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武冈丝弦的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考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_mot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武冈丝弦是湖南曲艺的一个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5月,武冈丝弦成功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笔者发现近几年来武冈丝弦的发展并没有预期的那么顺利,甚至有所停滞不前。本文从历史回顾、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考三个部分对武冈丝弦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武冈丝弦 现状分析 发展思考
  武冈丝弦这种民间曲艺主要流传于以武冈为中心的邵阳、洞口、新宁等地,是湖南曲艺的一个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小耳濡目染,对武冈丝弦有着一定的感性认识和情感认同。2011年5月,武冈丝弦成功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有了一定的影响。但笔者发现近几年来武冈丝弦的发展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好,甚至有所停滞不前,故对武冈丝弦的现状和发展做出考察和思考,希望对武冈丝弦的持续发展有所促进。
  一、武冈丝弦历史回顾
  武冈丝弦是邵阳民间曲艺艺术的主要曲种,产生于明代。是在元杂剧、南曲、小令、江南丝竹音乐的基础上,经朱王府的乐师、歌妓吸收武冈、邵阳一带的民歌、小调加工而成的。后来,丝弦由王宫逐渐传入民间,在武冈州府的文人、学堂与商贾中开始流传。最早的丝弦曲有《杨柳青》《夜落金钱》《闹五更》等,据《武冈民俗》载:“嘉靖隆庆间,乃兴《闹五更》《哭皇天》《银纽丝》之属……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帜,举世传朗,沁人心腑。”
  后随着朝代更迭几经沉浮,但武冈丝弦一直深受百姓喜爱。直到1953年,武冈县文化馆组建了“武冈丝弦演出队”,组织文化馆干部和曲艺老艺人一起,对传统的丝弦曲目和书目进行加工改造,并进行新曲目的创作。1956年,邵阳市行署文教科组织普查队伍,对传统曲艺进行深入发掘、整理,编印了武冈丝弦音乐手册。1956年10月,邵阳行署举行了全区民间艺术大汇演,武冈丝弦老艺人杨瑞祥出席汇演并表演了代表性曲目。
  “文化大革命”期间,武冈丝弦传统曲目被禁演。直到1987年,邵阳市文化局编辑出版《湖南艺术·邵阳卷》时,武冈文化工作者又重新对武冈丝弦进行了挖掘、整理,并编印了《武冈民间丝弦音乐集》。近年来,武冈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对武冈丝弦抢救、保护工作,开展武冈丝弦进校园活动、举办培训班、下乡义演、编辑资料、出版书籍、成立武冈丝弦传习所等,为这项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作出了一定的努力。
  二、武冈丝弦的现状分析
  笔者曾于2014年2月15日到武冈市文广体局进行调研,采访了文广体局副局长汪晓冬。得到了许多的资料,得知在政府的组织和支持下,武冈市涌现出许多音乐团队,其中武冈丝弦是各社团不可缺少的一项表演内容。这些社团中有一部分是按照正规的组织形式进行演出和训练,如老年大学的夕阳红艺术团、皇城公园的红歌会、光明大酒店楼上的都梁祁剧团,另外还有知青艺术团、步步高艺术团、群星艺术团等,它们基本属于民间艺术团体,每场演出中基本都会有武冈丝弦节目。当天下午笔者在文广体局汪晓冬副局长的陪同下赴武冈丝弦国家级传承人邓星艾家中进行采访。2015年暑假又与武冈电力局文艺骨干陈源一起专程采访武冈丝弦艺人邓子鹤。2015年12月19日,武冈商会(深圳)成立庆典大会在深圳五洲宾馆举行,受大会的邀请,武冈市文广体局局长刘虎云和汪晓东副局长亲自挂帅,武冈丝弦音乐第一次走到外省进行演出,笔者专程赴深圳观看演出并进行现场考察。其中开场的武冈丝弦表演《武冈是个好地方》以及最后压轴的《魅力丝弦》,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笔者通过查阅历史文献、采访民间艺人以及对收集到的武冈丝弦曲目进行整理分析,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音乐本体分析
  武冈丝弦音乐是在宫廷音乐、江南丝竹的基础上,吸收民歌、小调、戏剧等民间音乐和寺庙音乐,经乐师、文人和艺伎加工创造而成。主要流行于有闲阶层和上流社会,曲调高雅、旋律轻柔、唱腔舒展、色彩丰富。武冈丝弦音乐蕴藏丰富,据1956年普查统计,有丝弦曲牌400余个,曲目80多个,现在大部分已失传,保留下来的已不足六分之一。
  1.音乐特点:以五声音阶的商、羽调为主,有“移宫”、“犯调”等调式变化。丝弦音乐常采用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种结构类型。旋律常采用短暂转调和离调手法及同音重复和音型反复,使音乐形象更为优美。武冈丝弦音乐还吸收戏曲音乐高、昆腔的“范”、“带”手法,产生出新的曲牌,使丝弦音乐向高、昆腔结构形式发展。
