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实现地域性经济区发展,人才培养就必须加快以“国家发展规划政策为导向、地域性产学结合”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实践教学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 地域性 艺术设计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8年1月16日)以来,北部湾经济区开发步伐加快,同时在经济区的高速发展中人才培养发展也随之需要与时俱进。随着经济区建设的加速推进和经济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建设沿海9大产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对各类人才提出了巨大需求。北部湾经济区艺术设计服务人才“地域性”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是高等院校发展艺术设计专业为培养人才适应区域性经济区开发存在的问题也是培养好新时期艺术设计人才大好的契机。广西高职院校应高度关注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及时调整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改革,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等院校当前主要任务是服务北部湾经济区是快速提升北部湾经济区核心竞争力,培养创新型地域性人才是当前艰巨而又重要的任务,深刻认识面向北部湾经济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与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必然与应然的关系,对于适用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和创新培养的路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近年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北部湾区域空前的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轨道,作为经济服务体的艺术设计成为是不可或缺的行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既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对经济区土壤提供新文化孵化催化剂,具有现实意义。艺术设计学科融汇了科学、艺术、技术、市场、生态等交叉学科领域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技术工具的变化,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能力的需求也在发生着改变。过去单一死板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比较随意
艺术设计专业是目前的热门专业。为了广揽生源和追求学科门类的齐全,许多高等院校在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过程中,并没有对自身的办学能力进行严格把关,而是以经济效益为依据,匆匆上马,其造成的后果是高校专业趋同,缺乏特色。就现实情况来看,当前很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大同小异,不仅未能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及自身的办学能力形成特色,而且不同程度存在学生就业层次低和办学后劲不足的问题。
2.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
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是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协调一致的关键一环。它要求教育者应直接根据市场需求定位专业教育目标,否则就会出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当前国内高等院校教育名义上虽都提倡人才培养目标要依据社会需求制定,但执行情况并不理想,流于形式的做法普遍存在。由于对社会需求的真实状况缺少深入的调查研究,不少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比较模糊,难以适应社会需要。
(二)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
传统的课程体系依据“填鸭式”教学模式设定,各课程之间彼此孤立,缺少有机联系。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脱节严重,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不能保持同步。传统艺术设计教育过于强调学科本位,不仅科目过多、缺乏整合,而且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学生无法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能在各门课程之间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融会贯通,从而最终影响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2.教学方法单一、落后
当前许多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仍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来进行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不注意搜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主要以外在手段迫使学生学习,比如布置过多的作业,安排频繁的考试等等。在实际效果上,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而且严重制约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无法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艺术设计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实践能力是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最基本要求。现在许多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都把实践课纳入教学计划中,也采取了相应的学分制,但实践课一般都被安排在假期或短期的课程安排上,缺乏学校的组织和专业指导监督,形式自由松散,实践效果差。这种实践课“使原有的课题渐渐转变为假想课题,问题解决的实际情境和信息处理都是纸上谈兵,思维仅仅存在于虚无的想象中,失去了实践意义。对材料、市场、设计的功能性和价值性都没有做实际调查,就算有调查也往往停留在表面层次,不够深入,采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大都是已经被社会淘汰了的,借鉴学习发达地区的研究模式存在严重的水土不服的现象。”
二、与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共生——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模式改革解决方法
(一)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应根据需求进行调整
北部湾的发展依赖于具备创新素质,能够适应创新要求,勇于开展创造性活动并善于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所谓创新型人才。
1.专业课程设置方面
强调以艺术设计专业为核心,在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形成了科学合理且具有地域性特征的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性教学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其主导思想是基础课围绕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设置;专业课程以模块化课程为中心,同时导入表现技法、电脑设计、模式制作等多方向课程,通过有机编排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设计水平和创意能力。同时,在课程建设方面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增加“认知性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2.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以培养北部湾经济区人才为主体,采取新型多样式培养模式与校企合作定单式培养模式相结合方法,培养具有一定艺术素养,掌握艺术设计与制作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的高级艺术设计师和艺术设计应用性技术专门人才。
