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当马克·扎克伯格还是个哈佛二年级学生时,他就对Facebook草创时期的伙伴,大肆描绘了自己的愿景:让我们从前人手中接管这个世界而全力以赴吧!如今6年过去,扎克伯格的这句话,已没人再认为是一个大二男生酒醉后的胡言乱语。
因为,Facebook已成为全球网民的通讯录和私人社交网络,一个最大的平台和最常用的工具。11月16日,当扎克伯格兴奋地向媒体宣布,Facebook将推出全新的电子邮件系统时,整个硅谷又为之喧哗,腼腆内向却狂放不羁的扎克伯格,距离他那个近乎妄想的宣言似乎又近了一步。
@facebook.com尚未揭开面纱,《财富》杂志高级编辑大卫·柯克帕特里克就已忍耐不住撰文称,“有了邮箱业务,Facebook已成了整个互联网的替代品,它所提供的功能你无法从其他地方获得。”
其实早在今年2月,就有传闻称Facebook在开发邮箱,内部将这个产品称为“泰坦”—一个希腊神话中,在天神宙斯之前曾统治世界的古老神族。这个称谓似乎也预示着扎克伯格心中那个谋划已久的目标—接管互联网。
Facebook已经建立了一个完全基于真实人际关系的社交体系,这个体系渗透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但还缺乏一个地基,来支撑社交王国的运行,电邮就是扎克伯格挑选的那个地基。
邮箱创举
“无缝连接、非正式、即时送达、私人化、简短、小巧”,扎克伯格用一贯言简意赅的语调,描述着这个新产品。它仍然是社交体系的一部分,绝不会像雅虎邮箱、hotmail邮箱和Gmail邮箱那样,是用于工作的严肃工具。相反,它让用户可以只查看那些感兴趣的信息,拒收陌生人的邮件,连邮件的阅读优先顺序,都是按朋友亲密程度来进行调整。
真正有趣的是,Facebook邮箱还与微软的在线版Office进行整合,可以直接用邮箱处理Word、Excel和PPT。联想到早前视频聊天软件Skype宣布,可以通过内置的Facebook功能区与好友进行视频聊天,他们的进一步合作也在磋商中,这也意味着不久的将来,Facebook的用户只要在邮箱列表中点击一下好友的名字,即可启动语音或视频通话。
知名互联网观察人士谢文一直在关注Facebook的动态,他看完了新闻发布会上扎克伯格所作的演讲后,与柯克帕特里克一样,同样视这个产品为一个伟大创新:整合了多种互联网通讯服务,拥有社交化的特点,不仅能满足办公需求,还可以打电话甚至视频聊天,作为一款即时通讯软件。想想看—除了Facebook,这可是任何单一网站都没有过的综合服务。
事实上,在修建这块地基之前,Facebook早就开始了融合外部互联网的步伐,2008年,他们推出了“connect”计划,让Facebook账号可以登录其他网站、网络游戏以及移动设备—就像拥有一本数字护照一样,自由穿行于网络世界。今年4月,这个计划升级为“开放图谱”,当你在CNN网站上看新闻,你的好友就知道你看了什么样的新闻,作了什么评价,你的父母在录NBA球赛,你有17个好友在看《生活大爆炸》,你的好友在亚马逊购买了最新畅销书……
第一代互联网霸主雅虎,如今就完全同Facebook融为一体。用户不但可以在雅虎主页、雅虎邮箱和雅虎其他服务中查看Facebook上的动态,雅虎新闻、雅虎体育、Flickr和雅虎娱乐中创建的内容,也都可以被分享至Facebook。
目前已经有超过100万家网站,争先恐后向Facebook部署了这种“Like”按钮,一个用户按下,他的所有Facebook朋友都能看到这个网页链接。今年3月,Facebook一举超越Google,成为全美访问量最大的网站,事件背后昭示的是,像道琼斯股指上涨之类的消息,你甚至可以从Facebook里获得,而不必如以前那样要通过Google查找。
所以,“Like”按钮,比点击谷歌搜索结果中的链接更有价值,因为这是共同需求和朋友的推荐。
但是,这仅仅是覆盖内容,Facebook还是没有让你随时连在网上。但电邮服务建立后,你便可以时刻同互联网连在一块,因为最底层的应用工具—电邮,无论雅虎、hotmail还是Gmail,都可以找到你,向你传递信息,你已不必到其他网站,只需登录Facebook,互联网所有服务都会为你呈现。
数据推动
“我正在尝试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开放。”扎克伯格在他的个人主页中这样写道。Facebook的扩张历程,实则也是他实现个人哲学的过程。不过扎克伯格一开始也没有想过要整合互联网,他最初不过想做一个分享的社交网站。
百姓网CEO王建硕曾到Facebook总部访问过,这个神奇公司依然保留着创业气质,办公室没有隔间,所有桌子,一个接一个排开,每个人站起来都可以看到其他人。
有人向他介绍了一个人,坐在最中间一张桌子上,身后是一个人来人往的会议室,远离光线好的窗户,两人握手,接着王建硕觉得很眼熟,想了半天后问道:“你是马克吗?”
