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宣宗孙皇后:一生跌宕终平静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wy_p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永乐年间的一天,太阳高照,高大厚重的宫门在阳光的照射下缓缓打开,一股高贵盛大的气息扑面而来,让后来成为明宣宗朱瞻基皇后、此时还是一介民女的孙氏顿时紧张起来。此时的她正奉命去拜见太子妃,即皇长孙朱瞻基的母亲。这也是孙氏第一次踏进皇宫。
  这个来自山东邹平(今属山东滨州)的女孩从小就生得貌美如花,远近闻名,后来又随做官的父亲去永城(今属河南商丘)生活,和太子妃成了同乡。她的美名传开后,太子妃好奇不已,这才召孙氏来相见。
  孙氏来时虽然有很多不合和担忧,但随着宫中景色在她面前一点点展开,原本忐忑的她竟有了越来越多的惊喜:宫中悠长而曲折的小路、色彩绚烂的楼阁亭台,以及有序行走的内臣宫女……她觉得自己仿佛已经成了皇宫中的一员,忍不住浮想联翩。
  想着想着,她已经被带到了太子妃面前。她赶紧收起自己飘飘忽忽的心情,严格按照练习好的礼仪拜倒在太子妃面前,用清脆悦耳的声音请安问候。太子妃看到孙氏的第一眼就满意不已,觉得她和儿子朱瞻基很般配。
  正在这时,一个十四五岁的英俊少年风风火火地从殿外走来,向太子妃请安。他脸庞俊朗、目若流星,让旁边的孙氏一见倾心。孙氏也从二人的对话中得知了少年正是皇长孙朱瞻基。朱瞻基向太子妃行过礼后,正要出门,却在转头间看到了旁边的孙氏。孙氏连忙行礼,温柔一笑。
  这一笑让朱瞻基怦然心动。朱瞻基便主动和她攀谈起来,孙氏有时回答一两句,有时微笑点头,仿佛是认识多年的玩伴。看着二人如此投缘,太子妃高兴地点了点头,对身边人说:“这个孙氏,留下吧!”
  两个年龄相仿的少年男女就这样开始朝夕相处。未来会发生什么,大家自然都心照不宣。
  二
  皇宫中的花开了又谢,天上的月缺了又圆,时光一过就是几年。朱瞻基和孙氏都渐渐长大了。
  这些年里,除了偶尔想念父母之外,孙氏过得无忧无虑,舒心畅意:太子妃待她视如己出,疼爱有加;周围的人对她也恭谨奉承;更重要的是,才智過人、英武能干的朱瞻基与她两情相悦,感情日深……
  一次,她偷偷问朱瞻基为什么喜欢自己?朱瞻基说,第一次见她就觉得特别熟悉亲切,在她面前,自己不是肩负朝廷重任的皇长孙,不需要时刻保持仪容姿态,可以尽情地放松玩乐……再没有比这开心快乐的事情了。
  孙氏喜欢这样的回答。她毫不怀疑,等到朱瞻基婚配之时,自己就是那个让人羡慕的皇长孙妃,甚至将来朱瞻基登基为帝,自己就是皇后!
