各条街道上向挑窑柴的担中抽取一二根柴储备,十五以前,分别在昌江河岸的空旷地段用在河边拾的渣饼堆造出一座座窑。中秋节的晚上,当月亮升到中天,开始投柴烧窑。那成百上千的太平窑一起烧起来,就像点燃了无数支巨大的蜡烛,照得天上地下、路边水边一片通红,与月光互相辉映,奇观瑰丽。
这就是景德镇上传统风俗烧“太平窑”。这种奇特的风俗是怎么形成的呢?
相传太平天国期间,太平军打进景德镇,清军逃跑前把瓷窑烟囱全都毁坏掉了,景德镇一片萧条。到了中秋节,怎么使镇上热闹起来呢?一位老窑工出了个点子,到处都是渣饼,何不用这些渣饼垒成窑的样子,内用松柴燃烧,用窑火来庆祝。他的主张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便都动手造出一座座渣饼窑。到时间点起火来,太平军与镇上的居民围着窑火观火赏月、歌舞欢笑。此后太平军与窑工们一道重新建窑烧窑,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一盛况,也寄托自己的向往,就语义双关地把它叫做“太平窑”。每到中秋节“太平窑”成了景德镇的传统风俗习惯。
亲自动手,体验陶瓷艺术的美
在佐特,有很多个陶瓷工艺的环节是可以自己亲自动手体验的。先看看佐特根据制瓷工艺流程编排的舞蹈吧——有拉坯舞、青花舞、陶瓷彩绘舞、太平窑舞和瓷韵舞。看过舞蹈之后,就要亲自上阵一试身手啦。
泥塑。想像中捏泥很简单,就像小时候捏橡皮泥似的,可实际一操作,就发现这里面的技巧和功夫还真不少。
泥塑用泥可不是随便和的啊,准备起来就要好长时间呢。先是将泥土放置于木盆或其他容器中,加水和成泥浆,用丝网将泥土中的砂石和杂物去掉,然后把泥浆置于太阳下,将多余水分蒸发掉,使塑泥的软硬程度适中。然后将塑泥切成块状,用塑料布包好备用。准备好泥,就要准备制作泥塑用的塑刀了。取长度和宽度不同的竹签,将竹签的一头削尖,并打磨光滑,用这种方法制作大、中、小号塑刀数把。然后就开始实质性的泥塑制作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吧,还要看看你的手是不是够灵巧够听话。
拉坯。专业的说是将泥团摔掷在辘轳车的转盘中心,随手法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拉坯时将泥放在机器转盘的中心点上,为了保持身体平衡,用腿作支撑点,将胳膊放在上面,起到固定的作用,这样就可以避免手臂随着机器的转动而左右摇晃,影响拉坯的效果。
操作时应先用手蘸一点水,起到润滑和减少阻力的作用。“捏法”就是两手合拢,顺着旋转泥坯的方向慢慢往里推,拇指稍微用力,找到泥坯的中心点,把它掐薄掐匀,这个过程不仅要注意到收缩比例,而且还应注意到造型。捏法比较适合制作碗、盘子等器皿。“拉法”则是用手在圆心的地方压入,钻一个洞,右手手掌成弓形,轻轻地往里撑,左手手指紧贴内壁均匀往外撑,里面的手与外面的手高度一致,双手缓慢均匀地往上提,拉法比较适合制作花瓶肚子等。
彩绘。人们为了把瓷胎做得更加精美,还要把瓷胎进行修坯,在上面画画、上釉、彩绘。这个环节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像力,任意地在瓷胎上涂鸦,大显身手!先用毛笔蘸点樟脑油,再蘸少许颜料,就可以自在地画了。假如不满意,用纸轻轻一擦就可以。等到作品完成了,别忘了在作品上写上大名、日期啊。
刚刚做好的坯体虽然已经成型,但还是软软的,要把他们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晒好的坯虽然还有些粗糙,但已经初露端倪,如何才能使晒好的坯体变得更漂亮呢?这道工序就像美容一样,可以使坯体的表面光洁,形体连贯,这是最后确定瓷器形状的关键环节,那些大大小小的修坯刀和毛笔将在这道工序中发挥作用了。
模拟考古。在一片废墟下面,也许埋藏着历史的遗存,也许就有古代首领的陪葬品。一枚小小的青花瓷片,也许就记录着一段历史。在这儿,用小铲,试试看,也许就能够触摸到历史呢。
奥运彩盘。佐特举办的“百年奥运、一脉相承”系列陶瓷彩绘活动,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来之际,以中国陶瓷这一民族传统精髓的形式,充分展示“奥运盛世,全民参与”的理念。在全国范围内征集2008幅优秀陶瓷作品,绘在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花缠枝莲为边框的陶瓷圆盘上,捐赠给北京奥组委。届时,这些圆盘将组成29个奥运五环,代表第29届奥运会。
两千年——瓷器是中国最先发明的,从东汉发明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开始,至今有两千年的历史。
China ——中国,我们最熟悉的英文单词,最早西方人把中国称为“瓷国”,并以china作为中国的代名词。今天,我们的国家就是China。
