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中物理的教学生态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g3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年前,高中教学中吹过一阵“绿色”风,强调高中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自然发展,在这样的一种思路影响下,生态教学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高中物理教学也有了一股讨论生态化物理教学的声音.显然,这一教学理念借鉴了自然生态的观点,强调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成长要如同生物的自然生长一样,要尊重生态规律.近年来,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风靡全国,各种各样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学模式也夺人眼球,在这样的探究中,生态教学似乎有被边缘化的趋势,人们更多地对教学结果的有效、高效津津乐道,而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否满足生态化的要求则给予了有意无意的忽视,笔者以为追求教学结果的有效高效是对的,但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科学则需要给予持续的关注.物理教学,不能以结果的成败论英雄!
  1高中物理教学的生态现状
  纵观近二十年的物理教学,可以说经历了一次明显的跨越,即从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向了新课程背景下讲授式与科学探究式教学并重的教学方式.这两种是孰优孰差,笔者从一个普通教师的视角来看,并不会得出相关课程专家那样截然不同的结论,因为在笔者的课堂中感觉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随着所教学生的不同,有时可以采用讲授式,有时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但关键的是,无论是什么的教学方式,需要关注的恰恰是学生的学习具有什么样的生态.
  无论是笔者作为一名学生,还是笔者多年前走上讲台后实施的一些教学方式,今天从学习者的视角进行反思的话,总发现其中有一些生态并不尽如人意.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很多知识其实真的是以讲授之名做着灌输的实事,因此对于这样的一些物理知识,学习者掌握确实是有些僵化的.如“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理解与运用中,合外力概念的建立,加速度概念的理解,这两个重要的基础有时尚未完善,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就出来了,就要求学习者去解题了,学生能够做的只能是生搬硬套.后来有了所谓的探究式教学,但不可避免地有落入死搬科学探究环节的教学方式,于是问题的提出变得有些虚,学生猜想不到位,实验实际上是由教师设计并完成的(依然是讲授的痕迹),这样的科学探究其实并不能给学生带来真实的探究体验,学生自然也就无法认识到真正的科学探究是什么样子.
  分析这样两种在日常教学中可能是广泛存在的教学方式,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生态并不理想,或者说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氛围并不符合学生构建知识的要求,这正如同过多的雾霾包围着植物一样,并不是一个适合植物生长的良好生态.当然,作出这样的分析并不是否定高中物理教学的成就,这里只是从反思的角度看出自身教学的不足,从而尝试给学生提供一种更好的学习氛围,以构建更加合适的学习生态.
  2高中物理教学亟需生态化
  将生态的理念引入高中物理教学,可以为高中物理教学打开一个全新的视野,于是物理教师的眼中可能就多了一份关注[HJ1.7mm]学生的意识,也多了一份反思自身教学的意识,即作为物理教师必须思考:我所向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能否为学生顺利构建物理知识提供一个良好的情境;如果将学生看作在自己的精心哺育下成长的树苗,那我给学生提供的阳光、雨露、养分、水分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总而言之,要给学生构建一种生态化的物理学习氛围.
  从事了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笔者总以为高中物理具有异于其它学段物理的特点,这倒不是因为高考有着较大的压力而产生出了许多有效的应试技巧,而是指高中物理知识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接受力、热、光、电、原的物理知识——即使新课程有些改变了物理知识的系统性,但高中物理知识的这些特点其实并没有被淡化.由于这种系统性,因此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时,生硬地背诵概念定义与规律内容,已经不足以理解物理知识,而基于思维的物理关系的发现与探究,才成为高中物理知识学习的最大诱惑力,学生真正可以经由高中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多个物理问题.显然,一个忽视了物理学习生态的教学,是不可能让学生达到这一境界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笔者以为高中物理教学从知识构建(而非纯粹的应试)角度来看,构建生态化的学习氛围是当前高中物理教学的亟需之举.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才是生态化的教学呢?笔者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对于理论层面的总结可能还稍显欠缺,但在实践中却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3高中物理生态化教学尝试
  以“抛体运动的规律”(人教版物理,必修2)教学为例,教材上该内容是从抛体的位置、抛体的轨迹、抛体的速度三个角度展开的,笔者在教学中既基于教材内容进行设计,同时又尽可能地从学生知识构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结果授课的效果良好,现简述如下:
  首先,笔者注意概念的构建.“抛体运动”学生能够理解吗?这不是一个多余的问题,因为高中的学生肯定会理解什么叫抛体运动,但他们此时大脑中多是一种现实生活中的抛体事例,部分学生无法将其转换成物理研究所需要的一个抛体模型.因此笔者在结合教材上举例的基础上,多做了一个让学生将实际抛体转换成物理研究中需要的抛体模型的过程.事实证明,经过了这样的一个转换,学生不但可以顺利建立抛体的物理模型(斜向上抛、平抛、斜向下抛),而且意识到高中物理是离不开物理建模的.在笔者看来,物理建模的重要性,不亚于植物生长所需要的一个良好土壤,这正是生态化教学的基础所在.
