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uojishu0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才兼备方属于合格的人才,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呢?本文通过在导语中渗透、在介绍作者生平中渗透、在作品背景介绍中进行渗透、在探讨作品思想中渗透和在写作中渗透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略述己见,敬请矫枉。
  德育语文教学作品背景写作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是人文教育,作为一种工具,为我们提供的是综合性的服务,提高的是学生的整体素质。古人说“文以载道”,那么什么是道呢?对人生来说,这是一门最大的学问。荀子曰:“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者也,可离非道也。”从古代圣贤的诸多论述中,我们发现道的重要,语文教学尤其重视这方面的内容,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一贯的主张。如果在语文教学当中,失去这方面的内容,学生们没有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没有为社会竭诚做奉献的精神,在发展当中没有健康的个性,不能养成良好的意志和品格,那么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重大意义,也是教学的失败。学习语文,利用学科的特点,发挥优势,把德育教育提高到一个重要的地位,让学生重视品德培养,让他们都发展成德才兼备的栋梁,让他们品学兼优,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和品格情操,只有这样,才真正符合我们的教学要求,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每次都要在导语中渗透
  每次学习新的内容,都要渗透德育思想内容,先入为主,让学生时时刻刻在无形当中接受德育教育,哪一次上课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让他们在学习之初就能够认识到要学习什么方面的内容,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要巧妙地引入和渗透,让大家形成习惯,知道为什么学习语文,要怎样地开展自己的人生。教师带领学生,有备而来,进行认真地学习,认真地挖掘语文教学的深刻内容,汲取丰富的营养,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灵魂,以此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二、介绍作者生平中渗透德育
  几乎每一个作家都有不平凡的人生,他们的思想非常深刻,他们有峥嵘多变的经历,课本选入他们的文章,因为他们有优秀的人品,出众的才华,卓越的见地,也就是说作者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材料,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众多的优点,会对学生们产生积极的带动,会给学生们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比如说鲁迅先生,一生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坚强不屈的呐喊,为了能够唤醒中国人,他弃医从文,对敌人的压迫置之度外,从来不恐惧刀枪的伤害,从来不忧愁生活的艰难,在和敌人的斗争当中,鲁迅先生进行了敏锐的思考,一直在不屈不挠的和敌人斗智斗勇,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著名的大诗人杜甫,不阿谀权贵,歌颂人民,揭露封建王朝的无情,他在生活上不论怎样苦,无论是受多大的委屈,有多大的迫害,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哪怕是居住在江上的一个破船里,他总是在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同时也从不曾忘记或放松自己的创作,对祖国的热爱,对封建帝王的期望,都在他的笔下汩汩流出,在漂泊的十一年间,他写了大量的爱国爱人民的诗篇,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千古传颂,为人民所喜爱;老舍先生才华出众,一生都在忘我的工作,从不考虑个人的利益和恩怨,他居功不傲,把自己比作文艺界的一名小卒,为了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安乐,他日日操练在方桌和小凳之间,用笔作刀枪,热血洒在纸上,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作为语文教师,要认真地利用作者的经历,搜集他们人生中那些动人的故事,激励学生,给他们带来良好的教育和影响。
  三、作品背景介绍中进行德育渗透
  带领师生对作品进行深刻的解读,挖掘其中的内涵,领会作品的精神,汲取其中的养分,让学生深入文章,仔细的分析文章,拉近学生和文章的距离,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德育渗透。教学巴金的《灯》,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激励学生学会坚强,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灯,理想之灯,信念之灯,那么这个过程如何实现?我们仔细地阅读文章,认真地研究巴金为什么大半夜不睡觉,一个人孤独地在走廊里“窒闷”,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仔细地揣摩作家的心理,远方山脚下的一盏豆大的灯光让他浮想联翩,原因又是什么?到了最后他终于如释重负,露出了微笑,得到了精神上的解脱,他是怎样得到的胜利?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苦闷?作家为什么这样构思?适时地引入文章的写作背景,学生很快能够理解到作家的忧国忧民,体会到文章的真挚、含蓄与深刻,巴金先生用心良苦,通过笔端写出自己的人生感受,含蓄表达了人类向往光明,坚定信念,正义必胜的信念,抒发生命需要支柱的感想。这样的德育渗透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显不出有任何做作,又能让学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学生在豁然开朗中得到了教育。
  四、仔细地探讨作品思想,渗透德育
  阅读一篇优秀的文章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多人因为看到一篇文章,甚至记住了文章的一句话,从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走上了奋发自强的道路,为祖国、为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可见语文教学意义重大。我们接触一篇文章,实质上就是和作者进行交流,实现心灵的共鸣,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作品思想的影响。阅读课文内容,要深入的研究,带领的学生们分析文章,领会作者的用心,感受作者的情怀,深刻地理解出文章所传达出的言外之意,从而受到良好的教育。学生们没有丰富的阅历,对于问题的认识难免有所欠缺,有教师的引导,读出文章当中较为深刻的含义。我们举例来说,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在怀念母亲的字里行间,作家用凝重的笔触,饱含深情地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对自己进行无微不致的照顾,通过普普通通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引发了读者强烈的共鸣。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每一个学生读了这篇文章,自然而然地都会想到自己的母亲,在我们的人生当中,必然有我们对母亲的爱与做的不周到的地方,让我们的爱继续,让我们的错误能够迅速弥补,以便更好地回报母亲,感恩母亲。
  五、在写作指导中进行德育渗透
  文章千古事,写文章抒发自己的感情,影响读者,渗透德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描绘真善美,期盼假丑恶,一篇文章,能够千古传颂,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文采斐然,最为重要的是因为作品的优秀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高尚而崇高的人格,言为心声,一个低级下流的人,必然写不出来人人称颂的佳作。有了高尚的思想情操,写出的文章才有“骨力”,才能起到感染和教育的作用。我们要求学生写作,一定要有健康的思想内容,要让他们懂得,形式只是为内容而服务的,内容是最为重要的,天长日久,学生在学习和写作的过程当中,不断地被培养出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品德。
  总之,万言难尽,德育方法多多,不一而足,笔莫能罄,除了以上介绍的一些方法之外,教师还能够在学生的朗诵、理解名句、拓展课后的一些环节当中进行拓展,对其进行德育方面的渗透。
其他文献
课堂是一个时刻在发生着变化的“生命体”。学生是在犯错、吸取教训、获得进步中成长,是一个螺旋式变优过程的“生命体”。课堂随时会给教师带来的“始料不及”,其实往往是对教
摘要:为了写好作文,师生付出了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甚微。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便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结合作文教学经验及“示范作文法”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 效率 作文素材 积累  一、重视作文素材的积累  1.从课文中积累。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生积累写作方法与素材积累的过程。课本中精选的这些文章无一不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新课标要求,教师要重视
大兴安岭阿木尔林业局借助互联网平台,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并与"四零"承诺服务和整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同屏共振,同向发力,提高了工作效率,树立了窗口单位为民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还有更重要的是情感激发。教师的教学,就应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为此,对数学情感激发的策略做了实践性探索。  [关键词]:情感 导学 激学 促学 动力  人们都认为,智商与情商是成功的关键。其实,教学中何尝不是?现在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一备知识与技能;二备过程与方法;三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