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中的社会性别偏见现象及解决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h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社会性别研究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学校教育作为塑造人格与价值观、培养人才、筛选人才以及分配资源的机制,其运作过程所隐含的性别逻辑以及教育内容中所传递的性别意识,都深刻地影响着受教育个体与整体社会的性别权力关系。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心认为某些音乐活动的“固有标签”,善于去发现每个学生真正的兴趣和喜好,使其发挥出他们最大的音乐潜能。
  【关键词】社会性别;音乐教育;刻板印象
  目前,社会性别研究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尤其是在西方国家。但是在音乐这方面还是较少有人关注,然而笔者却认为音乐教育与与社会性别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并想通过这个视角来介绍一些音乐现象,寻求解决之道。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都增强了性别意识,但却从来没有在“什么是自然性别,什么是社会性别,如何消除刻板的性别印象,和社会性别偏见”这个问题上有过思想上的认知和传播。
  自然性别与社会性别是不同的概念,自然性别是指每个在生物学意义上生而俱有的为男为女的事实,而社会性别则是社会对男女两性所赋予的意义。社会性别是特定文化环境和社会规范的产物,它不仅仅代表男女的性别身份,更是一种文化概念和符号,反应了社会对待两性的态度。
  笔者认为在音乐教育中由于社会性别偏见或性别刻板印象所造成的音乐现象有如下几点:
  一、乐器演奏中的社会性别化倾向
  学生在选择学习乐器的时候,是根据什么来选择乐器的呢?除了对某种乐器音色的偏好、家庭因素等之外,是否也存在着性别因素?人们普遍认为像筝、扬琴、琵琶等这些比较适合女生学习,而像鼓、长号、萨克斯等这些比较适合男生学习。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选择,很多教师在推荐学习的乐器的时候也会有这种倾向,因此学习这些乐器的男女比例差异很明显。
  二、音乐教育中的“肯定”与“中断”
  不难发现,尽管在音乐教育活动和音乐专业院校中女性比例远远高于男性,但是最优秀的音乐家却是男性占多数,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矛盾?英国学者鲁西?格林发展了一种音乐教育中女性的“肯定”与“中断”理论:一方面教师与家长积极鼓励女孩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希望通过音乐来培养她们丰富的情感,即女性“肯定”理论;另一方面,他们却又普遍认为女孩缺乏创造的火花,不鼓励女孩进行技术高的音乐活动,即“中断”理论。相反,尽管教师们认为男孩对音乐课没有兴趣、采取不合作的消极态度,但他们认为男孩在作曲方面具有想象力、探索精神,更富有创造性,却又鼓励男孩积极参与其中。
  学校教育作为塑造人格与价值观、培养人才、筛选人才以及分配资源的机制,其运作过程所隐含的性别逻辑以及教育内容中所传递的性别意识,都深刻地影响着受教育个体与整体社会的性别权力关系。笔者认为在学校教育当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三、改变性别刻板印象,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
  不因性别而被贴上固定的标签,每个人都拥有顺从自己心意,喜爱事物的自由和权利。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当改变自己对于乐器阴柔或阳刚与否的固有标签,在对于学生参加音乐活动、学习乐器时给出性别中立的建议;在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注意渗透社会性别平等的观念。而不是在女生想要学习被贴上“男性化”的标签乐器时,转而建议她去学习“女性化”的乐器。作为音乐教师也应该改变要善于去发现每个学生真正的兴趣和喜好,使其发挥出最大的音乐潜能。
  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很大,它影响学生付出努力的程度,在遇到困难时坚持的时间长度。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会作出更多的努力,并能持之以恒直到达到目标。对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各种表现,在年龄小的学生身上比较易见的是附属内驱力。因此,教师在基础教育阶段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应积极鼓励与引导男生多参与音乐活动,并在音乐活动当中妥善运用奖励机制,比如言语奖励来事学生觉得自己受到了赏识与认可,产生继续学习音乐的动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鼓励女生也可以进行高技术的音乐活动,消除女性成功的障碍。
  四、运用批评与思考的教学法
  很多人坚信“常识”的永久性,就如同伽里略的观点出现之前人们相信地球中心论的“常识”一样。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每个人都需要具备批评与反思的能力,不能什么都不加思考的全盘接受。在音乐教育中,有很多学生产生过“为什么杰出的音乐家都是男性”诸如此类的疑问,对于发出这种疑问的人和解答此类疑问的教师,笔者认为他们几乎没有去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便妄下定论。事实上,当然有杰出的女性音乐家,如范尼?门德尔松,只是人们在提起她时关注的是她作为门德尔松的妻子的附加价值,而非她本身的音乐造诣。因此,教师在音乐教育中必须在自己具备批评与反思能力的前提之下,进而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从各个角度来思考现象和问题。
  结论
  几千年来的社会性别偏见并非一朝形成,要想转变人们的想法也无法一夕而就,在音乐教育中亦是如此,教师不能将“男性”与“女性”的对立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答案来让学生不加思考的接受,而应该作为一个“问题”来促使学生自我思考,也从而引发学生对“社会性别”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肖巍.女性主义教育观及其实践[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琼.W斯科特.性别:历史分析一个有主义范畴[C].
