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6-0059-01
摘要: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1)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生前曾尖锐地指出:语文老师最辛苦的就是改作文,不知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改,你改了也没用,有的学生根本不认真看,真叫劳而无功,至少也是劳而少功。(2)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叶老又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评改呢?下面根据我自己多年来的具体实践,谈点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自评 互评 思路
一、评改步骤
1、要求学生当堂写完作文,并要求写出作文的“思路”,然后根据作文的“思路”,教师快速批阅学生作文。2、批阅中,选出有代表性的优、良、中、差等作文,进行书面评改。3、将作文发给全班,挂在教学里供全体同学自由评论,可自评,可互评,可面评,可点评,并写出评语。5、学生自改,或同学互改。6、教师随时进行指导。
二、评改方法
首先,要确定每次作文评改的范围,提出要求并讲清评改标准。学生作文的范围、要求与标准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年级要求”。《新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自然也是作文评改的依据。每次评改都要紧紧地依纲扣本,做到有的放矢。如八年级下学期学了第一单元后,让学生写一篇“托物寄意”的记叙文。其要求是:抓住景物特征,运用类比、象征等手法表现出某种道理、风格、精神或品质,要求做到情景交融,形神兼备。有了以上之“的”,学生在评改中就有了标准。1、立意是否明确。“托物寄意”,其“意”是什么?是否明确?是否贯穿全文?2、描绘是否具体。所托之物为何?其“形”描绘是否具体。能否使人透过“形”看到“神”?如果“形”不具体,仅有所托之物,那么,“神”也就只能是抽象的概念,作者的“意”就不能形象地表达出来了。3、类比是否恰当。所托之物和所寄之意或所咏之物和所抒之情,是否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是否合乎情理?类比找准了没有?联想是否自然、恰当、贴切?由于标准十分明确,学生们评改起来就会心中有数,效果很好。
三、要让学生充分自由地加以评论,共同评出优劣,以便互相启发,相互借鉴
由于明确了评改标准,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并在此基础上评选出优劣,互相观摩学习,吸取教训。这样做,无论对哪类同学都是有裨益的。如八年级下期学了第三单元后,布置学生写一篇《自己深受感动的事》,要求是“ 细节真实、具体”。其中一个女同学写的是几年前的一个夏天发生的事。几个老外拿出钱包让瓜农自己拿。此时围观的人中,有的要瓜农拿一张伍圆的,有的要他拿一张壹佰圆的,但瓜农只拿了一张贰圆的,并将多出的两毛钱,跑去找给已经离开十几米的外国人。该文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抓住了细节描写,把众人的语言、表情以及瓜农的行动写得具体真实,生动感人。而与此相反,许多同学的作文虽然也写了一件小事,但仅流于泛泛而谈,缺乏具体的描写,因而不能感人。对此,同学们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很快改写了自己的作文,并抓住了细节这一环节,写得较为成功。
四、要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修改
教师虽可指导,但切忌越俎代疱,在大家评议的基础上,同学们的认识水平有了提高,自然也就懂得了文章应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于是,在修改自己的作文时,也知道如何下手了。有的需另起炉灶,重新构思;有的则需进行局部“维修”。即使有少数同学一时需要教师从旁加以指导,但大多数学生是自己去完成的。当然,对不同的学生也要有所区别,如写《怎样查〈新华字典〉》,要求说明事物的功能和用法,并运用分类、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一般学生能抓住《新华字典》的特点去写,分类清楚,举例恰当。但也有部分同学有跑题或分类不当等情况。对此,大家一评,教师及时加以指导,学生也就心领神会了。引导学生:垂柳像什么?有的学生说像一把伞,有的学生说像漂亮美女的头发……我接着引导,垂柳的叶子呢?有的同学说,叶子像眉毛……还有的学生说出古人的诗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见,只有引导学生的观察能力,写出的文章才会形象生动,一是教师没有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舍不得放手,唯恐出差错,一手包办,不能分析学生的个别差异和潜在能力,为应付考试猜题押宝,做几篇范文,写几个片段,要求学生人人过关;二是学生吃现成习惯了,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切身感受,身边熟悉的人和事麻木不仁,视而不见,有感不发,使所学所感知识不能发挥与运用.每次作文的时候,便等待老师的范文出台,稍加套改,便完成了任务.