  2.伴奏乐器:丝弦的伴奏乐器主要是琵琶、三弦、七弦琴、扬琴、月琴、二胡、板胡加上笛、萧、芦笙、碰铃、云板等,不用锣鼓唢呐。音调优雅、音色清亮,富有南方音乐的总体特色。
  3.表演形式:武冈丝弦的传统表演形式是演员各抱一种乐器坐于舞台上,亦或街头巷尾、茶楼酒肆。自弹自唱,演唱时讲究演唱者的面部表情、唱腔变化和肢体动作。常采用一人多角的表演形式,唱说相间,但以唱为主。
  (二)代表曲目统计
  武冈丝弦曲调大多柔腻委婉、词藻雅致、抒情轻快。旧时多数是表现封建时代女子哀怨情感,也有风趣、诙谐的内容。在武冈丝弦中《独对孤灯》《秋江》《双下山》是很有代表性的,在民间广为传唱。后来虽因社会变革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武冈丝弦的发展有所阻滞,但一些经典曲目保留至今,如今还改编创作了一些新的作品,也颇具代表性,具体统计如下:
  (三)传承代表人统计
  笔者曾于2014年2月15日采访了武冈市文广体局副局长汪晓冬,并对武冈丝弦国家级传承人邓星艾进行访谈,2015年7月又专程采访武冈丝弦新一代传承人艺人邓子鹤,得到有关传承人的资料,结合历史文献,笔者发现武冈丝弦的传承是以社会性的、松散型为特征,而家族传承较少。在传承过程中,以自愿为主。绝大多数的丝弦艺人是因爱好而业余参加活动,以自娱自乐为目的。
  历史上的武冈县“都梁丝弦委员会”成立于民国十五年七月(1926年),是一个由政府倡导成立的民间学术研究组织,主要进行对武冈丝弦音乐、曲牌、曲目的研究和改造,同时组织艺人进行创作活动和演出交流,下设丝弦演唱组。其下属组织武冈丝弦演唱组成立于1927年。以李国珍、游云龙为领头人,在当时影响很大,后于1948年被当时的国民党武冈政府解散。武冈丝弦主要传承人有:   通过以上表格统计发现,随着武冈县“都梁丝弦委员会”及其下属组织武冈丝弦演唱组于解放前夕的1948年被当时的国民党武冈政府解散,武冈丝弦的传承人也是经历了几起几落,一度也是青黄不接。应该说传承人中的邓星艾老先生在其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非常重要的作用。邓老先生于1957年武冈二中初中毕业后,被招进县文工团。1959年转入县祁剧团从事音乐工作。1960年7月,开始跟随“武冈丝弦”老艺人杨瑞祥学习“武冈丝弦”音乐。曾担任武冈县祁剧团团长等职务。编写了《武冈丝弦音乐》(1960版)一书。后主要从事丝弦音乐创作及表演,并撰写相关论文,为武冈丝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新一代传承人邓子鹤,她1978年12月出生于武冈,中专毕业后进入邵阳市制药二厂,后下岗在家。她从小随父母在剧团长大,自幼便喜爱文艺。特别是在武冈丝弦方面,她不仅自己会演会唱,而她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丝弦作品如《春风化雨》《半篓泥鳅》等,多次参加省市的丝弦演出活动,屡获殊荣。现被武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招为合同制工作人员,2014年9月起兼任邵阳艺校武冈丝竹班老师,为武冈丝弦的传承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三、对武冈丝弦发展的有关思考
  (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武冈丝弦在发展保护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在近年来也面临一些阻滞,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
  1.政府参与不够,推广力度不强
  武冈丝弦音乐资源尽管丰富,但仍处于一种自然生长的状态,当地的文化部门参与管理的力度有待加强。尽管在2011年5月,武冈丝弦成功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有了一定的影响,但由于近年来并没有建立起健全的发展机制和管理体系,对所收集到的资料并没有充分利用。从当前情况来看,武冈丝弦音乐发展的总体规模偏小,发展的速度较慢,在社会上没有发挥它应有的影响力。
  2.传承人地位不明确,缺少接班人
  从根本上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不是“遗产”,而是“人”。“非物质”的特殊形式,使得这些文化遗产主要通过人们的口耳代代相传,因此传承人就成为了关键因素。我国很多文化遗产的灭绝,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传承人“断裂”所造成的。笔者在采访新一代传承人邓子鹤时就发现这一问题,邓说她热爱丝弦,可以不计报酬,但家庭上有老、下有小,自己收入也不稳定,还是很有压力的,另外每周从武冈到邵阳艺校去教唱丝弦的交通也不是很方便,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她希望武冈市文体广新局能招她为正式职工,以解后顾之忧。
  3.缺乏组织性,资金匮乏
