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解释的内涵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ya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学术研究的开展,“解释”越来越成为必不可少的步骤。但“解释”的内涵究竟是怎样的?本文将主要以著名法学家迈克尔·穆尔的文章《解释的解释》为借鉴,从法学角度探讨解释的概念、目的、有效性以及解释的价值,以期明了“解释”的内涵。
  关键词解释 有效性 表征系统
  作者简介:毕文芳,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3-297-01
  
  一、问题的产生
  清末法学家沈家本有言:“大致专门之学,非博观约取,其论说必不能详;非极深研几,其精蕴必不能磬。此固非积数十寒暑之功侯,不能有所成就”。这句话是说,对于专业的学问,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入的研究,并花费很长时间和精力就不能深切的理解,否则就不能有所收获。学问的专业性形成了普通公众的认知壁障,“解释”便萌生了。
  二、“解释”的前提性问题
  如果“解释”是为了解释某一事物或现象,那么何谓“解释”呢?在此之前,还需要明确三个前提性问题:(1)如果解释是为了发现事物的意义,那么哪些事物是有意义的?此为解释的基本问题;(2)解释的有效性就是在于对意义的“发现”吗?此为有效性问题。(3)解释的价值是什么?此为正当性问题。迈克尔·穆尔在论及“真正的解释”一项时,提出了这三个问题。
  (一)基本问题
  迈克尔认为,非自然的意义对于研究解释是有用的。对此,笔者认为:所谓的“非自然意义”,指的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而非纯粹的有因果关系的自然现象。虽然自然现象对指导人们的生产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解释”这一问题上,其单独的存在却没有任何意义,除非,它能够成为事件的一个条件。与之相对应,非自然的意义才是解释所关注的对象,因为解释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人类活动。这种非自然的意义可能会存在于人类活动的任何场合,如果它出现在法律文本中,就需要我们对其加以解释才能明了。这里还涉及到人类活动的因素,即所谓的“沟通”。只有人类为了实现彼此之间的有效沟通而创造出来的“表征系统”才具有意义。在这种“表征系统”里,说者表达了其一定的意图,而听者经过一个也许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解释”过程,而达到了对对方意图的理解和接纳。这就是人类交流的普遍方式,解释在这里才是有意义的。
  (二)有效性问题
  解释是为了“发现”事物的意义。发现不同于创造:发现是对事物本身已经存在的性质、功能等的揭示,是一种拘泥于事物本身的实践活动,因此具有客观性;而创造则是一种突破,其过程并不局限于事物本身,而是更多的掺杂了创造者的主观因素,成为创造者自己的智力成果。对此,迈克尔认为,解释只有当揭示了“文本”(人类有意识的创造的东西)被创造出来的真正原因,才是有效的。解释是客观的,它没有创造任何东西,而只是再现了使这个言说得以存在的那个意图的客体。解释之所以是客观的,首先在于对作者的尊重,是一种道德上的或者说基于现代保护知识产权理念的考虑;其次是基于对作者意图的考量。只有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说明、描述,才能接近作者的意图,以便于了解作者所创造的文本。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解释者的思想介入,那么就容易对作者意图的理解产生偏差。然而,如果解释者的思维不能介入,解释就无法进行下去了,因为所有的说明和描述都是建立在主体的知识架构和道德观念上的。因此,这种客观性仅仅是一种理想状态,是相对的,而真正的解释要尽量达致这种状态。
  (三)价值问题
  解释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作者的意图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似乎与上一问题的论述相矛盾。其实不然。解释之所以要接近作者的意图,是因为对文本意义的渴求。通常,我们会认为作者是对文本的最佳论者。但是,却不能排除某些时候作者对其文本没有这方面的意义认识。因为所有的解释都是后来出现的,而文本存在的时间必定要早,而文字一旦产生就脱离了作者的控制,就“死去”了,从而转变为解释的对象。因此,后来者的认识永远都不能达致文本的涵义(但这并不影响解释的存在)。
  回到该问题上,解释之所以不在于作者的意图,一方面是因为作者的意图不方便考察——作者不存在,或者不为人所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作者的意图可能是无意义的。一者,作者并不总是权威的。再者,我们所要解释的只是文本而已,而文本本身已脱离作者。文本应该是权威的,但有时很多被称为文本的东西也未必是权威的,只是因为它蕴含了一些我们所处的时代需要的理念。如法律文本中的“公平”、“正义”等价值,这些是人类社会所公认的真正的“善”,并有利于争议、纠纷的解决,因此,这个文本的权威性就得以确认了。
  三、解释的最终内涵
  说到底,何谓解释?解释的价值又是什么?从迈克尔的这篇文章看来,大致可以得出:解释是人类对已创造出来的文本的意义的发现,是描述和说明,而不是创造。解释的目的在于追寻文本的意义,因而从人类活动的目的角度要赋予文本以权威性。解释也并不是任何时候必需的。因为,有些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而有些解释不是人力所能致的。例如,对于何谓较大的损害,我们也许会有很多解释。如果是财产损失还可以划定一定的界限,而对于精神损害,何谓严重,我们便无法加以解释。因为严重不是个能量化的概念,而且个人自身的接受能力都不尽相同。所以,解释在此也无能为力,但裁判者头脑中仍有经验和常理,而按照经验和常理推断出来的结论只要是为一般公众所接受的,就是正当的。
  
  参考文献:
