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兴趣是学生学习不竭的力量源泉。如何激发兴趣,打造激情四射的语文课堂呢?要从教师素养和教学设计两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有既博又专的知识素养;有敬业、乐业的师德修养;有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营造宽松、和谐、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激发兴趣 教师素养 教学设计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不竭的力量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满足学生求知渴望、培养能力、净化思想的乐园。需要教师潜心研究教学,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使课堂焕发无穷魅力,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昂的情绪学习和思考,把上课当做享受。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我总结出课堂激趣应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导课激趣
导课是每一节课的开场白,如果在导课时就抓住学生的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1.层层设疑导课。讲说明文,如果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听起来枯燥、无味,学生会厌学,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好。因此,导入说明文时,我多采用层层设疑的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爱学、想学,成为学习的主人。如讲《看云识天气》一课时我这样导入:“今天会不会下雨呢?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对,我们不会神机妙算。但抬头看看天上的云彩,就知道有没有雨,你们想拥有这种‘特异功能’吗?让我们一起走进《看云识天气》探索其中奥秘吧!”这样层层设疑,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会急切地争读课文,马上解开疑团,看个究竟。
2.讲故事导课。讲记叙文,特别是小说,故事性较强,最适合用讲故事的方法导课,用故事吸引学生,使学生兴趣盎然,对课文充满幻想与期待。
3.用图片揭示背景,渲染气氛导课。对背景比较特殊的文章,我用多媒体图片揭示背景,导入新课。如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显示了自“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图片,看到手无寸铁的中国妇女、儿童被无辜杀害,学生义愤填膺、怒火中烧,对日本帝国主义充满仇恨,看到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我趁热打铁:“可是当时,却有一部分人不主张抗日,散布中国人失掉自信的谣言。针对这种悲观论调,看我们的革命斗士——鲁迅先生是怎样批驳的,又树立了怎样的观点,这就是我们学习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二、朗读激趣
朗读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古人云:“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但语文朗读,不是机械地把文字变成声音,单纯地照字读音,需要语文老师研究朗读艺术,给学生示范、指导到位。通过朗读,创设并优化语文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前首先要理解作品主题,了解诗词意境,把握好感情基调,掌握好重音、停顿、语气、语调、抑扬顿挫等,对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豪迈的诗词,一般用慷慨激昂、坚定豪迈的感情基调,如《沁园春·雪》这首词就是这种感情基调,我指导学生用坚定自信、激昂豪迈的语气读。教师充满感情地范读,用情渲染气氛、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想象激趣
很多写景文章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把单调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朱自清的《春》是一幅美丽的春天图画,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闭上眼睛想象,我描述画面:“春风暖暖的,吹在脸上,小草像顽皮的孩子,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到处绿茸茸的一片。你和几个朋友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滚、踢球、赛跑,欢乐的笑声在绿草地上回荡。”学生想着想着,脸上露出甜蜜的微笑。我知道学生入境了、陶醉了。
我接着描述:五彩缤纷的春花图、温柔和煦的春风图、细密轻盈的春雨图,一幅幅画面在学生脑海中展现出来,学生仿佛走进春天,闻到春的气息,陶醉在春的怀抱里。一些写人、状物的文章也可以用想象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课文中的画面、人物,既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又让学生乐在其中。
四、竞赛激趣
课堂上适当地组织竞赛,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上课时,我常把学生分成两个小队,鼓励学生团结合作,发扬团队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每回答对一个问题给本队赢得一面红旗,最后得旗多者胜。整堂课,学生都会兴致盎然地讲优美的诗词、散文,我会在课堂上组织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最有感情,重音、停顿、语气把握得最好。每个学生都想试一下,积极性很高,可见竞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五、利用赞赏教育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平时教师应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也就是采用赞赏教育法。赞赏能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使学生心情舒畅,激起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有的学生虽然语文成绩不突出,却写得一手好字;或朗读很好;或写作很好;或听课认真,课堂表现积极。总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需要教师挖掘、发现,及时给予表扬。特别是成绩偏低的学生,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表扬他们,给他们学习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把信任、赞赏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赞美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把无私的爱心洒向全体学生。要赢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喜爱,可利用赞赏教育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打造激情四射的语文课堂,使学生乐学、想学。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激发兴趣 教师素养 教学设计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不竭的力量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满足学生求知渴望、培养能力、净化思想的乐园。需要教师潜心研究教学,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使课堂焕发无穷魅力,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昂的情绪学习和思考,把上课当做享受。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我总结出课堂激趣应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导课激趣
