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然相反的评估:美国眼中的中国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074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着自己,也影响着世界。对于崛起中的这个东方大国,世界上有各种议论,美国更是怀着一种极为复杂的心情关注着。7月15日,美国美中安全评估委员会的首份年度报告提出:中国正在崛起为全球性经济和军事大国,与中国的关系是美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就会对美国造成严重的经济和安全问题……正因为此,关于华盛顿的对华政策到底是该“接触”还是必须进行“遏制”的争论始终就没停止过。
  进入新世纪,对中国能否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美国学者中不乏疑问者。
  因此,在美国,对中国的崛起持乐观态度者有之,怀疑或悲观者也不少。中央情报局最新报告《2015年全球大趋势》认为:由于面临政治、社会和经济领域压力,中国的未来充满变数。人口负担过重、生态环境恶化消蚀着国内资源、地区差距扩大、金融体系的隐患及社会潜在不稳定性等都将干扰中国崛起进程。
  
  对美国意味着什么
  
  围绕中国崛起对美国的意义,美国内争论焦点在于:中国对美国是否是一个挑战。围绕此一主线,大体上分为三派。
  乐观派。中国崛起符合美国利益。过去10年,中国的发展缩小了与其他强国的差距,但与美国的差距并未明显缩小。以《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进行对比,1978年中国GDP为2000亿美元,美国为2.2万亿美元,到2000年中美两国分别达到约1万亿美元和10万多亿美元,几乎都翻了两番多。中美两国处于“同向发展”的状况,部分打消了美国对“新兴大国崛起可能挑战现存大国”的担心。国际关系中的相互依存理论也认为,全球化时代各国相互依赖加强,这将使中国“变得越来越愿意”遵守国际体系,即使当中国强大到“足以挑战当前的国际秩序的时候”,它已“完全服从国际秩序了”。而中国同意按规则办事,这从根本上“符合美国经济、战略和安全利益”。
  否定派。他们认为,中美在观念、制度上根本不同,历史表明这些不同“经常导致误解和冲突”。而且“新兴大国”随着崛起日益不满足在国际体系中的现有地位,且受到现存大国挤压和威胁,因而“试图改变现状,而不是适应现存的、通常使强国受益的国际架构”。今天,中国的崛起也难免不会走历史上一战前的德国、二战前的日本和二战后的苏联的老路。近年来美国内保守主义进一步回潮,更是视中国为“潜在对手”或“战略竞争对手”。
  温和派。该派介乎前面两派之间。偏于肯定派者既肯定中国积极变化的现实,也认为中国未来发展“并不确定”,对中国能否驾驭其发展亦抱怀疑态度。偏于悲观派者既承认中国的变化,认为中国有可能是美国的挑战,同时认为程度并不如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严重。这一派中不乏前政府要员甚至包括一些对华友好人士以及一些重要的偏保守的思想库学者。
  “中国虚弱论”亦可划归此派。该派认为,经济改革所释放的离心力“如此之强”,以致中国有可能“像苏联那样分崩离析”。这可能被世界其他地区认为是最好的结果,因为一个拥有12亿人口、繁荣的中国也许会强大得难以驾驭。但亦有相当部分的美国学者认为,希望中国分裂的想法是一种危险的幻想。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最近就指出,中国的内乱同样将“演变成对美国的挑战”。因为因内战而分裂的中国将招致人道主义灾难,并引起亚洲其他地方的动荡,因而“中国的虚弱可能比强大更危险”。
  