“发明瓷器的光荣是归于中国人民的”——世界著名的艺术家阿尔巴托夫,在他的著作《艺术通史》中作这样的结论。
在佐特陶瓷艺术中心,我们读到了这绵长的历史。
“千年窑火永不熄灭”的传说
一走进佐特陶瓷艺术中心的展厅,一簇簇燃烧着的火焰点亮着人们的视线。它告诉着人们“千年窑火永不熄灭”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一天,人们上山捕猎时,发现一只美丽的动物。首领非常惊讶,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动物,下令不许猎手们追捕。到了晚上,首领怎么也睡不着,好像白天那只美丽的动物在召唤他。他来到白天捕猎的地方,看到那只美丽的动物在等待他。于是他跟着那动物走了很远,直到钻进一个山洞。首领进去后,却找不到那只美丽的动物。他在洞里仔细地查看,发现一块块白石头和白石头土,于是带着一把白石头土回到了他生活的地方。
这白石头土到底是能吃还是能用呢?首领把白石头土放进竹筒里,加上水,放入火中去烧。到了第二天早上,首领很惊奇地发现,竹筒被烧掉了,那块白石头土却变成又硬又细的瓷片。
人们对这白石头土逐渐有所认识和了解,日久天长,形成了一整套工艺。人们把白石头采回来后,先敲碎成鸡蛋大小的块状,再利用水车捣碎后,经过淘洗、沉淀、除渣、去水,最后制成瓷土。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进,人们手工成型的技艺有了很大的发展,用脚来蹬动木制陶车、用木棍拨动金属陶车的转动,把瓷泥放在木制的陶车上做瓷胎,对瓷胎进行修坯,在上面画画、上釉后,把瓷胎放入窑里,到了一定的温度,一件精美的瓷器就这样被烧出来了。
为纪念首领,人们修造了一座窑,点燃的窑火永远不熄灭。这也是中国灿烂陶瓷文化对世界贡献的见证。
宋代的五大名窑
“钧、汝、官、哥、定”是闻名于世的宋代五大名窑。在佐特的陈列里,我们能了解到名窑的各个细节。
钧窑。在今天河南禹州八卦洞与钧台一带,因古钧台而名。始烧于唐代,盛于北宋。以烧制乳浊釉瓷为主,兼烧黑瓷及白地黑花瓷,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而闻名,北宋徽宗定为御用珍品。器物多为鼎、炉、洗、盆、盘、碗、瓶、人物、尊等。产品贵在窑变画,画为天然非人力所绘,有“钧瓷无双”之说。
汝窑。以地处汝州而得名。汝瓷烧制于宋哲宗元 元年至宋徽宗崇宁五年(1086-1106年)的二十年间,后因宋金战乱而失传,传世品全世界仅六十余件。汝瓷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其釉色温润古朴,其釉面平滑细腻。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的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汝瓷烧制技术失传八百多年,近年来仿烧成功,使天青釉重见天日。
官窑。窑址先在开封,后迁杭州。官瓷胎骨坚薄,釉色翠美清新,腴润如脂,纹片纵横,飘逸流畅,“紫口铁足”是其独特名贵处。官窑专为宫廷服务,有南北之分,形质与工艺与汝窑有共同处。胎骨深灰或紫色,釉色有粉青、月白,釉质晶莹润泽,有纹片,有紫口铁足特征,底有文钉烧痕。具体窑址至今尚未发现。
哥窑。瓷造型端庄古朴,器身釉色滋润腴厚,传世者弥足珍贵。哥窑有坚致的瓷胎和粗松的砂胎两种,釉色有粉青、月白、米黄、油灰等色调,釉层厚,有的与胎的厚度相等,属于无光釉。哥窑之址,至今仍未发现,有三种观点:一是在杭州,二是在江西吉州,三是在浙江龙泉。
定窑。在今河北曲阳县,宋属定州。始烧于唐而终于元,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酱色釉瓷和绿釉瓷等品种,宋代取得很高的成就。定窑有毛口和泪痕等特征,毛口是复烧口部不上釉,泪痕多见于盘碗外部,因釉的薄厚不匀,有的下垂形如泪迹。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等,风格典雅。原为民窑,北宋后期专烧宫廷用瓷,纹饰以龙凤纹为主。
不一样的中秋节活动——太平窑
佐特有一座“太平窑”,这不是普通烧制陶瓷的窑,而是一座纪念性的窑,是一种类似圆筒的象征窑。它用一只只烧瓷器时用作垫底的圆瓷渣饼搭成。这种窑大的一丈多高,小的也有三尺左右。
近二百年来,景德镇都过着有特殊意义的中秋节。
每年七月下旬起,孩子们就着手筹划烧“太平窑”。八月初一,分别在各条街道上向挑窑柴的担中抽取一二根柴储备,十五以前,分别在昌江河岸的空旷地段用在河边拾的渣饼堆造出一座座窑。中秋节的晚上,当月亮升到中天,开始投柴烧窑。那成百上千的太平窑一起烧起来,就像点燃了无数支巨大的蜡烛,照得天上地下、路边水边一片通红,与月光互相辉映,奇观瑰丽。
这就是景德镇上传统风俗烧“太平窑”。这种奇特的风俗是怎么形成的呢?
