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对新课导入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好地符合新课程標准,更好地适应新教材,是广大教师努力探索和改进的一个方面。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课堂导入环节设计问题进行探讨,阐述地理课堂导入环节经常采用的一些技巧,做好课堂导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切实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新课导入 导入技巧
好的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关系到新的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预期的教学效果能否实现。导入语若能先声夺人,激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情感,启发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就为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成功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并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内在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新课一开始就较为投入,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实践证明新课导入常常关系到整个教学的结果。下面具体介绍几种导入新课的技巧。
一、直接导入,突出主题
这种课堂导入特点是直截了当,直奔主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并且这种方法经常被许多地理教师所采用。在上课开始时,由教师直接阐明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从而更为简明扼要地切入主题,明确学习目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立刻对这节课心中有数,及时调整好心态。
例如学习高中地理第二册第一单元《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时,可这样导入:人口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我们必须了解世界人口的数量、增长和分布等知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目前,人口增长的情况到底如何?当今世界到底面临什么样的人口问题呢?下面我们共同学习“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另外,在讲述高中地理第一册第二单元《水圈和水循环》时也可以采用直接导入:前面几节我们了解到地球外部由四大圈层组成,由内往外依次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并且我们在第一、二两节中学习了岩石圈和大气圈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有关水圈的知识。
二、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复习导入法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让学生复习前面所学过的知识或与本课有关的知识。在复习过程中,教师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更好地引入新授课题。在复习了前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
例如学习高中地理第一册《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一课前。我说:同学们,我们第一单元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为什么说地球是目前人类发现的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从地球自身条件分析,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生命物质?(学生回答略)假设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更没有人类存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的重要外部圈层——大气圈。
三、情境导入,活跃气氛
在地理教学中创设情境是新课程教学改革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地里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如使用歌曲导入、诗词导入等渲染气氛,能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歌曲导入
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对人的感染力是最难以抗拒的。地理课堂引入学生喜爱的、健康活泼的歌曲,让歌声在课堂上飞扬,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理解领悟地理知识的内涵。
例如,学习高中地理第三册第三单元《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时,播放阎维文演唱的《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同时在PPT上显示歌词,在第一段播完之后(大约1分钟),我指着歌词提问:歌词中唱到“咱们见面容易拉话话难”,这是为什么?这反映当地的地貌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区域环境问题的一个典型例子。用这样的课堂导入引领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情景交融,主题鲜明。
(二)诗词导入
诗词是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思想的结晶,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哲理性,不仅能给人一种语言美的享受,而且蕴藏着丰富的知识。若能运用好诗词导入新课,将能够创设美好的意境,吸引学生探求知识。
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第一册第一单元《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在讲到地球自转可引用毛泽东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为什么坐着不动却能日行八万里呢?这样的新课导入既增强了地理的文学性,又让学生很快融入了课堂。
四、置疑导入,启迪思维
悬疑设问法的最大优点是短短数语,造成悬念,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渴求答案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欲望。在课堂上,教师若能把握好展示问题的时机,创设诱人深思的问题情境,则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大有益处。
譬如,在高中地理第一册第一单元《时区和日界线》的新课上,可以这样导入:麦哲伦船队经历千辛万苦完成第一次环球旅行再回到西班牙,船员们在兴奋之余惊奇地发现:航海日志上明明写着这一天是1522年9月5日,而西班牙的日历上却是9月6日,这是怎么回事?他们直到死都未能搞清楚这丢失的一天哪里去了,大家能不能帮忙把这一天找回来呢?通过这个案例,同学们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被吸引到这节内容难点上。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讲授有关时区、日界线的概念和换算关系,顺水推舟,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探索,把这丢失的一天找出来,从而将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学生从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科学性、艺术性地预设好每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就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堂导入技巧的培养。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有先声夺人之效的导语,常常给学生带来新奇、亲切的感觉。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语,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新课导入的研究,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董文山.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新课导入的方法[J].成才之路,2008(20).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3]胡良民,袁书琪,关伟.地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新课导入 导入技巧
