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大学日语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zh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对日语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教学中的重视语言本身,忽视学生日语运用与交际能力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高校日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本文在分析传统日语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宗旨,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探究大学日语教学模式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 日语教学 ; 情景式教学法
  【关键词】大连外国语大学2014年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外语强化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2014-RCY-15)最终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004-02
  一、当前大学日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过于强调语言本身,忽视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在当前传统的日语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他们紧紧围绕教材内容,除了讲解词汇往往以语法的教授与练习为重点来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在此种情况下,学生虽记忆了大量的词汇和语法句型却不知如何才能用得恰当、准确。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能掌握大量的单词,读懂大段的文章,甚至能通过日语能力考试的一级、二级,但是,在日常的口语交际表达中往往会陷入日语表达语法正确但语气生硬,令日本人无法理解和接受的误区。这些都是只注重语言本身,忽视对学生语用能力培养的弊端。
  此外,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因过于拘泥于教材内容而忽视对学生日本文化以及日本人独特的民族习惯的导入与渗透,缺乏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使得学生在和日本人的实际交流过程中,总是运用中国式思维去组织语言,这样的日语表达总会显得很不自然,和日本人不能顺畅地沟通,甚至会出现不必要的误会。这是因为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日本文化内涵,没有把语言符号和跨文化交际的本质联系起来。
  (二)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设备落后
  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是以教師的传授为主导、以教材为中心、以考试为导向来组织日常的教学活动。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单词的说明、语法的解释、句型的演练、课文的讲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大多数学生只是为了日语而学日语,并不在乎应该怎么去实际运用。这极大影响了大学日语的教学效果。
  同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尤其在基础日语课堂多媒体教学还未普及,情景教学法应用还不够广泛。这种较为单调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日语氛围,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日语深层次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师忽略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大学日语教学中,要想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是关键。因而如何培养学生的日语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是日语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是,目前传统的日语教学模式由于教师过分注重对日语知识点的传授,这势必造成学生日语学习热情降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的局面。
  此外,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是达到良好学习效果的捷径。尤其外语的学习方法更有其独特之处。对于在大学学习日语的学生来说,绝大多数是“零起点”。如果他们还沿用高中应试教育下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来学日语那一定会“事倍功半”,甚至会使学生失去对日语的兴趣,进而产生厌学的情绪。
  (四)教学评价体系过于单调,不能完全反映学生日语水平
  教学评价体系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往往起到了“教”“学”的导向作用。目前大学日语的教学评价大多数是以学生的期末总成绩来衡量。尤其是基础日语课,期末总成绩虽包含一定比例的平时成绩,但以笔试形式进行的期末考试仍占相当大的比例。这种教学评价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对日语教学产生了误导,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期末考试成绩高的学生“听、说”水平未必高,日语实际运用能力未必强的情况。当前,社会所需求的是“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的日语人才。在学生日后的实际工作中“听”和“说”尤为重要。因此,应该不断完善目前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使之能充分反映学生真实的日语水平。
  二、大学日语教学模式改革的策略
  当前大学日语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因此,应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日语人才。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情景式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手段的实施,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学理念的改变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前提。因此,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从以往的关注“教给学生多少”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会多少”,并以此理念来设计课堂教学。为了培养出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日语应用型人才,教师在授课时应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引导学生的“听”和“说”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定位应该是“引路人”,而不应该充当事无巨细一手包办的“家长”角色。
  1.采用情景式教学法设计课堂教学
  “情景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或营造某些具体而生动的场景,以此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语言的学习和使用离不开“语境”。在大学日语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景式教学,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灌输式”教学带来的弊端。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日语表达练习可充分调动他们日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能及时检验学生的语言学习效果。在此,教师可通过设定场景扮演角色演练、分小组场景话题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听”“说”演练。   2.灵活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为日语教学营造出一个图文并茂、形象逼真、生动活泼的氛围,立体、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高效、快速地接受知识信息。多媒体教学是建立情景式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灵活运用日本原版动画片、影视作品、音像资料等多媒体技术直观、生动地体现授课主题。这样不但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然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只是日语教学过程的一个辅助手段,是为整个教学活动服务的,其运用一定要适度。除日语视听课以外,尤其在基础日语课堂,如果整堂课多媒体运用过多势必会造成学生一味在“听”、“看”的局面,从而影响学生对日语的实际运用。例如在讲“初次见面互相自我介绍”的知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些日本人在实际场景下对话的短片。这样可以使学生从语音语调、表情、动作等方面对这一日本人社交的重要礼仪有更直观的印象。 但是,在此播放的影像时间不宜过长,只需“点到为止”,让学生有所了解即可。更多的应该是指导学生模仿练习。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日语教师应把握好“度”,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之能真正实现促进课堂教学的目的。