  在笔者实际采访武冈丝弦的艺人及参加相关活动时,感觉最为明显的就是武冈丝弦本质上还是一种自发性的群众活动,没有严格的组织。这种相对松散的组织无疑体现了武冈丝弦活动的开放性和平民性,但是也给武冈丝弦的存在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武冈丝弦缺乏组织性,一方面是历史遗传的结果,但是更主要的是因为没有相应的资金支持。在申遗成功以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虽有所投入,但力度有望加大。
  (二)发展的对策建议
  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中央政府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中提出了16字方针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因此从宏观来看,“传承发展”是最有力的保护,“传承发展”才是真正的保护。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但是传统音乐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长期工程,对武冈丝弦音乐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我们除了需要对当地民间音乐进行考察,更要组织相关机构和人士制定当地音乐发展规划,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制度保障,从组织、资金等各个方面,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传承与发展。
  1.制定法律法规,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笔者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必须以政府作为主导,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态势下,脱离政府的主导作用谈文化遗产的保护,只能是一种空中楼阁似的的构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工作任务, 必须遵循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原则, 紧紧依靠各级政府的组织和领导, 由各地文化部门牵头来实施完成。当然对于武冈丝弦音乐的保护来看,还需要更多地方性法规和政策的支持。
  2.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和支持
  传承人处于文化保护的最前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托于“人”而存在的,是以声音、形象、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口耳相传为基本方式而得以传承的。只有充分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保护才可能成功。传承人身份一旦经过遴选和公布,就应该具有相应的法律地位,享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武冈市应加强此项工作的开展。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发掘,应在利益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激励,比如给予相应的政府津贴,甚至安排适合的工作以解后顾之忧等。
  3.广泛筹集资金,加大研究力度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广泛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资金的匮乏。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相应资金的投入,这种投入仅仅依靠某一个途径是远远不够的。当然,从当前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政府应当承担投入的主要责任。一种文化要沿承,要得到真正的保护,只能是通过发展。对于武冈丝弦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大投入,加强研究力度,增强其生存能力。当前对于武冈丝弦缺乏完善和健全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技术手段落后,因此当地政府可设立“武冈丝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加强武冈丝弦音乐的理论研究和专业性研究。
  相信通过政府、传承人以及专家学者甚至全社会的努力,武冈丝弦在今天会创造更好的成绩,找到更多的知音,成为中国民族音乐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湖南省文化局音乐工作组编.湖南丝弦音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55.
