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为本思想下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nuzk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温家宝总理有感而发,对中国教育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其中就提出“教育要改革创新,教学改革要使学、思、知、行四个方面相结合,就是学思要结合,知行要统一”。在温总理的谈话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强烈的感受到:教育改革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阐明了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以人为本 创新 管理制度
  
  在今年刚过去的教师节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邀请8位来自基层的中小学教师,参观中南海,并进行座谈。温家宝总理有感而发,对中国教育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其中就提出“教育要改革创新,教学改革要使学、思、知、行四个方面相结合,就是学思要结合,知行要统一”。在温总理的谈话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强烈的感受到:教育改革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阐明了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笔者认为只有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谈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这样才能回答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回答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那么,作为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长,面对当今中国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该如何改革创新学校的管理制度,来奠基“人”的发展呢?
  
  一、推陈出新,时代呼唤以人为本
  
  纵观当前教育管理的实际,我们发现,虽然有些学校比较注重管理的科学化,强调制定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强调定量评价。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学校的管理依然没有效率,人心涣散,人浮于事。教师的积极性并未随规章制度的完善而提高,教师的水平也未能因课题、论文的增加而提高。究其原因,简述如下:
  1.在教育管理模式上,沿袭传统的“统管式”,领导者与教师们陷入繁多的日常事务之中,甚至达到不能自拔的境地。同时,应试教育的理念依然在我们校长头脑中“死灰复燃式地挣扎”,使学校教育管理缺乏活力,缺乏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动力。
  2.校长管得过多,统得过死,使学校组织缺乏必要的自主权,管理者不能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开展工作;在人事制度上,人才难于流动,有些学校人才积压,工作量不饱满,有些学校又严重缺人,许多任务完成不了;在干部制度上,学校干部按行政级别划分,能上不能下,缺乏严格的考绩制度;在分配制度上,没有实行按劳分配,实行平均主义;在管理制度上缺乏完整的法规和责任制,导致职责不清,赏罚不明,相互推诿,工作效率不高。
  3.教育管理者对装备投入不重视,办学资金投入追求“等、靠、要”等思想,宁愿花大气力去追求升学率、达标率。认为升学率是学校的生命线,一切教育教学工作围绕着应试,大搞教师教学比赛,大搞学生各种竞赛,教科研部门成为了应试的指挥中心。
  另外,还有重要一点。不少学校管理者只重视学校管理中的理性因素,只相信严密的结构,周密的计划方案,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明确的责任分工,而忽视了大量的非理性因素(社会文化、人文精神)在发挥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和学生也变得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有个性,“自我实现”的倾向正在迅速扩展,因而也越来越难以控制。理性的管理只能解决“不能这样做”,而不能解决“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的问题。学校教育和管理限于科学的目的而忽略了非理性及其教育管理,因而在管理的目的、过程、内容、方法等方面暴露了许多局限性。这种管理现状显然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以人为本,创立教育管理的新理念
  
  早在两千多年前,齐国的管子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20世纪30年代,澳大利亚的管理学家梅奥创立的“人群关系学”则揭开了现代人本管理的帷幕。人本管理是一种“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管理。要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新理念,把“法治”和“德治”结合起来。
  1.树立“以师为本”的思想
  从学校管理理论来讲,教师具有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但教师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倾向。因此,在学校管理中,校长要让教师参与管理,承担更多的责任,体现出教职员工的价值。如学校建立教代会制度、教职工奖励制度,让不同的教师在不同层面上获得管理学校,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的机会。
  学校应该更多激励老师们力求上进,搭建了促进老师们发展的多种平台,比如,一年一度的“说课—上课—评课”活动,人人参与,共同研讨;一期一次的教改汇报课活动,参与教育科研的教师展示研究成果;建立了专门的教学成果奖励,对教学、指导学生、论文、赛课等方面表现出一定成绩的老师进行表扬;通过课题研究,让每个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获得较多的发展机遇。教师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享受到教学工作的喜悦与乐趣,在事业上受到激励之后去追求事业的更多丰收。
  2.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温总理说:“解放学生,不是让他们光去玩,而是给他们留下锻炼身体的时间、思考的时间、动手的时间、了解社会的时间。我们现在的教育大多注重认知,而认知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要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生存,学会和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内容。”
  我校在此问题上,早就作出了大胆尝试。学校“九五”科研课题就是“构建表现教育模式”,提出了“鼓励学生自由表现”的口号。经过这些年的探索,我们课堂便有了股新风:教师和学生成了朋友,原来“秧田型”的课桌椅排列,现在有了“马蹄形”、“半圆形”等新形式,个体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集体讲授等被广泛采用,“让人人都得到表现,让人人都主动参与、让人人都体验成功”三个理念逐渐在师生中深入人心。课外生活也有了种种变化:早晨是生动活泼,学生们来校后参加各项文体活动,在欢声笑语中开始一天的生活;中午是自治自理,集体观看娱乐电视、春芽广播、读书读报交流,让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了交流的机会;傍晚则各得其所,兴趣小组在操场上自由活动,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这一教育模式的构建,有效地把学校的素质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同时,教师要实行民主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以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地表现个性,发挥特长。
  
