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原则,本文作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创新就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是与众不同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校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开展创新教育,开发人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对己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在学生知识经验范围内的独特、新颖和发散的解题方法或解题思想。下面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建立培养良好的课堂环境,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应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的课堂里要充满创新的活力。于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具体的就是:建立师生和谐关系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对象实施不同的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对己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教学中通过展现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统的条理的推导线索,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常规突破和新奇独特是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
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没有创新。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1)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2)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
(3)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和深入的观察。
(4)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够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新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比如假设、类比和归纳等。
3.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得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体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欲望
现实中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学习知识,还要教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归根结底是要使学生学会思维。教学中,老师要遵循学生认识过程的思维规律性.在设定让学生思考的问题时要从以下方面考虑:一是根据实际特点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利用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在课堂的每个环节都要有新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并且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发现,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动机。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探讨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二是让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安排集体探讨,小组讨论等形式外.还要留有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学生按照各自的思维方式展开思考.并不断有新的想法产生,逐步养成勤思、善恩的习惯。三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汉力。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发现知识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四是启发学生用多种思路解答问题。通过比较选择出最佳思路。五是是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多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激励学生突发奇想,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教师讲,学生听”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秀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及群.社会心理学[M].新华出版社,1991,12.
[2]吴全华.教学以人为本的若干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9.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创新就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是与众不同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校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开展创新教育,开发人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对己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在学生知识经验范围内的独特、新颖和发散的解题方法或解题思想。下面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建立培养良好的课堂环境,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应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的课堂里要充满创新的活力。于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具体的就是:建立师生和谐关系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对象实施不同的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对己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教学中通过展现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统的条理的推导线索,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常规突破和新奇独特是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
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没有创新。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1)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2)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
(3)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和深入的观察。
(4)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够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新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比如假设、类比和归纳等。
3.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得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体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欲望
现实中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学习知识,还要教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归根结底是要使学生学会思维。教学中,老师要遵循学生认识过程的思维规律性.在设定让学生思考的问题时要从以下方面考虑:一是根据实际特点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利用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在课堂的每个环节都要有新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并且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发现,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动机。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探讨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二是让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安排集体探讨,小组讨论等形式外.还要留有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学生按照各自的思维方式展开思考.并不断有新的想法产生,逐步养成勤思、善恩的习惯。三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汉力。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发现知识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四是启发学生用多种思路解答问题。通过比较选择出最佳思路。五是是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多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激励学生突发奇想,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教师讲,学生听”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秀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及群.社会心理学[M].新华出版社,1991,12.
[2]吴全华.教学以人为本的若干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