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9年1月~2009年8月,我对3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按摩、牵引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30例中,男19例,女16例;21~40岁12例,41~53岁18例;病程最短10天,最长3年:有明显外伤或受寒史20例,无明显诱因10例。均有腰痛及下肢坐骨神经痛,其中左下肢痛8例,右下肢痛16例,双下肢痛6例。x线片及CT扫描,L3-4间盘突出2例,股四头肌肌力减弱(4级),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肌腱反射减弱;L4-5间盘突出6例:伸助长肌,胫前肌力不同程度减弱,直腿抬高试验阳性(0°~40°);L5~s1间盘突出10例,小腿三头肌等肌力减弱(3—4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0°~55°),跟腱反射减弱;L3-4、L4-5间盘突出4例,L4-5、L5~S1间盘突出8例。
2 治疗方法
按摩法:第1步局部放松。患者俯卧于按摩床,医者站于左侧,先检查出病变部位的压痛点及臀部、腿部的敏感点,然后沿脊椎两侧从背部到腰骶部用双手掌按揉数遍,并拨揉两侧华佗夹脊数遍,在腰骶椎两侧用手掌根部反复按揉5~6遍。在病变部位压痛点对侧腰1~5椎旁开0.5cm处用双拇指和肘尖部连续按压5min,使压痛点的痛觉有明显缓解,再避开压痛点上、下方用双拇指连续按压5min,然后再在压痛点上用拇指或肘尖交替进行按压和按揉10~15min。用拇指或肘尖按揉肾俞、环跳、承扶、委中、承山、昆仑及臀部、腿部敏感点。然后令患者侧卧,患侧在上,用手掌或掌根反复揉肾俞至大肠俞段,用拇指揉压肾俞,肘尖反复揉压大肠俞(压痛点)。用前臂揉臀部,肘尖揉压环跳及臀部敏感点,拇指揉、拔、压大腿后外侧敏感点。令患者仰卧按揉足三里、阳陵泉、照海等穴位。在施术时要轻柔,用力由轻到重,按压穴位必使患者有酸、麻、困、胀感或触电样感觉后再取它穴。第2步侧卧斜扳。病人侧卧,下面腿伸直,上面的腿屈髋屈膝,术者面向病人一手扶按肩部,一手抵按臀部,两手向相反方向用力,晃动肩、臀,幅度由小到大,最后猛一用力,此时可听到腰部“喀嚓”声,然后换一侧进行。第3步顶按摇腿。病人俯卧,术者立于患者病侧,一手拇指顶按病变间隙棘突旁压痛点处,另一手托起患者健侧下肢;作“摇橹样”动作,幅度由小到大。第4步松髋直抬。病人仰卧,术者先将患侧下肢屈髋屈膝,使大腿在外展、中立、内收3个方向过屈,重复5~10次。再由轻到重叩击臀部数次,然后下肢伸直,作直腿抬高,反复5次。术毕让病人在床上休息10min后起床。以上手法每日1次,每次不得少于40min,并嘱病人仰卧于硬板床上,保证每日12h卧床休息,病椎处垫5~7cm高的软垫,治疗期间不可作弯腰动作。
牵引法:病人俯卧牵引床,将胸背部和两下肢分别裹以棉垫,用牵引带固定。然后,螺杆牵拉两端至腰和下肢症状自觉基本缓解(牵引力约20~40kg),术者站于患侧用双手叠掌沿脊柱两侧推揉数遍后,再加大引力(约40~60kg),使患者感觉腰及下肢症状消失,用手掌或掌根推揉健侧腰部重揉患侧腰部特别是压痛点,然后用拇或肘尖部拨压腰部压痛点。再增加牵引力至患者能忍受为度(约60~80kg),用两手叠掌以手根部闪按腰4~5椎棘突间隙或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应部位数次,停留30min后。,先松解下端布带,推揉下肢,轻推轻揉腰1~5椎棘突两侧,再松解下端布带推揉下肢,用拇指或肘尖按压臀部以下压痛点。牵引结束,令患者在牵引床上体息20min左右即可下床,每日1次。
功能锻炼:治疗期间卧硬板床休息1~2周后,待腰痛缓解后进行腰背肌锻炼,采用五点支撑法和飞燕点水运动,每次10~15遍,每天2次,逐渐增大运动量。
3 疗效标准
治愈:腰腿疼痛消失,直腿抬高80°以上,恢复正常工作。显效:腰腿疼痛基本消失,恢复原工作,但有腰部不适感。好转:腰腿仍有轻微疼痛,患侧直腿抬高较健侧低10°~20°,基本能独立生活。无效:腰腿疼痛无改善。
4 治疗结果
治疗3周后,治愈18例,显效8例,好转3例,无效1例治愈60%,总有效率96.7%。
5 讨论