  三、以人为本,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文环境
  
  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上体现“人文”精神的创设,使学校的每一处地方都发挥育人功能,使学生能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增强自我教育的意识。
  1.优化校园外部环境。校园环境规划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巧妙设计各景点,花草树木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合理,边边角角也不放过,力争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不断优化校园音响系统,上下课电铃设为动听的音乐铃,课前一分钟进行温馨提示,课余时间则播放轻松欢快的轻音乐,让师生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利用好大门口的红绿灯,共建平安校园。
  2.统一学校形象标识。由德育室、美术组、音乐组牵头,广泛征集意见,进一步完善、统一学校各种形象标识,规范使用校徽、校旗、校歌,制作、美化各类指示牌。宣传小组负责办好学校校报——《春芽报》,编辑好教师刊物《师德之光》,以充分显示学校办学思想和人文特色。
  3.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学校的校训、校风将以多种方式在校园内呈现,对内引领师生的教育行为,对外彰显学校的教育品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学楼学生必经的走廊内创设“文化长廊”。班级教室的布置要兼顾共性与个性,各班师生可根据各自的特点创设不同的风格与追求,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通过班风、学风、教风的建设来体现隐性文化,让教室成为学生表现自我,优化个性的场所。
  4.努力构建数字校园。我校拥有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及技术过硬的计算机管理人员,在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及对外通讯过程中,要运用宽带、局域网将校园内的各种信息数字化,以增进交流,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校管理的水平。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精心设计网页,经常更新网站内容,丰富信息流量,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搭建一个交流平台。
  5.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竞争有序的工作环境。为了发挥基础教研组的整体效应,我们除了开展公开教研周活动外,还开展了优秀教研组的评选活动,加强组内的团结协作,促进教研组之间的交流与竞争,从而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的提高。同时,我们还结合新课改开展各类论文评选活动,案例征集活动,让教师在竞争中反思、总结、提升、发展;结合生活实际开展体操比赛、太极拳比赛,建立校长聊天室,加强情感沟通,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融洽、和谐的氛围,充分地调动了教师的内驱力,促进了教师的主动发展。
  最后,还值得重视的一点。要求校长更高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断进取、勇于超越,才能做到以事业凝聚人,以感情留住人,以人格感召人。在工作中,思想上关心他们,生活中帮助他们,工作中信任他们,业务上指导他们,使老师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四、以人为本,创建全新的用人机制和评价机制
  
  1.用人机制的创新。传统的用人机制,往往采用“管”的方式,形成了僵化的思维模式和师生关系,难以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育人作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要求创建全新的用人机制,建立包括校长竞聘制,全员聘任制等整套人事制度。通过层层聘任,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等措施,形成竞争上岗,优化组合,职责清楚,各负其责的用人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用人原则上,唯德才而用,从而增强全体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发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发展。
  2.教学评价机制的更新。合理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机制是激发教师、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新课程在教学评价上,倡导“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新理念,“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评价模式上,以激励评价为主,激励学生为成功而努力;在评价对象上,既要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评价其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发展,既评学生,又评教师;在评价手段上,改变单一化倾向,设计多种手段,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让教师从多种途径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评价主体上,确立学生应有的地位,让学生参与本课的评价,可以自评,也可以互评,让大批有个性、有创造力的学生出现在新改革之中。
  总之,在学校管理中,一定要改变那种“以管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代之以“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关心每一个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关心每一教师和学生的存在与价值。只有这样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学校管理,才能真正达到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学校良好得教风、学风的形成和巩固,最终促进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发展,提高工作效益。
  
  参考文献
  [1][美]吉姆·柯林斯,杰里·波勒斯.基业长青[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4.
  [2]王继华.校长职业化培训教程[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3]袁振国.教育管理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吴林富.教育生态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是人类文化的两个分支,从融合到分离,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都是学者讨论的重点内容,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传统大学教育方式培养的专才,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
自村民自治制度产生并由国家自上而下推行以来,乡(镇)基层政府对乡村社会的政治管理能力与乡村社会依据而生成的自我管理能力之间形成一对矛盾.在此背景下,基层政府为实现对
本文基于全耦合活性污泥模型3号(FCASM3)开发了一套集在线监测系统与动态模拟及控制系统于一体的自适应智能控制策略,并在分段进水结合间歇曝气的小试规模SBR系统运行中进行
摘要:随着社会整体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发展,各个方面的细节建设越来越完善。在法律建设的领域,对于专业的细致化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在我国的社会中,对于法学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较大,因此,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数量较多,每年有大量的法学专业毕业生进入社会。然而在法学专业的学习過程中,对于社会的具体需求把握并不准确,因此许多法律专业的毕业生无法顺利的进入法律领域,进行工作实践。面对这一情况,需要对于学生的实际能力培
[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产学研结合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系教育及其发展现状、信息时代对创新型IT人才的培养要求、计算机科研成果转化及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探讨了高职院校计算机系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设想。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产学研 范型    实行产学研结合,推进科技创新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近些年来,高职院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做了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我与冰心的缘,来自一次通信,在其逝世后,曾怀着悲痛之情,送过她最后一程.rn冰心,20世纪的同龄人,20世纪的文学大师.在读者心中,冰心是永远的.每当我路过北大燕南园和临湖轩时
期刊
摘要:完善法官职业保障制度能够为我国的权威公正司法环境建立提供基本的条件。现阶段我国的法官职业的职能任务不够明确,虽然具备法院独立审判的原则,但是法官在审判过程中的权利落实还远远不够,司法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本文从建设法官职业保证机构的角度出发,法院内部的法官为中心的职能形成,从而更好的落实法官的职业保障。  关键词:法官职业;保证机制;存在问题;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D926.2文献标识码:A
最近,试着拜读了《论语》.尤以“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让我沉思……rn渐渐地我学会了记忆,珍藏于心底,刻骨铭心,夹着一丝酸楚,也带着满满的甜蜜……rn那时,
期刊
书中有歌,声声入耳;rn心中有耳,曲曲能详.rn每一本书,记录着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每一段文字,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密码.正如培根所言:“阅读使人充实,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