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因素包括:学校的课程设置、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学校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的有效对策包括: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形成地方特色化专业,加大实训课的比重;制定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竞争;就业
随着社会的加快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了大规模扩招,普通高校一年又一年的毕业生大潮冲击着就业市场,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得不面对就业竞争这样一个严峻的事实,学生在就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阻力。为此,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对于学生顺利就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因素
1.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
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市场定位,没有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课程,课程设置出现了重复、陈旧的现象,无品牌特色、地方特色;一些高职院校定位不清,课程设置上出现了专业理论课与实训课课时比例差异大,无连贯性的现象,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造成实训课时减少,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很多毕业生走出校门后实践操作要么不会或不熟练;目前,由于社会上对于高等教育的青睐、热捧,导致人们对高职教育没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由此引发部分高职院校为了招揽生源,增设一些热门专业,课程设置追求多而不精。
2.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体系的不完善
就业指导在职业教育中一直处于被忽视部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高职院校只是会在学生即将毕业时,由学校就业中心为学生提供一、两场就业指导方面的报告,或由心理健康中心的教师提供学生就业心理的指导,与学生的互动性不强,教师做完报告等待学生提问,学生没有问题可提,因为他们之前从未接触过就业方面的指导,不知如何提问,不知道自己需要问什么;甚至有的学校要求班主任去给学生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试想,班主任来自不同的科目,他们不具备专业的、系统的就业指导方面的理论知识,如何可以教授学生!
3.高职院校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些高职院校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部分毕业生到了用人单位后,表现出怕苦、怕累的现象,对所有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表现出无法适应,适应能力差;有的学生从小就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或者委屈,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再加上周围充满着竞争,人际关系又比较紧张,遇到挫折不知如何化解,不知如何释放自己,表现出无法接受,抱怨叠起;有的学生表现出毫无教养,遇到领导、同事不知问好、食堂排队买饭,出现了插队现象、口出污言秽语、随手乱扔垃圾,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言。如此的毕业生,给用人单位留下了极其不好的印象,用人单位如何再敢录用这样的毕业生,从而也是导致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因素。
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的有效对策
1.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形成地方特色化专业,加大实训课的比重
职业学校专业的发展就是面向市场,不断认识市场、占领市场、开拓市场的过程。学校要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紧跟时代步伐,课程设置要与用人单位多接触,听取用人单位的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根据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调控专业课程的结构。同时,高职院校要时刻关注政府决策,与政府步伐保持一致,例如,江苏省扬州市政府,2009年调整产业结构,将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三新”作为扬州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大法宝。扬州某高职院校就瞄准了政府的决策,立即开设了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与企业挂钩,形成了冠名班,毕业生就业有了保障。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重点是技能人才的培养,因此,学校在课时安排上要提高实训课的课时比例,理论与实训课的比例建议为1:1。
2.制定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高职院校要有计划性的制定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不应只面向即将毕业的毕业学生,应转而面向全体的在校学生,就业指导应贯穿于高职生培养的全过程,融入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就业指导要起步早,分阶段、步骤进行。在学生一年级刚一入学,就应开始提供就业指导方面的教育,对一年级的新生,重点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如何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理想,转变就业观念,找准定位;二年级的学生,重点是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顺利走入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进入用人单位后,表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具有正确的就业观、任劳任怨、待人接物有礼貌、注重个人与环境整洁、爱岗敬业,这样的毕业生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三、四年级的学生,重点是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尽早接触社会,充分了解社会,从而正确认识自己,确定目标。定期举办各种模拟面试,组织学生参加招聘会,观看招聘会现场情况,了解招聘会用人单位的用工标准,从而为自己确定努力方向,奋斗目标。不论学生在任一年级,都要组织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设一支有活力、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完善和更新是保证对学生就业指导顺利进行的保障。学校应定期分批选送教师参加各种培训以及相关证书的认证,只有具备专业化的教师团队,才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化、可信度高的指导。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质就是就业教育,解决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课程设置、系统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以及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几个方面的全面配合,只有共同努力,协调发展,才能真正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韩芳芳,李敬华.探析新时期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J].科技创业月刊.2009,(2).
[2]姚敏娟,郑富平.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模式分析与思考[J].科技信息,2010,(12).