  3.积极导入日本文化,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任何语言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脱离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在实际交流中是起不到顺畅沟通的作用的。在大学日语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景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积极导入日本文化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其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结合授课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能反映民族习惯、风土人情和日本文化的短片,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教师也可结合自己的留学经历等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与学生在课堂内外互动交流。另外还可以从中日文化比较的角度入手介绍日本文化独有的特点。总之,在情景式教学模式的理念下日本文化的导入应该有针对性地、潜移默化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借以不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日语学习兴趣
  日语有发音、语法构成、敬语诸多自身特点,这些都是学生在日语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对大学日语而言,它不同于英语,绝大多数学生都是“零起点”。面对一门新语言,刚迈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在日语学习的最初阶段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担忧和困惑。这些担忧和困惑不及時解决,很多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日语学习,不但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方法指导包括对学生的“课内学习方法”和“课外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课内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教师授课时要力争做到重点突出,尽量结合日本的社会文化和民族习惯进行课堂讲解。在此,教师应该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情景演练,使学生“会听课”、“听好课”。
  在“课外学习方法”指导方面,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这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可教授给学生一些词汇、语法记忆的窍门,使之提高学习效率;督促学生做好预习和复习,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日语学习形成良性循环的状态;同时可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与日语有关的活动;还可引导学生通过他们感兴趣的动漫、日剧、网络等来扩大日语知识量,培养兴趣。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在教学评价方面,应转变观念改变一直以来通过卷面考试成绩来论好坏的模式。尤其在日语基础课教学评价方面,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日语课,单纯的卷面考试不能反映出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水平。因此,不应该把教学评价的重点只放在考核学生单词、语法的掌握程度、阅读水平上。在此可采取“期末综合考试”(基础知识+小作文+听力)+口语会话能力考查+课堂表现这一模式来综合评价教学效果。
  “期末综合考试”可采用主观题+客观题+小作文+听力题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日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听力水平;“会话能力考查”可在该学期期末以随堂考试的形式完成。“会话能力考查”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可采取选定某一话题教师提问学生作答的形式,也可通过教师指定话题和场景由两位或两位以上的学生表演情景对话的形式考查 “课堂表现”可以说是教师对于学生课堂出勤、听课状态等综合印象的体现,可灵活掌握。笔者认为各项评价内容较为合理的分数比例是:“期末综合考试(基础知识50%,小作文10%,听力10%)+口语会话能力考查(10%)+课堂表现”(20%)。
  (四)教师加强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的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随着社会对应用性、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大学日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尤其是当前信息化时代,各种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日语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学习进一步拓展自身文化视野、了解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标准、最新的日本社会信息、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尽可能培养出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日语人才。
  同时、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和普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成为必需掌握的基本技能。为了制作出更加生动有趣、内容丰富的课件就需要教师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多媒体制作技术,以达到最佳课堂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还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总结或是通过互相交流探索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结语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也呈多样化、复合型的趋势。高校的日语教学也应适应时代要求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重新审视教学活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手段;以情景式教学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日语表达和交流,以求培养出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日语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赵秀侠.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日语教学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3]王秀文.日本语言、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4]王志红.轮模拟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2(21).
  [5]回光智.情境教学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10).
  作者简介:夏岩松(1974-),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
  董鑫(1973-),女,汉族,山东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
其他文献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启蒙运动发挥了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其方式方法和内容具有当代借鉴意义.基于对历史的考察,充分利用易班思想引领的功能,有效应对新媒体时代碎片化、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强化了语言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非通用语言的重要性,但是我国非通用语教学起步晚,发展尚不成熟;规模小,分布散;师资队伍较弱;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为我国非通用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当前教学过程中缺失却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在非通用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加强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推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许渊冲教授的“三美”论指出,诗歌翻译应力求“意美”、“音美”和“形美”。本文从“三美”论的角度对许译《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两个译本进行赏析,并对比两个译本的优势和不
期刊
当我提笔写信时,心中有说不尽的感激之情,这种心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rn我是湖南中医药大学的一名学生,家中姊妹都在读书,高额的学费使得母亲因过度劳累而疾病缠身,家中一直都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文化建设占有重要位置。而社区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有着深刻影响。本文将主要针对如何展开社区文化建设进行探讨,寻求社区文化建设的正确发展道路。  【关键词】社区文化 建设 意义 措施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19-02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在社区
新时期文艺理论研究的“审美化”转型使文艺研究能够摆脱政治视角而从审美角度进行,在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具有解放性的积极意义,是我们进行文艺研究的有益视角和方法。但时
当前,处于产业“寒冬”的煤炭企业举步维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局面.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客观分析了煤炭企业面临的新形势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和新问题,有针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汉语词汇中同义现象研究的人比较多,其实反义现象也同样普遍和丰富。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在汉语语言实践中有大量的反义词。到了20世纪50年代,人们才开始对反义词的理论有了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