  可谁也没有想到,意外发生了。
  永乐十五年(1417年),19岁的皇长孙朱瞻基大婚了:新娘不是孙氏,而是“天性贞一,举止庄重”的胡善祥。
  原来,朱棣觉得孙氏来自太子妃的家乡,如果让孙氏当朱瞻基的正妃,她将来有可能会成为皇后,再加上太子妃家族的关系,外戚坐大不利于皇权。所以,朱棣毅然置人人认定的孙氏于不顾,选中了某锦衣卫百户的女儿胡善祥为皇长孙妃,只将孙氏封为皇长孙嫔。
  得到消息的孙氏傻眼了,说好的自己和朱瞻基最般配呢?朱瞻基也蒙了,自己最爱的女子怎能只当嫔?甚至连太子妃都迷惑不解——自己可是一直把孙氏当儿媳看待的。但没人敢违背朱棣的旨意,也不敢问缘由,唯有谨遵圣旨。
  朱瞻基大婚之日,孙氏只能穿戴整齐,强颜欢笑地向皇长孙妃行礼。夜晚来了,闪烁的彩灯照亮了宫殿的每一条路,鼓乐声欢喜缠绵。孙氏不由得泪如雨下:这是原本属于自己的良辰美景啊,此刻自己只能在寝宫中独自流泪,黯然神伤……
  三
  孙氏尽管万分失望,但日子还得过下去,毕竟还有一些值得欣慰的事情:
  朱瞻基并没有变心,他向她承诺,不管她是妃还是嫔,自己对她的爱都不会改变,如果自己将来当了皇帝,一定会立她为后。孙氏听到这里,心里泛起了新的希望。
  朱瞻基没有让她失望。以后的日子里,孙氏果然依旧受宠,他们常常一起读书写字,饮酒赏月,欢笑声溢满了每一个晨昏日落。相比之下,胡善祥除了有一个“皇长孙妃”的头衔外,很少能够见到朱瞻基。
  胡善祥对丈夫和孙氏的感情也耳闻目睹,因此对孙氏非常客气周到,也没有刻意与她争宠。
  如此让孙氏稍觉安慰。日子就这样平平静静地继续着。
  几年后,朱棣去世,朱瞻基的父亲登上皇位,朱瞻基成为皇太子。他以为这下可以立孙氏为太子妃了,可当他试着向父母说出这个建议时,父母觉得胡善祥并无过错,若立孙氏为太子妃不仅对胡善祥不公,也会惹来非议,所以拒绝了。于是胡善祥成了太子妃,孙氏只是太子嫔。
  眼看自己一步步落了下风,孙氏有些不甘心:朱瞻基已经是太子,将来是要继承皇位的,如果自己当不成太子妃,又怎能当皇后?她觉得自己应该做出点儿什么了,开始经常找机会向朱瞻基诉说自己的不满。朱瞻基表示还需要再等等。
  不久,朱瞻基的父亲去世了。洪熙元年(1425年),朱瞻基顺理成章地成了皇帝,即明宣宗。孙氏大喜,心想朱瞻基已经成为皇帝,他还不是想封谁就封谁吗?可惜权力越大,受的束缚也越多。当明宣宗在朝堂上提出想立孙氏为皇后时,大臣们当场拒绝,还拿出了祖制说事。
  朱瞻基无奈,只能封胡善祥为皇后,孙氏为贵妃。但朱瞻基提出册封孙氏为贵妃的时候说,不仅要赐孙氏金册(册封诏书),还要赐她金宝(皇后金印)——自此开启了明朝贵妃也赐金宝的先例,而在此之前,贵妃只有金册,没有金宝。这个要求太后也认可了,所以朝臣们也同意了。
  手捧金册、金宝的孙氏虽然感受到了朱瞻基的努力和爱意,可内心依旧无比郁闷。就算有金册、金宝,自己这贵妃的名分和皇后还是相差万里。
  她忍不住叹息:原来这个无比优秀的男人即使手握大权也不是无所不能的。这条通往皇后的道路,还需要靠自己。
  四
  而接下来的一件事也使得孙氏不得不加快争当皇后的脚步。
  她亲眼看见了当嫔妃的悲哀。朱瞻基的父亲去世后,大批嫔妃被迫殉葬,这是明朝从朱元璋就开始的殉葬制度,谁都无法改变,而殉葬的嫔妃中还有不少是孙氏认识、熟悉的。看着她们流泪绝望的样子,孙氏不禁害怕起来:就算自己是最受宠的贵妃又怎样?一旦皇帝去世,除了皇后,贵妃也得去殉葬啊!   不,她不能认命,她要当皇后,不仅是为了名分,更为了活下去!怎么才能当上皇后呢?除了朱瞻基对自己的爱,还得生个儿子。
