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深度报道的特征是较强的理性思辨、报道的立体化、手法的多样化。它的选题偏重于重大性、社会性、故事性。1994年,中国电视新闻中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深度报道栏目,央视推出了新闻评论性栏目《焦点访谈》,很快受到了社会各层面的肯定。1996年,《新闻调查》开播,它定位于“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是迄今为止央视最有深度、最见功力的新闻栏目。央视新闻评论部把这些深度报道栏目的风格表述为“把编辑记者对事实本质的认识通过对事件的报道,对事物内在逻辑的揭示,达到引导观众思考判断的目的”。因此,它提倡“多报道,少评论”。如《焦点访谈》的宣传语是“用事实说话”。在《新闻调查》中也存在“重报道轻评论”的倾向。因此也极大地影响各省地市类似节目的制作风格。
我们说的“述评”,“述”指事件本身缘起、发展、归宿这一过程的客观报道;“评”指节目制作者对事件本身及事件所辐射方面的主观评价。所谓“述评合一”,就是将二者有机结合,由“述”导出“评”,由“评”引领“述”。在述评中事实与观点相互依存,相互确认,展示观点的建构过程。展示由事實到观点的分析推理过程,事实与观点才会在这一建构过程中达到统一。观点的提出应该是一个由事实到观点的分析推理过程,事实的叙述总是有明确观点指向的叙述,事实的安排也总是在一个公开的观点统帅下的事实聚合。
一些研究者认为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法就是用事实说话,既述又评,夹叙夹议影响着新闻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新闻报道应该排斥议论或不提倡议论,有许多新闻深度报道节目强调由观众自己得出结论,淡化主持人、记者的主观意见,就容易由以论点为中心转向以事件为中心。由于过于关注事件的发展过程和不必要的细节,记者在采访报道和谋篇布局中追求揭露事实的快感,使整个报道呈现多头绪、多论点的状况,相当程度上弱化了深度报道的理性力量。重事实,细节毫发毕现;轻评论,不亮观点不亮剑。节目制作者超然于事件之上——事实摆在那里,见仁见智观众来定。一方面是信任观众都能做出正确判断,另一方面也凸现公允。但是,感性的事实叙述和理性的论证相互重合共同构成了观点的建构过程,只评不述是空谈。而只有事实的庞杂叙述,没有观点评判论证,读者在获取事实的同时常常不得要领,就会丧失或减弱本应具有的引导舆论作用。只述不评,这就像无舵之舟一样,是在航行,可是漫无目的。
的确,任何电视形态,归根结底都是从纪实发展演变而来的。忠实于事实,忠实于事件的本身的展现,必然会导致对评论的排斥。然而,新闻的客观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报道事件的过程本身就包括报道者对事件的发现和解释过程,主观介入不可避免。既然报纸有社论,有述评,为什么电视就不能有台论,不能有述评呢?电视作为新闻媒介的一种,不仅仅要传播事实,还应传播声音和观点。客观报道与主观见解相互补充,客观报道不排斥主观的见解,主观的见解也不妨碍客观的展示,将思想本身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融入报道中是必要的,也是实际操作中不可避免的,只不过是存在程度深浅轻重的区别而已。
在信息超饱和的今天,正确而理性的观点与评论,不但是受众的客观需要,也是时代的客观需要。观点应具有现实性、前瞻性且大众化。通过评与述结合的方式,表明作者的立场和主张,并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优秀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所要求的是有事实的观点和有观点的事实的完美结合。
信息传播全球化、多元化的一个很大的成果就是培育、锻炼了受众的分析能力、比较能力和思考能力,使他们的独立评判意识、主观选择意识、不满足感和参与感都日渐增强。对一个新闻事件,已经不满足于事件本身,还要进一步探究:背景、意义、影响……受众不仅需要纯客观的信息,还需要媒介能够以自己的观点和声音,提高受众吸收信息的效率,提高信息转换的效益。在保证报道事实尽可能客观公正的同时,将主观见解作为另一种客观存在体现在报道中,为受众提供一个完整的认识系统,使受众在事实和见解的同步接收中,开拓自己判断的思路,增强判断的依据,提高信息的价值。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要追求一种主客观形式有机结合的表现过程。一方面,以新闻事实的报道为基础和先导,另一方面,以主观评述和新闻化的论证方式,来加强整个报道的主观性,两者互为补充,互为支撑。主观评议失去了客观事实只能是无本之木,客观事实失去了主观因素的加入只能是一盘散沙,很难体现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观点往往都源于事实,又高于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此时的“评”脱离事实,观点的建构往往要放在更加宏观的背景下来审视,对事实的要求更广泛,而对这些事实的分析也要求更深入。“述”是为了“评”,“述”的最终落脚点是在“评”。
“述评合一”要求节目制作者在报道过程中不仅仅满足于新闻要素的展现,更重要的是以核心观点为中心,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多层次、立体化的透视,通过对事件横向和纵向的开拓、比较,展现记者对事实的深层次思考,并引导观众去思考。
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转型期的现阶段,要有效地平衡受众心理,起到心理宣泄的作用,这就需要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以评论诠释事实,进行理性引导。在这里,“观点”就是红绿灯,“评论”就是交警。疏导的顺畅与否,一定程度上影响受众的“心路”是否畅通。这就要求节目制作者要毫不隐讳地亮出观点,并理直气壮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敢于做到旗帜鲜明。阵地就在那里,你不占领,别人就会占领。在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中,叙述事实只是报道的一半,从新闻事实中挖掘出其背后的道理,并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才是其最后的目标。“述”是基础,“评”是建于其上的灯塔,而正确、新鲜的观点在那里闪烁出理性的光芒。
