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脑力劳动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ec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我认为,语文教学中更应该提倡重视学生的脑力劳动,发展学生的积极思维。语文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双边活动地的过程。如果都是不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学习新教材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积极开动脑筋,那么要想学好本门课程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学习语文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事情。初中学生已接触语文好多年了,如果还没有养成积极的思维习惯那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要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因此,只有教会了学生自己思考的习惯,语文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应该怎样做呢?下面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学会“换位思考”,走进学生的心灵,便于有的放矢
  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应该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明了学生实际“学情”,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因人善诱,因势利利导,因材施教,使教与学双方的思路都为了教学目的,向着教学目标,同步进行,和谐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显得尤其必要。因为教学双方的生活阅历、思想认识、文化水平及所处角色、位置不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较大的悬殊。这样就会阻碍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正常交流,不利于学生接受来自于教师的指导和点拨。如果教师学会了“换位思考”,就有利于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准确理解和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准确把握。
  学会了“换位思考”,教师在分析教材、设计教法和实施教学时就能尝试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体会学生的学习情绪,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估测学生的学习能力,每教一课,教师都会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我是学生,我会如何去分析教材,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假如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思维障碍和学习困难,我最希望老师讲授什么,点拨什么……这样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目的设计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行为,一般说都能做到有的放矢,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
  二、巧用“思维暴露”,及时调整教学行为
  学生的脑力劳动是隐蔽的,教师要善于抓住点滴的信息反馈,及时地调整教学行动,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脑力劳动情况,教师就需要有意地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诱导学生暴露思维,亮出自己的真实情况。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举手一投足,无不表露他们的内心情绪,只有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掌握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探明了学生的思维动态,寻找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困难、干扰和创见,才能进行及时反馈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为使教学活动不流于形式,真正地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自己独立的脑力劳动过程,教师的讲解就绝不能只满足于呈现思维的结果。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课,只是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完了,就似乎万事大吉了:提问学生,也只满足于了解一下答案,只要答案正确,就认为大功靠民。这种忽略暴露思维过程的做法,是十分错误的。众所周知,思维的“过程”与“结果”是一个辩证关系,结果正确并不一定等于思维过程正确;而思维结果错了,也不一定说明思维过程是错的。那种只重思维结果不重思维过程的教学,很难达到培养训练思维能力的目标,即使表面上师生“心满满足”,但实际上是“虚假繁荣”,因为它掩盖和隐藏着潜在的教学问题。教师只重思维结果的讲授,常常使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掌握不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不了语文的实践能力。教师提问学生时,如果只注意学生答案的正确与否,就无从了解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轨迹,因而也难以发现学生的思维“症结”与思维“障碍”,无法根据学生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地进行教学活动。
  三、培养学生脑力劳动中的自我约束习惯
  学生常常要在教师的监督下才能开动脑筋,有一些学生甚至在老师的眼皮底下也不愿动脑思考,这样浪费的时间就太多了。因此,培养学生自学动脑的习惯十分必要。可以给他们一些有益的建议:多读书,让自己的智力背景越来越丰富,这样学习起来就会越来越轻松;学会记课堂笔记——写笔记能训练你的思考和检查自己的知识,应当学会在课堂上就对课堂笔记进行思考,并且每天哪怕只用半小时来整理这些笔记也是很好的;在思考问题时要舞主要和次要的关系;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各门学科交替学习;还要养成随时记笔记的习惯,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下来的东西可以减轻你的将来的脑力劳动;要克服懒散、拖拉、放任自己的不良习惯等等,不要让脑力劳动间断,哪怕是长长的寒暑假也要坚持阅读和写作、计算和思考,你越学习得多,你要掌握知识就越容易。
  总之,语文老师要强化自身魅力,让学生信你,服你,使所教的班级形成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多开展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有用武之地,并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增强能力,熟练技巧,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一种教学合力,互相激发,互相振荡,互相补充,互相放大,从而产生各种“势场”效应,达到生活上处皆语文的最佳教学境界。
其他文献
【摘 要】在高中所学的课程中,生物作为高考必考的科目之一,占着很至关重要的位置。因此,在高中生物新课改的大力实施和推进下,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我的实际教学经验出发,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教学质量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科任课教师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都在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高中生物课堂
文章简述了沙漠车大箱对副车架的要求、以及扭转式副车架的作用和优点,并以我公司自主研发的某沙漠越野车为对象,介绍抗扭转式副车架的的匹配设计过程。
【 摘 要 】 孩子们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已获验证的成功的学习方式,自己的游戏等都有可能成为教材“二次开发”的契机。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学完后,有个学生不解地问:“青蛙什么时候出来呀?”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并不熟悉青蛙,但在农村青蛙是常见的“有益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于是,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兴趣作业:搜集有关“青蛙”的资料,可以亲自去田里看看,可以问爸爸、妈妈,也可以找
【摘要】初中物理教学由于受到升学的压力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立志和学习方式的注重。新课程的精神就是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教学工作者要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和创新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教学;探析  一、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注重思考重新定位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以往的教育注重教不注重引导学生学,现在要转变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应摆
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为了让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发挥应有的功能。这种转变让教师改变原先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者开解,而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要转变其作为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角色,而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传统的学校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作为知识的化身而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自身的形象,成为学
《论语》是记录2000多年前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著作,它是儒家思想的盛典,也是一本集教育智慧大成的不朽之作。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等教育思想影响着每一代教育人
【摘要】生物教学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教师就得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既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又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学方法的更新换代是迫在眉睫。  【关键词】研究型教师 师生互动 情感调节 创设情境  教材的几经变更,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跟随着改进。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可谓是要求更高,标准甚严。历经生物教学十五载,饱尝生物教学的酸甜苦辣,也从中学到了甚多,确实有些浅陋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