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脾血管肉瘤1例报告

来源 :临床肝胆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ongti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发性脾血管肉瘤(primary splenic angiosarcoma,PSA)是1种起源于脾窦血管内皮的恶性肿瘤,临床罕见,自Langhans于1879年报道了第1例PSA以来,截至2019年全世界仅报道300例左右[1].张智旸等[2]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68例病理确诊为血管肉瘤患者的临床、手术病理资料和治疗情况,其中脾血管肉瘤仅有3例.PSA因其发病率低且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性,临床易误诊,一般发现时已属晚期.笔者所在医院近来收治1例PSA患者,术前曾考虑为血液系统疾病,同时伴有肝脏、骨髓形态异常,诊疗期间因自发破裂行急诊手术.本病例近乎出现所有严重的并发症,现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如下.
其他文献
目的 探寻近年来国内门诊肝病辅助用药使用情况,分析并提出建议.方法 抽取2015年—2019年我国6座城市85家医院含有肝病辅助用药的门诊处方数据,使用真实世界数据分析的方法对肝病辅助用药处方的付费方式、开具科室、药品类别和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共提取处方数据1113575张,涉及复方甘草酸苷、多烯磷脂酰胆碱、双环醇等38种肝病辅助用药.肝病辅助用药使用以三级医院为主,开具肝病辅助用药最多的科室包括感染科、消化内科和结核科.以抗炎类肝病辅助用药处方量占比最高,具体品种以复方甘草酸苷、多烯磷脂酰胆碱和双环
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危险因素涉及人体因素(包括一般性非遗传因素和特异质性遗传及免疫因素)、药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其发生机制可分为固有(直接)肝毒性、特异质肝毒性和间接肝毒性,此外还有某些药物对肝脏的致瘤与致癌性.不同类型肝毒性的发生机制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多环节的内在关联.以线粒体通透性转换(MPT)为中心的三步机制进程模型和以肝细胞再生及肝组织修复能力为转归节点的两阶段机制进程模型,从不同视角展示了DILI的机制进程.阐明DILI复杂的发生机制,需要长期的病例积累和系统研究,这对于其科学预防、诊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