  孙氏开始暗自谋划。她和朱瞻基结婚以来,虽然独得宠爱,却只生过一个女儿。她等不及了,于是把目光放到了身边的官人身上。
  经过两年的努力,宣德二年(1427年),孙氏“取宫人子为己子” (《明史》这样记载,后人对此有质疑),迎来了皇子朱祁镇。这是朱瞻基的第一个儿子,朱瞻基自然大喜,立刻宣布大赦天下,给予孙氏母子无与伦比的宠爱。
  可孙氏深知仅有宠爱是不够的,当不上皇后,自己就摆脱不了殉葬的结局。而且她也知道,朝臣们都是维护祖制的,胡皇后并无过失,没有正当的理由是没法废掉的。她只好继续向朱瞻基诉说自己的想法,结论是只能由胡皇后自己提出来才好办。
  朱瞻基于是亲自出面找胡皇后,说孙氏已经有了儿子,他希望立这个孩子为太子,但按照“立嫡以长”的规则,这个孩子是庶子,无法服众,所以希望胡皇后能成全,自请退皇后位。
  胡善祥本是善良的女子,入官多年也被冷落多年,早已绝了情爱的心。不久胡皇后主动上表说自己多病无子,请求被废。于是,次年三月,朱瞻基下旨废去胡善祥的皇后称号,封孙氏为皇后、朱祁镇为太子。
  等待了多年,孙氏终于戴上了这原本属于她的后冠,不仅从此名正言顺,更摆脱了未来殉葬的梦魇。坐在皇后宝座上,她忍不住喜极而泣。
  五
  当上了皇后,孙氏就打算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为心爱的男人管理好后官,也为太子朱祁镇将来继承大统铺路。
  在此后的岁月里,她孝敬太后,善待后官嫔妃,包括被废的胡善祥。太后怜惜胡善祥,在内廷宴会上将胡善祥的位次安排在孙氏之上,孙氏也从未有过丝毫怨言。
  因为孙氏深觉无论感情还是名分,自己都已得到,不必计较那么多,自己又可以做回无忧无虑的小女人,安享幸福与美好了。
  可惜事与愿违。似乎上天嫉妒这一对神仙眷侣,不肯让他们地久天长,就在孙氏当了七年皇后的宣德十年,朱瞻基不幸病逝了。深爱的人去世,孙氏无比悲伤,想起与丈夫少年相伴的岁月,想起他为自己做的一切,她痛哭不已,久久无法释怀。
  唯一让她欣慰的是,八岁的太子朱祁镇很快即位,是为明英宗,她也成了孙太后。虽然朱祁镇的年纪还小,但朝廷上有精明能干的大臣辅佐,后官还有太皇太后扶持,自己这个太后的日子过得简单舒适。
  光阴荏苒,又过了十多年。朱祁镇长大娶亲了,太皇太后以及胡善祥都去世了。她这个孙太后安享着皇帝的孝顺,岁月静好。
  她以为,她会一直这么過下去,直到老去。
  然而,生活从不按照某个人的设想和愿望行走。正统十四年(1449年),惊天动地的“土木堡之变”来了。出征的明军全军覆没,朱祁镇被俘,瓦剌军队杀向了北京。
  朝堂一片混乱,有号啕大哭的,有主张迁都的,还有以于谦为代表的大臣主张奋力抵抗……大臣们意见不一,只能由孙太后拍板。
  养尊处优、不问国事十多年的孙太后骤然遭逢大变,一时间来不及判断各种利弊,但于谦等主战大臣的慷慨激昂打动了她,她当即同意他们提出的建议,由朱祁镇的弟弟、郕(cheng)王朱祁钰监国,主持战守大事。可随后她冷静下来,发现自己的处置有漏洞:朱祁镇被俘生死未卜,朱祁钰借机篡位怎么办?她思虑再三,四天后又下一道懿旨,立朱祁镇只有两岁的长子为太子。
  未来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她深深地觉得,原来身在宫廷根本就没有岁月静好,关键时刻,还得自己出面。
  六
  面对大举来犯的瓦剌,北京城内人心惶惶,大臣们请求监国朱祁钰即位为帝,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孙太后有心不同意,无奈形势比人强,她只能同意。但她警觉地意识到了新皇朱祁钰可能对太子不利,于是赶紧派自己的亲信去照顾太子,这才使太子安然无恙。
