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比重增大,高校勤工助学活动可以解决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使之安心完成学业。本文就勤工助学活动的意义、方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高校 勤工助学 贫困生
回顾近几年的发展历程,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问题的存在,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现状,理性思考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勤工助学的发展趋势,不失时机的采取相应的对策,实现勤工助学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功能
(一)思想教育的载体性功能。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辛苦,促进对现实全方位了解,有利于把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生活的自立化功能。勤工助学活动能够向广大学生提供走向自主的经济基础,促进大学生生活自立化,提升参与社会生活和劳动创造的积极性,增强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力。
(三)能力锻炼的催化功能。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个体的社会化功能。勤工助学活动既能促进广大学生强化对专业知识的运用,促进知识结构趋向合理,又能帮助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被社会所认同。
二、高校勤工助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岗位层次较差,工作质量不高。勤工助学工作作为高校改革的配套措施,它旨在济困的同时加强助学的功能。应该说,“勤工”只是途径,“济困助学”才是最终目的。一些高校从一开始就仅仅把勤工助学定位在一项单纯的解困措施上,而没有将它上升到培养人才的高度。同时岗位层次普遍较底,多是劳务型岗位,智力型岗位一般不足10%,从而导致勤工助学工作起点低、岗位层次不高、工作涉及面不广等一系列问题,最终造成勤工助学工作的质量不高。
(二)岗前培训与价值引导不够,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对学生的岗位培训与价值引导不够,结果造成学生岗位职责不明,劳动纪律观念不强,工作责任心欠缺,尤其是一些学生索取报酬的心理定位较高,而对勤工助学活动的意义认识不够;有些学生缺乏协调勤工助学与完成学业之间的关系的能力;有的特困生对勤工助学还存在等、靠、要的依赖心理。这既造成有的部门不愿聘用勤工助学学生,也造成勤工助学岗位供求矛盾的日益突出。
(三)勤工助学管理的规范性不够。高校勤工助学活动虽然发展很快,但学校在管理方面的力度普遍还不够,管理措施还不完善,国家政策也还未完善勤工助学的法律法规。部分高校制度建设还缺乏必要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对基金的使用、管理也不够统一。一些学校的管理无法覆盖学生队伍中零星的“游击队式”的勤工助学。同时,高校原有的学籍管理、学纪管理在某些方面也制约了勤工助学的开展。
(四)对勤工助学活动引起的误区疏导不够。随着高校勤工助学活动的不断发展,它也引起了一些误区。如有的学生将勤工助学的“有尝性”泛化到校园的公益劳动、学校布置的社会工作、青年志愿者活动、学生文娱活动等各项义务性活动中去。一些本来应由工作人员干的事动辄请勤工助学的学生干,对一些有利可图的岗位宁愿请临时工也不愿开辟为勤工助学岗位,没有把勤工助学岗位的开辟提到培养人才的高度来认识等等。
(五)基地建设和实体开发的力度不够。从目前各高校总的情况来看,勤工助学岗位的供需矛盾普遍比较突出。面向社会较稳定的勤工助学岗位主要是家教,但数量有限,其他诸如推销等工作则时有时无。像北大方正集团这样的实体极少数,大部分的高校还只是停留在开书社、办服务性商店、搞洗衣服务等水平上,而这些基地限于客观因素的影响,既无法保持稳定性,也难以继续拓展勤工助学的岗位。这样造成勤工助学岗位难以持续增长,难以使勤工助学基金变为资本进入生产领域,从而难以实现基金真正的或是大幅度的增值,最终制约了勤工助学工作的持续发展。
(六)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不够。社会对勤工助学基金的资助不够。目前除了政府和学校,还很少有单位和个人在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或者向高校的勤工助学进行投入的。社会上一些部门和个人对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认识不足。有的单位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有的甚至还利用学生干逃税、漏税的非法活动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缺乏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就会缺乏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健全机构,加强管理,把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一)提高認识、做到人员、机构和经费三落实。高等学校应该十分重视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开展,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意义,把勤工助学工作作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为了保证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工展,使之落到实处,高校应设立专门机构,选派专人负责此项活动的组织实施,实行全过程管理,以保证该活动的方向性和教育性。要制定贯穿该活动全过程的关政策,统一指导、统一协调,为学生实践牵线搭桥。要立勤工助学活动基金,保证勤工助学的经费开支。
