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周边地区野外溶蚀试验结果讨论

来源 :中国岩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sn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到2004年,在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项目“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工作中,作者在鄂尔多斯盆地周边地区建立了8个野外溶蚀试验站,采用不同岩石的600多枚试片开展了为期1年的野外溶蚀试验观测。通过试验并结合前人的野外溶蚀试验成果分析,得出了如下几个重要的结论:(1)试验区灰岩较白云岩的溶蚀量大20%以上;(2)与我国南方的试验结果相反,即北方土下碳酸盐岩样品溶蚀量远远小于地上样品的溶蚀量;(3)从华北到西北存在一个碳酸盐岩样品由溶蚀变为沉淀的地带;同理,从我国北方碳酸盐岩样品土下溶蚀量小于地上溶蚀量到南
其他文献
辽宁本溪晶花洞发育于中奥陶统马家沟组(O2m)中厚层白云质灰岩中,洞内碳酸钙沉积物具有白色、黄色、肉红色、浅蓝色和黑褐色等多种原生色彩。在洞穴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对围岩
通过野外路线考察,典型地区填图,地质、地形图判读,航片、卫片验证、核对及前人资料分析和年代学方法,对长江三峡地区的地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现代河谷之上存在两级夷平面和一级剥夷面。高夷平面分布高度为海拔1700~2000m,完成于老第三纪末;低夷平面分布高度为海拔1200~1500m,完成于上新世末;剥夷面分布高度海拔为800~1200m,形成年代为3.4~1.8M a B.P.。高夷平面在地
运用LI-6400测定弄拉峰丛洼地灌丛岩生优势种金银花、黄荆、红背山麻杆、裸花紫珠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并比较它们的净光合作用速率、光合有效辐射等生理、生态指标日变化。结
由于在建筑设计逻辑及建筑创作方法当中的重要作用,建筑的地域性及概念设计方法逐渐受到当代建筑师的关注。本文在明确概念设计的定义与分类的基础上,以李保峰的青龙山恐龙蛋
目的分析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AHE)的临床特征及促使黄疸加重及肝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至2014年连续收治的AHE患者236例,收集患者的病史、血清学、影像学等临床
Pro/Toolkit是Pro/ENGINEER自带的功能强大的二次开发工具, PDM系统与Pro/ENGINEER的集成成为PDM系统的一项关键技术.本文详细阐述了基于Pro/Toolkit开发Pro/ENGINEER与PDM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