  [1]迈克尔·穆尔.解释的解释//安德雷·马默主编.张卓明、徐宗立等翻译.法律与解释(法哲学论文集).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借助法经济学上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以及公司合同理论对公司僵局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以期能够通过一种新的理论对打破公司僵局的路径选择有所助益。  关键词公司僵局 公司合同理论 成本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1-251-03    罗纳德·科斯,他的“科斯定理”导致经济分析法学的诞生,就连科斯本人也没有想到自己的理论会产生如此重
摘要本文阐述英国就阿克毛案指责中国是侵犯中国司法主权的行为,探讨与这一事件相关的法制史、英国刑法、民主政治的有关问题,驳斥了英国的无理要求。  关键词司法主权 法独立 法鉴定  作者简介:杨萌、江彩英,江苏省常熟市人民法院。  中图分类号:D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1-135-01    司法主权,简而言之是一国在司法领域至高的自主自决权。司法主权是国家主
摘要本案是一起涉外劳动争议纠纷案。争议焦点在于确认外籍高管与用人单位之间是否存在由《劳动合同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由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未就涉外劳动关系的法律适用问题作出规定,法官在本案中运用自由裁量权,通过还原境外公司、境内公司与外籍员工三方就合同关系的真实意思表示,认定境内公司与外籍原告不存在合同关系。  关键词涉外劳动争议 劳动关系 自由裁量权  作者简介:尹力新、沈佩鸥,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
摘要中国传统语境中的“官员”在法治国语境中称谓“公务员”,公务员是依法行政的主体。因此,其法律意识的强弱对于推进依法行政,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具有直接的影响力。近几年来,随着网络民主的发展,不断曝光的“官人雷话集”表明:中国公务员法律意识处于虚无状态的困境:权力至上,漠视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减少官员雷话就得追本溯源,加强依法行政法律意识是当务之急,而且应该找到一个标本兼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公务员
摘 要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对减刑程序也没有实质性的完善,近年来我国减刑程序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影响了司法公正。针对目前我国减刑程序中存在的各种弊端,有必要对减刑程序进行重构,以保证刑事诉讼最后一道程序的公开、公平、公正,最大程度地实现司法公正。  关键词 减刑程序 挑战 重构  作者简介:黄建平,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二庭法官助理,研究方向:刑事诉讼法学。  中图分类号:D
摘要《努尔人》是埃文斯·普里查德经过了长达一年的实地观察后写出的人类学著作。全书以政治制度为主题,介绍了努尔人的群体结构,并对其宗族制度、部落制度及年龄组制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析。概括的说,是裂变和融合这两种方式的综合作用,使得努尔地区这个“无政府”状态的部落才得以“有序的”存在下去。  关键词努尔人 裂变 融合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
摘要 随着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在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的正式确立,学界关于制度本体论方面的研究也不断深化拓展,但当前更为迫切的无疑是通过科学的制度细化塑造该制度的实践品格,使立法的寥寥数语转化为富有操作性的有机规范群。本文结合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探究了制度细化的若干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从主体要素、工作机制和时限要素三个角度择要对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细化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制度的细化实践提供理
摘 要 对法律的预期是社会交往、行动、信任的基础;事实上法律的预期确实在人类社会有秩序的生活中发挥这巨大作用;对于如何形成法律预期,本文认为必须具备三要素,即法律本身的要素、法律之外的原因和法律的惩罚性。  关键词 彭宇案 法律预期 秩序  作者简介:柯少峰,硕士研究生,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法院。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1-005-02    
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旧有的社会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依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文指出在提倡建设“法治国家”大背景下,我们要在尊重原有社会秩序的基础上推进法治社会的进程,单纯的抛弃旧有传统或是简单的照抄照搬都是行不通的,必须在继承中寻求新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秩序 礼治 法治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1-160-02    一、传统中国社
摘要德国位于次贷金融危机两大中心之一的欧洲,却能率先摆脱经济危机的束缚,恢复本国经济,这样的成效除了一系列有力的经济政策外,其金融监管模式同样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本文在此通过对比美国、德国的金融监管模式试图找出德国在金融危机的情形下能够稳健恢复的原因,以希对我国的金融监管及法律规制上有所借鉴。  关键词次贷金融危机 经济政策 金融监管模式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