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我认为,语文教学中更应该提倡重视学生的脑力劳动,发展学生的积极思维。语文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双边活动地的过程。如果都是不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学习新教材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积极开动脑筋,那么要想学好本门课程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学习语文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事情。初中学生已接触语文好多年了,如果还没有养成积极的思维习惯那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要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因此,只有教会了学生自己思考的习惯,语文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应该怎样做呢?下面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学会“换位思考”,走进学生的心灵,便于有的放矢
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应该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明了学生实际“学情”,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因人善诱,因势利利导,因材施教,使教与学双方的思路都为了教学目的,向着教学目标,同步进行,和谐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显得尤其必要。因为教学双方的生活阅历、思想认识、文化水平及所处角色、位置不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较大的悬殊。这样就会阻碍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正常交流,不利于学生接受来自于教师的指导和点拨。如果教师学会了“换位思考”,就有利于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准确理解和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准确把握。
学会了“换位思考”,教师在分析教材、设计教法和实施教学时就能尝试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体会学生的学习情绪,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估测学生的学习能力,每教一课,教师都会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我是学生,我会如何去分析教材,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假如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思维障碍和学习困难,我最希望老师讲授什么,点拨什么……这样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目的设计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行为,一般说都能做到有的放矢,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
二、巧用“思维暴露”,及时调整教学行为
学生的脑力劳动是隐蔽的,教师要善于抓住点滴的信息反馈,及时地调整教学行动,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脑力劳动情况,教师就需要有意地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诱导学生暴露思维,亮出自己的真实情况。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举手一投足,无不表露他们的内心情绪,只有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掌握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探明了学生的思维动态,寻找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困难、干扰和创见,才能进行及时反馈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为使教学活动不流于形式,真正地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自己独立的脑力劳动过程,教师的讲解就绝不能只满足于呈现思维的结果。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课,只是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完了,就似乎万事大吉了:提问学生,也只满足于了解一下答案,只要答案正确,就认为大功靠民。这种忽略暴露思维过程的做法,是十分错误的。众所周知,思维的“过程”与“结果”是一个辩证关系,结果正确并不一定等于思维过程正确;而思维结果错了,也不一定说明思维过程是错的。那种只重思维结果不重思维过程的教学,很难达到培养训练思维能力的目标,即使表面上师生“心满满足”,但实际上是“虚假繁荣”,因为它掩盖和隐藏着潜在的教学问题。教师只重思维结果的讲授,常常使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掌握不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不了语文的实践能力。教师提问学生时,如果只注意学生答案的正确与否,就无从了解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轨迹,因而也难以发现学生的思维“症结”与思维“障碍”,无法根据学生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地进行教学活动。
三、培养学生脑力劳动中的自我约束习惯
学生常常要在教师的监督下才能开动脑筋,有一些学生甚至在老师的眼皮底下也不愿动脑思考,这样浪费的时间就太多了。因此,培养学生自学动脑的习惯十分必要。可以给他们一些有益的建议:多读书,让自己的智力背景越来越丰富,这样学习起来就会越来越轻松;学会记课堂笔记——写笔记能训练你的思考和检查自己的知识,应当学会在课堂上就对课堂笔记进行思考,并且每天哪怕只用半小时来整理这些笔记也是很好的;在思考问题时要舞主要和次要的关系;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各门学科交替学习;还要养成随时记笔记的习惯,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下来的东西可以减轻你的将来的脑力劳动;要克服懒散、拖拉、放任自己的不良习惯等等,不要让脑力劳动间断,哪怕是长长的寒暑假也要坚持阅读和写作、计算和思考,你越学习得多,你要掌握知识就越容易。
总之,语文老师要强化自身魅力,让学生信你,服你,使所教的班级形成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多开展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有用武之地,并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增强能力,熟练技巧,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一种教学合力,互相激发,互相振荡,互相补充,互相放大,从而产生各种“势场”效应,达到生活上处皆语文的最佳教学境界。
学习语文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事情。初中学生已接触语文好多年了,如果还没有养成积极的思维习惯那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要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因此,只有教会了学生自己思考的习惯,语文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应该怎样做呢?下面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学会“换位思考”,走进学生的心灵,便于有的放矢
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应该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明了学生实际“学情”,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因人善诱,因势利利导,因材施教,使教与学双方的思路都为了教学目的,向着教学目标,同步进行,和谐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显得尤其必要。因为教学双方的生活阅历、思想认识、文化水平及所处角色、位置不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较大的悬殊。这样就会阻碍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正常交流,不利于学生接受来自于教师的指导和点拨。如果教师学会了“换位思考”,就有利于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准确理解和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准确把握。
学会了“换位思考”,教师在分析教材、设计教法和实施教学时就能尝试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体会学生的学习情绪,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估测学生的学习能力,每教一课,教师都会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我是学生,我会如何去分析教材,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假如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思维障碍和学习困难,我最希望老师讲授什么,点拨什么……这样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目的设计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行为,一般说都能做到有的放矢,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
二、巧用“思维暴露”,及时调整教学行为
学生的脑力劳动是隐蔽的,教师要善于抓住点滴的信息反馈,及时地调整教学行动,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脑力劳动情况,教师就需要有意地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诱导学生暴露思维,亮出自己的真实情况。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举手一投足,无不表露他们的内心情绪,只有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掌握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探明了学生的思维动态,寻找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困难、干扰和创见,才能进行及时反馈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为使教学活动不流于形式,真正地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自己独立的脑力劳动过程,教师的讲解就绝不能只满足于呈现思维的结果。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课,只是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完了,就似乎万事大吉了:提问学生,也只满足于了解一下答案,只要答案正确,就认为大功靠民。这种忽略暴露思维过程的做法,是十分错误的。众所周知,思维的“过程”与“结果”是一个辩证关系,结果正确并不一定等于思维过程正确;而思维结果错了,也不一定说明思维过程是错的。那种只重思维结果不重思维过程的教学,很难达到培养训练思维能力的目标,即使表面上师生“心满满足”,但实际上是“虚假繁荣”,因为它掩盖和隐藏着潜在的教学问题。教师只重思维结果的讲授,常常使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掌握不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不了语文的实践能力。教师提问学生时,如果只注意学生答案的正确与否,就无从了解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轨迹,因而也难以发现学生的思维“症结”与思维“障碍”,无法根据学生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地进行教学活动。
三、培养学生脑力劳动中的自我约束习惯
学生常常要在教师的监督下才能开动脑筋,有一些学生甚至在老师的眼皮底下也不愿动脑思考,这样浪费的时间就太多了。因此,培养学生自学动脑的习惯十分必要。可以给他们一些有益的建议:多读书,让自己的智力背景越来越丰富,这样学习起来就会越来越轻松;学会记课堂笔记——写笔记能训练你的思考和检查自己的知识,应当学会在课堂上就对课堂笔记进行思考,并且每天哪怕只用半小时来整理这些笔记也是很好的;在思考问题时要舞主要和次要的关系;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各门学科交替学习;还要养成随时记笔记的习惯,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下来的东西可以减轻你的将来的脑力劳动;要克服懒散、拖拉、放任自己的不良习惯等等,不要让脑力劳动间断,哪怕是长长的寒暑假也要坚持阅读和写作、计算和思考,你越学习得多,你要掌握知识就越容易。
总之,语文老师要强化自身魅力,让学生信你,服你,使所教的班级形成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多开展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有用武之地,并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增强能力,熟练技巧,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一种教学合力,互相激发,互相振荡,互相补充,互相放大,从而产生各种“势场”效应,达到生活上处皆语文的最佳教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