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

来源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nfeng890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撑和价值指南。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落实和深入贯穿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
其他文献
本文认为,马克思同黑格尔一样主张工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但作为人的创造活动之一,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自然需要,所以仍未达到真正的自由而产生异化。尽管马克思和黑格尔都对现代工业所造成的异化状况不满,并认为异化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克服异化是要在历史中完成的任务,但马克思认为,大工业能为产生克服异化的新社会做好准备,而黑格尔则持保守态度。所以,马克思的异化观比黑格尔的异化观更为激进。
世界主义要求一种新的一体化方式,一种新的认同概念,这种新的方式和概念使一种跨越界线的共同生活变得可能并得到肯定,使他性和差异不必牺牲在人们假想的(民族)平等的祭坛前。“同一性”和“一体化”将不再是一些人对于他者的霸权或多数人对于少数人的霸权的代名词。世界主义承认他性,但并不将其绝对化,而是寻找一条使其得到普遍容忍的途径。
本文就如何应对全球化从以下十个方面展开了讨论:国际合作;跨国国家或“相容主权”;按资分配;教育政策的新导向;跨国企业家是非民主的还是反民主的;公民劳动联盟;德国新的文化、政治、经济目标定位;经验文化、短缺市场和社会自我更新;开放的企业家和自主的劳动者;反排斥社会契约。
本文概述了跨国环境政治动员涉及的三个方面主题。第一,边界的特性以及跨国集体行动的增加和跨国机构力量的增强如何对其产生了影响。第二,环境运动与环境主义的社会运动形式的差异:即并非所有的环境运动都采取社会运动的形式。第三,多种环境主义的实例,这可以使我们明确三种主要的环境运动类型,即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盛行的后物质主义运动、在欧洲盛行的后工业主义运动以及在南方国家盛行的后殖民主义运动。
依据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社会运动始终追求一个全面社会变革议程的传统观点,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新一波激进主义运动被广泛解释为寻求一个根本不同的社会的一种新全球运动出现的证据。对社会运动研究中过分依赖以主体为中心的方法的批评,导向了一种以体制为中心的后现代社会的概念化,并且通过对它面临的特殊困境的分析,将当代社会运动解释为一种稳定民主消费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资源。作为对现有社会运动理论的补充,这一方法提出了一种关于非传统性政治表达和参与的更复杂阐释。
本文认为,按照人的本性而生活的这种观念带来两个版本的现代认同观。第一个版本强调人的自主性、本性的实现及其效率,强调理性的控制;而第二个版本则肯定日常生活尤其是私人生活的意义。它们已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建制与实践中,在其支配下,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发展成为消费社会。但是,消费主义的实践不仅永远无法满足人们的欲望,反而危害了塑造现代认同的伦理观念,造成资本主义社会自身的合法性危机。
农村工业化是解决中国宏观经济中内需不足的根本途径。实现农村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工业化的主要标志。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和目的是通过发展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力大幅提升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而农村工业化关乎中国工业化目标的实现。积极引导国内产业的梯度转移是推进农村工业化乃至整个中国工业化的战略路径。
为了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和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海南建省办特区20年以来的实践成就及未来发展,海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联合海南师范大学省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举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海南发展”理论研讨会。
意识形态发展的模型是对意识形态动态发展系统的多维度理论描述:当意识形态在表现形式上从最初的观念意识形态开始,进一步获得制度意识形态、社会心理意识形态的三重身份,在主体发展上从民间意识形态发展为政党意识形态进而拓展为国家意识形态,在内部结构上实现从价值理想、理论学说、政策主张三要素的合一向分离的转型时,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发展就达到了成熟的完成形态。这三个维度构成了中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的三个战略取向。
本文分析了我国女大学生群体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提出改革创新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意义,认为要抓住关键,创新理念,建构体系,着力发展大学创新文化,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切实解决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加强对女大学生的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