  后来在于谦等主战大臣的努力下,明军打败了来犯的瓦剌,稳定了大局,朱祁镇终于被瓦剌放了回来。然而,朱祁镇一进北京,就被朱祁钰囚禁到了南宫,一关就是七年。
  这七年也是孙氏最忧心费力的七年。她不仅要与朱祁钰一派斗智斗勇,也要时刻关注、保护被囚禁的朱祁镇和无依无靠的小太子。
  更让孙氏无法忍受的是,朱祁钰得寸进尺,他竟然贿赂朝臣废掉了朱祁镇长子的太子之位,另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孙氏无比气愤,但她经过多年的历练,已经懂得了权谋之道,她知道此时反对无用,只能暂时隐忍,让朱祁钰误以为她已经坦然接受了这个现实。
  趁着朱祁钰对她放下戒心,孙氏开始偷偷行动,经常去南官看望朱祁镇,不仅送衣送物,更鼓励他振作精神,嘱咐他无论如何都要保养好身体,等待形势变化,她自己则时刻警醒着,关注朝野动向,等待时机。
  孙氏等待的时机终于来了。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钰病重,在孙氏的支持下,一些大臣发动了“夺门之变”,朱祁镇复辟成功,重新登上了皇位。二月,朱祁镇废朱祁钰为郕王,将其软禁于西苑,朱祁钰不久就去世了。朱祁钰的儿子此时也已经死去,朱祁镇的长子重新被立为太子。
  帮助朱祁镇重登大位之后,孙太后终于可以放心了。重新掌控了权力的朱祁镇十分感谢孙氏在他危难时的付出,加封孙氏为“圣烈慈寿皇太后”,以示尊崇。
  终于恢复了平静生活的孙太后在六年后去世,结束了她曲折跌宕的一生。
其他文献
公元前227年,30岁的魏假即位为魏王,在此之前,他已经以太子身份执掌了娱人署18年。  所谓娱人署,即猎犬苑,是魏国王室养猎狗的部门。养猎狗的最初目的当然不是把它们当宠物,而是让它们协助王子们狩猎,以锻炼诸王子弓马本领。在执掌猎犬苑的18年中,魏假耗费大量心血,把一个只有几十只狗的园林发展为异常壮观的魏獒宫。  魏假主持魏獒宫之时,对遴选魏獒设定了严格的标准:蹲地有四尺高才能选进獒宫冠以魏獒之名
汉成帝宠妃班婕妤出身名门,其父在汉武帝时抗击匈奴,驰骋疆场,立下汗马功劳。而她自幼聪明伶俐,工于诗赋,文才出众,所以进宫后很得汉成帝的宠爱。  为了能够与班婕妤形影不离,汉成帝特意命人制造了一辆较大的辇车,以便和她同车出游,却遭到班婕妤的拒绝:“你看古代留下的图画中,但凡圣贤之君,陪在身侧的都是名臣而不是妃子,只有夏、商、周三代的末主才会将妃子放在身边,可是他们最后都亡国了。如果我和你同车进出,就
公元前100年,匈奴新单于且鞮侯即位,匈奴和汉室风雨飘摇的外交关系终于稳定。为了表示诚意,汉武帝派中郎将苏武带领一百多人和各种礼物前去匈奴,送遣被扣押在大汉良久的特使。  汉代的匈奴位居现在的东北,苏武从大汉都城出发,一来一回,就算一切顺利也需要一年半载,何况去匈奴那样的苦寒之地,每一步都充满了凶险,所以临别前夕,苏武对妻子眷恋不舍,给妻子写了一首《留别妻》:“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
东汉时期,河内(今属河南焦作)人向栩狂放不羁,他平日里披发半裸,顶包红帕,箕踞在灶台旁尘土委积的木架床上。他没事就爱仰天长啸,狂歌不止。不要说左邻右合,就连家人也经常被吓得心胆俱裂。只有贵客到访时,他才会停下他那不知疲倦的歌声,因为他睡着了。这个对权贵连白眼都懒得翻一下的怪人,偏偏有许多追随者。  向栩别出心裁,给弟子们都取了雅号——“颜渊”“子贡”“冉有”,孔门弟子的名字几乎给他糟蹋了个遍。这还