我们说的“述评”,“述”指事件本身缘起、发展、归宿这一过程的客观报道;“评”指节目制作者对事件本身及事件所辐射方面的主观评价。所谓“述评合一”,就是将二者有机结合,由“述”导出“评”,由“评”引领“述”。在述评中事实与观点相互依存,相互确认,展示观点的建构过程。展示由事實到观点的分析推理过程,事实与观点才会在这一建构过程中达到统一。观点的提出应该是一个由事实到观点的分析推理过程,事实的叙述总是有明确观点指向的叙述,事实的安排也总是在一个公开的观点统帅下的事实聚合。
一些研究者认为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法就是用事实说话,既述又评,夹叙夹议影响着新闻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新闻报道应该排斥议论或不提倡议论,有许多新闻深度报道节目强调由观众自己得出结论,淡化主持人、记者的主观意见,就容易由以论点为中心转向以事件为中心。由于过于关注事件的发展过程和不必要的细节,记者在采访报道和谋篇布局中追求揭露事实的快感,使整个报道呈现多头绪、多论点的状况,相当程度上弱化了深度报道的理性力量。重事实,细节毫发毕现;轻评论,不亮观点不亮剑。节目制作者超然于事件之上——事实摆在那里,见仁见智观众来定。一方面是信任观众都能做出正确判断,另一方面也凸现公允。但是,感性的事实叙述和理性的论证相互重合共同构成了观点的建构过程,只评不述是空谈。而只有事实的庞杂叙述,没有观点评判论证,读者在获取事实的同时常常不得要领,就会丧失或减弱本应具有的引导舆论作用。只述不评,这就像无舵之舟一样,是在航行,可是漫无目的。
的确,任何电视形态,归根结底都是从纪实发展演变而来的。忠实于事实,忠实于事件的本身的展现,必然会导致对评论的排斥。然而,新闻的客观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报道事件的过程本身就包括报道者对事件的发现和解释过程,主观介入不可避免。既然报纸有社论,有述评,为什么电视就不能有台论,不能有述评呢?电视作为新闻媒介的一种,不仅仅要传播事实,还应传播声音和观点。客观报道与主观见解相互补充,客观报道不排斥主观的见解,主观的见解也不妨碍客观的展示,将思想本身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融入报道中是必要的,也是实际操作中不可避免的,只不过是存在程度深浅轻重的区别而已。
在信息超饱和的今天,正确而理性的观点与评论,不但是受众的客观需要,也是时代的客观需要。观点应具有现实性、前瞻性且大众化。通过评与述结合的方式,表明作者的立场和主张,并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优秀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所要求的是有事实的观点和有观点的事实的完美结合。
信息传播全球化、多元化的一个很大的成果就是培育、锻炼了受众的分析能力、比较能力和思考能力,使他们的独立评判意识、主观选择意识、不满足感和参与感都日渐增强。对一个新闻事件,已经不满足于事件本身,还要进一步探究:背景、意义、影响……受众不仅需要纯客观的信息,还需要媒介能够以自己的观点和声音,提高受众吸收信息的效率,提高信息转换的效益。在保证报道事实尽可能客观公正的同时,将主观见解作为另一种客观存在体现在报道中,为受众提供一个完整的认识系统,使受众在事实和见解的同步接收中,开拓自己判断的思路,增强判断的依据,提高信息的价值。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要追求一种主客观形式有机结合的表现过程。一方面,以新闻事实的报道为基础和先导,另一方面,以主观评述和新闻化的论证方式,来加强整个报道的主观性,两者互为补充,互为支撑。主观评议失去了客观事实只能是无本之木,客观事实失去了主观因素的加入只能是一盘散沙,很难体现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观点往往都源于事实,又高于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此时的“评”脱离事实,观点的建构往往要放在更加宏观的背景下来审视,对事实的要求更广泛,而对这些事实的分析也要求更深入。“述”是为了“评”,“述”的最终落脚点是在“评”。
“述评合一”要求节目制作者在报道过程中不仅仅满足于新闻要素的展现,更重要的是以核心观点为中心,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多层次、立体化的透视,通过对事件横向和纵向的开拓、比较,展现记者对事实的深层次思考,并引导观众去思考。
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转型期的现阶段,要有效地平衡受众心理,起到心理宣泄的作用,这就需要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以评论诠释事实,进行理性引导。在这里,“观点”就是红绿灯,“评论”就是交警。疏导的顺畅与否,一定程度上影响受众的“心路”是否畅通。这就要求节目制作者要毫不隐讳地亮出观点,并理直气壮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敢于做到旗帜鲜明。阵地就在那里,你不占领,别人就会占领。在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中,叙述事实只是报道的一半,从新闻事实中挖掘出其背后的道理,并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才是其最后的目标。“述”是基础,“评”是建于其上的灯塔,而正确、新鲜的观点在那里闪烁出理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