相传太平天国期间,太平军打进景德镇,清军逃跑前把瓷窑烟囱全都毁坏掉了,景德镇一片萧条。到了中秋节,怎么使镇上热闹起来呢?一位老窑工出了个点子,到处都是渣饼,何不用这些渣饼垒成窑的样子,内用松柴燃烧,用窑火来庆祝。他的主张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便都动手造出一座座渣饼窑。到时间点起火来,太平军与镇上的居民围着窑火观火赏月、歌舞欢笑。此后太平军与窑工们一道重新建窑烧窑,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一盛况,也寄托自己的向往,就语义双关地把它叫做“太平窑”。每到中秋节“太平窑”成了景德镇的传统风俗习惯。
亲自动手,体验陶瓷艺术的美
在佐特,有很多个陶瓷工艺的环节是可以自己亲自动手体验的。先看看佐特根据制瓷工艺流程编排的舞蹈吧——有拉坯舞、青花舞、陶瓷彩绘舞、太平窑舞和瓷韵舞。看过舞蹈之后,就要亲自上阵一试身手啦。
泥塑。想像中捏泥很简单,就像小时候捏橡皮泥似的,可实际一操作,就发现这里面的技巧和功夫还真不少。
泥塑用泥可不是随便和的啊,准备起来就要好长时间呢。先是将泥土放置于木盆或其他容器中,加水和成泥浆,用丝网将泥土中的砂石和杂物去掉,然后把泥浆置于太阳下,将多余水分蒸发掉,使塑泥的软硬程度适中。然后将塑泥切成块状,用塑料布包好备用。准备好泥,就要准备制作泥塑用的塑刀了。取长度和宽度不同的竹签,将竹签的一头削尖,并打磨光滑,用这种方法制作大、中、小号塑刀数把。然后就开始实质性的泥塑制作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吧,还要看看你的手是不是够灵巧够听话。
拉坯。专业的说是将泥团摔掷在辘轳车的转盘中心,随手法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拉坯时将泥放在机器转盘的中心点上,为了保持身体平衡,用腿作支撑点,将胳膊放在上面,起到固定的作用,这样就可以避免手臂随着机器的转动而左右摇晃,影响拉坯的效果。
操作时应先用手蘸一点水,起到润滑和减少阻力的作用。“捏法”就是两手合拢,顺着旋转泥坯的方向慢慢往里推,拇指稍微用力,找到泥坯的中心点,把它掐薄掐匀,这个过程不仅要注意到收缩比例,而且还应注意到造型。捏法比较适合制作碗、盘子等器皿。“拉法”则是用手在圆心的地方压入,钻一个洞,右手手掌成弓形,轻轻地往里撑,左手手指紧贴内壁均匀往外撑,里面的手与外面的手高度一致,双手缓慢均匀地往上提,拉法比较适合制作花瓶肚子等。
彩绘。人们为了把瓷胎做得更加精美,还要把瓷胎进行修坯,在上面画画、上釉、彩绘。这个环节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像力,任意地在瓷胎上涂鸦,大显身手!先用毛笔蘸点樟脑油,再蘸少许颜料,就可以自在地画了。假如不满意,用纸轻轻一擦就可以。等到作品完成了,别忘了在作品上写上大名、日期啊。
刚刚做好的坯体虽然已经成型,但还是软软的,要把他们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晒好的坯虽然还有些粗糙,但已经初露端倪,如何才能使晒好的坯体变得更漂亮呢?这道工序就像美容一样,可以使坯体的表面光洁,形体连贯,这是最后确定瓷器形状的关键环节,那些大大小小的修坯刀和毛笔将在这道工序中发挥作用了。
模拟考古。在一片废墟下面,也许埋藏着历史的遗存,也许就有古代首领的陪葬品。一枚小小的青花瓷片,也许就记录着一段历史。在这儿,用小铲,试试看,也许就能够触摸到历史呢。
奥运彩盘。佐特举办的“百年奥运、一脉相承”系列陶瓷彩绘活动,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来之际,以中国陶瓷这一民族传统精髓的形式,充分展示“奥运盛世,全民参与”的理念。在全国范围内征集2008幅优秀陶瓷作品,绘在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花缠枝莲为边框的陶瓷圆盘上,捐赠给北京奥组委。届时,这些圆盘将组成29个奥运五环,代表第29届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