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工程概况及基坑支护方案
某基坑工程拟建场地位于某县城广场东南侧,北临一回迁楼,距离基坑边缘9m;东临两幢6层与9层大楼,最近距离5.5m;南临马路,距离基坑11.5m,其地下铺设城市排水管道;西临马路,距场地7m,其地下铺设光缆线路。基坑深度约为5.5米,整个场地东西长97m,南北宽77m。
据该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拟建场地地形平坦,其地貌单元为汾河冲洪积平原与西山洪积扇交错地带。在本次勘探深度内地基土的岩性主要为粉土、粉质粘土、粉细砂和砾砂。现自上而下简述如下:
第①层杂填土:结构松散,土质不均匀,工程性能不良。平均厚度3.15m。
第②层素填土:褐黄色,土质多为粉土,工程性能不良。压缩模量为5.62 MPa,平均厚度4.75m。
第③层粉质粘土与粉土层:很湿。饱和,粉土与粉质粘土分布均不连续。压缩模量为4.38 MPa,厚度平均2.20m。
第④层细砂:黄褐色,饱和,稍密,具中等压缩性。平均厚度1.70m。
第⑤层粉质粘土:黄褐色,可塑状态,压缩模量为5.12MPa,平均厚度4.15m。
第⑥层粉质粘土与粉细砂:分为两个亚层。压缩模量为7.09 MPa,总厚度为9.70m。
第⑦层粉质粘土与粉土层:黄褐色。压缩模量为7.26 MPa,平均厚度0.65m。
本次勘察深度内见到的地下水静水位标高为地下0.4m-1.5m,上部为潜水,下部为微承压水,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及侧向径流补给。
基坑支护方案的设计包括对周围土体的支护设计、止水帷幕的设计、基坑内降水的设计。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支护采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格栅搅拌桩、土钉的不同方式:止水帷幕为双排相互咬合的搅拌桩:降水采用基坑内部设置降水井,周边设置回灌、观测井的方式。
施工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甲方及施工单位对原设计进行了多处修改,主要问题是:(1)止水帷幕未穿透第四层的细砂层;(2)降水井打得太深,穿透了第四层;(3)灌注桩的长度减少了一部分。(4)搅拌桩格栅顶部的连接混凝土板全部取消。而这些修改均未与相关设计部门联系,为后续工作埋下了隐患。
2、基坑开挖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措施
2.1 开挖出现的情况及紧急措施
基坑开挖时,先沿周边开挖宽约3m的坑,以检验搅拌桩质量。结果开挖约2.5m深时,北、西两侧已在周围出现裂缝。裂缝是先窄后宽,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最宽达10cm。周边楼房普遍有下沉迹象。在周边20m-30m范围内还有1-2cm的裂缝存在。最终基坑开挖深度达6.9m,已超挖原设计达1.4m。现场水平位移观测资料见表1。
为此采取如下的紧急措施:①周边卸土1m厚;②在东西两侧的灌注桩下2.5m处,设置一道预应力锚索,以保护其后的重要建筑物:③北面的原设计格栅顶部的混凝土顶板要重新增加:④降水、回落要严密监视:⑤加强基坑周边竖向沉降、水平位移观测。
2.2 原因分析
(1)开挖到2.5m深时,周围就出现裂缝,这与施工顺序有一定关系。施工顺序一般是应先挖内部,周边预留一定宽度的土层,待支护结构稳定后,再处理周边的土体。
(2)基坑外20-30m处的裂缝,明显是由于抽取周围的水系引起的,特别是地面之下第四层的细砂层处,由于降水井已打通此处,而止水帷幕未隔离此位置,故引起周边大范围裂缝。这是由于甲方协调不一致,使支护、降水不协调所导致的情况。
(3)原设计基坑深为5.5m,由于上部结构设计的变化,最后却成为6.9m,引起超挖。导致出现了一些问题。
(4)灌注桩支护后面出现裂缝是由于其长度减少、嵌固深度不够所造成的,故增加预应力锚索以限制水平位移的变化,保护其后的建筑物。
3、结论与启示
基坑支护本身就是一项临时措施,具有风险性。在这样的条件下,无科学依据随意变更原设计方案,且与设计单位不进行沟通,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另外,施工单位在施工前一定要制定相应的紧急预案,以防不测。只有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相互配合,共同协商,才能保证基坑工程的顺利实施与完成,保证基坑支护的安全性、经济性。
参考文献:
[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王步云.土钉墙设计[J].岩土工程技术,1997,(4):30-41.
[3]段启伟.土钉支护在某基坑工程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7,33(3):78-79.
