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 强在内涵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xingy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质量是教育强国的核心、生命线,最能彰显教育强国内涵的就是质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迫切需要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同时也迫切需要我国教育由“学有所教”的规模增长转向“学有良教”的高质量发展。接受高质量教育,是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提高教育质量,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一是要全面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当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片面的、功利的教育质量观在一些地区、一些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他们不是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而是简单地把教育质量等同于考试分数,或等同于升学率,或等同于上北大清华率,这种教育观念需要得到根本转变。二是要建立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完善教育标准体系,通过制定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学段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形成一个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三是要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贯彻大中小幼的质量监测评估制度。通过建立标准健全、目标分层、多级评价、多元参与、学段完整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为改进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教育公平是教育强国的首要含义、重要基础。一个国家教育的强与弱、好与坏,首要评判标准是这个国家能否保障每个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更进一步讲,是能否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真正的教育强国,一定是以促进教育公平为政策目标的国家,一定是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国家,也一定是教育公平得到良好保障和落实并进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国家。
  实现教育公平,任重而道远。教育公平具有阶段性特征,应根据教育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和转移教育公平政策的侧重点。当前应做好以下“三大转移”:一是由注重缩小“城乡差距”转移到注重缩小“校际差距”。二是由注重“机会公平”转移到注重“过程公平”。三是由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转移到注重“规则公平”。
  教育活力是观察教育强国的“第三只眼”,与教育质
  量和教育公平三位一体,共构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导向。
  我国教育活力不断增强,表现为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纵向有衔接、横向有沟通、进出有弹性”。但我国教育活力有待进一步迸发。在“纵向有衔接”方面,针对被人诟病的育人目标倒挂现象,要科学定位育人目标,合理设计育人内容、途径、方法,做到层层递进、有机衔接。在“横向有沟通、进出有弹性”方面,要建立更广泛的立交桥,实施完全学分制,建立更加灵活的学制。
  教育事业是事关全局的基础工程,不是教育部门一家能办好的事情,有必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发展教育。把优化教育环境作为教育内涵发展的组成部分,是态度上的重视,是认识上的提升。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不可能建成教育强国。
  这些年,我国在优化教育环境上做了很多工作,但总体感觉,教育环境还不太友好。首先,要优化教育战略环境。比如,教育优先发展,是教育发展的最根本战略之一。我国应在国家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尽量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同时努力扩大社会教育投入,争取到2030年达到创新型大国的教育投入水平。其次,要优化教育政策环境。加强教育政策统筹协调,做好新旧教育政策的前后协调、不同部门涉及教育事务相关政策的左右协调、教育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的上下协调,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政策打架的现象。再次,要优化教育舆论环境。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人员、校长要学会在舆论面前表达心声,发出正面声音、理性声音,学会与公众沟通,积极引导教育舆论,让公众舆论成为教育发展的精神动力而不是阻力。最后,要优化教育安全环境。校园内的“硬伤害”“软暴力”,以及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等問题,给我们敲响了校园安全的警钟。应深入推进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建设,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一片自由、和谐、安全的天空。
  (作者黄海军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邓友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其他文献
什么是学校体育文化?学校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以课内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在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学校体育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中,在培养身心健康和具有创新
四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童谣种类也较为繁多,内容主要反映了地方民俗风情,展现了四川地区的传统历史文化,同时也体现了四川人民的思维方式、精神情感与价值取向等,包含了四川人民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四川童谣不仅是一种代代相传、诙谐幽默、朗朗上口的四川民间口头文化遗产,更是一种四川传统文化,一种教育,一种音乐启蒙。  通过四川童谣在小学生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将助于弘扬四川地区优秀的童谣传统文化,强化
江苏省海安县角斜镇角斜小学成功举办首届“军事体验营”活动。活动包括队列训练、军体拳、爬战术、军歌联唱、简单内务整理等。学员在教官的带领下整装排队,从饭前一支歌,不浪费一粒粮食开始,培养“战胜自我,挑战困难”的坚强决心。这是学校落实“军事体验营”教学的常规活动。  活动内容丰富  少年军校作为一种融思想性、军事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办学形式,具有丰富的德育功能,现已成为对未成年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近年来,湖北省襄阳市第四十五中学积极响应市教育局在中小学创建“五园”活动的号召,坚持“以德立校、以法治校”的办学思想,以“育人为本,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开展“五园建设”活动,努力营造和谐平安的工作、学习环境。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正逐步打造出“平安校园”“书香校园”,使四十五中成为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幸福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平安”来筑突出“安全”,充分调动增强合力  当
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纲要指出“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要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开设到位。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纲要,切实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精心组织、整体设计和综合实施,不断提升课程实施水平”。设计
【摘 要】中小学校长合理流动有利于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为此,必须加强校长职业理想的导向性与自主流动的精神激励,制定完善的校长流动制度引导,加大农村教育资源投入以改善农村学校环境,理清流动校长管理权限并构建多向、定期、人文的校长轮岗制,建立多元评价的校长流动考核评价体系,促进中小学校长合理流动。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流动;流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个人简介:  秦真国,男,一级教师,本科学历,任教于山东省滕州市滨湖镇朱村小学。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获市级优秀教师、十佳师德标兵、骨干教师,教学论文和教学科研成果多次在省市获一二等奖,任职小学校长12年。  如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和不断加重的生活压力,让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我国民众的普遍关注。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必要性,是我国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共识。但是,以目前我国小学教育发展程度来看,小学
自合校以来,我校以“思河之源感悟爱、聚合之力传递爱、成和之美分享爱”为教育宗旨,秉承“假如是我的孩子,假如我是孩子”的育人理念,面向每个学生,关爱每个学生,让特殊学生与课堂融合,与心灵融合,与活动融合,与同伴融合,与家庭融合,点亮他们的心灯,照亮每一个家庭。  一、提升素养,让特殊学生融入课堂。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开展好融合教育的关键。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青岛市和胶州市第一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智慧校园是学校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对数字校园的进一步扩展与提升,它将学校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衔接起来,为师生建立智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改变师生与学校资源、环境交互方式,实现以人为本的智能管理、个性化创新服务。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在我国许多领域均得到有效应用,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校园管理中,能促进智慧校园的有效建设。笔者将分别从:智慧校园内涵分析、主要内容、构建对策,三个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的工程。然而,通过传统文化和教育融合,为学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办学宗旨带来一抹亮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考验的则是学校德育的“功力”及功效。近年来的“国学热”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地区各级各类学校传统文化与教育的融合,其中的一些规律值得深入总结和探讨。  一、依传统文化之根立学生立身之本  2014年教育部就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