  采取什么样的对华政策
  
  与上述对中国的发展与未来判断相适应,在对华政策选择上,美国内也形成了不同政策主张,基本上分为以下几种。
  接触政策 白宫于1993年审议通过国务院向国家安全委员会提交的对华政策《行动备忘录》,制定了一项取代“全面对抗”方针的“全面接触”战略,提出中国的发展虽存在难以看清的变量,但美要尽可能使中国成为美国的伙伴而非对手。“接触”后来成为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的代名词。
  “接触政策”反映出这样一种认识:首先,即不论承认与否,中国崛起是一个难以阻挡的趋势,中国大国地位日益上升亦是一种不可回避的国际政治现实。美国孤立不了中国,孤立中国只能孤立美国自己。其次,中国日益融入国际体系,将制约其“强硬”行为,因为这将威胁自身利益。再次,尽管中国的演变难以确定,但一旦适应现今国际游戏规则,那么中国可能成为一个谨慎而负责任的国际体系的成员。总之,美国需要通过“接触”政策使中国融入国际经济和政治体系,确保中国崛起符合美国利益。对华接触“虽不能确保这一结果,但却是增加这一可能性的最佳选择”。
  遏制政策 尽管冷战早已结束,但美国内仍不乏陶醉于导致苏联最终崩溃的这一“战略成功”的遐想之中的人,以“遏制”一手对付中国仍有相当市场。持上述观点的人认定,美中很有可能发生严重的利益冲突,所以美不仅要表明阻止中国挑战的决心,还应防患于未然,采取行动为将来可能难以阻止的冲突作好准备。
  “遏制政策”理论上包含两个占支配地位的观点。一是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它认为新崛起的大国随着其利益扩大,可能与现存的国际秩序相抵触,从而对占支配地位的霸主国家提出挑战。二是认为崛起的中国至少在东亚寻求一种地区性的霸权,并挑战它所认为的霸权和现存国际秩序。另一方面,中国有“帝国传统”,不大可能真正实现民主化,即使完成民主化过程,它也必须对日益滋长的民族主义情绪做出反应。
  遏制+接触政策 这一政策设计动机主要在于,“接触”或“遏制”都各有难以克服的缺陷。一方面,当中国的政策行为与美国的利益和目标发生冲突时,“接触”政策“就不起作用了”。另一方面,对华“遏制”缺乏充分依据,美国内存在颇多争议,而且“遏制政策”需要地区联盟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诚恳合作,“很难形成”,是“一项实施起来非常困难的政策”。
  有鉴于此,兰德公司提出“两全”的政策选择方案——“遏制+接触”政策。即:一手继续努力将中国引入现存的国际体系;另一手为可能发生的中国对美进行的挑战作好准备。“两手”并用可以为美国提供完备的应对之策。如果中国愿意沿着美国设定的理想方向演变,“接触”将成为对华政策的主轴;如果中国大陆对台动武或谋求地区霸权,则将“自然调整”为以“遏制”为主轴;如果美国对中国未来难以确定,或者中国走中间路线,美国将注意“遏制+接触”的平衡。
  