总之,学生自我评改,掌握了标准,学习了范文,就易于知道自己的不足。在修改过程中又加上教师的及时指导,这样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仅学会了评论作文,也知道了怎样改作文。学生乐意参与,教师也能从繁重的批改中解脱出来,将精力用于提高指导水平上。当然,学生评改,也许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教师只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引导,并循序渐进,就一定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实践证明,这是一个行之有 效的好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自我评改的方法,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得到体现。
考文献:
[1]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论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页
[2]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论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摘要: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1)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生前曾尖锐地指出:语文老师最辛苦的就是改作文,不知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改,你改了也没用,有的学生根本不认真看,真叫劳而无功,至少也是劳而少功。(2)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叶老又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评改呢?下面根据我自己多年来的具体实践,谈点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自评 互评 思路
一、评改步骤
1、要求学生当堂写完作文,并要求写出作文的“思路”,然后根据作文的“思路”,教师快速批阅学生作文。2、批阅中,选出有代表性的优、良、中、差等作文,进行书面评改。3、将作文发给全班,挂在教学里供全体同学自由评论,可自评,可互评,可面评,可点评,并写出评语。5、学生自改,或同学互改。6、教师随时进行指导。
二、评改方法
首先,要确定每次作文评改的范围,提出要求并讲清评改标准。学生作文的范围、要求与标准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年级要求”。《新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自然也是作文评改的依据。每次评改都要紧紧地依纲扣本,做到有的放矢。如八年级下学期学了第一单元后,让学生写一篇“托物寄意”的记叙文。其要求是:抓住景物特征,运用类比、象征等手法表现出某种道理、风格、精神或品质,要求做到情景交融,形神兼备。有了以上之“的”,学生在评改中就有了标准。1、立意是否明确。“托物寄意”,其“意”是什么?是否明确?是否贯穿全文?2、描绘是否具体。所托之物为何?其“形”描绘是否具体。能否使人透过“形”看到“神”?如果“形”不具体,仅有所托之物,那么,“神”也就只能是抽象的概念,作者的“意”就不能形象地表达出来了。3、类比是否恰当。所托之物和所寄之意或所咏之物和所抒之情,是否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是否合乎情理?类比找准了没有?联想是否自然、恰当、贴切?由于标准十分明确,学生们评改起来就会心中有数,效果很好。
三、要让学生充分自由地加以评论,共同评出优劣,以便互相启发,相互借鉴
由于明确了评改标准,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并在此基础上评选出优劣,互相观摩学习,吸取教训。这样做,无论对哪类同学都是有裨益的。如八年级下期学了第三单元后,布置学生写一篇《自己深受感动的事》,要求是“ 细节真实、具体”。其中一个女同学写的是几年前的一个夏天发生的事。几个老外拿出钱包让瓜农自己拿。此时围观的人中,有的要瓜农拿一张伍圆的,有的要他拿一张壹佰圆的,但瓜农只拿了一张贰圆的,并将多出的两毛钱,跑去找给已经离开十几米的外国人。该文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抓住了细节描写,把众人的语言、表情以及瓜农的行动写得具体真实,生动感人。而与此相反,许多同学的作文虽然也写了一件小事,但仅流于泛泛而谈,缺乏具体的描写,因而不能感人。对此,同学们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很快改写了自己的作文,并抓住了细节这一环节,写得较为成功。
四、要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修改
教师虽可指导,但切忌越俎代疱,在大家评议的基础上,同学们的认识水平有了提高,自然也就懂得了文章应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于是,在修改自己的作文时,也知道如何下手了。有的需另起炉灶,重新构思;有的则需进行局部“维修”。即使有少数同学一时需要教师从旁加以指导,但大多数学生是自己去完成的。当然,对不同的学生也要有所区别,如写《怎样查〈新华字典〉》,要求说明事物的功能和用法,并运用分类、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一般学生能抓住《新华字典》的特点去写,分类清楚,举例恰当。但也有部分同学有跑题或分类不当等情况。对此,大家一评,教师及时加以指导,学生也就心领神会了。引导学生:垂柳像什么?有的学生说像一把伞,有的学生说像漂亮美女的头发……我接着引导,垂柳的叶子呢?有的同学说,叶子像眉毛……还有的学生说出古人的诗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见,只有引导学生的观察能力,写出的文章才会形象生动,一是教师没有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舍不得放手,唯恐出差错,一手包办,不能分析学生的个别差异和潜在能力,为应付考试猜题押宝,做几篇范文,写几个片段,要求学生人人过关;二是学生吃现成习惯了,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切身感受,身边熟悉的人和事麻木不仁,视而不见,有感不发,使所学所感知识不能发挥与运用.每次作文的时候,便等待老师的范文出台,稍加套改,便完成了任务.
总之,学生自我评改,掌握了标准,学习了范文,就易于知道自己的不足。在修改过程中又加上教师的及时指导,这样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仅学会了评论作文,也知道了怎样改作文。学生乐意参与,教师也能从繁重的批改中解脱出来,将精力用于提高指导水平上。当然,学生评改,也许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教师只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引导,并循序渐进,就一定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实践证明,这是一个行之有 效的好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自我评改的方法,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得到体现。
考文献:
[1]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论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页
[2]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论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