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冕》教学实录及片段思考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ha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实录片段】读通读顺,落实关键字词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看老师写课题。“冕”字的上半部分是个帽子头,而不是“日”,要写得扁一些,里面的一横不要靠左右的笔画,请同学们书空两遍,感受感受。
  师:了解王冕这个人吗?
  生:我读过王冕的《墨梅》,他是一个大诗人。
  生:王冕擅长画荷花,画梅花。
  生:王冕品行高洁。
  师:说得好!这篇课文选自《儒林外史》。这是一部反映读书人、知识界的讽刺小说,王冕就是这部名著中第一个出场的正面人物。让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出示:1.闷热的天气,让人感觉闷得慌。2.春光明媚的时候,王冕就用一辆牛车载着母亲,到村上湖边走走。指名读)
  师:“载”字读zǎi的时候,有两种意思,一是记录的意思,二是年的意思,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体会。(出示:①【记录】记载、载入史册;②【年】三年五载、千载难逢。)
  师:同学们,把你觉得难读的地方、重要的地方,再多读几遍。
  整体把握,揣摩表达顺序
  师:细细阅读课文的同学会发现,其实这篇课文是由几个数字串起来的,快速浏览课文,你发现了吗?
  生:我发现了这几个数字:7、10、13、14、17、18
  生:我发现了这篇课文是根据王冕的年龄来写的,写了他的成长过程。
  师:看,用王冕的年龄来做线索,故事的情节发展就特别的清晰,特别的自然,读起来也特别的舒服。将王冕从7岁到17、18岁这十年间成长的故事,用一篇文章写出来,难度可想而知,可是,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
  生:重要的事情详细写,这叫详略得当。
  师:重点写了几件事?
  生:重点写了“放牛”和“画荷花”这两件事。
  师:一定是这两件事对王冕的成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们要用心去品悟。
  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形象
  师:请阅读直接描写王冕的语句,将带给你强烈感受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所画的语句,选择一处,在旁边写写自己的心里话。待会一起来交流交流。
  ●聚焦人物语言(所说)
  生:我关注的是第二小节中王冕对母亲所说的那句话。我觉得王冕是个懂事的孩子,他听到母亲的一番话后,便说自己在学堂闷得慌,其实他很爱读书。
  生:我觉得王冕是个懂事的孩子,那么小,就懂得为母亲着想。
  生:我也觉得,他是很爱读书的,你听他说“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但他却要答应母亲去放牛。
  师:你们透过王冕的话语,读懂了王冕的心。(出示王冕的话)同学们,将结尾的“呢”字去掉,可以吗?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不能去掉,有了这个“呢”,让母亲感觉他是发自内 心的。
  师:王冕讲的是假话,儿子怎么能对母亲讲假话呢?
  生:这是善意的谎言,这是对母亲的爱。
  生:不能去掉,有了这个“呢”字,更能让我们感受到王冕为母亲着想,隐藏着自己的难受。
  师:好一个爱,好一个隐藏!读书就要这样,关注一词一句,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意思。
  ●聚焦“舍不得”(所做)
  师:读一读第四小节,你又见到了怎样的王冕?
  生:我从“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读懂了王冕十分爱母亲,十分孝顺。
  生:我从“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一两个月……”这句话读懂了王冕的好学,勤奋刻苦。
  师:再读一读这一段话,作者在描写王冕孝顺母亲、勤奋好学的语句中,你有没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作者用了两个“舍不得”,一个是舍不得吃,一个是舍不得花。
  师:透过这两个“舍不得”,我们来问问王冕:腌鱼腊肉,你是不喜欢吃吗?
  生:我非常喜欢吃。
  师:既然喜欢吃却舍不得吃,那你舍得的是什么?