(二)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应以人为本进行调整
北部湾的开发,首先是人才的开发;北部湾的开放,首先是人才的开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基础在人才,关键在人才,成败也在人才。
1.课程体系结构优化
传统的“目的式教学”模式一般按照教师讲课——布置作业——学生制作——交作业——评定成绩的程序进行,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之间缺乏互动,更无法真正做到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个性,显得单调、乏味,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相距甚远。针对上述情况,借鉴德国应用型高校的教学经验,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
改革后的教学模式采用“过程式教学”与“N 2考核”相结合进行。所谓“过程式教学”即按照教师讲解专业基础理论、前沿信息——教师设计课程模块——学生收集资料完成教学模块内容要求——学生随堂交流、教师点评——学生结合所有模块内容,完成本课程的综合作业——课题结题陈述——教师点评(实行多位教师综合评分)的程序进行;所谓“N 2考核”是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考核制度,“N”是指课程进行过程中的考核项,艺术设计专业的考核项包括课堂讨论、课堂测验、课堂陈述、课题训练、成型实验、实际操作、调研报告、实地考察、论文撰写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从中任选三项,“2”是指期末考试与课堂笔记。
2.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方面
基于现有的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结合当前教育部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 在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环节上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与方向如下:
(1)强化市场意识,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艺术设计教学应坚持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寻找其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切入点,使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系。要适时重构课程体系,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融入时代潮流,努力提升学生使用现代艺术设计语言的能力。地域性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在保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同时,使用国际通用的设计语言。现代艺术设计语言包括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现代艺术设计观念、现代艺术设计思维方法及现代艺术设计形式表达等。现代艺术设计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者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现代艺术设计动态和趋势。
(3)拓宽教育视野,全面提高学生借鉴、吸纳国际文化精华的能力与北部湾经济区区域文化相融合。任何国家的主体文化,都是在主流与区域性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中发展起来的,几乎每一次文化的飞跃发展,都来自对国际文化的吸收。因此, 艺术设计教育应注意从国际文化的逐渐吸收中形成自己的特征,使中华文化的内涵更见丰盈、成熟和壮大。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艺术设计也必然进入全球化的进程,教育者必须从教学实践中树立这种信念,在与世界文化的沟通交融中,实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www.gov.cn,2008.
[2]中新社-北部湾新闻网.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九大产业未来人才需求巨大. 2008.
[3]人民日报-人民网. 北部湾广发人才“英雄帖” . 2008.
[4]谢海涛.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教育与现代化,2010(1) .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 地域性 艺术设计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8年1月16日)以来,北部湾经济区开发步伐加快,同时在经济区的高速发展中人才培养发展也随之需要与时俱进。随着经济区建设的加速推进和经济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建设沿海9大产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对各类人才提出了巨大需求。北部湾经济区艺术设计服务人才“地域性”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是高等院校发展艺术设计专业为培养人才适应区域性经济区开发存在的问题也是培养好新时期艺术设计人才大好的契机。广西高职院校应高度关注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及时调整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改革,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等院校当前主要任务是服务北部湾经济区是快速提升北部湾经济区核心竞争力,培养创新型地域性人才是当前艰巨而又重要的任务,深刻认识面向北部湾经济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与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必然与应然的关系,对于适用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和创新培养的路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近年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北部湾区域空前的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轨道,作为经济服务体的艺术设计成为是不可或缺的行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既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对经济区土壤提供新文化孵化催化剂,具有现实意义。艺术设计学科融汇了科学、艺术、技术、市场、生态等交叉学科领域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技术工具的变化,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能力的需求也在发生着改变。过去单一死板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比较随意
艺术设计专业是目前的热门专业。为了广揽生源和追求学科门类的齐全,许多高等院校在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过程中,并没有对自身的办学能力进行严格把关,而是以经济效益为依据,匆匆上马,其造成的后果是高校专业趋同,缺乏特色。就现实情况来看,当前很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大同小异,不仅未能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及自身的办学能力形成特色,而且不同程度存在学生就业层次低和办学后劲不足的问题。
2.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
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是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协调一致的关键一环。它要求教育者应直接根据市场需求定位专业教育目标,否则就会出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当前国内高等院校教育名义上虽都提倡人才培养目标要依据社会需求制定,但执行情况并不理想,流于形式的做法普遍存在。由于对社会需求的真实状况缺少深入的调查研究,不少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比较模糊,难以适应社会需要。
(二)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
