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校后勤社会化后的财务管理的方式

来源 :科技与企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o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后勤体制改革试点成效与经验、教训俱在,有关方面评价不一。高校后勤体制改革试点在减轻高校办学的成本以及大学生经济负担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也暴露不少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工作自身以及社会化后出现的新问题。本文对高校后勤社会化后的财务管理方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校后勤实体;后勤社会化;财务管理;方式;探讨
  
  一、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的新问题
  1.不同层面的利益群体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目的的认识有显著分歧,影响了改革的进程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最终目标是建立高等教育新型后勤保障体系。但不同利益群体在建构高校新型后勤保障体系的进程中抱有不同的目的:国家主导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从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局来考虑的,目的是为了突破高校后勤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制约,满足高等教育连续扩招后对后勤的需求。而有些学校则希望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利用市场机制,减少对后勤资产的投入,减少精力的投入,减轻负担,减轻责任,希望“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
  2.后勤实体面临市场规律与教育规律的两难问题
  尽管大多数的后勤实体还未注册为企业法人,但是规范分离出来的后勤集团有了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进行独立的成本核算,而且,后勤职工的工资收益也直接与后勤的经济效益挂钩。这样,后勤实体将不可避免要追求利润最大化,以满足自身发展壮大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然而,高校后勤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姓“教”的原则,必须体现出高校后勤“公益性”特点,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服务的宗旨始终不能改变。
  3.规范分离所遗留的责、权、利的不平衡问题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尚远未到位,许多高校的后勤服务运营并未实现彻底分离,一校一户自办后勤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距真正实现办学模式的转变还有很大距离。
  二、高校后勤社会改革的主要进展与成就
  1.通过推进后勤部门与学校行政系统的规范分离,初步建立了事企分开的管理体制
  为了推进改革,成立了高校后勤服务中心与发展中心两个改革载体,从学校行政系统分离出来的后勤实体,分别通过并入、托管等形式进入两个市后勤中心,学校则相应建立了代表学校进行后勤管理的甲方部门。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多所普通全日制高校基本完成了分离转制工作。转制后,各高校的后勤管理部门(甲方)与后勤服务部门(乙方)根据服务的内容和要求建立了平等基础上的民事契约关系。甲方代表学校充当管理、监控与协调的主体,后勤实体则根据学校的要求提供优质的服务。后勤服务也逐步从原来的拨款制转变为按服务项目和内容支付的付费制,学校实现了从“办后勤”到“选后勤”、“管后勤”的转变,后勤服务部门逐步从教学科研等事业型的行政系統中分离出来,成为按照企业化运作的独立经济实体。这一根本性的转变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并初步体现了制度优势。
  2.后勤实体积极改革,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化运行机制初步形成
  从学校行政系统中规范分离出来的后勤部门积极转变思想,深化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转变内部运行机制,规范服务和管理,使高校后勤的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改革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各高校后勤部门完成转制之后,均按照 “老人老办法,赋予新含义;新人新办法,全部进中心”和“公开招聘、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原则建立了新的人事管理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多数高校实行了“以岗定责、以责定薪、以绩定奖”的办法,将职工酬劳与经营业绩和风险挂钩,并适当拉开分配差距。新的工资序列由基础工资、职务(岗位)工资和绩效奖励工资三部分组成。工资制度改革大大促进后勤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财务管理制度改革。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各高校后勤实体在学校实行服务付费制度之后,也建立了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比如化小核算单位,强化成本意识,建立内部竞争机制等等,市后勤中心还对下属的分中心实行会计委派制等。通过财务制度的改革,后勤系统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都有很大的提高,运行效益也明显提高。
  3.体现教育特性的专业服务公司逐渐兴起、壮大
  高校后勤服务中心与发展中心针对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特殊需求,或以校园市场为依托,成立具有教育特性的专业公司,打造自己的后勤品牌;或以实力为后盾,继续做强已经成熟的专业公司,走出校园,服务社会;或以资产为纽带,联合组建、经营专业公司,实现优势互补。各专业公司在改革中逐步发展壮大。
  1、教育超市。教育超市的建立改变了学校小商品市场脏、乱、差的购物环境,保证了商品质量,规范了校内市场,维护了师生利益,成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面旗帜。
  2、连锁餐厅。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和发展中心在各高校开办了多家连锁餐厅。良好的就餐环境、规范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改变了传统的学生餐饮理念,提升了高校学生餐饮的整体水平。
  3、物业发展。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管理学校、事业单位为主攻方向,兼而参与社会物业管理的竞争,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本着“以人为本、规范管理、服务教育”的宗旨和“同舟共济、奋发有为、海纳百川”的精神。
  4、配货中心。高校后勤配货管理中心是高校后勤服务中心所属的分支机构。配货管理中心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遵循“市场统筹、项目分担、统一结算、按股分红”的经营思路,与社会大中型企业联合建立了主副食品、燃料、豆制品等10个集中配货基地,确保把质优价廉、服务上乘的商品引进高校。经过六年的实践,已经初步建立了招商、采购、配送、服务、监控一条龙的配货体系。通过公开招标,团体采购,各类商品的价格比原来学校单独采购平均下降8%。集中配货不仅体现了集约化经营的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在应对物价上涨等突发事件时,体现出统筹规划、宏观调控的管理优势。
  结束语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复杂因素,而且也是一场利益的重新分配与调整的过程,因此必然会引发许多问题与矛盾。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一项带有全局性意义的重大改革,它对于促进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转变,促进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的实质是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入高校后勤领域。随着形势的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也存在一些难以回避的现实矛盾,需要我们直面正视。
  参考文献
  [1]温惠兰.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事业财会,2007(03).
  [2]汪恕才.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政监督,2006(24).
  [3]王晓玲.浅谈高校后勤财务管理[J].西部财会,2007(05).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柔性加工中心一其极强的适应性,覆盖性及灵活性在汽车零部件等大规模制造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一柔性加工中心为主体而形成的柔性大批量加工线可根据产品特点和各种外部条件,规划设计出不同的生产线工艺方案,其投資、效率和生产成本等有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工艺规划;柔性线;自动化;效能;生产节拍;物流
【摘 要】我国房地产和交通运输业近几年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混凝土作为一种广泛的建筑材料,被应用于各类工程建设中。混凝土的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总体质量。只有充分的认识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质量原因,采取有效地措施,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生产并组织施工,才能保证混凝土工程的最终质量。   【关键词】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主要因素;控制措施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土木工程的整体发展。混凝土结
【摘要】基础组织是企业的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企业具体操作、完成各项任务的排头兵。因此,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薄弱环节也在基层。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偏重于强调做好宏观的经济思想工作,却忽略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忽视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忽视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创新性,导致以宏观面上的思想理论教育取代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
本文阐述了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量,对地形图的基本内容、碎部测量、导线平差及大比例尺地形图的作业流程作了具体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