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但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呢?以下几点是我的一些粗浅见解。
一、适当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如赏读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狂”仅是一个县令出猎的意气风发及普通的爱国之情。这样理解并不很全面,如果结合苏轼的生平遭遇则更能体会词中所含意蕴。《江城子·密州出猎》作于熙宁八年冬,此时的苏轼正处于仕途的低谷。由于不满王安石变法,他自请外调,在密州任地方官。苏轼词的豪放风格正是在密州上任的时期正式形成的。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苏轼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了解了这些,词中表现出的作者的非凡的英勇气质,以及为国家效命的深切意愿就更能为学生理解。
所以学习古诗词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诗或词的意义,同时还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内容的认识了解,并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这就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作了铺垫。
二、重点品析名句。
品析名句可以加强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甚至能进一步增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如赏析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因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作者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同时句中所写之景也体现出了诗人此时孤寂的感情。
当学生听至此处时,陶醉其间,被古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深厚情感所打动,自然能提高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三、分析意象以鉴赏诗歌。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
具体意象含义大致有以下几种:
景观类:如月(明月,残月、新月)多表达离愁别苦,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斜阳多表现昏黄暮色中愁思万千,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崔颢《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植物类:杨柳、芳草多含离别之情,如崔颢《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行为类:凭栏多为思恋他人、发泻心中忧闷之意,如温庭筠《望江南》中“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吹奏笛、笙、箫等,多暗含离别之苦、想思之情和内心孤独之境,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了解意象及其大体含义后,学生形成一些认识,便能归纳出一些特征,把握意境,更加顺畅赏析诗词。
四、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抓住某些诗歌中运用的一些手法,将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其诗歌表露的情感。
如李白《行路难》中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诗人用冰塞川及雪满山来喻自己面前路途艰险,荆棘丛生,令人容易透析其心境。其他常用的手法还有夸张、拟人、引用等。再如有时作者要表达主观性很强的内容,往往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实写虚,将诗人抽象的“愁”化为了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以实写虚是古人常用一种方法,更能形象表现主观的情感。
五、再现诗歌的意境。
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所以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想象、联想,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将精练的诗歌,以诗般精美、流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多变的形式,去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通过领会完意境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扩写续写的途径,以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分析、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更能将诗歌理解的更加透彻。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带领学生学好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同时在学习中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质,鉴赏能力,乃至人文底蕴,使中华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一、适当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如赏读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狂”仅是一个县令出猎的意气风发及普通的爱国之情。这样理解并不很全面,如果结合苏轼的生平遭遇则更能体会词中所含意蕴。《江城子·密州出猎》作于熙宁八年冬,此时的苏轼正处于仕途的低谷。由于不满王安石变法,他自请外调,在密州任地方官。苏轼词的豪放风格正是在密州上任的时期正式形成的。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苏轼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了解了这些,词中表现出的作者的非凡的英勇气质,以及为国家效命的深切意愿就更能为学生理解。
所以学习古诗词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诗或词的意义,同时还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内容的认识了解,并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这就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作了铺垫。
二、重点品析名句。
品析名句可以加强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甚至能进一步增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如赏析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因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作者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同时句中所写之景也体现出了诗人此时孤寂的感情。
当学生听至此处时,陶醉其间,被古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深厚情感所打动,自然能提高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三、分析意象以鉴赏诗歌。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
具体意象含义大致有以下几种:
景观类:如月(明月,残月、新月)多表达离愁别苦,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斜阳多表现昏黄暮色中愁思万千,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崔颢《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植物类:杨柳、芳草多含离别之情,如崔颢《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行为类:凭栏多为思恋他人、发泻心中忧闷之意,如温庭筠《望江南》中“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吹奏笛、笙、箫等,多暗含离别之苦、想思之情和内心孤独之境,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了解意象及其大体含义后,学生形成一些认识,便能归纳出一些特征,把握意境,更加顺畅赏析诗词。
四、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抓住某些诗歌中运用的一些手法,将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其诗歌表露的情感。
如李白《行路难》中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诗人用冰塞川及雪满山来喻自己面前路途艰险,荆棘丛生,令人容易透析其心境。其他常用的手法还有夸张、拟人、引用等。再如有时作者要表达主观性很强的内容,往往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实写虚,将诗人抽象的“愁”化为了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以实写虚是古人常用一种方法,更能形象表现主观的情感。
五、再现诗歌的意境。
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所以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想象、联想,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将精练的诗歌,以诗般精美、流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多变的形式,去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通过领会完意境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扩写续写的途径,以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分析、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更能将诗歌理解的更加透彻。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带领学生学好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同时在学习中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质,鉴赏能力,乃至人文底蕴,使中华优秀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