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阻挠张学良回归大陆?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nilov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10月15日张学良在美国逝世后,国内媒体对张学良生前为什么不能回大陆一事,曾发表多篇文章。各种观点争论激烈,莫衷一是。时至今日,这仍是一个有待讨论和研究的重要话题。
  
  大陆方面已做好迎接张学良的准备
  
  1991年3月10日,当张学良和夫人从台北桃园机场踏上飞美探亲之途的消息传到北京,中共中央对标志着这位著名爱国将领真正恢复自由的访美之旅格外重视。中央书记处特别注意到张学良在台北机场登机前对中外记者的谈话中,公开表示有回祖国大陆探亲的意向。邓小平同志得知后,打电话给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和国家主席杨尚昆,表示:“你们应该开个会呀,研究研究这个问题”,并对如何迎接张学良的归来作了较为详细的指示。
  根据邓小平和江泽民的相关指示,中共中央有关部门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其中作了4项重要的安排:一是当年6月在北京为张学良举办91岁寿庆活动;二是纪念“九一八”事变60周年;三是派人去沈阳修葺张氏大帅府和大帅陵,为张学良归来后赴辽宁抚顺安葬其父张作霖的遗骸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四是派出一位中央副部级以上的党内负责同志,亲赴美国旧金山转达中共中央对张学良的欢迎之意。前三项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但是,究竟派什么人亲赴美国迎接张学良归来?反复比较,最终确定了吕正操同志。吕是张学良的故乡海城人,东北军的旧部袍泽,与张学良有过一段师生之谊,又是西安事变的直接参加者,与张有着至深的私人感情,当时虽已从全国政协副主席的位置退了下来,但他是几位人选中地位最高的一位(享受副总理待遇)。在中央确定吕正操前往美国迎接张学良以后,邓颖超在中南海西花厅寓所亲自召见了他。
  这是因为,此前邓颖超根据中共中央和邓小平同志的意见,已以私人名义亲笔为张学良写了一封欢迎信。于是,吕正操等人奉中共中央之命,于5月23日悄悄从北京启程。
  
  张学良致邓颖超信透出遗憾
  
  5月29日,吕正操首次在纽约曼哈顿贝祖贻夫人的住所拜见了老上司张学良将军。初次见面吕正操只是礼节一_生的晤谈和赠送寿礼。第二天上午,吕正操在纽约曼哈顿一家瑞士银行的经理办公室里,避开所有外人和张学良进行了长达1小时之久的单独谈话。他首先将邓颖超的亲笔信交给张学良,张氏当时见了邓大姐的亲笔信,感慨万千,顾不上使用放大镜,就将眼睛贴近了那封信,反复看了两遍,动情地说:“周恩来我熟悉,这个人很好,请替我问候邓女士。”
  吕正操向张学良表示了欢迎他借赴美之便返回祖国大陆探亲访友的良好意愿,张学良颇为感动。但是,由于事体重大,张学良向吕正操郑重表示了暂且不能返回大陆的矛盾心境:“我这个人清清楚楚地很想回去,但现在时候不到,我一动就会牵动大陆、台湾两个方面。我不愿意为我个人的事,弄得政治上很复杂。”
  6月4日,张学良在纽约的祝寿活动结束以后,主动提出再次会晤吕正操,会面地点选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团长李道豫大使的官邸。
  这次张学良和吕正操的谈话整整持续了3个小时,谈话的范围也相当广泛。吕正操着重向他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张学良对中国共产党的上述主张深表赞同,并希望有生之年能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尽绵薄之力。张氏向吕正操表示:“我过去就是做这件事的,我愿意保存我的这个身份,迟早有一天会用上。我虽然90多岁了,还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很愿意尽力。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愿意为中国出力。”
  尽管张学良坦率地向吕正操表露不能马上返回祖国大陆探亲,但他仍亲自执笔给邓颖超写了一封回信,表达了一有机缘,定当踏上故土的愿望。
  张学良在纽约出席旅美华人为他举行的寿庆活动后不久,即与夫人赵一荻于1991年6月27日经夏威夷飞回台湾。他并没有像刚从台北出来时在机场上对记者说的那样爽然:“我不排除到东北的可能性。大陆是我的老家,我当然愿望回去”,而是原路回到了他在台北郊区的寓所,继续过起了隐居生活。
  张学良为什么已有了回国之便却又不肯返回祖国大陆?对此海内外媒体议论纷纭。
  
  疾病是阻碍张氏归乡的主因?
  
