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境界与“大学精神”的培育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dx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育人,在新时期大学制度重建、价值重建的历史进程中,应当吸收优秀传统文化,重建具有民族精神特质的“大学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慎独”是儒家所推崇的修身方法和自律境界,体现了人的主体理性自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全面系统的梳理慎独理念源流,弘扬新的慎独精神,对于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健康道德人格,重建“大学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慎独;立德树人;大学精神;和谐校园
  中国哲学是以天人合一、主客浑一为根本思维方式,是以人及其存在、价值为核心内容的人本主义思想。“慎独”是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强调以人自身为对象的主体内向性思维,这是中国传统思维中的一个根本特点。“慎独”精神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和经邦济世之才,在现实社会也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尤其是对于当代大学生精神信仰主体性和理想人格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本文旨在认真梳理“慎独”这一中国特色儒家修身理念的基础上,找出将其灌注于“大学精神”的培植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契合之处,回归和坚守大学立德树人之道,纠正当下高校转型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重科学、轻德行,重应用、轻境界的不良倾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慎独理念源流考
  “慎独”原属儒家用语,是先秦儒者倡导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反求诸己”式的自我修养方式。完整意义上的“慎独”理念最先见于《礼记》。《礼记·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大学》中也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无形的“道”具有“不可须臾离”的特征,对无形大“道”的表里如一的贯彻,必然要求以高度的理性自觉为前提的“君子慎其独”的修身方式。诚意即不自欺欺人,即“诚于中,形于外”,个人独处时的所作所为往往最能显示其真正品质,此之谓“慎独”。
  “慎独”理念作为独立范畴出现之后,就被历代儒者确立为修身明智、诚意正心的最佳路径,成为历代社会所倡导和追求的道德人格境界。从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到孟子的“养浩然之气”,都是对“君子慎其独”的进一步发挥,其中皆有“慎独”理念的影子。东汉郑玄注《中庸》“慎独”云,“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十三经注疏·礼记》),成为后世“慎独”论的标准释义。
  宋明时期,理学昌盛,诸多理学家开始对“慎独”作出新的解释,从中提炼出了“居敬涵养”、“惟精惟一”的修养方法,使其带上浓厚的理学色彩,成为理学的精髓思想。重要理学家们几乎都论述过“慎独”理念,如程颢认为,“洒扫应对,便是形而上者,理无大小故也。故君子只在慎独。”(《二程遗书》卷十三);陆九渊认为,“慎独即不自欺”(《陆九渊集》卷三十四《语录上》);叶适认为,“慎独为入德之方”(《习学记言序目》卷八);朱熹整理四书,最为重视“慎独”,曾详细注释过上述《中庸》和《大学》中两段对“慎独”的论述,他认为,“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四书集注·中庸章句》);王阳明则认为,“格物即慎独,即戒惧。”(《传习录》下)。
  综合而言,理学家们大都认为慎独之功在于克制私欲、省察涵养,不懈怠于细微之事,挺立个体的道德人格,最终达到“仁者与万物同体”的理想境界。在这里,“慎独”成了“入德之方”,是达到理想人格境界的必由之路。慎独境界论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特征起了很大的作用,高度体现了人的主体理性的觉醒张扬,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稳居于核心地位。千百年来,志士仁人,前赴后继,气节凛然,即便在政治极度黑暗时期,也不乏品行卓绝之士,这与慎独之功不无关系。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笔者认为,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千年传承的慎独境界论仍然有很强的现代生命力,有很多可资借鉴之处。其实,早在革命年代,慎独境界论就被老一代革命家吸收并运用到了到党性修养论之中。譬如,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上,刘少奇同志在著名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就指出,一个共产党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觉悟,这样,“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1]
  二、慎独境界与大学文化
  儒家经典《大学》开篇便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意义在于开启人的智慧与觉悟,在于引导学生日臻完善、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日新之德,在于对至善和至德的不断追求。
  当前,中国现代化转型之最成功的一个主旋律莫过于大学从经学转向科学。中国的大学与西方的大学基本接轨了,但是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人文逐渐被边缘化。现在的大学变成了只寻求知识和真理的大学,而不是追求美、善的境界和做人的道理的大学;虽然卓越,但失却了灵魂。中国古代的“大学”之道不能放弃。[2]所以,在新时期大学文化制度重建、价值重建的历史进程中,大学应该传承什么样的“大学精神”,应该塑造什么样的人才,是每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应深思的问题。
  “立德树人”是当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内在地呼唤从人文关怀的视角,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度来审视高校育人工作,从客体他律转变到主体自律,从一味追求知识转向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从外在异己的消极被动行为转变为内在自觉的主体理性追求。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同理,一个高校的健康和谐发展必然离不开全体师生的良好思想道德素养的形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大学作为人才、知识和文化聚集的高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创新活力,培育先进文化,塑造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历史使命。一方面,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其自身所蕴涵的先进文化力量,在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起着引领和整合的作用,大学的文化辐射,在不断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大学校园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3]   从大学精神的演变来看,当今“大学精神”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传统精神的失落和传统价值中心的坠失,“自律型之慎独伦理”已经被异化成为“他律型的顺服伦理”。在光怪陆离的现代市场经济社会面前,大学已经迷失了自我。新时期“大学精神”的培植必须做到两条腿走路,即在重视自然科学的“树人”作用的同时,决不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塑人”作用,必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涵养,以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慎独境界论来重塑当代大学生和大学理念,唯如此,我们的大学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不断思索、不断精进的慎独其身的经邦济世之才。