(二)广开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勤工助学活动。高校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不能把勤工助学活动仅仅理解为一种单纯的劳动形式。学校要为勤工助学活动广开绿灯,要抓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契机,尽可能提供一定数量的比较固定的岗位。同时,要大力开拓社会市场,紧紧围绕社会的现实需要,面向社会开展勤工助学活动,要建立相对稳定和独立的勤工助学基地,并予以政策上的扶持,保证学生勤工助学的参与面和规模性。
(三)拓宽领域,促进勤工助学活动向高层次发展。学校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充分利用知识、智能优势,不断提升勤工助学活动的层次。为此要做到勤工助学活动的四结合:一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既可以增长才干,发挥大学生的智能优势,又可以了解社会,取得一定的报酬,收到社会实践的效果;二是与课余科技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相结合,这既有利于教师科研课题的完成,又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锻炼能力;四是与专业实习相结合。
(四)正确引导,促使学生摆正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勤工助学活动的内容涉及面较宽,参与这项活动的学生也分布于不同层次,为了妥善处理好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和正常学习的关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学校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证,促进而不是干扰学生的学习和进步。要积极引导学生摆正助学与学习的关系,强调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对于因勤工助学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的同学,应劝其离开工作岗位,全力投入到学习中去,这一点要始终坚持。
参考文献
[1]刘时方,陆家伟,周翠林.高校勤工助学的历史回顾和启示[J].南通工学院学报,1998(12).
[2]庞学铨等.高校学生工作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
[3]徐丰.论新时期下的高校勤工助学[J].学生工作研究,2000(4).
[关键词]高校 勤工助学 贫困生
回顾近几年的发展历程,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问题的存在,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现状,理性思考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勤工助学的发展趋势,不失时机的采取相应的对策,实现勤工助学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功能
(一)思想教育的载体性功能。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辛苦,促进对现实全方位了解,有利于把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生活的自立化功能。勤工助学活动能够向广大学生提供走向自主的经济基础,促进大学生生活自立化,提升参与社会生活和劳动创造的积极性,增强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力。
(三)能力锻炼的催化功能。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个体的社会化功能。勤工助学活动既能促进广大学生强化对专业知识的运用,促进知识结构趋向合理,又能帮助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被社会所认同。
二、高校勤工助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岗位层次较差,工作质量不高。勤工助学工作作为高校改革的配套措施,它旨在济困的同时加强助学的功能。应该说,“勤工”只是途径,“济困助学”才是最终目的。一些高校从一开始就仅仅把勤工助学定位在一项单纯的解困措施上,而没有将它上升到培养人才的高度。同时岗位层次普遍较底,多是劳务型岗位,智力型岗位一般不足10%,从而导致勤工助学工作起点低、岗位层次不高、工作涉及面不广等一系列问题,最终造成勤工助学工作的质量不高。
(二)岗前培训与价值引导不够,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对学生的岗位培训与价值引导不够,结果造成学生岗位职责不明,劳动纪律观念不强,工作责任心欠缺,尤其是一些学生索取报酬的心理定位较高,而对勤工助学活动的意义认识不够;有些学生缺乏协调勤工助学与完成学业之间的关系的能力;有的特困生对勤工助学还存在等、靠、要的依赖心理。这既造成有的部门不愿聘用勤工助学学生,也造成勤工助学岗位供求矛盾的日益突出。
(三)勤工助学管理的规范性不够。高校勤工助学活动虽然发展很快,但学校在管理方面的力度普遍还不够,管理措施还不完善,国家政策也还未完善勤工助学的法律法规。部分高校制度建设还缺乏必要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对基金的使用、管理也不够统一。一些学校的管理无法覆盖学生队伍中零星的“游击队式”的勤工助学。同时,高校原有的学籍管理、学纪管理在某些方面也制约了勤工助学的开展。