  张氏夫妇因生病而失去了回大陆探亲的机会?
  张学良在晚年确曾染患过多种疾病。从1946年张学良被蒋介石幽禁时起直到上世纪9。年代他真正获得人身自由,这漫长的岁月里他先后患过几次重病。如1944年抗战期间,张学良曾在贵阳得过当时极为难治的盲肠炎;第二次是1954年在台湾高雄,张学良患突发性咯血,病情危重,在宋美龄的支持下得以抢救脱险;第三次是1964年的肠胃综合症,入台北荣民总医院治疗近半年,初时怀疑肠癌,后经检查乃一般痢疾,不久即愈;第四次是1993年10月25日深夜,张学良忽然头疼难忍,猝然晕倒,起因是张氏的第四脑室蛛网膜下腔出血,而且由于突发,颅内已造成弥漫性血肿,病情相当危急。
  当时的张学良已届九三高龄,年龄较大,病情危重,且病变出现在颅脑的要害部位。但几天紧急抢救后,张学良竟然奇迹般得以生还。这在台湾脑外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个月后张氏即得以康复出院,又像常人一样在院落里散步了!显而易见这场突发疾病并非他改变回大陆探亲初衷的原因。
  至于他夫人赵一荻女士因患病而不希望回大陆,倒是实情。赵一荻的病情要比张学良重得多。她早在1946年由大陆入台后不久,即先后罹患了严重的肺癌、红斑狼疮等疾病。但赵四小姐的病都在宋美龄的直接过问下接连在台湾治愈了,至于她随张学良去夏威夷定居后,身体状况日渐下降,也是不争之事实。特别到1996年后,赵一荻在檀香山因病入院更是家常便饭。
  但是所有这一切,均不是张学良夫妇不能回祖国大陆探亲的真正原因。日本天皇访华与少帅归乡有关系吗?
  1992年8月26日,台湾《联合报》刊载了特派记者程川康写的一条新闻:张学良决定近期回乡探亲。
  这条消息发出后,不但台湾和东南亚各报刊蜂起转载,就是祖国大陆几家有影响的传媒也深信张学良必回无疑。然而,1992年的秋天眨眼之间就过去了,张学良非但在当年9月没有返回大陆,而且到了1993年春天,也没有回乡探亲的行动。更让人大感惊奇的是,不久后他竟然带着夫人赵一荻再次飞往大洋彼岸的美国,作了长期定居国外的准备。这其中内幕究竟如何?海外报界再次发出种种捕风捉影的猜测。其中最让人吃惊的解释,则是张学良因为返回东北的时机与日本天皇访华时间相碰,而不得不放弃了他计划多时的回乡计划,事实果然如此吗?
  后据一位去台湾访问过张学良的东北籍人士说,此种传闻,就连张学良本人听了也颇感奇怪。能够否定上述推测的证据,莫过于张学良本人生前的谈话记录。1990年张學良首次在台湾会见记者时,他那个《缄默五十年,张学良现在有话要说》的长篇访谈,就 是和日本NHK电视公司的记者一起做的。当然,他也毫不留情地当着日本记者的面抨击日本军国主义。但当他谈到在1921年第一次出国就是到日本观看秋操时,随口说了下面一段话:“如果可能,我还想再次到日本去看看。也许是上了年纪了,更想了,想看看新日本是什么样子,想亲眼看看……”
  张学良如果当真在晚年实现了再访日本的愿望,那么到了日本本土,岂不是每天都和日本天皇同在一块土地上吗?这让以上说法不攻自破。
  
  赵四小姐起到“刹车”作用?
  
  毋庸讳言,赵一荻在台湾和夏威夷期间,曾公开或私下流露出她不希望张学良回大陆的意思,有些话甚至口无遮拦。她的心态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让张学良改变主意和动摇归乡信念的消极作用。持这种观点的人举证说:在台湾期间,即便与张学良私交甚好的台湾“新闻局”处长郭冠英、《联合报》资深记者周玉蔻等人,着想对这位世纪老人进行电视采访,也一定要事先得到赵一荻的首肯。这些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但若把张学良临死前不能回东北的责任加诸赵一荻身上,未免有失公正。
  有些話则是因为她和少帅当时所处的客观环境,不得不那样说,特别是她在台湾时公开表示张学良不想回大陆等语,很可能是为当时政治局势所左右。
  1990年赵一荻在台北的幽居生活刚刚解除,就辗转收到了侄儿赵允辛写来的一封信。当赵一荻从家书中获悉她三嫂仍健在的消息后,马上写了一封亲笔信:“日子过得真是快。我离家已经60年了,父母、兄弟、姐妹都不在了。我真是非常地感谢您这样孝顺姆妈,侍奉她几十年,而且给她一个温暖和快乐的家。我们姐妹都亏欠了她,她在世的时候未能尽孝。”
  一个对亲人有如此深厚感情的人,会不思念自己的故乡?
  同年秋天,赵一荻又给她在北京的侄女赵允安写过一封信,在这封信中她的思乡之情更是溢于字里行间:“我离家已经60年了!”并明确地写道:“希望有一天大家能够团聚。”
  从这些公开发表的文件中可以看出,赵一荻对祖国大陆是有感情的。但由于她多年生活在台湾,受封消极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所以难免发生一些让今天的读者见异见怪的事情。她或多或少起到“刹车”作用,但决不是张学良不能回大陆的主因。
  