  对论争的解读
  
  美国对华政策不可能是片面的“接触”或“遏制”,也不可能是简单的“接触+遏制”,而一直是“软硬”两手交替并用,只不过不同时期侧重点不同而已。布什对华政策中一度明显表现出来的强硬色彩,决非偶然,是与美国内保守主义势力回潮得势这一大背景有关。
  9.11之后,反恐成为美国的重中之重,在反恐领域美中有着利害攸关的共同利益。布什总统在去年参加上海APEC会议与江主席会晤时强调,中国不是美国的敌人,美国致力于与中国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这种相对积极的定位为中美关系进一步改善提供新的动力。今年2月布什再度访华,进一步表示希望推进“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决心。综上所述,新世纪初的中美关系仍可在大体稳定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当然,中美关系固有矛盾不会因反恐而烟消云散,更没有理由认为反恐会改变传统地缘政治思维。9.11之后修订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刻意强调“亚太地区拥有丰富资源的竞争对手”对美国构成的潜在威胁,说明美保守势力要调整思维观念是多么困难。▲
  (文章曾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今年第2期,本刊作了删节)
其他文献
韩国队在这次世界杯赛上的表现让人吃惊。  一些足球之外的因素,的确给韩国人的成绩抹了黑。但是,他们在场上那种虽然技不如人,却不屈不挠、死拼到底、非要争个你死我活的气势,还有现场内外球迷们整齐划一、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表现,让人印象深刻。  足球好看,足球也耐人寻味。因为它的确折射着一支球队所属的那个国家和民族的某些特性和气质。所以人们总是喜欢用“探戈”“桑巴”之类的特色文化来比喻那些不同的足球风格
期刊
三个举措    2002年是小泉出任日本首相的第二年,也是小泉内阁能否有所作为的关键一年。一年中,日本为了重拯经济,出台了进行结构改革的三大举措。  1.拿不良债权“试问”。去年3月,由小泉首相领衔的一个专家小组公布了一项关于日本经济改革的计划。该计划将未来二三年确定为“全力推进经济改革期”,并再次强调将清除日本商业银行不良债权作为日本结构改革的优先领域。该计划试图通过对私人部门、金融体系、国家财
期刊
“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谁来养活中国”,中国是“世界工厂”,等等,这些关于中国的说法、比喻,我们至少听到过一二。可细一琢磨,不免有些搞不懂:既然都发展强大到“世界工厂”份儿上了,怎么又会“崩溃”呢?如果全世界都养活不了中国,那中国又怎么可能有力量去“威胁”别人呢?  尽管有些说法别有用心,但我们的确要看到自身的问题,搞清自己究竟几斤几两重。  中国经济这只大船正在往海洋深处开,别人比我们
期刊
一提起德国,人们脑海中浮现的便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画面:一面是优美的田园风光、发达的工业和科技,另一面则是纳粹法西斯的穷兵黩武、战车隆隆;一说到德国人,人们会想到两种人,一种是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歌德、海涅、贝多芬、爱因斯坦等为人类思想文化宝库做出巨大贡献、流芳百世的伟人,另一种则是像希特勒这样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遗臭万年的恶魔。当人们同时联想这些时,对德意志民族所抱的态度必然是十分矛盾的:褒耶,贬
期刊
必须清醒地看到其中的重重阻力,冷静思考消除这些阻力的途径和对策。  东盟是东亚FTA(自由贸易协定)的第一主角。它是东亚地区最早启动FTA进程的,启动后的AFTA(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展顺利,影响日增;它迄今仍是东亚惟一成型的区域合作组织,并通过“10+3”、“10+1”等形式承担着推进东亚全区域经济合作的重任;它拥有较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目前拥有10个成员国,人口约5.3亿,GDP总量近800
期刊
当从德国驻华使馆得到确认,我们可以采访大使时,我们甚至感到有些突然,因为它距我们最初发传真请求采访相隔仅一个周末;而采访时间定为半小时更使我们感到是一种意外收获,因为我们本来只是小心翼翼、略带试探性地要求15分钟的采访。  9月18日上午10点,我们如约来到德国驻华大使馆。从最初在大楼门口出示证件并领取胸牌、休息室的五分钟等待、到使馆政治处新闻参赞胡缦德博士的迎接,这一切都显得那么井然有序。随胡缦
期刊
近来德美在是否攻打伊拉克问题上闹得很僵。8月3日,施罗德在汉诺威一次竞选讲话中,明确表示反对“不计任何后果谈论并考虑对伊拉克发动战争,”他还表示“德国不准备参与军事冒险,而且也不再是个用支票外交取代政治的国家。”施罗德意思非常清楚,第一,反对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第二,德国既不会出兵也不会出钱。这对积极准备对伊战争并希望得到盟国支持的美国来讲,犹如头上浇下的一盆冷水,心理别提多别扭了。  二战后美国在
期刊
近一个月来,围绕清剿潘基西谷地的“恐怖分子活动”问题,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相互指责不断,边境冲突逐渐升级,两国关系频频告急。9月11日,俄总统普京向格鲁吉亚发出威胁,宣称俄将对其境内恐怖分子动手。9月12日,俄总统普京致函联合国秘书长、安理会成员国领导人和欧安组织国领导人,再次阐述了俄的立场。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俄格关系紧张并不是近来的事,从上世纪90年代两国独立以来就已龃龉不断。9.11事件后
期刊
9月11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关于“东突伊斯兰运动”组织的声明,并将冻结该组织的资产。  9月11日,安理会正式将“东突伊斯兰运动”列入安理会颁布的恐怖主义组织和个人名单。  9月13日,中国外长唐家璇在联合国总部指出,国际社会应团结合作,坚决打击一切证据确凿的恐怖势力,包括接受塔利班和“基地”组织训练、武装和资助的“东突”恐怖组织等。  “东突伊斯兰运动”是个什么样的恐怖组织?它有着怎样的黑背景呢?
期刊
1953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中国与印度政府就举行了中印关于西藏问题的谈判。此间周总理亲自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谋求解决业已成熟、悬而未决的问题,最终取消了外国在西藏的特权,印度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在西藏地方拥有完全的主权。    “我第一次看到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原图”    1953年,我时任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表的外事帮办。10月末,我奉命回北京参加我国和印度关于外国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