(四)对勤工助学活动引起的误区疏导不够。随着高校勤工助学活动的不断发展,它也引起了一些误区。如有的学生将勤工助学的“有尝性”泛化到校园的公益劳动、学校布置的社会工作、青年志愿者活动、学生文娱活动等各项义务性活动中去。一些本来应由工作人员干的事动辄请勤工助学的学生干,对一些有利可图的岗位宁愿请临时工也不愿开辟为勤工助学岗位,没有把勤工助学岗位的开辟提到培养人才的高度来认识等等。
(五)基地建设和实体开发的力度不够。从目前各高校总的情况来看,勤工助学岗位的供需矛盾普遍比较突出。面向社会较稳定的勤工助学岗位主要是家教,但数量有限,其他诸如推销等工作则时有时无。像北大方正集团这样的实体极少数,大部分的高校还只是停留在开书社、办服务性商店、搞洗衣服务等水平上,而这些基地限于客观因素的影响,既无法保持稳定性,也难以继续拓展勤工助学的岗位。这样造成勤工助学岗位难以持续增长,难以使勤工助学基金变为资本进入生产领域,从而难以实现基金真正的或是大幅度的增值,最终制约了勤工助学工作的持续发展。
(六)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不够。社会对勤工助学基金的资助不够。目前除了政府和学校,还很少有单位和个人在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或者向高校的勤工助学进行投入的。社会上一些部门和个人对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认识不足。有的单位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有的甚至还利用学生干逃税、漏税的非法活动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缺乏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就会缺乏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健全机构,加强管理,把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一)提高認识、做到人员、机构和经费三落实。高等学校应该十分重视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开展,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意义,把勤工助学工作作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为了保证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工展,使之落到实处,高校应设立专门机构,选派专人负责此项活动的组织实施,实行全过程管理,以保证该活动的方向性和教育性。要制定贯穿该活动全过程的关政策,统一指导、统一协调,为学生实践牵线搭桥。要立勤工助学活动基金,保证勤工助学的经费开支。
(二)广开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勤工助学活动。高校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不能把勤工助学活动仅仅理解为一种单纯的劳动形式。学校要为勤工助学活动广开绿灯,要抓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契机,尽可能提供一定数量的比较固定的岗位。同时,要大力开拓社会市场,紧紧围绕社会的现实需要,面向社会开展勤工助学活动,要建立相对稳定和独立的勤工助学基地,并予以政策上的扶持,保证学生勤工助学的参与面和规模性。
(三)拓宽领域,促进勤工助学活动向高层次发展。学校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充分利用知识、智能优势,不断提升勤工助学活动的层次。为此要做到勤工助学活动的四结合:一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既可以增长才干,发挥大学生的智能优势,又可以了解社会,取得一定的报酬,收到社会实践的效果;二是与课余科技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相结合,这既有利于教师科研课题的完成,又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锻炼能力;四是与专业实习相结合。
(四)正确引导,促使学生摆正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勤工助学活动的内容涉及面较宽,参与这项活动的学生也分布于不同层次,为了妥善处理好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和正常学习的关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学校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证,促进而不是干扰学生的学习和进步。要积极引导学生摆正助学与学习的关系,强调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对于因勤工助学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的同学,应劝其离开工作岗位,全力投入到学习中去,这一点要始终坚持。
参考文献
[1]刘时方,陆家伟,周翠林.高校勤工助学的历史回顾和启示[J].南通工学院学报,1998(12).
[2]庞学铨等.高校学生工作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
[3]徐丰.论新时期下的高校勤工助学[J].学生工作研究,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