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数学的学习也是一样的。然而,预习这一环节往往不被教师和学生所重视。教师担心学生预习了上课就不会专心听讲,影响听课的质量;学生则认为:“明天老师会讲,没有必要预习”。特别是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会用学习时间紧而搪塞。事实上,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并不会预习,只是简单地阅读教材内容,而不能真正地理解教材内容,使得预习流于形式,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了。
一、预习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1.预习可以掌握知识构架,发现薄弱点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在数学学科中,很多的知识点都是前后相互联系的。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复习、巩固一些之前学习过的旧知识,然后再结合着新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初步构建出知识的框架。另外,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自己的薄弱点,这样,在上新课的时候,学生就可以针对自己的薄弱点在听课的时候进行补救,从而克服自己在知识上的弱项。
2.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预习是自己独立地由已知向未知进军,需要较强的阅读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而长期坚持预习,又可以提高独立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教科书中对所学的知识都会有系统的论述,且会较全面地对知识进行论述。但是这毕竟不是学生自己掌握的东西,学生很难有自己的体会。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阅读,然后加上独立的思考才能有所理解,从而达到搞清思路、掌握要点、找出重难点的目的。
3.预习有利于节省学习时间,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
学生的学习存在困难,主要是基础不牢,已学的知识没理解。因此,听课中碰到的“拦路虎”比较多,难以跟上老师的思路,课后用于复习、做作业的时间也相应增加,而且不可能彻底掌握,以致愈学愈困难,造成“恶性循环”。为了扭转这种学习被动的局面,可以通过预习对旧知识进一步地学习,了解新课的重难点,从而提高上课的听讲效率。
4.预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果学生不进行课前的预习,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很难进入角色,课堂中表现突出的往往是那些基础较好的优等生。当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了问题之后,最先举手的往往是预习过课本的学生。如果学生不能进行自学实践,独立地思考问题,就很难发挥出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二、常用的预习策略
1.激发学生进行预习的欲望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当学生刚刚开始尝试预习的时候,往往不清楚预习的正确方法,也很难一时间形成对预习的兴趣。为此,教师首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预习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预习方法,并对学生的预习给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在预习之后收获成功,进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其次,除了方法指导,教师还可以通过人文教育来激励学生,介绍一些名人的成功故事,让学生学习这些成功人士的经验,为自己的成功做积极的准备。
2.合理组织预习小组
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外部条件的不同,都会制约着学生复习的效果。例如,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各自家庭背景的不同,其预习效果也会出现很大的不同。家庭环境较好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咨询家长,或者聘请家教,或者上网查询资料,而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缺乏可以利用的资源,对于特别贫困的学生而言,他们回到家里须要承担很多家务,甚至连进行复习的时间都没有,更何谈预习了。针对这样的差距,教师应该合理组织预习小组,为学生创造平等的预习环境,减少学生家庭背景对他们预习效果的影响。
3.适当进行知识的扩展
由于数学学科是一门系统性的学科,因此,在上新课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用到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因此,学生在预习新知识的时候不要把目光仅仅局限在新课内容上,还可以把之前学习过的旧知识拿过来复习一遍,并且再适当地围绕新知识扩展一些内容,这样,不但可以理清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于新知识的理解。
4.加强与学生家长联系,共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预习环境
学生进行预习工作大多数都是在家里完成的,所以教师只有和学生家长积极联络,才能共同帮助孩子创造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教师应该与家长交流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表现,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解决的策略,并且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学生了解到进行预习的重要性,并且让家长参观优秀学生的预习作业。针对有困难的家庭,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向学校申请自习室供他们进行自主学习使用。
5.对预习过程进行反思
预习活动虽然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但是在具体的预习过程中,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习习惯来自由地选择预习的方式,为了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预习方式,学生在预习过后要结合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及时对预习活动进行反思,找出预习过程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试自己的预习策略,这样才能够使得预习的方式更加科学有效。
6.教师做好预习的调查和交流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接受事物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学生的预习结果也不尽相同。班级是由不同的学生组成的,他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此外,初中生的数学知识有效,能力、思维也有限,在预习过程中,虽然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的探究、分析,但是仍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教师想要实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而对预习结果有个整体的把握。
三、结语
总之,预习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数学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设置适合学生预习的环境、问题等,引发学生预习的兴趣,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信心,交给学生预习的方式和规律,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预习习惯,从而提高初中数学预习的有效性,全面促使课堂教学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金海燕,董广巨.浅谈初中数学预习指导[J].新课程(上),2011,(05).
