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温家宝总理有感而发,对中国教育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其中就提出“教育要改革创新,教学改革要使学、思、知、行四个方面相结合,就是学思要结合,知行要统一”。在温总理的谈话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强烈的感受到:教育改革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阐明了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以人为本 创新 管理制度
在今年刚过去的教师节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邀请8位来自基层的中小学教师,参观中南海,并进行座谈。温家宝总理有感而发,对中国教育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其中就提出“教育要改革创新,教学改革要使学、思、知、行四个方面相结合,就是学思要结合,知行要统一”。在温总理的谈话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强烈的感受到:教育改革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阐明了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笔者认为只有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谈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这样才能回答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回答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那么,作为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长,面对当今中国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该如何改革创新学校的管理制度,来奠基“人”的发展呢?
一、推陈出新,时代呼唤以人为本
纵观当前教育管理的实际,我们发现,虽然有些学校比较注重管理的科学化,强调制定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强调定量评价。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学校的管理依然没有效率,人心涣散,人浮于事。教师的积极性并未随规章制度的完善而提高,教师的水平也未能因课题、论文的增加而提高。究其原因,简述如下:
1.在教育管理模式上,沿袭传统的“统管式”,领导者与教师们陷入繁多的日常事务之中,甚至达到不能自拔的境地。同时,应试教育的理念依然在我们校长头脑中“死灰复燃式地挣扎”,使学校教育管理缺乏活力,缺乏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动力。
2.校长管得过多,统得过死,使学校组织缺乏必要的自主权,管理者不能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开展工作;在人事制度上,人才难于流动,有些学校人才积压,工作量不饱满,有些学校又严重缺人,许多任务完成不了;在干部制度上,学校干部按行政级别划分,能上不能下,缺乏严格的考绩制度;在分配制度上,没有实行按劳分配,实行平均主义;在管理制度上缺乏完整的法规和责任制,导致职责不清,赏罚不明,相互推诿,工作效率不高。
3.教育管理者对装备投入不重视,办学资金投入追求“等、靠、要”等思想,宁愿花大气力去追求升学率、达标率。认为升学率是学校的生命线,一切教育教学工作围绕着应试,大搞教师教学比赛,大搞学生各种竞赛,教科研部门成为了应试的指挥中心。
另外,还有重要一点。不少学校管理者只重视学校管理中的理性因素,只相信严密的结构,周密的计划方案,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明确的责任分工,而忽视了大量的非理性因素(社会文化、人文精神)在发挥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和学生也变得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有个性,“自我实现”的倾向正在迅速扩展,因而也越来越难以控制。理性的管理只能解决“不能这样做”,而不能解决“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的问题。学校教育和管理限于科学的目的而忽略了非理性及其教育管理,因而在管理的目的、过程、内容、方法等方面暴露了许多局限性。这种管理现状显然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以人为本,创立教育管理的新理念
早在两千多年前,齐国的管子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20世纪30年代,澳大利亚的管理学家梅奥创立的“人群关系学”则揭开了现代人本管理的帷幕。人本管理是一种“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管理。要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新理念,把“法治”和“德治”结合起来。
1.树立“以师为本”的思想
从学校管理理论来讲,教师具有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但教师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倾向。因此,在学校管理中,校长要让教师参与管理,承担更多的责任,体现出教职员工的价值。如学校建立教代会制度、教职工奖励制度,让不同的教师在不同层面上获得管理学校,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的机会。
学校应该更多激励老师们力求上进,搭建了促进老师们发展的多种平台,比如,一年一度的“说课—上课—评课”活动,人人参与,共同研讨;一期一次的教改汇报课活动,参与教育科研的教师展示研究成果;建立了专门的教学成果奖励,对教学、指导学生、论文、赛课等方面表现出一定成绩的老师进行表扬;通过课题研究,让每个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获得较多的发展机遇。教师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享受到教学工作的喜悦与乐趣,在事业上受到激励之后去追求事业的更多丰收。
2.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温总理说:“解放学生,不是让他们光去玩,而是给他们留下锻炼身体的时间、思考的时间、动手的时间、了解社会的时间。我们现在的教育大多注重认知,而认知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要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生存,学会和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内容。”
我校在此问题上,早就作出了大胆尝试。学校“九五”科研课题就是“构建表现教育模式”,提出了“鼓励学生自由表现”的口号。经过这些年的探索,我们课堂便有了股新风:教师和学生成了朋友,原来“秧田型”的课桌椅排列,现在有了“马蹄形”、“半圆形”等新形式,个体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集体讲授等被广泛采用,“让人人都得到表现,让人人都主动参与、让人人都体验成功”三个理念逐渐在师生中深入人心。课外生活也有了种种变化:早晨是生动活泼,学生们来校后参加各项文体活动,在欢声笑语中开始一天的生活;中午是自治自理,集体观看娱乐电视、春芽广播、读书读报交流,让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了交流的机会;傍晚则各得其所,兴趣小组在操场上自由活动,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这一教育模式的构建,有效地把学校的素质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同时,教师要实行民主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以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地表现个性,发挥特长。