  [2]湖南省戏曲研究所编.湖南地方剧种志[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
  [3]湖南省文化厅编.湖南艺术·邵阳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4]赵丽娟.试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4,(12).
  [5]徐嵩龄等编.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中国实践与理论进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6]薛艺兵.“非物质文化”新语境下的音乐文化遗产保护问题[J].人民音乐,2008,(02).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已是大势所趋。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音乐人才?本文以高师和声教学为切入点,对其教学变革进行了浅显的探究并以此抛砖引玉,期待更多同行为新形势下的音乐人才培养作出更好的探索。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 和声教学 变革  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经济转型背
摘要:音乐可以陶冶我们的艺术情操,而钢琴又是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音乐媒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能够从小为孩子提供学习钢琴的机会,这也使得我国高校的钢琴教学变得日益重要。针对现在高校学生都是90后,他们在钢琴基础以及理解能力上都和以前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新的时期高校中钢琴教学模式的改革就变得意义重大。本文主要针对在新时期高校钢琴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作简单分析。  关键词:
摘要:展现给音乐观众的第一印象就是每件乐器所具有的独特音色,好的音色是演奏员不懈努力的追求。本文首先以英国管音色的特点以及介绍其家族开始,在此基础上详细的分析了其音色的基本原理以及运用。  关键词:英国管 音色 嘴型 哨片  英国管的声音基本表现为哀伤、柔顺或富有浓郁的田园风光。听起来声音比较浑厚、圆润,所以作曲家都是突出此乐器的特点性专门为英国管谱写缓慢的节奏,如诗般的优美或哀伤的旋律性作品和乐
摘要:现代教育的开展,衍生出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古筝教学中,也是比较注重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将探究式教学方法应用在古筝教学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快速地吸收古筝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也能够顺应时代开展教学工作,进而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行有效培养。文章针对探究式教学法在古筝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并对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古筝教学 运用  探究式教学
摘要:中国当代音乐发展中,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在快速发展壮大的背后则隐藏着许许多多的隐忧。本文研究的对象着眼于当代国内音乐发展中两种不正确的态度与方向,以"困境"和"挑战"为论点进行思考,找寻中国音乐正确的位置与发展状态,对一系列隐性问题给予关注。  关键词:当代音乐 困境 挑战 发展方向 态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日新月异,以戏曲和民歌为代表的传统音乐艺术登堂入室,从民间的田野中
【摘要】本篇文章针对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课中的钢琴伴奏变化一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结合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课中钢琴伴奏的变化需求与笔者的自身经验总结出了几点可行性较高的钢琴伴奏变化策略,其中包括钢琴伴奏师要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的认识与了解、钢琴伴奏师要敢于对伴奏曲目进行改革与创新以及对现有的钢琴伴奏教材内容进行完善与优化等等,以期能够对我国中国古典舞教学水平的提高献上笔者的一点绵薄之力
摘要:受到地理环境以及经济文化的影响,我国的民族音乐体裁丰富且曲调灵动,极具浪漫主义气质。我国的作曲家作曲时将民族音乐与现代的作曲技法相结合,不仅将少数民族音乐中鲜明音乐风格表达出来,而且处分的展现出了作曲家创作作品的个性化[1]。作曲家刘聪就是其中一个鲜明的代表,她将现代作曲技法和民族音乐元素成功的融合为一体。本文以刘聪创作的《在青翠的山谷里》为例,对民族音乐元素和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进行探讨研究
【摘要】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节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第一教学,而农村中学中学生的音乐素养普遍不高,如果我们的节奏教学训练能够系统且有效,就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尽可能为学生未来的音乐发展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受益终身。因此,节奏教学方法的改进意义重大。  【关键词】节奏训练;音乐教学方法;农村中学  一、缘起  人人都有节奏感,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然而只有后天的培养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