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是紧密相连的。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更要用于生活。
【关键词】小学 数学 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数学与生活的这层关系,不但要学生将直观的生活图像、深刻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带进数学,使他们知道数学存在生活中,不断地提升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
1.从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活动学数学
小学低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对身边的各种事物、现象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来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例如,在教学“表内乘法”时,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的情景是“小百货店”。我把学生分成8人一组,进行商品的“买卖”活动。让学生自行操作。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几个几用乘法计算有认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生活自理能力。
2.依托儿童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
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开始,比如数数篮子里面有几个苹果,数数自己的手指、脚趾。上楼梯的时候可以数数走了几步。初学数数时还可以让学生学唱关于数数的歌谣。和学生玩躲猫猫,轮到的学生就让他闭着眼睛从1数到10,当学生顺着数很顺溜时,可以再试试让他们倒着说,比如从10数回1。一年级刚开始接触数字运算不久时,可以借用深度实物来教授,比如手指,小饼干,小拼图块,乐高积木等。所开展的这些活动都是紧扣教材,又和他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每个学生都有极高兴趣,所学的知识因及时得到应用,掌握得也较好。
数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蘊育着数学。只有扎根在生活之泥中的数学才有生命力;相反,作为应用科学,数学对我们的生活又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数学学习也能促进经验的应用、提炼和积累。
二、数学应用于生活
1.生活数学培养综合能力
小学数学应该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充分利用生活素材,把生活中生动的事例与数学课堂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合理地组织教学。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安排学生测量课桌面、数学书封面、操场的面积。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对学校花坛进行实地测量。学生首先对场地进行测量,再对测量的数据估计、统计,最后思考如何计算不规则图像的面积,甚至还可进一步激发学生感受数学的有用。这样,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带到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題中,所学的知识也得到延伸和拓展。学生因此感受到数学用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得到了大大地提升。
例如:有一道习题:“35吨水泥,大卡车限载5吨,小卡车限载3吨,大卡车每趟9元,小卡车每趟4元,如果要运完,大上车和小上车各运多少吨最便宜?”学生分组讨论,这样的题目可能会想出多种方法:
方法1:小卡车运12趟,要用4×12=48(元);
方法2:大卡车运1趟,小卡车需要运10趟,要用9 4×10=49(元);
方法3:大卡车运2趟,小卡车需要运9趟,要用2×9 4×9=54(元);
方法4:大卡车运3趟,小卡车需要运7趟,要用3×9 4×7=55(元);
方法5:大卡车运4趟,小卡车需要运5趟,要用4×9 4×5=56(元);
方法6:大卡车运5趟,小卡车需要运3趟,要用5×9 4×3=57(元);
方法7:大卡车运6趟,小卡车需要运2趟,要用6×9 4×2=62(元);
方法8:大卡车运7趟,要用7×9=63(元)。
2.生活数学回归生活
从生活中更好的学习数学,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用于学习中,从生活中提取出基本图形的模型,再进一步地研究,从中找出规律。然后再将从数学中提取出的精华运用于我们的生活中。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在学习轴对称图形后,开展小制作活动,让学生用硬纸板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学生经过一系列的对折、画、剪后,对轴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有了深层次的认识。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包含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运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日常的生活实际问题,不断运用数学能力,这不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在学习了有关面积的计算,学生学会了量相片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而后导入生活,引导学生实际计算覆上玻璃需要多大。如果再给相片做个相框,需要多长的木条。这就应引导在这个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关键词】小学 数学 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数学与生活的这层关系,不但要学生将直观的生活图像、深刻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带进数学,使他们知道数学存在生活中,不断地提升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
1.从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活动学数学
小学低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对身边的各种事物、现象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来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例如,在教学“表内乘法”时,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的情景是“小百货店”。我把学生分成8人一组,进行商品的“买卖”活动。让学生自行操作。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几个几用乘法计算有认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生活自理能力。
2.依托儿童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
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开始,比如数数篮子里面有几个苹果,数数自己的手指、脚趾。上楼梯的时候可以数数走了几步。初学数数时还可以让学生学唱关于数数的歌谣。和学生玩躲猫猫,轮到的学生就让他闭着眼睛从1数到10,当学生顺着数很顺溜时,可以再试试让他们倒着说,比如从10数回1。一年级刚开始接触数字运算不久时,可以借用深度实物来教授,比如手指,小饼干,小拼图块,乐高积木等。所开展的这些活动都是紧扣教材,又和他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每个学生都有极高兴趣,所学的知识因及时得到应用,掌握得也较好。
数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蘊育着数学。只有扎根在生活之泥中的数学才有生命力;相反,作为应用科学,数学对我们的生活又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数学学习也能促进经验的应用、提炼和积累。
二、数学应用于生活
1.生活数学培养综合能力
小学数学应该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充分利用生活素材,把生活中生动的事例与数学课堂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合理地组织教学。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安排学生测量课桌面、数学书封面、操场的面积。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对学校花坛进行实地测量。学生首先对场地进行测量,再对测量的数据估计、统计,最后思考如何计算不规则图像的面积,甚至还可进一步激发学生感受数学的有用。这样,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带到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題中,所学的知识也得到延伸和拓展。学生因此感受到数学用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得到了大大地提升。
例如:有一道习题:“35吨水泥,大卡车限载5吨,小卡车限载3吨,大卡车每趟9元,小卡车每趟4元,如果要运完,大上车和小上车各运多少吨最便宜?”学生分组讨论,这样的题目可能会想出多种方法:
方法1:小卡车运12趟,要用4×12=48(元);
方法2:大卡车运1趟,小卡车需要运10趟,要用9 4×10=49(元);
方法3:大卡车运2趟,小卡车需要运9趟,要用2×9 4×9=54(元);
方法4:大卡车运3趟,小卡车需要运7趟,要用3×9 4×7=55(元);
方法5:大卡车运4趟,小卡车需要运5趟,要用4×9 4×5=56(元);
方法6:大卡车运5趟,小卡车需要运3趟,要用5×9 4×3=57(元);
方法7:大卡车运6趟,小卡车需要运2趟,要用6×9 4×2=62(元);
方法8:大卡车运7趟,要用7×9=63(元)。
2.生活数学回归生活
从生活中更好的学习数学,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用于学习中,从生活中提取出基本图形的模型,再进一步地研究,从中找出规律。然后再将从数学中提取出的精华运用于我们的生活中。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在学习轴对称图形后,开展小制作活动,让学生用硬纸板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学生经过一系列的对折、画、剪后,对轴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有了深层次的认识。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包含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运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日常的生活实际问题,不断运用数学能力,这不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在学习了有关面积的计算,学生学会了量相片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而后导入生活,引导学生实际计算覆上玻璃需要多大。如果再给相片做个相框,需要多长的木条。这就应引导在这个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