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网络经济并驾齐驱,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价值取向多元化,经济体制的转型,就业压力增大。社会的呼唤,家长的期待,学生的升学压力随之增大,许多青春期的学生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严重的则导致心理畸形,在行为上表现出程度各异的失范和越轨现象。据四川省心理学会对“留守孩子”心理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有近八成的学生存在焦虑心理、抑郁症状、易怒性格等心理问题。获悉,全国有两千多万“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我国15万的孩子流浪在街头,缺少关爱,前途黯淡。一组组数字,触目惊心,一桩桩离家出走、跳楼自杀,令人扼腕叹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反思。此时,我们不能一味责怪孩子不懂事,也不能简单地归咎于谁的责任。诚如心理卫生专家所说,教育评价标准的单一性和青春期“隐匿性忧郁”得不到及时沟通和排解,是藏在恶性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亟待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关注。
一、青春期“隐匿性忧郁”的基本特征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长期在学校生活,缺乏社会的经验,对未来充满幻想。他们简单的思维,获得对社会的肤浅认识,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认识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不符时,就会产生种种困惑,严重的导致心理障碍。
第一、自卑心理。他们有种被社会遗弃之感,缺乏自信,陷入自责,极度自卑。他们害怕别人同情的目光,强烈渴望别人的帮助,由于无法得到满足,长期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他们自惭形秽,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严实地封闭起来,甘心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
第二、虚荣心极强。他们根本无法体会父母赚钱的艰辛不易,根本不懂得父母的用心良苦,反而觉得理所当然,心安理得,坐享其成,他们在同学面前显阔,在父母面前,常常责怪自己的父母无用,不如别的孩子的家长有出息,就恨自己投错了胎,又会陷入自卑。
第三、嫉妒心理。他们看到周围孩子的学习、生活比自己优越,自己无法得到满足,有的开始怨恨父母,怨恨家庭,进而发展到怨恨他人,嫉妒社会。心理失衡,因为自己的不幸而感到痛苦,因为别人的幸福更感到痛苦,甚至不惜采取过激行为(如偷别人的教科书),从而打击报复比自己优越的孩子,来满足自己的嫉妒心理。
第四、疑虑心理。疑神疑鬼,多疑敏感。总觉得周围人在背后讥笑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致同周围人际关系紧张。连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会被认为是“别有意味”的轻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们握紧拳头,用武力来讨回自己的尊严,一件微不足道、不值一提的小事常常使他们大动干戈,具有极强的攻击性、破坏性。
第五、逆反心理。他们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爱与人对着干,即使老师和家人的话也不肯听,常喜欢闹对立。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他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他们拒人于千里之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总之,喜欢背道而弛,寻求刺激。
第六、早熟心理。由于受经济条件或生活环境的限制,他们感到了生活的艰难。伴随生理的成熟,他们的心理也经历了一个由无奈到无助再到向往的过程,正南于这种特殊的心理历程,他们渴望被异性关注,追求异性,变得比同龄人敏感、早熟,而且不记后果。
二、青春期“隐匿性忧郁”的原因
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环境因素等等。他们的心理问题虽不像躯体疾患那样有形地损害人们的健康,却在无形中侵蚀着孩子们的心灵。学习压力增大,对学业失去信心,亲子关系疏远,亲情淡薄,消极颓废,缺乏愉悦的心理体验。
社会因素:社会给了他们太大的精神压力,造成他们心灵的扭曲。素质教育裹足不前,应试教育积重难返,新课程改革严重滞后,高考除了试卷书面考试之外,还没有找到合适的选拔人才的机制,分数似乎成了衡量学生优劣的惟一标准。这一导向,促使学生把“分”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为了分,有的学生“从鸡啼忙到鬼叫”,一旦考好了,心花怒放;倘若考砸了,便情绪低落。而有的学生开惯了“顺风船”,稍微受阻,心理便承受不了。在校学习考试成绩不理想,害怕被别人嘲笑,加上家庭经济的拮据,不少学生萌发了“不想读书”的念头,认为“读书无用”,自暴自弃,惹是生非,好走极端。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完全是这个年龄段的正常的心理表现。从心理学上讲,青春期正是孩子自我意识最强的时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强烈地渴望独立,渴望自己为自己负责,但他们毕竟还没有接触社会,思想也不成熟,缺乏判断力。此外,还有一个心理压力就是他们总把一部分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放大,甚至影响到自己对事情的判断,其实这都是自卑心理的表现。家庭因素:如果说家长不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那是冤枉。试问,哪家父母不喜欢儿女绕膝?但是父母外出工作,使许多孩子失去了直接监护人,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位,他们长期处在缺乏母爱、父爱的环境中成长,即使有一方父亲或母亲在家,但是家庭琐事相对于两人在家时也一定会更多更忙,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也很少发现,即使发现也难有很多时间去沟通、去教育,促进孩子改正;而父母同时在外打工的孩子,绝大部分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婆外公来照顾,祖孙辈的年龄相差悬殊,孩子与祖辈之间有代沟,不易沟通,再加上祖辈们年老体衰,大多文化知识少甚至是文盲,往往只能照顾孙辈们的生活起居,无法尽到教育责任;寄住在亲戚家中的,亲戚一般不会像自己的子女那样管束、教导这些孩子,他们认为管得太严,孩子不理解,对待孩子的态度有的迁就放任,有的冷淡粗暴,而这些孩子自己也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即使父母全在家,早上,父母上班比较早,孩子还没有起床,仅仅告诉孩子早餐在锅里,中午、晚上自己用微波炉热饭菜,晚上孩子回家,父母早就累得不行,睡着了。长期下去,他们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父母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孩子的心灵离父母也会越来越远,慢慢地亲子关系疏远。亲情淡薄,甚至为了一点小事,关系紧张,由此导致的恶性事件屡屡发生。他们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他们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存在严重的断层或缺位,使他们的心理普遍出现了问题。缺少父母温暖、缺少真正关爱(隔代监护溺爱;寄养监护偏爱;无人监护失爱)、缺少自律意识,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使他们纪律散漫,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因而