[2]吴祝军.浅谈初中数学预习的策略[J].新校园:理论版,2010,(07).
[3]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王鉴.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一、预习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1.预习可以掌握知识构架,发现薄弱点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在数学学科中,很多的知识点都是前后相互联系的。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复习、巩固一些之前学习过的旧知识,然后再结合着新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初步构建出知识的框架。另外,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自己的薄弱点,这样,在上新课的时候,学生就可以针对自己的薄弱点在听课的时候进行补救,从而克服自己在知识上的弱项。
2.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预习是自己独立地由已知向未知进军,需要较强的阅读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而长期坚持预习,又可以提高独立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教科书中对所学的知识都会有系统的论述,且会较全面地对知识进行论述。但是这毕竟不是学生自己掌握的东西,学生很难有自己的体会。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阅读,然后加上独立的思考才能有所理解,从而达到搞清思路、掌握要点、找出重难点的目的。
3.预习有利于节省学习时间,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
学生的学习存在困难,主要是基础不牢,已学的知识没理解。因此,听课中碰到的“拦路虎”比较多,难以跟上老师的思路,课后用于复习、做作业的时间也相应增加,而且不可能彻底掌握,以致愈学愈困难,造成“恶性循环”。为了扭转这种学习被动的局面,可以通过预习对旧知识进一步地学习,了解新课的重难点,从而提高上课的听讲效率。
4.预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果学生不进行课前的预习,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很难进入角色,课堂中表现突出的往往是那些基础较好的优等生。当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了问题之后,最先举手的往往是预习过课本的学生。如果学生不能进行自学实践,独立地思考问题,就很难发挥出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二、常用的预习策略
1.激发学生进行预习的欲望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当学生刚刚开始尝试预习的时候,往往不清楚预习的正确方法,也很难一时间形成对预习的兴趣。为此,教师首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预习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预习方法,并对学生的预习给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在预习之后收获成功,进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其次,除了方法指导,教师还可以通过人文教育来激励学生,介绍一些名人的成功故事,让学生学习这些成功人士的经验,为自己的成功做积极的准备。
2.合理组织预习小组
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外部条件的不同,都会制约着学生复习的效果。例如,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各自家庭背景的不同,其预习效果也会出现很大的不同。家庭环境较好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咨询家长,或者聘请家教,或者上网查询资料,而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缺乏可以利用的资源,对于特别贫困的学生而言,他们回到家里须要承担很多家务,甚至连进行复习的时间都没有,更何谈预习了。针对这样的差距,教师应该合理组织预习小组,为学生创造平等的预习环境,减少学生家庭背景对他们预习效果的影响。
3.适当进行知识的扩展
由于数学学科是一门系统性的学科,因此,在上新课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用到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因此,学生在预习新知识的时候不要把目光仅仅局限在新课内容上,还可以把之前学习过的旧知识拿过来复习一遍,并且再适当地围绕新知识扩展一些内容,这样,不但可以理清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于新知识的理解。
4.加强与学生家长联系,共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预习环境
学生进行预习工作大多数都是在家里完成的,所以教师只有和学生家长积极联络,才能共同帮助孩子创造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教师应该与家长交流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表现,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解决的策略,并且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学生了解到进行预习的重要性,并且让家长参观优秀学生的预习作业。针对有困难的家庭,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向学校申请自习室供他们进行自主学习使用。
5.对预习过程进行反思
预习活动虽然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但是在具体的预习过程中,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习习惯来自由地选择预习的方式,为了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预习方式,学生在预习过后要结合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及时对预习活动进行反思,找出预习过程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试自己的预习策略,这样才能够使得预习的方式更加科学有效。
6.教师做好预习的调查和交流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接受事物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学生的预习结果也不尽相同。班级是由不同的学生组成的,他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此外,初中生的数学知识有效,能力、思维也有限,在预习过程中,虽然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的探究、分析,但是仍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教师想要实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而对预习结果有个整体的把握。
三、结语
总之,预习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数学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设置适合学生预习的环境、问题等,引发学生预习的兴趣,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信心,交给学生预习的方式和规律,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预习习惯,从而提高初中数学预习的有效性,全面促使课堂教学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金海燕,董广巨.浅谈初中数学预习指导[J].新课程(上),2011,(05).
[2]吴祝军.浅谈初中数学预习的策略[J].新校园:理论版,2010,(07).
[3]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王鉴.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