三、以人为本,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文环境
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上体现“人文”精神的创设,使学校的每一处地方都发挥育人功能,使学生能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增强自我教育的意识。
1.优化校园外部环境。校园环境规划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巧妙设计各景点,花草树木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合理,边边角角也不放过,力争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不断优化校园音响系统,上下课电铃设为动听的音乐铃,课前一分钟进行温馨提示,课余时间则播放轻松欢快的轻音乐,让师生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利用好大门口的红绿灯,共建平安校园。
2.统一学校形象标识。由德育室、美术组、音乐组牵头,广泛征集意见,进一步完善、统一学校各种形象标识,规范使用校徽、校旗、校歌,制作、美化各类指示牌。宣传小组负责办好学校校报——《春芽报》,编辑好教师刊物《师德之光》,以充分显示学校办学思想和人文特色。
3.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学校的校训、校风将以多种方式在校园内呈现,对内引领师生的教育行为,对外彰显学校的教育品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学楼学生必经的走廊内创设“文化长廊”。班级教室的布置要兼顾共性与个性,各班师生可根据各自的特点创设不同的风格与追求,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通过班风、学风、教风的建设来体现隐性文化,让教室成为学生表现自我,优化个性的场所。
4.努力构建数字校园。我校拥有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及技术过硬的计算机管理人员,在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及对外通讯过程中,要运用宽带、局域网将校园内的各种信息数字化,以增进交流,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校管理的水平。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精心设计网页,经常更新网站内容,丰富信息流量,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搭建一个交流平台。
5.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竞争有序的工作环境。为了发挥基础教研组的整体效应,我们除了开展公开教研周活动外,还开展了优秀教研组的评选活动,加强组内的团结协作,促进教研组之间的交流与竞争,从而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的提高。同时,我们还结合新课改开展各类论文评选活动,案例征集活动,让教师在竞争中反思、总结、提升、发展;结合生活实际开展体操比赛、太极拳比赛,建立校长聊天室,加强情感沟通,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融洽、和谐的氛围,充分地调动了教师的内驱力,促进了教师的主动发展。
最后,还值得重视的一点。要求校长更高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断进取、勇于超越,才能做到以事业凝聚人,以感情留住人,以人格感召人。在工作中,思想上关心他们,生活中帮助他们,工作中信任他们,业务上指导他们,使老师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四、以人为本,创建全新的用人机制和评价机制
1.用人机制的创新。传统的用人机制,往往采用“管”的方式,形成了僵化的思维模式和师生关系,难以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育人作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要求创建全新的用人机制,建立包括校长竞聘制,全员聘任制等整套人事制度。通过层层聘任,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等措施,形成竞争上岗,优化组合,职责清楚,各负其责的用人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用人原则上,唯德才而用,从而增强全体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发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发展。
2.教学评价机制的更新。合理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机制是激发教师、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新课程在教学评价上,倡导“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新理念,“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评价模式上,以激励评价为主,激励学生为成功而努力;在评价对象上,既要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评价其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发展,既评学生,又评教师;在评价手段上,改变单一化倾向,设计多种手段,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让教师从多种途径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评价主体上,确立学生应有的地位,让学生参与本课的评价,可以自评,也可以互评,让大批有个性、有创造力的学生出现在新改革之中。
总之,在学校管理中,一定要改变那种“以管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代之以“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关心每一个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关心每一教师和学生的存在与价值。只有这样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学校管理,才能真正达到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学校良好得教风、学风的形成和巩固,最终促进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发展,提高工作效益。
参考文献
[1][美]吉姆·柯林斯,杰里·波勒斯.基业长青[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4.