  笔者认为,我们完全可以本着去粗存精、古为今用的原则,本着传承文明、开创未来的精神,把传统慎独境界论应用到高校育人工作理念之中,加强大学生的自律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重新建构新时期的“大学精神”,使当代大学生都成为“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4]高校作为民族精神的堡垒,必须坚守民族文化,高扬民族文化,把慎独精神融于“大学精神”的重建之中,唯如此,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经常仰望星空、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三、慎独境界与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
  古代儒家治学之方为“尊德性而道问学”,虽然“尊德性”与“道问学”并重,即道德与知识并重,但是强调了“德性”的首位性。今天,我们只有深切把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精神本质,才能重建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上的现代“大学精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经过数千年文明沉淀而来的慎独精神,其初衷是塑造“内圣外王”的儒家圣贤。但是,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古为今用,发扬其精神境界,抛弃其封建目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一,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泛滥、知识爆炸的时代,人类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剧变,当代大学生在这场大潮中也面临着思想急剧变革的危机。构建校园和谐,必须深入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原则,必须让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学会慎独,这首先有赖于人的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以慎独境界论贯穿高校德育工作之中,恰恰是突出了对“人”的自律教育,突出了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责任意识、自我完善意识的根本任务。
  其二,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网络社会、虚拟社会阶段,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接受新知识、探索未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中庸》慎独境界讲“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越是在“己所独知”之处越能显现出一个人的真品质。网络并不是任人驰骋的“自由世界”,也不是处于“道德无政府”状态,只要我们以慎独这面镜子的观照自身,就会发现即便在“隐”、“幽”处,也有内心立法,心中的道德法则仍然会规范和引导着我们,自己为自己立法。如果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以慎独的精神反观自照,规范和引导自己的网络语言和行为,做到慎分辨、慎言语、慎行为,必然能够形成“从心所欲,不逾矩”式的健康的网络道德人格。
  其三,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的价值取向。殊不知,有才无德属“危险品”,一个没有道德的人,知识越多,危害就越大。现代大学所培养的人,不单单是某一技术领域的“才人”,应该是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有人性化理
  念和健康价值取向及精神追求的“人才”。高等教育不应该培养大量的“自私精英”,而是应造就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当代大学生,真切需要以慎独为代表的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来熏陶。欲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在大学生中弘扬慎独精神,通过调动学生的内在的精神层面的力量,引导他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和生活的意义等根本性的问题,进而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境界,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2013年的“复旦学生投毒案”就折射出了这一问题的严峻性。
  四、结语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经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追求人生自由与意志自律合一式的内心宁静与和谐境界,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慎独境界论不谋而合,都对现代人的理性世界和情感世界起着弥足珍贵的心灵领航作用。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立德树人”。这不仅规定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而且凝聚了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指明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
  在努力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历史进程中,在加快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时代语境下,如何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引领大学生去理性思维社会和人生,追求道德人格和道德价值之完善,重建彰显民族特色的“大学精神”,已经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本文试图把儒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理念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探讨传统慎独境界论在“大学精神”重构进程中的独特作用,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学界的重视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刘少奇选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81.133.