一、青春期“隐匿性忧郁”的基本特征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长期在学校生活,缺乏社会的经验,对未来充满幻想。他们简单的思维,获得对社会的肤浅认识,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认识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不符时,就会产生种种困惑,严重的导致心理障碍。
第一、自卑心理。他们有种被社会遗弃之感,缺乏自信,陷入自责,极度自卑。他们害怕别人同情的目光,强烈渴望别人的帮助,由于无法得到满足,长期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他们自惭形秽,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严实地封闭起来,甘心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
第二、虚荣心极强。他们根本无法体会父母赚钱的艰辛不易,根本不懂得父母的用心良苦,反而觉得理所当然,心安理得,坐享其成,他们在同学面前显阔,在父母面前,常常责怪自己的父母无用,不如别的孩子的家长有出息,就恨自己投错了胎,又会陷入自卑。
第三、嫉妒心理。他们看到周围孩子的学习、生活比自己优越,自己无法得到满足,有的开始怨恨父母,怨恨家庭,进而发展到怨恨他人,嫉妒社会。心理失衡,因为自己的不幸而感到痛苦,因为别人的幸福更感到痛苦,甚至不惜采取过激行为(如偷别人的教科书),从而打击报复比自己优越的孩子,来满足自己的嫉妒心理。
第四、疑虑心理。疑神疑鬼,多疑敏感。总觉得周围人在背后讥笑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致同周围人际关系紧张。连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会被认为是“别有意味”的轻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们握紧拳头,用武力来讨回自己的尊严,一件微不足道、不值一提的小事常常使他们大动干戈,具有极强的攻击性、破坏性。
第五、逆反心理。他们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爱与人对着干,即使老师和家人的话也不肯听,常喜欢闹对立。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他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他们拒人于千里之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总之,喜欢背道而弛,寻求刺激。
第六、早熟心理。由于受经济条件或生活环境的限制,他们感到了生活的艰难。伴随生理的成熟,他们的心理也经历了一个由无奈到无助再到向往的过程,正南于这种特殊的心理历程,他们渴望被异性关注,追求异性,变得比同龄人敏感、早熟,而且不记后果。
二、青春期“隐匿性忧郁”的原因
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环境因素等等。他们的心理问题虽不像躯体疾患那样有形地损害人们的健康,却在无形中侵蚀着孩子们的心灵。学习压力增大,对学业失去信心,亲子关系疏远,亲情淡薄,消极颓废,缺乏愉悦的心理体验。
社会因素:社会给了他们太大的精神压力,造成他们心灵的扭曲。素质教育裹足不前,应试教育积重难返,新课程改革严重滞后,高考除了试卷书面考试之外,还没有找到合适的选拔人才的机制,分数似乎成了衡量学生优劣的惟一标准。这一导向,促使学生把“分”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为了分,有的学生“从鸡啼忙到鬼叫”,一旦考好了,心花怒放;倘若考砸了,便情绪低落。而有的学生开惯了“顺风船”,稍微受阻,心理便承受不了。在校学习考试成绩不理想,害怕被别人嘲笑,加上家庭经济的拮据,不少学生萌发了“不想读书”的念头,认为“读书无用”,自暴自弃,惹是生非,好走极端。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完全是这个年龄段的正常的心理表现。从心理学上讲,青春期正是孩子自我意识最强的时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强烈地渴望独立,渴望自己为自己负责,但他们毕竟还没有接触社会,思想也不成熟,缺乏判断力。此外,还有一个心理压力就是他们总把一部分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放大,甚至影响到自己对事情的判断,其实这都是自卑心理的表现。家庭因素:如果说家长不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那是冤枉。试问,哪家父母不喜欢儿女绕膝?但是父母外出工作,使许多孩子失去了直接监护人,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位,他们长期处在缺乏母爱、父爱的环境中成长,即使有一方父亲或母亲在家,但是家庭琐事相对于两人在家时也一定会更多更忙,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也很少发现,即使发现也难有很多时间去沟通、去教育,促进孩子改正;而父母同时在外打工的孩子,绝大部分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婆外公来照顾,祖孙辈的年龄相差悬殊,孩子与祖辈之间有代沟,不易沟通,再加上祖辈们年老体衰,大多文化知识少甚至是文盲,往往只能照顾孙辈们的生活起居,无法尽到教育责任;寄住在亲戚家中的,亲戚一般不会像自己的子女那样管束、教导这些孩子,他们认为管得太严,孩子不理解,对待孩子的态度有的迁就放任,有的冷淡粗暴,而这些孩子自己也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即使父母全在家,早上,父母上班比较早,孩子还没有起床,仅仅告诉孩子早餐在锅里,中午、晚上自己用微波炉热饭菜,晚上孩子回家,父母早就累得不行,睡着了。长期下去,他们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父母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孩子的心灵离父母也会越来越远,慢慢地亲子关系疏远。亲情淡薄,甚至为了一点小事,关系紧张,由此导致的恶性事件屡屡发生。他们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他们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存在严重的断层或缺位,使他们的心理普遍出现了问题。缺少父母温暖、缺少真正关爱(隔代监护溺爱;寄养监护偏爱;无人监护失爱)、缺少自律意识,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使他们纪律散漫,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