[2]王继华.校长职业化培训教程[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3]袁振国.教育管理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吴林富.教育生态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以人为本 创新 管理制度
在今年刚过去的教师节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邀请8位来自基层的中小学教师,参观中南海,并进行座谈。温家宝总理有感而发,对中国教育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其中就提出“教育要改革创新,教学改革要使学、思、知、行四个方面相结合,就是学思要结合,知行要统一”。在温总理的谈话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强烈的感受到:教育改革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阐明了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笔者认为只有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谈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这样才能回答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回答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那么,作为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长,面对当今中国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该如何改革创新学校的管理制度,来奠基“人”的发展呢?
一、推陈出新,时代呼唤以人为本
纵观当前教育管理的实际,我们发现,虽然有些学校比较注重管理的科学化,强调制定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强调定量评价。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学校的管理依然没有效率,人心涣散,人浮于事。教师的积极性并未随规章制度的完善而提高,教师的水平也未能因课题、论文的增加而提高。究其原因,简述如下:
1.在教育管理模式上,沿袭传统的“统管式”,领导者与教师们陷入繁多的日常事务之中,甚至达到不能自拔的境地。同时,应试教育的理念依然在我们校长头脑中“死灰复燃式地挣扎”,使学校教育管理缺乏活力,缺乏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动力。
2.校长管得过多,统得过死,使学校组织缺乏必要的自主权,管理者不能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开展工作;在人事制度上,人才难于流动,有些学校人才积压,工作量不饱满,有些学校又严重缺人,许多任务完成不了;在干部制度上,学校干部按行政级别划分,能上不能下,缺乏严格的考绩制度;在分配制度上,没有实行按劳分配,实行平均主义;在管理制度上缺乏完整的法规和责任制,导致职责不清,赏罚不明,相互推诿,工作效率不高。
3.教育管理者对装备投入不重视,办学资金投入追求“等、靠、要”等思想,宁愿花大气力去追求升学率、达标率。认为升学率是学校的生命线,一切教育教学工作围绕着应试,大搞教师教学比赛,大搞学生各种竞赛,教科研部门成为了应试的指挥中心。
另外,还有重要一点。不少学校管理者只重视学校管理中的理性因素,只相信严密的结构,周密的计划方案,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明确的责任分工,而忽视了大量的非理性因素(社会文化、人文精神)在发挥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和学生也变得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有个性,“自我实现”的倾向正在迅速扩展,因而也越来越难以控制。理性的管理只能解决“不能这样做”,而不能解决“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的问题。学校教育和管理限于科学的目的而忽略了非理性及其教育管理,因而在管理的目的、过程、内容、方法等方面暴露了许多局限性。这种管理现状显然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以人为本,创立教育管理的新理念
早在两千多年前,齐国的管子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20世纪30年代,澳大利亚的管理学家梅奥创立的“人群关系学”则揭开了现代人本管理的帷幕。人本管理是一种“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管理。要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新理念,把“法治”和“德治”结合起来。
1.树立“以师为本”的思想
从学校管理理论来讲,教师具有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但教师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倾向。因此,在学校管理中,校长要让教师参与管理,承担更多的责任,体现出教职员工的价值。如学校建立教代会制度、教职工奖励制度,让不同的教师在不同层面上获得管理学校,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的机会。
学校应该更多激励老师们力求上进,搭建了促进老师们发展的多种平台,比如,一年一度的“说课—上课—评课”活动,人人参与,共同研讨;一期一次的教改汇报课活动,参与教育科研的教师展示研究成果;建立了专门的教学成果奖励,对教学、指导学生、论文、赛课等方面表现出一定成绩的老师进行表扬;通过课题研究,让每个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获得较多的发展机遇。教师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享受到教学工作的喜悦与乐趣,在事业上受到激励之后去追求事业的更多丰收。
2.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温总理说:“解放学生,不是让他们光去玩,而是给他们留下锻炼身体的时间、思考的时间、动手的时间、了解社会的时间。我们现在的教育大多注重认知,而认知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要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生存,学会和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内容。”
我校在此问题上,早就作出了大胆尝试。学校“九五”科研课题就是“构建表现教育模式”,提出了“鼓励学生自由表现”的口号。经过这些年的探索,我们课堂便有了股新风:教师和学生成了朋友,原来“秧田型”的课桌椅排列,现在有了“马蹄形”、“半圆形”等新形式,个体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集体讲授等被广泛采用,“让人人都得到表现,让人人都主动参与、让人人都体验成功”三个理念逐渐在师生中深入人心。课外生活也有了种种变化:早晨是生动活泼,学生们来校后参加各项文体活动,在欢声笑语中开始一天的生活;中午是自治自理,集体观看娱乐电视、春芽广播、读书读报交流,让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了交流的机会;傍晚则各得其所,兴趣小组在操场上自由活动,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这一教育模式的构建,有效地把学校的素质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同时,教师要实行民主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以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地表现个性,发挥特长。