好的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关系到新的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预期的教学效果能否实现。导入语若能先声夺人,激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情感,启发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就为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成功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并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内在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新课一开始就较为投入,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实践证明新课导入常常关系到整个教学的结果。下面具体介绍几种导入新课的技巧。
一、直接导入,突出主题
这种课堂导入特点是直截了当,直奔主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并且这种方法经常被许多地理教师所采用。在上课开始时,由教师直接阐明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从而更为简明扼要地切入主题,明确学习目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立刻对这节课心中有数,及时调整好心态。
例如学习高中地理第二册第一单元《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时,可这样导入:人口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我们必须了解世界人口的数量、增长和分布等知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目前,人口增长的情况到底如何?当今世界到底面临什么样的人口问题呢?下面我们共同学习“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另外,在讲述高中地理第一册第二单元《水圈和水循环》时也可以采用直接导入:前面几节我们了解到地球外部由四大圈层组成,由内往外依次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并且我们在第一、二两节中学习了岩石圈和大气圈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有关水圈的知识。
二、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复习导入法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让学生复习前面所学过的知识或与本课有关的知识。在复习过程中,教师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更好地引入新授课题。在复习了前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
例如学习高中地理第一册《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一课前。我说:同学们,我们第一单元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为什么说地球是目前人类发现的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从地球自身条件分析,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生命物质?(学生回答略)假设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更没有人类存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的重要外部圈层——大气圈。
三、情境导入,活跃气氛
在地理教学中创设情境是新课程教学改革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地里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如使用歌曲导入、诗词导入等渲染气氛,能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歌曲导入
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对人的感染力是最难以抗拒的。地理课堂引入学生喜爱的、健康活泼的歌曲,让歌声在课堂上飞扬,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理解领悟地理知识的内涵。
例如,学习高中地理第三册第三单元《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时,播放阎维文演唱的《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同时在PPT上显示歌词,在第一段播完之后(大约1分钟),我指着歌词提问:歌词中唱到“咱们见面容易拉话话难”,这是为什么?这反映当地的地貌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区域环境问题的一个典型例子。用这样的课堂导入引领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情景交融,主题鲜明。
(二)诗词导入
诗词是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思想的结晶,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哲理性,不仅能给人一种语言美的享受,而且蕴藏着丰富的知识。若能运用好诗词导入新课,将能够创设美好的意境,吸引学生探求知识。
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第一册第一单元《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在讲到地球自转可引用毛泽东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为什么坐着不动却能日行八万里呢?这样的新课导入既增强了地理的文学性,又让学生很快融入了课堂。
四、置疑导入,启迪思维
悬疑设问法的最大优点是短短数语,造成悬念,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渴求答案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欲望。在课堂上,教师若能把握好展示问题的时机,创设诱人深思的问题情境,则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大有益处。
譬如,在高中地理第一册第一单元《时区和日界线》的新课上,可以这样导入:麦哲伦船队经历千辛万苦完成第一次环球旅行再回到西班牙,船员们在兴奋之余惊奇地发现:航海日志上明明写着这一天是1522年9月5日,而西班牙的日历上却是9月6日,这是怎么回事?他们直到死都未能搞清楚这丢失的一天哪里去了,大家能不能帮忙把这一天找回来呢?通过这个案例,同学们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被吸引到这节内容难点上。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讲授有关时区、日界线的概念和换算关系,顺水推舟,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探索,把这丢失的一天找出来,从而将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学生从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科学性、艺术性地预设好每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就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堂导入技巧的培养。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有先声夺人之效的导语,常常给学生带来新奇、亲切的感觉。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语,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新课导入的研究,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董文山.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新课导入的方法[J].成才之路,2008(20).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3]胡良民,袁书琪,关伟.地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