这就是马克·扎克伯格,一个坐在毫无阻拦的房屋中间,最利于接收各部门传递信息的位置。整个交谈和访问,扎克伯格并没有向他谈论他对Facebook的长期想法,确切说他也看不清。但王建硕仍然感到Facebook的成功是有计划而来的。
“他们对下一步如何做、做什么总是非常清晰:从分享个人简历,到分享图片和音乐,再到开放平台、FacebookConnect、开放图谱直到最新的电邮,一切都行云流水般自然,好像这个公司天生就要踏着这条轨迹往前走。”
指引这些计划前行的就是数据,Facebook的杀手锏,是每天产生250T(约25万G)的数据,这些数据来自由上千台电脑组成的计算机集群,并且能快速地产生各种问题的答案。马克的决断正是来自于这些信息,在开放分享图片之前,他已得出,每新增一张图片,就能增加25次页面点击。
Facebook的另一个创办人莫斯科维茨,还在学校时,就用Facebook的数据写了一篇统计学论文。他用数据表明,“每个学生都与其他任何人有两点不同,而且与他人的分别都体现在不止一种中间关系上。”凭着这篇论文,他的统计课得了A。
正是数据告诉了这群技术怪才,下一步的“分享领域”在哪里,“分享领域”越多,Facebook无疑又能产生更多的数据,从而又更容易催生新服务。Facebook自身没有内容,它不过是一个广场,引入各类商户,或者搭建通往各种商场的通道,来满足客户需要。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认为“分享”才是Facebook的魂。你愿意向别人分享你的观点、你的位置、你的爱好,信息才会具有价值。
这不像大锅饭中的馒头,吃一口就少一口;因为具有共同消费性,反而越分享越增值。2008年,Facebook开始整合互联网时,用户数为1.3亿,第二年增长为3.5亿,今年年初达到4亿,现在则超过6亿,按人口算已是全球第三的“国家”。
“Facebook效应”
这样一个聚合了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有着越来越多人口的社交平台,又会产生怎样一个效应?
因为,Facebook已成为全球网民的通讯录和私人社交网络,一个最大的平台和最常用的工具。11月16日,当扎克伯格兴奋地向媒体宣布,Facebook将推出全新的电子邮件系统时,整个硅谷又为之喧哗,腼腆内向却狂放不羁的扎克伯格,距离他那个近乎妄想的宣言似乎又近了一步。
@facebook.com尚未揭开面纱,《财富》杂志高级编辑大卫·柯克帕特里克就已忍耐不住撰文称,“有了邮箱业务,Facebook已成了整个互联网的替代品,它所提供的功能你无法从其他地方获得。”
其实早在今年2月,就有传闻称Facebook在开发邮箱,内部将这个产品称为“泰坦”—一个希腊神话中,在天神宙斯之前曾统治世界的古老神族。这个称谓似乎也预示着扎克伯格心中那个谋划已久的目标—接管互联网。
Facebook已经建立了一个完全基于真实人际关系的社交体系,这个体系渗透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但还缺乏一个地基,来支撑社交王国的运行,电邮就是扎克伯格挑选的那个地基。
邮箱创举
“无缝连接、非正式、即时送达、私人化、简短、小巧”,扎克伯格用一贯言简意赅的语调,描述着这个新产品。它仍然是社交体系的一部分,绝不会像雅虎邮箱、hotmail邮箱和Gmail邮箱那样,是用于工作的严肃工具。相反,它让用户可以只查看那些感兴趣的信息,拒收陌生人的邮件,连邮件的阅读优先顺序,都是按朋友亲密程度来进行调整。
真正有趣的是,Facebook邮箱还与微软的在线版Office进行整合,可以直接用邮箱处理Word、Excel和PPT。联想到早前视频聊天软件Skype宣布,可以通过内置的Facebook功能区与好友进行视频聊天,他们的进一步合作也在磋商中,这也意味着不久的将来,Facebook的用户只要在邮箱列表中点击一下好友的名字,即可启动语音或视频通话。