三、以人为本,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文环境
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上体现“人文”精神的创设,使学校的每一处地方都发挥育人功能,使学生能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增强自我教育的意识。
1.优化校园外部环境。校园环境规划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巧妙设计各景点,花草树木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合理,边边角角也不放过,力争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不断优化校园音响系统,上下课电铃设为动听的音乐铃,课前一分钟进行温馨提示,课余时间则播放轻松欢快的轻音乐,让师生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利用好大门口的红绿灯,共建平安校园。
2.统一学校形象标识。由德育室、美术组、音乐组牵头,广泛征集意见,进一步完善、统一学校各种形象标识,规范使用校徽、校旗、校歌,制作、美化各类指示牌。宣传小组负责办好学校校报——《春芽报》,编辑好教师刊物《师德之光》,以充分显示学校办学思想和人文特色。
3.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学校的校训、校风将以多种方式在校园内呈现,对内引领师生的教育行为,对外彰显学校的教育品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学楼学生必经的走廊内创设“文化长廊”。班级教室的布置要兼顾共性与个性,各班师生可根据各自的特点创设不同的风格与追求,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通过班风、学风、教风的建设来体现隐性文化,让教室成为学生表现自我,优化个性的场所。
4.努力构建数字校园。我校拥有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及技术过硬的计算机管理人员,在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及对外通讯过程中,要运用宽带、局域网将校园内的各种信息数字化,以增进交流,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校管理的水平。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精心设计网页,经常更新网站内容,丰富信息流量,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搭建一个交流平台。
5.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竞争有序的工作环境。为了发挥基础教研组的整体效应,我们除了开展公开教研周活动外,还开展了优秀教研组的评选活动,加强组内的团结协作,促进教研组之间的交流与竞争,从而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的提高。同时,我们还结合新课改开展各类论文评选活动,案例征集活动,让教师在竞争中反思、总结、提升、发展;结合生活实际开展体操比赛、太极拳比赛,建立校长聊天室,加强情感沟通,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融洽、和谐的氛围,充分地调动了教师的内驱力,促进了教师的主动发展。
最后,还值得重视的一点。要求校长更高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断进取、勇于超越,才能做到以事业凝聚人,以感情留住人,以人格感召人。在工作中,思想上关心他们,生活中帮助他们,工作中信任他们,业务上指导他们,使老师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四、以人为本,创建全新的用人机制和评价机制
1.用人机制的创新。传统的用人机制,往往采用“管”的方式,形成了僵化的思维模式和师生关系,难以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育人作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要求创建全新的用人机制,建立包括校长竞聘制,全员聘任制等整套人事制度。通过层层聘任,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等措施,形成竞争上岗,优化组合,职责清楚,各负其责的用人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用人原则上,唯德才而用,从而增强全体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发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发展。
2.教学评价机制的更新。合理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机制是激发教师、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新课程在教学评价上,倡导“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新理念,“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评价模式上,以激励评价为主,激励学生为成功而努力;在评价对象上,既要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评价其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发展,既评学生,又评教师;在评价手段上,改变单一化倾向,设计多种手段,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让教师从多种途径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评价主体上,确立学生应有的地位,让学生参与本课的评价,可以自评,也可以互评,让大批有个性、有创造力的学生出现在新改革之中。
总之,在学校管理中,一定要改变那种“以管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代之以“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关心每一个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关心每一教师和学生的存在与价值。只有这样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学校管理,才能真正达到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学校良好得教风、学风的形成和巩固,最终促进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发展,提高工作效益。
参考文献
[1][美]吉姆·柯林斯,杰里·波勒斯.基业长青[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4.
[2]王继华.校长职业化培训教程[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3]袁振国.教育管理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吴林富.教育生态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