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习古诗词的教学方法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chuan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但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呢?以下几点是我的一些粗浅见解。
  一、适当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如赏读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狂”仅是一个县令出猎的意气风发及普通的爱国之情。这样理解并不很全面,如果结合苏轼的生平遭遇则更能体会词中所含意蕴。《江城子·密州出猎》作于熙宁八年冬,此时的苏轼正处于仕途的低谷。由于不满王安石变法,他自请外调,在密州任地方官。苏轼词的豪放风格正是在密州上任的时期正式形成的。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苏轼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了解了这些,词中表现出的作者的非凡的英勇气质,以及为国家效命的深切意愿就更能为学生理解。
  所以学习古诗词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诗或词的意义,同时还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内容的认识了解,并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这就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作了铺垫。
  二、重点品析名句。
  品析名句可以加强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甚至能进一步增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如赏析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因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作者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同时句中所写之景也体现出了诗人此时孤寂的感情。
  当学生听至此处时,陶醉其间,被古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深厚情感所打动,自然能提高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三、分析意象以鉴赏诗歌。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
  具体意象含义大致有以下几种:
  景观类:如月(明月,残月、新月)多表达离愁别苦,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斜阳多表现昏黄暮色中愁思万千,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崔颢《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植物类:杨柳、芳草多含离别之情,如崔颢《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行为类:凭栏多为思恋他人、发泻心中忧闷之意,如温庭筠《望江南》中“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吹奏笛、笙、箫等,多暗含离别之苦、想思之情和内心孤独之境,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了解意象及其大体含义后,学生形成一些认识,便能归纳出一些特征,把握意境,更加顺畅赏析诗词。
  四、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抓住某些诗歌中运用的一些手法,将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其诗歌表露的情感。
  如李白《行路难》中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诗人用冰塞川及雪满山来喻自己面前路途艰险,荆棘丛生,令人容易透析其心境。其他常用的手法还有夸张、拟人、引用等。再如有时作者要表达主观性很强的内容,往往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实写虚,将诗人抽象的“愁”化为了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以实写虚是古人常用一种方法,更能形象表现主观的情感。
  五、再现诗歌的意境。
  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所以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想象、联想,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将精练的诗歌,以诗般精美、流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多变的形式,去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通过领会完意境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扩写续写的途径,以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分析、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更能将诗歌理解的更加透彻。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带领学生学好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同时在学习中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质,鉴赏能力,乃至人文底蕴,使中华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其他文献
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之美和文章的象征意义。  重点难点:体会樟树和宋庆龄的相似之处。  第2课时学习目标:1、体会樟树的外形特点以及樟树的高贵品质。2、对比宋庆龄和樟树的相似之处,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评价设计(习题或表现任务):  达成目标1、通过文中的关联词理解、填空得出樟树的外形美和内在品质,从而联系到樟树和宋庆龄的相似之处。  达成目标2、出示宋
期刊
【摘 要】 公安院校一直以来也很注重案例教学法,但是公安行业除了本专业的知识技能之外,更注重学员的思维能力,毕竟公安警察面对的行业对象是以人为主,因此要想完成好本职工作,就必须具有及其敏锐的思维能力,及时拓展侦查思路、发现侦查方向,就不能采用传统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以案比案。笔者所研究的逆向循环案例教学法模式,就是在传统案例教学法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教师采用任务驱动、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使学员在整个
研究了掺杂CdS纳米粒子的有机聚合物体系的光折变效应,体系中以CdS纳米粒子为光敏剂,聚乙烯咔唑(PVK)为载流子输运剂,4-(4-硝基苯偶氮)苯胺染料(DO3)为非线性生色团,9-乙基咔
语文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跟人交流需要语文,就连写写小广告也需要语文。语文的学习更离不开生活,因为语文中富有浓浓的生活味,只是需要我们善加利用生活,一点一点地把它挖出来。那么,如何挖掘语文的生活味呢?  一、抓住本地特色,有助于阅读理解  (一)借方言释词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多,阅读量也较少。那么,低年级学生怎么理解字词呢?有时
期刊
这几年来,儿童阅读的问题受到了世界范围内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共同重视。面对这个日新月异、多元价值并存的时代,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阅读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然而,幼儿又 是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怎样才能使孩子有阅读的兴趣、自我阅读的能力,就成了我园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惊喜地发现:幼儿的大脑就象被重新整理与安排,外表的记忆力和反应力增强,学习兴趣浓,注意力集中
期刊
我们通过文本学习语言,文本便是我们先要读懂的。要想读懂文本,首先我们就必须先理解文本的语言,对文本有深入的体会。然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朗读指导往往过于生硬,不得其法。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理解仅仅停留于表面,而不能真正与作者的心灵碰撞,这样的朗读效果常会让教师感到力不从心。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呢?我想,只有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中的语言,还原文中的形象或情景,与作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朗读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就是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加工再创作。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有感情朗读是阅读教学需要达成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回顾平时的朗读教学实践,我浅谈一下心得:  一、激发兴趣,入文朗读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