传统的课程体系依据“填鸭式”教学模式设定,各课程之间彼此孤立,缺少有机联系。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脱节严重,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不能保持同步。传统艺术设计教育过于强调学科本位,不仅科目过多、缺乏整合,而且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学生无法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能在各门课程之间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融会贯通,从而最终影响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2.教学方法单一、落后
当前许多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仍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来进行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不注意搜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主要以外在手段迫使学生学习,比如布置过多的作业,安排频繁的考试等等。在实际效果上,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而且严重制约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无法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艺术设计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实践能力是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最基本要求。现在许多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都把实践课纳入教学计划中,也采取了相应的学分制,但实践课一般都被安排在假期或短期的课程安排上,缺乏学校的组织和专业指导监督,形式自由松散,实践效果差。这种实践课“使原有的课题渐渐转变为假想课题,问题解决的实际情境和信息处理都是纸上谈兵,思维仅仅存在于虚无的想象中,失去了实践意义。对材料、市场、设计的功能性和价值性都没有做实际调查,就算有调查也往往停留在表面层次,不够深入,采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大都是已经被社会淘汰了的,借鉴学习发达地区的研究模式存在严重的水土不服的现象。”
二、与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共生——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模式改革解决方法
(一)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应根据需求进行调整
北部湾的发展依赖于具备创新素质,能够适应创新要求,勇于开展创造性活动并善于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所谓创新型人才。
1.专业课程设置方面
强调以艺术设计专业为核心,在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形成了科学合理且具有地域性特征的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性教学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其主导思想是基础课围绕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设置;专业课程以模块化课程为中心,同时导入表现技法、电脑设计、模式制作等多方向课程,通过有机编排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设计水平和创意能力。同时,在课程建设方面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增加“认知性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2.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以培养北部湾经济区人才为主体,采取新型多样式培养模式与校企合作定单式培养模式相结合方法,培养具有一定艺术素养,掌握艺术设计与制作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的高级艺术设计师和艺术设计应用性技术专门人才。
(二)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应以人为本进行调整
北部湾的开发,首先是人才的开发;北部湾的开放,首先是人才的开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基础在人才,关键在人才,成败也在人才。
1.课程体系结构优化
传统的“目的式教学”模式一般按照教师讲课——布置作业——学生制作——交作业——评定成绩的程序进行,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之间缺乏互动,更无法真正做到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个性,显得单调、乏味,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相距甚远。针对上述情况,借鉴德国应用型高校的教学经验,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
改革后的教学模式采用“过程式教学”与“N 2考核”相结合进行。所谓“过程式教学”即按照教师讲解专业基础理论、前沿信息——教师设计课程模块——学生收集资料完成教学模块内容要求——学生随堂交流、教师点评——学生结合所有模块内容,完成本课程的综合作业——课题结题陈述——教师点评(实行多位教师综合评分)的程序进行;所谓“N 2考核”是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考核制度,“N”是指课程进行过程中的考核项,艺术设计专业的考核项包括课堂讨论、课堂测验、课堂陈述、课题训练、成型实验、实际操作、调研报告、实地考察、论文撰写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从中任选三项,“2”是指期末考试与课堂笔记。
2.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方面
基于现有的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结合当前教育部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 在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环节上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与方向如下:
(1)强化市场意识,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艺术设计教学应坚持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寻找其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切入点,使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系。要适时重构课程体系,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融入时代潮流,努力提升学生使用现代艺术设计语言的能力。地域性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在保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同时,使用国际通用的设计语言。现代艺术设计语言包括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现代艺术设计观念、现代艺术设计思维方法及现代艺术设计形式表达等。现代艺术设计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者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现代艺术设计动态和趋势。
(3)拓宽教育视野,全面提高学生借鉴、吸纳国际文化精华的能力与北部湾经济区区域文化相融合。任何国家的主体文化,都是在主流与区域性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中发展起来的,几乎每一次文化的飞跃发展,都来自对国际文化的吸收。因此, 艺术设计教育应注意从国际文化的逐渐吸收中形成自己的特征,使中华文化的内涵更见丰盈、成熟和壮大。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艺术设计也必然进入全球化的进程,教育者必须从教学实践中树立这种信念,在与世界文化的沟通交融中,实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www.gov.cn,2008.
[2]中新社-北部湾新闻网.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九大产业未来人才需求巨大. 2008.
[3]人民日报-人民网. 北部湾广发人才“英雄帖” . 2008.
[4]谢海涛.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教育与现代化,20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