[3]杨若凡,刘职英.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与运行[J].职业技术教育,2008,(35).
[关键词]高职院校;竞争;就业
随着社会的加快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了大规模扩招,普通高校一年又一年的毕业生大潮冲击着就业市场,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得不面对就业竞争这样一个严峻的事实,学生在就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阻力。为此,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对于学生顺利就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因素
1.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
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市场定位,没有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课程,课程设置出现了重复、陈旧的现象,无品牌特色、地方特色;一些高职院校定位不清,课程设置上出现了专业理论课与实训课课时比例差异大,无连贯性的现象,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造成实训课时减少,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很多毕业生走出校门后实践操作要么不会或不熟练;目前,由于社会上对于高等教育的青睐、热捧,导致人们对高职教育没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由此引发部分高职院校为了招揽生源,增设一些热门专业,课程设置追求多而不精。
2.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体系的不完善
就业指导在职业教育中一直处于被忽视部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高职院校只是会在学生即将毕业时,由学校就业中心为学生提供一、两场就业指导方面的报告,或由心理健康中心的教师提供学生就业心理的指导,与学生的互动性不强,教师做完报告等待学生提问,学生没有问题可提,因为他们之前从未接触过就业方面的指导,不知如何提问,不知道自己需要问什么;甚至有的学校要求班主任去给学生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试想,班主任来自不同的科目,他们不具备专业的、系统的就业指导方面的理论知识,如何可以教授学生!
3.高职院校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些高职院校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部分毕业生到了用人单位后,表现出怕苦、怕累的现象,对所有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表现出无法适应,适应能力差;有的学生从小就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或者委屈,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再加上周围充满着竞争,人际关系又比较紧张,遇到挫折不知如何化解,不知如何释放自己,表现出无法接受,抱怨叠起;有的学生表现出毫无教养,遇到领导、同事不知问好、食堂排队买饭,出现了插队现象、口出污言秽语、随手乱扔垃圾,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言。如此的毕业生,给用人单位留下了极其不好的印象,用人单位如何再敢录用这样的毕业生,从而也是导致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因素。
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的有效对策
1.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形成地方特色化专业,加大实训课的比重
职业学校专业的发展就是面向市场,不断认识市场、占领市场、开拓市场的过程。学校要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紧跟时代步伐,课程设置要与用人单位多接触,听取用人单位的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根据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调控专业课程的结构。同时,高职院校要时刻关注政府决策,与政府步伐保持一致,例如,江苏省扬州市政府,2009年调整产业结构,将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三新”作为扬州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大法宝。扬州某高职院校就瞄准了政府的决策,立即开设了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与企业挂钩,形成了冠名班,毕业生就业有了保障。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重点是技能人才的培养,因此,学校在课时安排上要提高实训课的课时比例,理论与实训课的比例建议为1:1。
2.制定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高职院校要有计划性的制定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不应只面向即将毕业的毕业学生,应转而面向全体的在校学生,就业指导应贯穿于高职生培养的全过程,融入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就业指导要起步早,分阶段、步骤进行。在学生一年级刚一入学,就应开始提供就业指导方面的教育,对一年级的新生,重点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如何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理想,转变就业观念,找准定位;二年级的学生,重点是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顺利走入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进入用人单位后,表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具有正确的就业观、任劳任怨、待人接物有礼貌、注重个人与环境整洁、爱岗敬业,这样的毕业生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三、四年级的学生,重点是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尽早接触社会,充分了解社会,从而正确认识自己,确定目标。定期举办各种模拟面试,组织学生参加招聘会,观看招聘会现场情况,了解招聘会用人单位的用工标准,从而为自己确定努力方向,奋斗目标。不论学生在任一年级,都要组织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设一支有活力、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完善和更新是保证对学生就业指导顺利进行的保障。学校应定期分批选送教师参加各种培训以及相关证书的认证,只有具备专业化的教师团队,才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化、可信度高的指导。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质就是就业教育,解决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课程设置、系统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以及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几个方面的全面配合,只有共同努力,协调发展,才能真正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韩芳芳,李敬华.探析新时期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J].科技创业月刊.2009,(2).
[2]姚敏娟,郑富平.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模式分析与思考[J].科技信息,2010,(12).
[3]杨若凡,刘职英.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与运行[J].职业技术教育,20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