  是谁在阻挠张学良回归大陆
  
  通过对张学良恢复自由前后的诸多史料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张学良之所以至死不能回到他心仪多年的祖国、故乡,原因就在于当时执政台湾的国民党右派人士给予他的精神打压过于沉重,特别是表面上以张学良基督教友自君实则是“台独”分子的李登辉,从中制造了严重障碍。
  早在蒋经国1988年1月13日在台湾病逝前,以东北太学学生张捷迁为首的一批华裔旅美学者,就已在海外策划如何敦促执政的国民党尽快给张学良真正自由的事宜了。然而,蒋经国当政时期虽然对张学良的自由已有相当大范围的松动,改变了蒋介石在世时派军统特务严加管束的局面,可张氏的八身自由在1988年以前仍只能是一种形式上的“自由”。李登辉上台后,口头上高叫给张氏自由,事实上仍然利用国民党情治机关时时加以限制。他担心张学良一旦恢复自由身,会不会与中共取得联系,甚至舍台湾而投奔中共。张捷迁等东大旅美校友会成员很快就看破了李的政治伎俩。他们公开在美国报纸上向李登辉叫板:“如果张学良真有自由,就应该允许他到美国来。如果不让他来美国参加东大校友会的活动,我们可以自费赴台,专为张学良祝寿。”
  种种压力下,李登辉不得不同意在圆山大饭店给张学良公开祝寿,事实上这一祝寿活动是给张氏政治上的平反。但在张学良回祖国大陆这一问题上,李登辉等国民党右翼人士仍不肯放松分毫。这一点可从张捷迁写给李登辉的另一封求情信中略见端倪。
  张捷迁是在张学良有去美国的探亲自由之后,再次向李登辉要求,给张学良去祖国大陆探亲的机会和条件。他的信充满了幻想:“他(指张学良)珍爱台北家园,依靠基督,自称浮云野鹤。心灵自由,怡然自得,仙人一般。不过,老年时常念念不忘故乡故园,50多年来从没有祭扫父墓。难免凄然……如他老不访故乡,不扫父墓,不为复校剪彩,似乎未尽道义责任,不会甘心,临终将难以瞑目。”张捷迁在这封信中,甚至向李登辉提出解决张学良去大陆访问的经费,以及一些与此相关的细节问题。然而,台湾当局对这封信根本不予理睬。
  1993年4月17日,张捷迁在台湾东北大学向张学良递送“名誉校长”的聘函后飞回香港,他在接受香港《明报月刊》总编辑潘耀明的专访时,也透露了国民党当局对张学良的“限制”:“张老先生于1990年秋天,确曾打算来香港。那次是因为他有位朋友的儿子结婚,很想来参加。但受到某方面的限制,以致没能成行。”
  李登辉之所以能左右张学良的行迹,一是以他和张学良有基督教友之情,二是因为在张学良受蒋氏父子多年限制之后,李首次给予张学良赴美探亲的自由,以此作为控制张氏的感情筹码。
  而张学良对李登辉等人的政治伎俩洞若观火,他在进不能顺利返回祖国大陆以偿夙愿,退不想死守台岛颐养天年的情况下,才明智而果断地选择了第三地——美国,作为他寿终正寝的地方。
  张学良虽然终老海外,但在这伟大爱国者病逝檀香山后,中共中央给予他很高的评价。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在张氏病故异国后,亲自发去唁电,代表中共中央称他为“伟大的爱国者”和“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这也许是为张学良将军作的盖棺定论吧。
其他文献
其实错过巴黎或者米兰时装周的最新流行展也没有关系,流行并非只在T台上展现,时尚也不仅局限在巴黎和米兰。在异彩纷呈的电影里,抢眼服饰比比皆是。        在《穿普拉达的女王》这部以时尚界为背景的影片中,满天飞舞的名牌服饰和梅丽尔·斯特丽普的老辣演技无疑是最大看点。电影迷可以欣赏斯特丽普的表演,时尚迷则可以像寻宝一样发掘片中女主角服饰品牌的归属。      1. 两大美女娜塔丽·波特曼和斯嘉丽·约
在欧洲,很多店铺下午5点准时下班,商业街上的店最多也就开到晚上七八点。周末,很多店铺干脆不开门。就连理发店也是按时上下班,真不明白他们怎么赚钱,难道人们不是下班了才能去理发吗? 没有选择,欧洲人只能聚集在营业时间很长的酒吧和咖啡店。一杯啤酒,一杯咖啡消磨整个晚上。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从以前的“做这件事情有什么用”转变成“做这件事情有趣吗”。在公园里晒太阳,和没有任何工作关系的朋友聊天,没什