[4]桩基工程手册编写委员会.桩基工程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5]基础工程施工手册编写组.基础工程施工手册.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
某基坑工程拟建场地位于某县城广场东南侧,北临一回迁楼,距离基坑边缘9m;东临两幢6层与9层大楼,最近距离5.5m;南临马路,距离基坑11.5m,其地下铺设城市排水管道;西临马路,距场地7m,其地下铺设光缆线路。基坑深度约为5.5米,整个场地东西长97m,南北宽77m。
据该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拟建场地地形平坦,其地貌单元为汾河冲洪积平原与西山洪积扇交错地带。在本次勘探深度内地基土的岩性主要为粉土、粉质粘土、粉细砂和砾砂。现自上而下简述如下:
第①层杂填土:结构松散,土质不均匀,工程性能不良。平均厚度3.15m。
第②层素填土:褐黄色,土质多为粉土,工程性能不良。压缩模量为5.62 MPa,平均厚度4.75m。
第③层粉质粘土与粉土层:很湿。饱和,粉土与粉质粘土分布均不连续。压缩模量为4.38 MPa,厚度平均2.20m。
第④层细砂:黄褐色,饱和,稍密,具中等压缩性。平均厚度1.70m。
第⑤层粉质粘土:黄褐色,可塑状态,压缩模量为5.12MPa,平均厚度4.15m。
第⑥层粉质粘土与粉细砂:分为两个亚层。压缩模量为7.09 MPa,总厚度为9.70m。
第⑦层粉质粘土与粉土层:黄褐色。压缩模量为7.26 MPa,平均厚度0.65m。
本次勘察深度内见到的地下水静水位标高为地下0.4m-1.5m,上部为潜水,下部为微承压水,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及侧向径流补给。
基坑支护方案的设计包括对周围土体的支护设计、止水帷幕的设计、基坑内降水的设计。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支护采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格栅搅拌桩、土钉的不同方式:止水帷幕为双排相互咬合的搅拌桩:降水采用基坑内部设置降水井,周边设置回灌、观测井的方式。
施工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甲方及施工单位对原设计进行了多处修改,主要问题是:(1)止水帷幕未穿透第四层的细砂层;(2)降水井打得太深,穿透了第四层;(3)灌注桩的长度减少了一部分。(4)搅拌桩格栅顶部的连接混凝土板全部取消。而这些修改均未与相关设计部门联系,为后续工作埋下了隐患。
2、基坑开挖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措施
2.1 开挖出现的情况及紧急措施
基坑开挖时,先沿周边开挖宽约3m的坑,以检验搅拌桩质量。结果开挖约2.5m深时,北、西两侧已在周围出现裂缝。裂缝是先窄后宽,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最宽达10cm。周边楼房普遍有下沉迹象。在周边20m-30m范围内还有1-2cm的裂缝存在。最终基坑开挖深度达6.9m,已超挖原设计达1.4m。现场水平位移观测资料见表1。
为此采取如下的紧急措施:①周边卸土1m厚;②在东西两侧的灌注桩下2.5m处,设置一道预应力锚索,以保护其后的重要建筑物:③北面的原设计格栅顶部的混凝土顶板要重新增加:④降水、回落要严密监视:⑤加强基坑周边竖向沉降、水平位移观测。
2.2 原因分析
(1)开挖到2.5m深时,周围就出现裂缝,这与施工顺序有一定关系。施工顺序一般是应先挖内部,周边预留一定宽度的土层,待支护结构稳定后,再处理周边的土体。
(2)基坑外20-30m处的裂缝,明显是由于抽取周围的水系引起的,特别是地面之下第四层的细砂层处,由于降水井已打通此处,而止水帷幕未隔离此位置,故引起周边大范围裂缝。这是由于甲方协调不一致,使支护、降水不协调所导致的情况。
(3)原设计基坑深为5.5m,由于上部结构设计的变化,最后却成为6.9m,引起超挖。导致出现了一些问题。
(4)灌注桩支护后面出现裂缝是由于其长度减少、嵌固深度不够所造成的,故增加预应力锚索以限制水平位移的变化,保护其后的建筑物。
3、结论与启示
基坑支护本身就是一项临时措施,具有风险性。在这样的条件下,无科学依据随意变更原设计方案,且与设计单位不进行沟通,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另外,施工单位在施工前一定要制定相应的紧急预案,以防不测。只有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相互配合,共同协商,才能保证基坑工程的顺利实施与完成,保证基坑支护的安全性、经济性。
参考文献:
[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王步云.土钉墙设计[J].岩土工程技术,1997,(4):30-41.
[3]段启伟.土钉支护在某基坑工程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7,33(3):78-79.
[4]桩基工程手册编写委员会.桩基工程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5]基础工程施工手册编写组.基础工程施工手册.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