  [2]金耀基.重思大学之道[J].探索与争鸣,2013,(9).
  [3]王莉萍,王芳.和谐校园构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考[EB/OL].(2014-10-10))http://www.cycs.org/Article.asp?ID=944
  [4]温家宝.仰望星空[N].人民日报,2007-9-4.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其他文献
摘要:1954年发表的荒岛小说《蝇王》是威廉戈尔丁第一部成功的作品。本文对小说中主要人物对待自然的态度进行伦理阐释。杰克用动物界的“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来处理和自然的冲突,一心想要征服自然,表现的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自然伦理;拉尔夫站在以人类为中心的立场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的是人为自然所用的经济伦理;而西蒙把他对人类的仁爱扩展到了动物界,展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通过研究小说中
期刊
摘要:2008年1月美国海军颁布了符合自身特点与需求的国防语言能力战略:《美国海军语言技能、区域知识与文化意识战略》(U. S. Navy Language Skills,Regional Expertise and Cultural Awareness Strategy,以下简称《LREC战略》)。本文在介绍该战略制定背景、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LREC战略》的三大特点:认识清
期刊
摘要:在地方经济在不断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地方高等院校提高地方教育水平的作用已经形成共识。不同的地方之间在地区文化方面差异、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都导致了教育水平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通过地方高等院校教育的改革来提高地方的教育水平。要重视地方高等院校与提高地方教育水平之间的现实联系,吸收借鉴外国在高等院校提高教育水平方面的经验,从而更好的实现地方高等院校与地方教育水平、地方经济之间的相互和谐的发展。
期刊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阐释了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和功能,旨在更新观念,树立人们的和谐观念,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体育;和谐社会;作用;功能  古往今来,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这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首先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义任务之一。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
期刊
摘要: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学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越来越普遍,从而受到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但在其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数学学案习题化、简单重复教学内容、不规范、使用效率低等一些问题。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及数学教学的特点,本文对如何合理编写和使用数学学案加以阐述,以更好发挥数学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效率。  关键词:数学学案;课堂教学;编制;使用;效率  1.问题的提出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
期刊
摘要:在当前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中,大多存在录取分数低且学费高,但语言学习能力要求却高于普通专业。这种特点就使得部分中外合作办学存在一方面学习要求高,另一方面学生学习能力欠缺的矛盾。本文通过对徐州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的问卷调查,分析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中学生的学习及心理现状,并探寻影响其心理和学习现状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心理;学习现状  一、导言  伴随经济
期刊
摘要:登坛了望,乾旋坤定。天行健,地包容。中国武术起源于古代战争之中。战争时期战士在战争中掌握的一些搏斗技巧,在经过缓慢地发展与演化就形成了今天的中国武术!中华武术种类繁多、博大精深:犹如长江黄河,浩浩荡荡,滚滚滔滔。而通背拳更是这璀璨武坛上一朵奇艳的茶花。通背拳中的“劈山”尽显通背的长处及特点。通背拳之葡萄满架六路总手中的劈山有反劈山、左硬劈山、劈搂攉挑、斩首劈山等等,无一不显示通背拳的神韵。本
期刊
摘要:综合式教学模式是与传统教学模式相对而言,是在课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及网络在线课堂,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最大限度地适应当今科技的发展,知识体系的更新,以达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通过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实践,采用混合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混合教学模式;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  引言  电子技术是是电类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包括模拟和数
期刊
摘要:贫困家庭儿童因为特殊的家庭环境,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对贫困家庭儿童进行心理救助需要由国家、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采取帮助贫困家庭摆脱贫困、帮助贫困儿童的父母改善教养方式以及开设心理健康课等措施,实现儿童利益最大化,保证贫困家庭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贫困家庭儿童;心理救助;儿童利益最大化  贫困家庭儿童属于儿童中的特殊群体,他们不仅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而得不到充裕的甚至必需的物质生活
期刊
摘要:“为学之道,必本于思”。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它对于学生获取新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发展智力、提高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在解题、分析课文以及课内课外训练等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挖掘活跃学生思维的触发点,适时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播撒思维的种子,浇灌智慧的花朵,让思维之花开遍课堂,开到每个学生的心中。  关键词:思维品质;思维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