  生:我舍得给母亲吃,母亲为了我那么辛苦,我要孝敬她。
  师:好一个孝顺懂事的王冕!点心钱,你也舍不得花,难道你放牛一点都不饿吗?你要知道,你正处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呀。
  生:我也饿。但是一想到读书,我就咽咽口水,忍下去了。
  师:真是个能吃苦、爱读书的好孩子。放牛,孝敬母亲,刻苦读书,这就是王冕的快乐生活。
  ●聚焦心理刻画(所想)
  师:作者为了展现王冕的人物形象,从他的所说、所做进行细致刻画,让我们感受到了王冕对母亲的孝顺和对读书的喜爱。作者还着重刻画了王冕的所想。读一读这两处心理刻画,你又见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冕?
  生:善于思考。
  生:不怕困难。
  生:敢于尝试。
  生:这是王冕在给自己打气,给自己鼓劲,一个渴求上进、敢于尝试的少年王冕清晰地走到我们的面前。再读一读,感受感受,体会体会。
  触摸内核,体悟表达精妙
  师:课文的第五小节对景色的描写,作者花了不少笔墨,老师给这段景色描写配上音乐,大家美美地读一读。(学生伴着音乐,美美地读书)
  师:自由谈谈你的阅读感受吧。
  生:太美了,要是真能见到这样的美景,我肯定会陶醉的。
  生:这仿佛就是世外桃源呀!谁到了这里,都会舍不得离开的。
  师:这样的美景,我们或许也曾见过,但是未必能像作者这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来。再读一读,把你觉得写得特别好的词句圈画下来。(学生边读边圈画)
  师:围绕你所圈画的语句谈一谈吧。
  生:我觉得“镶”“透”这两个动词用得好,感觉很有动感,就像真的似的。
  生:我觉得“黑、白、青、紫”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使用得好,这就像一幅图画一样,五彩缤纷,惟妙惟肖。
  师:你这是在用美的眼睛欣赏着美,我佩服。
  师:同学们,再看看这几个词语“天空中、山上、山下、湖里”,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作者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
  师:是的,这段美景能清晰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那是因为作者关注到了色彩的绚丽、动态的活力和方位的转换呀。读着这样的文字,感觉自己也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之中了。再读一读,争取背出来。
  (学生练习背诵,抽查)
  师: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可是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荷花呢?
  生:因为这是王冕亲眼见到的。
  师:亲眼见到的景物一定不止这些,为什么要重点写这段美景呢?
  生:因为王冕是见到这段美景之后才决定去画荷花的,写这段美景,就是为了写后面的“学画荷花”这件事,所以需要重点写。
  生:这是埋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
  师:你们懂得还真不少。同学们读一读作者在这段景色描写之前的那句话,也就是第五小节的第一句话,或许你的感受会更深。
  生:因为王冕读了许多书,懂得了许多道理,所以遇到这样的美景,他才会入迷,才会去思考,产生画荷花的想法。
  师:同学们,这叫灵感,王冕的灵感正是见到这幅美景才产生的,也正是画画才改变了王冕的人生命运。多读书,多积累,你就会产生很多的灵感,拥有很多的机会,你的人生就会丰富多彩。相信随着你们的年龄增长,会有更深刻的感悟。
  【思考】
  1.以“体认语言”为轴心
  吕叔湘先生曾经一再呼吁语文教学要轻装前进。“课标”对于教学目标的规定是明确而又集中的,核心在于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按照常理,作为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之中介的教学内容也应当是明确而又集中的,但是实际上,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却极其模糊、异常繁杂。语文教学要“轻装前进”,解决教学内容问题是当务之急。阅读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文本内容与教学内容是一个概念吗?文本承载和表现的内容,属于文本内容本 身范畴,而非“教学内容”的全部。对于教学内容的确定,要用语文学科的独特视角加以观照、甄别、滤选、重组。言语实践教学的触角应该指向“语用”的层面,更多地去关注“怎么写”,而非“写什么”。只有教“语言”,才是最符合语文本体特质的。
  全课教学,将教学内容聚焦于“透过王冕的所说、所做、所想,去感受文章如何组织材料刻画人物形象”“透过景色描写,体悟其独特的表达秘妙”,坚定不移地以“语言”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即教语言、学语言、用语言)铺展教学画面,将教学推向纵深之处,从而引导学生亲历探寻言语秘妙的快乐之旅。
  2.以“体悟意蕴”为旨趣
  任何言语作品所表达的对象都不可能自动地进入言语作品,它之所以能够进入言语作品完全是由于言语主体说或写的缘故,而言语主体所说所写的也不可能是表述对象自身,而只能是言语主体对它的感知、认识。言语主体只要一开口说、一下笔写,他就已经观念地介入了表述对象,尽管他主观上是何等真诚、何等努力地试图客观地加以表述,也仍然不能不受到他感知、认识水平的支配,不能不受到他情感、态度的左右。抓住了言语形式这个语文教学内容的“纲”,就有可能将语感教学、语言知识教学和思想情感教育熔于一炉。语言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它不仅是一套符号系统,更重要的它也是一套价值系统和文化系统。这也就意味着,在语言这个和谐的整体中,不仅有其“语面”,而且还有“语里”,“语里”积淀着深幽的文化意蕴,是需要我们透过“语面”去细细探寻和开掘的。