年近60岁的祖罗夫很想像常人一样,在退休之后颐养天年。但身为“最后的纳粹捕手”的他,在退休前还有一个夙愿未了——抓捕隐藏在南美的纳粹“死亡医生”。他会不会如愿以偿呢?    西蒙·维森塔尔中心——专门抓纳粹的中心    祖罗夫,1948年生于纽约,在以色列研究二战中犹太人的被迫害历史,后来成为西蒙·维森塔尔的传人,成为西蒙·维森塔尔中心主任。  西蒙·维森塔尔是生于乌克兰的犹太人。当1945年美军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诺曼底发现了东洋人,盟军试图对话,但谁也听不懂他们说什么……”在韩国导演姜帝圭的作品《登陆之日》的预告片的开头,浮现的正是这些字。  在电影网站,对该电影最多的评论却是“韩国人的意淫之作”。其实,网友大多并没有了解历史的细节,这个故事并非姜帝圭“意淫”出来。  他是一个朝鲜人,他生于1920年,原籍朝鲜新义州,1938年加入日本关东军,后来在中苏边境沦为苏军俘虏,随后被编入苏联
从《唐山大地震》的唐山市政府,到《非诚勿扰1》的杭州,再到《非诚勿扰2》的北京和三亚,通过全国几万块大银幕来营销,打造城市旅游和文化品牌,已经成了一种时髦。  一个城市和一个企业在本质上并没有不同,一个城市本身也要和其他城市竞争,不管是吸引投资,还是吸引旅游,只要有竞争的地方就需要营销和品牌的推广。营销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电影应该是营销推广的利器之一,但是如果借助拍摄的电影或电视剧没有火呢?   
中国人常说:“人走茶凉。”对于身处政坛的政客们来说,这种体味最为深刻。政治舞台的高光和权力带来的无上快感一直都是部分政要高官们所恋恋不舍的。因此,为了避免人走茶凉的悲剧,很多已经到站下台的政客往往会谋求东山再起。  当年谢安从东山复出入仕时,门阀里流传着大意为“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这样一句话。而如今世界政坛上东山再起的政客们,除了“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更多的还是谋求重掌权柄的快感。而
看世界:您这次的环球航行,是一个人、一艘40英尺(约合12米)长的小船、不补给、不靠岸,要完成这样的航程,要做哪些必需的训练和准备工作?在长达21600海里(约合4万千米)的航程中,可能遭遇的最大挑战和危险会是什么?  郭川:我先前在欧洲训练了5年,这次回到国内挑战环球航行算是给自己的一个毕业论文。这个项目从开始准备到现在已经3年时间,从开始决定用什么样的船,和船厂接洽,买船,到船的装备、改装、个
如果你们是个大的、旧式的公司,不要东施效颦地一味追求创新,只要做好你自己就行了。紧随创始者进入市场的公司,能够从前者的错误和局限性中得到经验。    iPad上市——这个当今商业界最大的新闻事件已经过去了,但它却仍是技术业界的热门话题。它的照片也频频出现在杂志封面上,市场分析师们在猜测它是否会改变出版业和娱乐业的格局,而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则是有增无减。这可是一件至少要花费500美元的玩意,在美国人对
近年来,美海军按照新的水面与水下联合作战的思想要求,修订了无人航行器发展计划,强调提高与潜艇、水面舰艇信息联结的能力,全力推进海上无人作战平台的发展。近日,美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开始正式实施启动“反潜战持续跟踪无人航行器”(ACTUV)计划。据披露,这种无人智能艇可以连续数月在大洋中自动跟踪敌方潜艇。  ACTUV长19.1米,宽5.8米,高10.1米,最大航速27节,满载总重157
出国,对不少农民工来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而在中国某些地区,会盖房、会修路、会做木工的农民工,早在10多年前就尝到了出国的甜头——人们称之为“打洋工”。  “打洋工”指的是出国打工,1992年以来,中国境外就业人员总数已达10万人,主要分布在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中东、非洲、欧洲、美洲等地,从事的工种主要为纺织、机械制造、建筑、水产品养殖加工、餐饮、护理、医疗卫生等,到境外工作人数的总量还在逐年递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