1142年,宋高宗和秦桧一意求和,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离开了岳飞的岳家军能否继续当年抗金的辉煌呢?  其实,在杀害岳飞前,宋高宗已经解除了他的兵权,岳家军的正式军号也做了变更,由行营后护军改称鄂州驻扎御前诸军,由岳飞手下大将王贵担任都统制。岳飞遇害后王贵辞职,宋廷任命田师中掌管岳飞旧部,并长达20年。  田师中上任后,岳家军众将不服,几位统制纷纷提出辞职。宋高宗担心田师中压不住军心,特命他带
我国著名学者、篆刻家乔大壮是由祖父乔茂萱抚养成人的,得益于祖父的才华,乔大壮不仅学识渊博,而且秉承了祖父的文人操守。  乔大壮常和朋友们谈起祖父冒死为戊戌六君子中的刘光第、杨锐收尸的故事。他说,当时形势非常紧张,祖父一生清廉,没有一点积蓄,可是从来不借钱的祖父到处借钱,打点关系,希望能救出他们,但毕竟他的力量有限,此事自然没有成功。六君子被害以后,他又冒死给刘光第和杨锐收拾遗物,并为刘光第、杨锐收
楚汉战争中,刘邦大败于彭城(今江苏徐州),惊魂未定的他想到了手握重兵的楚国大将、九江王英布,心想英布若能背楚归汉,自己的实力必然大增,战胜项羽、夺得天下也就不在话下。刘邦于是立即安排谒者(官名)随何去淮南跑一趟,劝说英布背楚归汉。  接着,随何就带着20名随从赶到了淮南。英布對此自然不肯买账,只让太宰招待随何于驿馆,一连三日都不出来接见。眼看事情要黄,随何游说太宰说:“我受汉王之命来拜见九江王,九
姚宏,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多篇作品入选《中国杂文年(精)选》《中国年度最佳杂文》,获全国第五届鲁迅杂文大奖赛三等奖。主编出版散文集《军歌嘹亮》、通讯集《一路英华》。  大清乾隆爷,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不过,乾隆最擅长的还是当“导演”。他导演的“国际大片”糊弄起洋人来,堪称一绝,不动一兵一卒,便能使四夷万国来朝。  洋人来华进献贡品时,乾隆安排了专门的贡道,贡道所经之地,“山川雄秀、人物殷
1900年,慈善家瑪丽·拉斯克出生于美国一个富裕家庭,她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且一直跟着做慈善的母亲四处行善,对人间疾苦有颇多感受。玛丽40岁那年,其母亲因病去世,给了一直生活美满的玛丽很大打击。  当时的她虽然有广泛的社会关系,可仍然不能为母亲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医学界对于药物知识的匮乏令她既震惊又愤怒。她决心与疾病对抗,尤其是癌症。她的这个想法得到了丈夫的支持,作为社会名流,他曾出资赞助过医
南宋名校——古墓大学有两个知名的毕业生,李莫愁和小龙女。李莫愁比小龙女大好几届,早早地进入社会,在江湖上闯荡。  李莫愁打拼职场,也算小有一番成就,研发了冰魄银针、赤练神掌、三无三不手等专利产品。她还制造了灭门江南陆家、毁掉沅江上六十三家货栈船行等轰动武林的重大事件。有一定江湖地位的大佬名字前面往往会加个四字绰号,李莫愁也有,叫“赤练仙子”,听起来就有震慑力。  而小龙女呢,一直乖乖地在古墓里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