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释的整体性思考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wei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推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成为历史教师关注的焦点。关键能力是什么?如何培养?有何现实诉求?这些都是亟待探讨的实践问题。笔者认为,内化的历史思维和外化的表达能力是学生关键能力的要义。作为一种态度、能力和方法,历史解释将是阐释这种要义的手段。本文以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走向整体世界》为例,尝试探讨历史解释的整体性,期望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
  一、历史解释的表层困惑
  如果想要对历史事实作出充分的解释,就必须对事实是如何发生的历史作出说明。历史解释承担了回放历史的功能,它所能涵盖的整体性画面将直接影响历史呈现的完整程度。历史解释的表层表现为史实描述,涉及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它们的共同要素构成了历史事实的基本现象和直接观感;历史解释的深层表现为思维方式,“历史解释是使历史现象变得明白易懂的说理方式”,因此强调“历史解释的分层思路就是追求思维的开阔性和深刻性。从就单个历史现象进行就事论事的思考,到探索多个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是为思维的开阔性;从单纯描述历史现象的内容到探讨历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是为思维的深刻性”[1]。如果单就历史事实的描述,却不做思维方式的渗透,那么历史解释是丧失灵魂的躯干。关于《全球航路的开辟》一课中,单个的航海事实描述是具体而全面的。的确,一幅全球航线开辟的平面图已经展开,可是缺乏深刻的立体感。史实的描述只是历史解释的表象,在表象中寻求深刻,无异于缘木求鱼。
  二、历史解释的逻辑思考
  在历史解释中,跳跃的历史思维之于静止的历史表象有何关联?“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2]据此,如果思想进程一直与历史过程同在,那么历史思维就从未游离于表象描述之外。由此,便形成了历史解释的逻辑思考:
  1.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新航路的开辟,我们在探究动因的时候,很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将目光聚焦在欧洲,形成了所谓审视的出发点,即“欧洲中心论”。在欧洲更广泛的视野内寻求该历史现象发生的内在动因,然后有诸如“民族”、“宗教”和“社会”的优越论;“技术”、“经济”和“文化”的决定论等等。总之,“西方的兴起”早就在上帝的预设之中。近代以来,欧洲固然是重要的部分,但并不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早在新航路之前,欧亚陆地上已经出现了以伊斯兰为中心的世界体系,一个庞然大物——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他们横亘在东西方贸易的要道,享受着国际商业贸易带来的繁荣,也吸收了东西方的“营养”,自成体系也好,传播东西文化也罢,至少,欧洲并非唯一中心。就是在新航路开辟百年之前,东方也赫然存在着以中国为中心的海上朝贡贸易体系。即使这三个中心体系之和也不足以审视世界的全部,因为它们是割裂的存在。这些部分的拼块乃是整幅画面必不可少的画境,但是,它們每一个、甚至合起来都不能显示整体画面,因为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而且塑造着这些部分的本身。故此,作为一种历史思维,系统性的整体视野应该被纳入到历史解释的全局。
  2.横向联系
其他文献
历史解释素养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侧重于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训练,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素养具体落实的支点。教师能不能做好历史解释,关乎历史课堂教学的成败。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采用即兴表演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真可谓另辟蹊径。  一、即兴表演的想象催生历史解释  众所周知,历史已经过去,不能重来,也不能重演。今天看到的历史、学习到的历
经历疫情期间的井喷和暑期热战之后,在线教育市场将逐渐趋于冷静。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在线教育将不再是解燃眉之急,而是一种新常态。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择在线教育,对在线教育机构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在线教育机构需要做出选择,是继续高歌猛进,还是慢下来坚守教育本质?  就在线教育的发展,《民生周刊》邀请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及中
【考纲解读】  “符合题意”就是要求行文不超出话题材料的内容和范围。通常情况下,一则材料就是一个话题,但有些材料,经过分析,可能会形成多个话题。这些话题可能是在共同说一个问题,多次重复不过是为了强调某一种观点;有时候这些话题之间看上去没有必然的联系,各自独立,甚至呈现出对立关系,其中哪一个更能体现出题人的意图,需要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选择。  【样题分析】  (2015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材料
[文题展示]  以“ 的滋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补全题目;②自定立意;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文题中的“滋味”本义是“味道”,喻义是“某种感受”。为此,本文的写作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缘事生感。必须叙写一个中心事件,或围绕一个中心叙写一组事件,在此基础上生发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且,只有事件叙写得“厚实”,生发的感受才会“真切”。二是多法生感。对于“感受”的生发,既可先
2013年高考已经过去,新一轮各地市高考竞争的序幕又隆重开启。生物作为“理科综合”的一份子,享有与物理、化学等同的权重、等同的分值、等同甚至还略难的难度,在高考取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优化备考、怎样使备考效率最大化是我们每个老师针对自己的学生又要认真思考和行动的时候了,本文仅就2014年生物高考备考提几点建议。  一、分析近三年广东高考试题,把握高考生物的命题方向  2010年是广东实行“
【金题体悟】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12年广州市“二模”卷)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①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②绝,青眼③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①痴儿:作者自称。②佳人:指知音。③青眼:表示有好感。  (1)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描绘了一幅高远明
今天,人类生活已经离不了电。回望过去,十七世纪前已积累一些关于电现象和磁现象的观察,如“虎珀拾芥”和“慈石召铁”,但仅停留在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直到十七世纪以后,数学、力学等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电学和磁学研究。  意大利解剖学家加伐尼做青蛙解剖實验时,偶然观察到在放电火花附近与金属接触的蛙腿会发生抽动。他的同胞亚力山德罗·伏特受到启发,用化学方法创制了电堆,随后的电池都是从电堆中不断改进、发展而
启发式教学在我国的源起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孔子。《论语》曾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说。“愤”是思而不通造成的一种抑郁的心理状态,孔子认为这才是教师引导学生把问题搞通的最佳时机,即“启”;“悱”是欲言不出的窘境,孔子建议此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即“发”,所以创造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问题情景,但又遇到困难意欲解决是教师启发教学的前提条件。  有些教师喜欢“一夫当关万夫莫言”,一人在数学课上唱独角戏,这种满堂
【考纲解读】  “符合文体要求”是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作文部分的基础等级的第二项要求,而“有创新”则是发展等级最后一个要求,即“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这些要求,为考生个性化写作、创新文体开辟了广阔的空间。鉴于高考作文阅卷压力大、时间紧、任务重等的特殊性,书写漂亮、形式新颖的作文展现在阅卷老师面前,必然会以高颜值胜出一筹。在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命题要求中,“除诗歌外,文体
评价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评价不仅发挥着诊断选拨功能,而且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常实践层面的评价即课堂评价,成为发挥这一功能的主要途径之一。“课堂评价是一个收集学生学习信息,解释信息,发现学生优点与不足,并以此为依据实施教学决策的过程。”[1]所要评价的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的学习结果,目的在于改进学生的学习如何收集,描绘学生的学习结果呢?“当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