  触摸两个“舍不得”,不但厘清了一种外在的矛盾冲突,更亲历了内在的挂念母亲、勤奋好学的独特体验;品析一个不起眼的语气词“呢”,“一字未宜乎,语语悟其神”,催生的是一种发现,是对言语创造的精神意蕴的惊喜发现。
  3.以“体察形式”为取向
  言语实践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以“体察形式”为取向,引导学生透过“语表”深入至“语里”,准确、深刻、丰富地理解和把握文本的精神意蕴,再回望“语表”,品赏其对于表现“语里”的独特价值。感性的触摸与理性的品析交融,引领学生得言、得意、得法,从而走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窠臼。
  言语形式是言语作品外部的呈现,表现为有形的线性结构,直接诉诸人们的感觉、知觉,属于物质的范畴;而言语内容则是一个言语作品内部的方面,是人们的认识和情感,本身无形无色无臭无声,只能存在于一定的言语形式之中。王尚文先生认为,所谓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必然基于确切地把握具体独特的言语形式,而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根据情境和需要,尽可能完美地组织言语形式的能力。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虽然不可分割地统一于言语作品之中,但学习者却可以有不同的侧重。语文之外的其他学科所教学的是教材的言语内容,而语文学科则主要以教材的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秘密”,也就意味着大多数人是看不见的。每一篇优秀的作品,它的言语表现都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即使表现与他人相似的内容,使用的是同样的文体,写出来的文字也是各不相同的,这便是“言语形式”的独特魅力,文本的价值在于此,阅读教学的价值更在于此。因此,语文教学旨在利用他人成熟而又独特的言语作品和言语经验,指导学生的言语行为,使他们的言语表达从幼稚走向成熟。
  教学中,以一串数字为线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揣摩文本的整体表达顺序;顺水推舟,感受详略得当之表达手法;品赏景色描写,体悟借景蓄势、以景写人的精妙表达……凡此种种,皆是设法将学生的阅读视角牵引到关注文本独特的表达形式上来。
  (作者单位: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其他文献
近年来,安全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有关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的理论体系方面,微观层面也仅在资源的布局、管理能力的培养、人员疏散模型等几
教材中的课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获得语文能力、得到思想情感滋养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托。不仅如此,教师还能从课文中汲取营养,滋润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下面以苏教版小语教材为例,谈谈四篇课文对我们语文教育教学的启示。  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苏格拉底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这样师生可以互相帮助,互
随着Toll样受体(TLRs)的发现,天然免疫在免疫应答中的重要性重新受到关注.TLRs如同天然免疫的"眼睛",监视与识别各种不同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作为联系天然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系统的桥梁,在识别和抵御各种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几种在抗感染免疫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TLRs作一综述。
时下语文教学存在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即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剥离”之后,高中教师不知道初中的教学内容,中学教师没见过小学语文教科书——除非他自己有孩子读小学;而小学教师也不知道学生升入中学后要学些什么。了解各个学段语文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全面观察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值得每位语文教师关注。  我曾在高中一年级了解一些学生的写作经历,这些学生有许多共同点:畏惧写作,视写作为受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