  其次,带领学生重点研究平抛运动.本知识的难点其实不在于最终平抛规律的掌握,而在于学生对平抛运动的理解,尤其是对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这是几乎一半以上学生的思维难点,如果忽视了这个难点,那教学一定是非生态的.于是笔者带领学生先一起思考这样的两个问题:实际抛体运动的出发点在哪儿?轨迹是什么样的?由于之前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学生自然能够知道抛体的位置,以及轨迹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的一半(忽视空气阻力).这里关于位置的讨论其实很重要,有必要追问学生:此时物体受几个力,方向向哪里?物体是否有速度,方向向哪里?力的定义是什么?此时所受的力改变了物体哪个运动方向的运动状态?这对另一个方向的运动状态有没有影响?没有影响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问题链,问题链的解答会让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关于平抛运动的理解,这种理解只凭观察平抛运动是无法获得的,是学生知识构建中的思维作用的结果.这也是生态化的核心所在,只有学生积极思维了,他们才会构建出物理知识,这也是生态化物理教学视野下最关键的一点!
  此后,学生对平抛运动的规律得出就容易理解了,而遇到变化了的平抛运动的问题时,学生也总能从此处构建的物理模型出发,去寻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这说明这一教学思路是有效的.
  回过头来看这一教学过程,其生态化就体现在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自主构建出了一个平抛运动的完整模型与理解,对于高中物理学习而言,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呢?
其他文献
期刊
在教科版必修二的53页中对于人造卫星的轨道问题有这样一段描述:“人造卫星进入地面附近轨道,如果它发射时的速度大于7.9km/s,而小于11.2km/s,它仍将绕地球运转,但这时运动的轨道不再是一个圆,而是偏心率不同的椭圆.”为什么是椭圆呢?笔者陷入深深的思考.下面是笔者的证明过程,望前辈指点.
期刊
高考物理试题的解答离不开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是物理高考五大能力之一.该能力是指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象进行表达、求解.试题求解中比较常见的数学问题就是求物理现象中的极值问题.有的极值问题通过物理情景分析,容易求解;有的极值问题需要建立物理量的函数关系,通过函数求极值的方法得出物理结论.
期刊
1问题的提出  江苏省高考物理考试说明提出要把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并列举了要求考查的五个方面的能力,其中第四个方面是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即能够根据具体的问题找出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根据数学的特点、规律进行推导、求解和合理外推,并根据结果做出物理判断,进行物理解释或得出物理结论.能够根据物理问题的实际情况和所给的条件,恰当的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象等形式和方法进行分析、表达.能
期刊
英语姓的来源十分复杂,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由地名或地貌变成的姓英美人半数以上的姓都由此而来。1.来自地名本身的姓名。London,Middleton(Milton),Washington,Kingstiom
近几年无论是在高考中还是在竞赛中利用微元法进行解答的题目出现的几率在增大,有的老师可能说这些问题可以用高等数学中的积分进行求解.但是在各地区的数学教学中积分不是作为必修的知识点,有的地区不进行积分的教学的.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还是应该多注重“微元”这种思维方式的教学,“微元”法是指在处理问题时,从对事物的极小部分(微元)分析入手,达到解决事物整体的方法.这是一种深刻的思维方法,是先分
期刊
中学课程改革实施十多年了,通过参与教学视导、校本研究和对优质课展评的指导等一系列活动了解到老师们的实际教学情况,比较令人失望.一线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与教育专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们所了解的情况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的中学教育学校在工作汇报上说的跟实际做的常常不一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中学教育研究者和中学教育管理者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都归罪于高考与高校招生,只要高考和高校招生改了,这种情况就会改变.
期刊
新课程改革推进了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但很多课都侧重于形式或模式探索,出现了重形式而忽视实质的倾向,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物理教学效率,笔者就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1有效整合的概念界定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创设、开发、利用和管理的理论和
期刊
自从十年前的课程改革提出科学探究以来,无论是将其作为学习内容,还是将其作为学习方式,其对高中物理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十年间,包括物理课程标准在内的各学科课标,都遇到了一些新的挑战,其中不乏关于科学探究的一些争论,从笔者一个普通教师的视角来看,其中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式,会不会让学生变成科学探究各环节之下的依葫芦画瓢.而不少事实恰恰是证明了这一点的,即不少科学探究的课堂正是按照科学
期刊
课堂提问是开展教学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虽然所有老师都十分重视课堂提问,但并非人人都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其原因就在于有些提问是无效的,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那么,怎样的提问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以下几点体会:  1提问要体现目的性  课堂提问不能面面俱到,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关节点.例如在《探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