导课是每一节课的开场白,如果在导课时就抓住学生的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1.层层设疑导课。讲说明文,如果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听起来枯燥、无味,学生会厌学,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好。因此,导入说明文时,我多采用层层设疑的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爱学、想学,成为学习的主人。如讲《看云识天气》一课时我这样导入:“今天会不会下雨呢?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对,我们不会神机妙算。但抬头看看天上的云彩,就知道有没有雨,你们想拥有这种‘特异功能’吗?让我们一起走进《看云识天气》探索其中奥秘吧!”这样层层设疑,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会急切地争读课文,马上解开疑团,看个究竟。
2.讲故事导课。讲记叙文,特别是小说,故事性较强,最适合用讲故事的方法导课,用故事吸引学生,使学生兴趣盎然,对课文充满幻想与期待。
3.用图片揭示背景,渲染气氛导课。对背景比较特殊的文章,我用多媒体图片揭示背景,导入新课。如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显示了自“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图片,看到手无寸铁的中国妇女、儿童被无辜杀害,学生义愤填膺、怒火中烧,对日本帝国主义充满仇恨,看到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我趁热打铁:“可是当时,却有一部分人不主张抗日,散布中国人失掉自信的谣言。针对这种悲观论调,看我们的革命斗士——鲁迅先生是怎样批驳的,又树立了怎样的观点,这就是我们学习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二、朗读激趣
朗读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古人云:“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但语文朗读,不是机械地把文字变成声音,单纯地照字读音,需要语文老师研究朗读艺术,给学生示范、指导到位。通过朗读,创设并优化语文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前首先要理解作品主题,了解诗词意境,把握好感情基调,掌握好重音、停顿、语气、语调、抑扬顿挫等,对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豪迈的诗词,一般用慷慨激昂、坚定豪迈的感情基调,如《沁园春·雪》这首词就是这种感情基调,我指导学生用坚定自信、激昂豪迈的语气读。教师充满感情地范读,用情渲染气氛、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想象激趣
很多写景文章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把单调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朱自清的《春》是一幅美丽的春天图画,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闭上眼睛想象,我描述画面:“春风暖暖的,吹在脸上,小草像顽皮的孩子,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到处绿茸茸的一片。你和几个朋友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滚、踢球、赛跑,欢乐的笑声在绿草地上回荡。”学生想着想着,脸上露出甜蜜的微笑。我知道学生入境了、陶醉了。
我接着描述:五彩缤纷的春花图、温柔和煦的春风图、细密轻盈的春雨图,一幅幅画面在学生脑海中展现出来,学生仿佛走进春天,闻到春的气息,陶醉在春的怀抱里。一些写人、状物的文章也可以用想象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课文中的画面、人物,既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又让学生乐在其中。
四、竞赛激趣
课堂上适当地组织竞赛,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上课时,我常把学生分成两个小队,鼓励学生团结合作,发扬团队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每回答对一个问题给本队赢得一面红旗,最后得旗多者胜。整堂课,学生都会兴致盎然地讲优美的诗词、散文,我会在课堂上组织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最有感情,重音、停顿、语气把握得最好。每个学生都想试一下,积极性很高,可见竞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五、利用赞赏教育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平时教师应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也就是采用赞赏教育法。赞赏能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使学生心情舒畅,激起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有的学生虽然语文成绩不突出,却写得一手好字;或朗读很好;或写作很好;或听课认真,课堂表现积极。总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需要教师挖掘、发现,及时给予表扬。特别是成绩偏低的学生,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表扬他们,给他们学习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把信任、赞赏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赞美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把无私的爱心洒向全体学生。要赢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喜爱,可利用赞赏教育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打造激情四射的语文课堂,使学生乐学、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