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营造良好氛围,优化写作心境
教育学家赞科夫曾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时候,才能产生出儿童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作文课是心灵接触最微妙的阵地,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营造真正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使师生沉浸在一种丰富、和谐、光明、温暖、纯洁、疏明、博大的氛围之中。一次作文课上,我一走进教室便用粉笔画了条线,之后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孩子们都兴趣高涨,纷纷举起小手回答:“这是小姑娘的头发”“这是爷爷的胡须”“这是柳枝”“这是绳子”……一个看起来很寻常的问题,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课堂内容,还激发了孩子们的情趣,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还有一次作文课,我让同学们排好队伍跟我绕校园走了一圈,几十双发亮的眼睛都充满惊奇,回到教室我让同学们把刚才的所见所感用文字表达出来。话刚落音,大家就已唰唰唰地在写了。类似作文,改变了以往教师命题,确定作文的要点,用同一思路逼着学生就范的老套路,高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一个人物,一句话,一点回忆,一个场景等,都可以触动学生的思绪,成为作文的“心境”。有了这个“心境”,头脑中杂乱无章的生活积累突然会变得有序,一个原本平凡的事件突然会闪耀着光彩,几个本来毫不相干的人物、事情,突然会产生特殊的联系。我国当代作家何大霖曾打了一个比方:“好像有一堆柴在那里冒烟,就是烧不起来。”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拨弄、引导”,为学生作文提供绝佳的“心境”。
二、置身挑战,培养良好个性
许多中学生,由于个性受压抑,使个性没有得到全面、健康发展,因而只会去说别人说过的话,做别人做过的事,而不敢去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在这样窒息、压抑的环境中生活的孩子,又怎会有另辟蹊径的创造性?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的培养还很普通。依然用很多时间来指导《暑假里一件难忘的事》《难忘的一个人》《课间十分钟》等一些老套的千篇一律的题目,学生一看到这些乏味的作文,都赖得动笔,更无法发挥想象,创造出新的内容。导致了本该生动、鲜活、充满生机和意蕴丰富的教学,作文教学中,我常打破常规,设计些能唤起学生兴趣的作文题。如《相约2025年》《我登上了万里长城》《2 018年的我》等,题目一出现,学生都兴致勃勃,大胆展开想象:想象2 02 5年相聚时的气氛和老师、同学们的变化;我登上万里长城时的心情、感受;想象2 0 l 8年自己的外貌、职业......等一系列我意想不到的好文章。类似的想象作文,不仅唤醒了学生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
三、反弹琵琶,“求异”创新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曲径才能通幽,曲折才能生姿。作文最忌的就是平铺直叙,要在自然中求变化,流畅中求跌宕,才能做到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例如杨朔的《荔枝蜜》由“不大喜欢”蜜蜂起笔,接着是吃蜂蜜而“动情”,听蜜蜂事迹而“心颤”,最后愿“自己也变成一只小蜜蜂”。欲扬先抑,波澜起伏。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如指导学生写《爱》一文,我就启发学生: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有爱才有温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才有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父母的,还是老师的,或者是人与人的;也有学生说,我得到了爱,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最令人赞美的是,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老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老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筹。
其实,这种逆向思维,反弹琵琶的手法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达到深刻表现的目的。巴尔扎克说得好:“艺术家的使命在于找出两种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于能从两种最平常的事物的对比中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巴氏道出了逆笔的奥妙:看似不合情理,实则相反相成,顺理成章,是一种巧妙运思方法。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应加以强调,不能随心所欲,随意逆向,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在立意求新时不脱离实际。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在相同的表象中找出不同的因素来,摈弃陈规,发前人所未发,立意求异。文学史上有许多求异创新的成功范例。毛泽东的《卜算子
教育学家赞科夫曾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时候,才能产生出儿童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作文课是心灵接触最微妙的阵地,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营造真正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使师生沉浸在一种丰富、和谐、光明、温暖、纯洁、疏明、博大的氛围之中。一次作文课上,我一走进教室便用粉笔画了条线,之后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孩子们都兴趣高涨,纷纷举起小手回答:“这是小姑娘的头发”“这是爷爷的胡须”“这是柳枝”“这是绳子”……一个看起来很寻常的问题,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课堂内容,还激发了孩子们的情趣,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还有一次作文课,我让同学们排好队伍跟我绕校园走了一圈,几十双发亮的眼睛都充满惊奇,回到教室我让同学们把刚才的所见所感用文字表达出来。话刚落音,大家就已唰唰唰地在写了。类似作文,改变了以往教师命题,确定作文的要点,用同一思路逼着学生就范的老套路,高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一个人物,一句话,一点回忆,一个场景等,都可以触动学生的思绪,成为作文的“心境”。有了这个“心境”,头脑中杂乱无章的生活积累突然会变得有序,一个原本平凡的事件突然会闪耀着光彩,几个本来毫不相干的人物、事情,突然会产生特殊的联系。我国当代作家何大霖曾打了一个比方:“好像有一堆柴在那里冒烟,就是烧不起来。”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拨弄、引导”,为学生作文提供绝佳的“心境”。
二、置身挑战,培养良好个性
许多中学生,由于个性受压抑,使个性没有得到全面、健康发展,因而只会去说别人说过的话,做别人做过的事,而不敢去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在这样窒息、压抑的环境中生活的孩子,又怎会有另辟蹊径的创造性?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的培养还很普通。依然用很多时间来指导《暑假里一件难忘的事》《难忘的一个人》《课间十分钟》等一些老套的千篇一律的题目,学生一看到这些乏味的作文,都赖得动笔,更无法发挥想象,创造出新的内容。导致了本该生动、鲜活、充满生机和意蕴丰富的教学,作文教学中,我常打破常规,设计些能唤起学生兴趣的作文题。如《相约2025年》《我登上了万里长城》《2 018年的我》等,题目一出现,学生都兴致勃勃,大胆展开想象:想象2 02 5年相聚时的气氛和老师、同学们的变化;我登上万里长城时的心情、感受;想象2 0 l 8年自己的外貌、职业......等一系列我意想不到的好文章。类似的想象作文,不仅唤醒了学生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
三、反弹琵琶,“求异”创新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曲径才能通幽,曲折才能生姿。作文最忌的就是平铺直叙,要在自然中求变化,流畅中求跌宕,才能做到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例如杨朔的《荔枝蜜》由“不大喜欢”蜜蜂起笔,接着是吃蜂蜜而“动情”,听蜜蜂事迹而“心颤”,最后愿“自己也变成一只小蜜蜂”。欲扬先抑,波澜起伏。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如指导学生写《爱》一文,我就启发学生: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有爱才有温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才有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父母的,还是老师的,或者是人与人的;也有学生说,我得到了爱,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最令人赞美的是,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老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老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筹。
其实,这种逆向思维,反弹琵琶的手法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达到深刻表现的目的。巴尔扎克说得好:“艺术家的使命在于找出两种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于能从两种最平常的事物的对比中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巴氏道出了逆笔的奥妙:看似不合情理,实则相反相成,顺理成章,是一种巧妙运思方法。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应加以强调,不能随心所欲,随意逆向,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在立意求新时不脱离实际。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在相同的表象中找出不同的因素来,摈弃陈规,发前人所未发,立意求异。文学史上有许多求异创新的成功范例。毛泽东的《卜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