在治疗时按摩手法的主要特点是由轻到重,先健侧后患侧,依次进行按摩,其目的是使患者逐渐适应按摩手法,使腰骶部肌肉逐渐解除痉挛,以达到充分的松弛。侧卧斜扳手法,能调整脊椎正常序列,矫正腰椎侧凸,纠正棘突偏歪及腰椎的旋转移位;从而使椎间隙增宽,椎间孔增大,椎间盘负压增强,纠正小关节紊乱,因而减轻或消除神经根受压的因素。顶按摇腿手法除巩固和加强侧卧斜扳效果外,尚有松解神经根粘连的作用,治疗中发现,侧卧斜扳后直腿抬高征能明显改善。顶按摇腿后椎旁压痛减轻或消失,直腿抬高征进一步改善。松髋直抬手法目的在于使臀部、髋部软组织肌肉痉挛松弛,进一步松解神经根粘连。但中央型突出和腰椎管狭窄症暂缓行推拿按摩,因为有可能引起马尾神经损伤等严重后果,此外不易长期施行。
传统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方法将按摩和牵引分而行之,往往牵引治疗后腰腿疼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但容易复发,影响了疗效稳定性。而大力水平短暂牵引法叠加按摩手法,可使脊柱肌肉达到最大的松弛,韧带在无肌肉张力的保护下得到拉长,椎体间隙加大,从而达到椎间盘的回缩。由于在牵引的同时叠加按摩手法,促进了肌肉痉挛的解除,有效的避免大力牵引所造成的肌肉紧张状态同时通过运用按摩手法使椎间盘的复位也更加理想。临床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明显优于传统的单一牵引或按摩治疗方法。
本病病机为肾虚及肝,脾胃功能失调,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或跌仆闪气致气滞血瘀。故按摩应选用足太阳膀胱经的肾俞、大肠俞、承扶、委中、承山、昆仑,足少阳胆经的环跳、阳陵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等穴位。
腰肌劳损等与腰椎间盘退变往往相互关联,腰背肌肉韧带的劳损、小关节的交错,改变了腰椎活动节段的力学关系,直接影响椎间盘的内平衡稳定,椎间盘突出后,日久也产生肌肉的功能失调,使腰椎动态平衡破坏,因此卧床休息是本病治疗的基础。腰椎的无纵向压力状态下通过五点支撑法与飞燕点水法使腰背肌锻炼,可增加脊柱稳定性和动态协调能力,恢复腰椎的正常序列及缓解症状。增强腰背肌力,能有效地对抗腰椎向前的压力,防止腰椎过度前屈,从而减少椎间盘的负荷。
1 临床资料
30例中,男19例,女16例;21~40岁12例,41~53岁18例;病程最短10天,最长3年:有明显外伤或受寒史20例,无明显诱因10例。均有腰痛及下肢坐骨神经痛,其中左下肢痛8例,右下肢痛16例,双下肢痛6例。x线片及CT扫描,L3-4间盘突出2例,股四头肌肌力减弱(4级),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肌腱反射减弱;L4-5间盘突出6例:伸助长肌,胫前肌力不同程度减弱,直腿抬高试验阳性(0°~40°);L5~s1间盘突出10例,小腿三头肌等肌力减弱(3—4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0°~55°),跟腱反射减弱;L3-4、L4-5间盘突出4例,L4-5、L5~S1间盘突出8例。
2 治疗方法
按摩法:第1步局部放松。患者俯卧于按摩床,医者站于左侧,先检查出病变部位的压痛点及臀部、腿部的敏感点,然后沿脊椎两侧从背部到腰骶部用双手掌按揉数遍,并拨揉两侧华佗夹脊数遍,在腰骶椎两侧用手掌根部反复按揉5~6遍。在病变部位压痛点对侧腰1~5椎旁开0.5cm处用双拇指和肘尖部连续按压5min,使压痛点的痛觉有明显缓解,再避开压痛点上、下方用双拇指连续按压5min,然后再在压痛点上用拇指或肘尖交替进行按压和按揉10~15min。用拇指或肘尖按揉肾俞、环跳、承扶、委中、承山、昆仑及臀部、腿部敏感点。然后令患者侧卧,患侧在上,用手掌或掌根反复揉肾俞至大肠俞段,用拇指揉压肾俞,肘尖反复揉压大肠俞(压痛点)。用前臂揉臀部,肘尖揉压环跳及臀部敏感点,拇指揉、拔、压大腿后外侧敏感点。令患者仰卧按揉足三里、阳陵泉、照海等穴位。在施术时要轻柔,用力由轻到重,按压穴位必使患者有酸、麻、困、胀感或触电样感觉后再取它穴。第2步侧卧斜扳。病人侧卧,下面腿伸直,上面的腿屈髋屈膝,术者面向病人一手扶按肩部,一手抵按臀部,两手向相反方向用力,晃动肩、臀,幅度由小到大,最后猛一用力,此时可听到腰部“喀嚓”声,然后换一侧进行。第3步顶按摇腿。病人俯卧,术者立于患者病侧,一手拇指顶按病变间隙棘突旁压痛点处,另一手托起患者健侧下肢;作“摇橹样”动作,幅度由小到大。第4步松髋直抬。病人仰卧,术者先将患侧下肢屈髋屈膝,使大腿在外展、中立、内收3个方向过屈,重复5~10次。再由轻到重叩击臀部数次,然后下肢伸直,作直腿抬高,反复5次。术毕让病人在床上休息10min后起床。以上手法每日1次,每次不得少于40min,并嘱病人仰卧于硬板床上,保证每日12h卧床休息,病椎处垫5~7cm高的软垫,治疗期间不可作弯腰动作。
