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合同诈骗案中民事欺诈与非法占有的边界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g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代的“诸法合体,刑民不分”,到近现代的“公私分野,刑民分立”,刑民关系的变化,始终根植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制度的变迁之中.当前,数字经济飞速崛起,法律调整对象日趋多元,“公私融合,刑民趋近”已经成为实务中的难点.而民事欺诈与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合同诈骗罪边界较为模糊,从而引申出刑民交叉的研究课题,但无论理论界还是实践中,确实两者没有明显的边界.本文仅仅是对一起合同诈骗罪进行分析和研判,以期能达到以点带面,在以后涉及惠民工程的合同诈骗指控时,不再僵硬适用法条,从而让实体正义进一步凸显.
其他文献
消费者群体是市场的重要组成,在市场交易活动中消费者享有消费信息知晓权利,且信息应具有真实性和全面性等特征.尤其是在消费形式愈加多元的当下,消费信息也逐渐丰富,为对消费者信息权加以保护,我国颁布并实施了民商法.本文便围绕民商法对消费者信息权的保护展开研究,分析我国消费者信息权侵权认定的要素,以及民商法对信息权保护的原则,提出有效保护策略,仅供参考.
犯罪构成理论一直是刑法学的理论基础,不同法系都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思想成果.由于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前期借鉴了苏俄的刑法学思想以及相应的犯罪构成理论,因此建立起了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沿用至今.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法系的思想碰撞下,各式各样的刑法思想传入我国,四要件学说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特别是来自德日刑法的阶层犯罪理论.本文就将两个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相对比,加深对二者的理解和学习.
现阶段,网络信息技术在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我们的个人信息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我们的个人隐私信息随时有被侵犯危险,由此,人们开始对个人信息采取民法保护,但在在该举措实施的过程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基于此,本文通过阐述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必要性,简要分析当前我国对个人信息实施民法保护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路径.
电信互联网产业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便利时,催生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科技在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犯罪嫌疑人的诈骗手段.尤其近几年,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居高不下的态势,严重威胁着人民的财产安全.因此,加大电信网络诈骗的预防和打击力度刻不容缓.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几种主要类型并总结其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在自媒体时代,各大平台涌现出大量互联网用户,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因具有财产属性的附着和关联使得相关商标的争议问题日益突出.应当正确界定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与自然人真实姓名的区别和联系,将其纳入“附条件的商品化权益”的保护范围之内.针对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的使用行为,明确其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以下简称《商标法》)保护的条件,完善抢注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的商标法规制路径.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我国互联网信息行业建设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越来越多公民会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在网络时代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公民隐私权保护工作变得尤为重要.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内容的制定完善工作,强化市场主体保障义务,切实落实好各项监督管理措施,充分保障网络用户的个人合法权益.本文将进一步对网络时代下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展开分析与探讨.
房地产企业普遍具有高杠杆率,其自有流动资金远远无法覆盖债务,融资贷款的周而复始使得其自身风险不断累积.尤其是主攻商业性质房地产的企业,在市场需求不足、交易量低迷的情况下,开发商回款困难.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朝夕之间摩天大楼变身闲置烂尾楼,既影响城市形象又影响社会稳定,给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埋下大量隐患.如何实现困境房地产企业的快速拯救呢?通过引入破产重整程序,引进重整投资人,调整公司组织架构、债务结构,减轻债务压力,尽可能保全企业现有资产,避免企业进入破产清算程序,从而避免发生职工失业、债务无法清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