  [3]鲁西.格林(Lucy Green).社会性别、音乐与教育.
  [4]郭小利.音乐教育中的“阴性”因素分析[J].中国音乐.2008
  作者简介:汪子岚(1991—),女,湖南常德人,汉族,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学科教学(音乐)教育方向。
其他文献
为了提高铜金属表面硬度和耐磨性,在铜表面预先镀镍,然后对镍镀层进行渗Cr,Al,制备Cr-Al渗层。研究了渗剂中铝粉含量对其微观组织、显微硬度和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渗剂
网络以其神奇的魅力,正在向人们生存的各个角落延伸,21世纪的电视将插上网络的翅膀,将电视和网络合而为一,这就构成了新兴的“网络电视”.2001年1月,美国一家公司宣布,它将正
期刊
农村基础教育中严重的辍学现象不仅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和"两基"成果的巩固,更阻碍了农村乃至整个国家教育素质的提高,成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语感是一个人对语言敏锐而正确的感受能力,它在英语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注重朗诵、加强阅读、创设情境、了解文化差异四个方面对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做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以意义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有助于学生在特定语言环境下对词汇、句子结构的正确理解和准确运用。
摘要:作为继承了歌剧这门伟大衣钵的另一大艺术形式——音乐剧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其缤纷炫丽的演艺方式和现代舞台效果让人为之振奋。一部分音乐剧中仍有歌剧的影子,比如一些分量重的角色仍有关声唱法来演绎,不但受到了年轻观众群体的喜爱,也与时代的步伐极其吻合。本文就这一现象展开讨论,试对传统声乐教育提供前进动力。  关键词:音乐剧;市场;美声唱法;声乐教育  (一)美声唱法在音乐剧中的成功经验  自
【摘要】在高校音乐教学体系中,小提琴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属于器乐教育中比较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但是随着小提琴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提琴教学需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更好的贴近素质教育的要求。对此,本文结合小提琴教学中现状,就小提琴教学改革与创新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提琴教学;教学现状;创新对策  小提琴在音乐界享有“乐器之后”的美誉,自从传入中国以来,凭借其宽广的音域、清丽动人
选择等离子体对乙丙交酯共聚物(PLGA)表面进行活化处理来接枝胶原。通过测定等离子体处理后PLGA材料表面水接触角确定最佳处理功率为60W,时间5min。XPS分析确定胶原表面的羧基
在一次性充入含一定比例SO2的氮气的密封炉内,研究了SO2浓度、熔炼温度和加入CO2气体对AZ91D镁合金熔体的保护效果,并对表面膜形貌和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Z91D合金表面
【摘要】交响乐是音乐门类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题材体裁最广泛的艺术。小提琴以其优美华彩的音乐表现在整个交响乐队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本文将对交响乐队中小提琴的演奏技巧进行详细探讨,浅谈如何优化小提琴的音准和节奏、加强协作意识的重要意义以及该如何学习交响乐中的困难片段等,从而更好地促进小提琴演奏事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交响乐队;小提琴;演奏技巧 交响乐是音乐门类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题材体裁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