牵引法:病人俯卧牵引床,将胸背部和两下肢分别裹以棉垫,用牵引带固定。然后,螺杆牵拉两端至腰和下肢症状自觉基本缓解(牵引力约20~40kg),术者站于患侧用双手叠掌沿脊柱两侧推揉数遍后,再加大引力(约40~60kg),使患者感觉腰及下肢症状消失,用手掌或掌根推揉健侧腰部重揉患侧腰部特别是压痛点,然后用拇或肘尖部拨压腰部压痛点。再增加牵引力至患者能忍受为度(约60~80kg),用两手叠掌以手根部闪按腰4~5椎棘突间隙或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应部位数次,停留30min后。,先松解下端布带,推揉下肢,轻推轻揉腰1~5椎棘突两侧,再松解下端布带推揉下肢,用拇指或肘尖按压臀部以下压痛点。牵引结束,令患者在牵引床上体息20min左右即可下床,每日1次。
功能锻炼:治疗期间卧硬板床休息1~2周后,待腰痛缓解后进行腰背肌锻炼,采用五点支撑法和飞燕点水运动,每次10~15遍,每天2次,逐渐增大运动量。
3 疗效标准
治愈:腰腿疼痛消失,直腿抬高80°以上,恢复正常工作。显效:腰腿疼痛基本消失,恢复原工作,但有腰部不适感。好转:腰腿仍有轻微疼痛,患侧直腿抬高较健侧低10°~20°,基本能独立生活。无效:腰腿疼痛无改善。
4 治疗结果
治疗3周后,治愈18例,显效8例,好转3例,无效1例治愈60%,总有效率96.7%。
5 讨论
在治疗时按摩手法的主要特点是由轻到重,先健侧后患侧,依次进行按摩,其目的是使患者逐渐适应按摩手法,使腰骶部肌肉逐渐解除痉挛,以达到充分的松弛。侧卧斜扳手法,能调整脊椎正常序列,矫正腰椎侧凸,纠正棘突偏歪及腰椎的旋转移位;从而使椎间隙增宽,椎间孔增大,椎间盘负压增强,纠正小关节紊乱,因而减轻或消除神经根受压的因素。顶按摇腿手法除巩固和加强侧卧斜扳效果外,尚有松解神经根粘连的作用,治疗中发现,侧卧斜扳后直腿抬高征能明显改善。顶按摇腿后椎旁压痛减轻或消失,直腿抬高征进一步改善。松髋直抬手法目的在于使臀部、髋部软组织肌肉痉挛松弛,进一步松解神经根粘连。但中央型突出和腰椎管狭窄症暂缓行推拿按摩,因为有可能引起马尾神经损伤等严重后果,此外不易长期施行。
传统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方法将按摩和牵引分而行之,往往牵引治疗后腰腿疼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但容易复发,影响了疗效稳定性。而大力水平短暂牵引法叠加按摩手法,可使脊柱肌肉达到最大的松弛,韧带在无肌肉张力的保护下得到拉长,椎体间隙加大,从而达到椎间盘的回缩。由于在牵引的同时叠加按摩手法,促进了肌肉痉挛的解除,有效的避免大力牵引所造成的肌肉紧张状态同时通过运用按摩手法使椎间盘的复位也更加理想。临床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明显优于传统的单一牵引或按摩治疗方法。
本病病机为肾虚及肝,脾胃功能失调,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或跌仆闪气致气滞血瘀。故按摩应选用足太阳膀胱经的肾俞、大肠俞、承扶、委中、承山、昆仑,足少阳胆经的环跳、阳陵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等穴位。
腰肌劳损等与腰椎间盘退变往往相互关联,腰背肌肉韧带的劳损、小关节的交错,改变了腰椎活动节段的力学关系,直接影响椎间盘的内平衡稳定,椎间盘突出后,日久也产生肌肉的功能失调,使腰椎动态平衡破坏,因此卧床休息是本病治疗的基础。腰椎的无纵向压力状态下通过五点支撑法与飞燕点水法使腰背肌锻炼,可增加脊柱稳定性和动态协调能力,恢复腰椎的正常序列及缓解症状。增强腰背肌力,能有效地对抗腰椎向前的压力,防止腰椎过度前屈,从而减少椎间盘的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