知名互联网观察人士谢文一直在关注Facebook的动态,他看完了新闻发布会上扎克伯格所作的演讲后,与柯克帕特里克一样,同样视这个产品为一个伟大创新:整合了多种互联网通讯服务,拥有社交化的特点,不仅能满足办公需求,还可以打电话甚至视频聊天,作为一款即时通讯软件。想想看—除了Facebook,这可是任何单一网站都没有过的综合服务。
事实上,在修建这块地基之前,Facebook早就开始了融合外部互联网的步伐,2008年,他们推出了“connect”计划,让Facebook账号可以登录其他网站、网络游戏以及移动设备—就像拥有一本数字护照一样,自由穿行于网络世界。今年4月,这个计划升级为“开放图谱”,当你在CNN网站上看新闻,你的好友就知道你看了什么样的新闻,作了什么评价,你的父母在录NBA球赛,你有17个好友在看《生活大爆炸》,你的好友在亚马逊购买了最新畅销书……
第一代互联网霸主雅虎,如今就完全同Facebook融为一体。用户不但可以在雅虎主页、雅虎邮箱和雅虎其他服务中查看Facebook上的动态,雅虎新闻、雅虎体育、Flickr和雅虎娱乐中创建的内容,也都可以被分享至Facebook。
目前已经有超过100万家网站,争先恐后向Facebook部署了这种“Like”按钮,一个用户按下,他的所有Facebook朋友都能看到这个网页链接。今年3月,Facebook一举超越Google,成为全美访问量最大的网站,事件背后昭示的是,像道琼斯股指上涨之类的消息,你甚至可以从Facebook里获得,而不必如以前那样要通过Google查找。
所以,“Like”按钮,比点击谷歌搜索结果中的链接更有价值,因为这是共同需求和朋友的推荐。
但是,这仅仅是覆盖内容,Facebook还是没有让你随时连在网上。但电邮服务建立后,你便可以时刻同互联网连在一块,因为最底层的应用工具—电邮,无论雅虎、hotmail还是Gmail,都可以找到你,向你传递信息,你已不必到其他网站,只需登录Facebook,互联网所有服务都会为你呈现。
数据推动
“我正在尝试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开放。”扎克伯格在他的个人主页中这样写道。Facebook的扩张历程,实则也是他实现个人哲学的过程。不过扎克伯格一开始也没有想过要整合互联网,他最初不过想做一个分享的社交网站。
百姓网CEO王建硕曾到Facebook总部访问过,这个神奇公司依然保留着创业气质,办公室没有隔间,所有桌子,一个接一个排开,每个人站起来都可以看到其他人。
有人向他介绍了一个人,坐在最中间一张桌子上,身后是一个人来人往的会议室,远离光线好的窗户,两人握手,接着王建硕觉得很眼熟,想了半天后问道:“你是马克吗?”
这就是马克·扎克伯格,一个坐在毫无阻拦的房屋中间,最利于接收各部门传递信息的位置。整个交谈和访问,扎克伯格并没有向他谈论他对Facebook的长期想法,确切说他也看不清。但王建硕仍然感到Facebook的成功是有计划而来的。
“他们对下一步如何做、做什么总是非常清晰:从分享个人简历,到分享图片和音乐,再到开放平台、FacebookConnect、开放图谱直到最新的电邮,一切都行云流水般自然,好像这个公司天生就要踏着这条轨迹往前走。”
指引这些计划前行的就是数据,Facebook的杀手锏,是每天产生250T(约25万G)的数据,这些数据来自由上千台电脑组成的计算机集群,并且能快速地产生各种问题的答案。马克的决断正是来自于这些信息,在开放分享图片之前,他已得出,每新增一张图片,就能增加25次页面点击。
Facebook的另一个创办人莫斯科维茨,还在学校时,就用Facebook的数据写了一篇统计学论文。他用数据表明,“每个学生都与其他任何人有两点不同,而且与他人的分别都体现在不止一种中间关系上。”凭着这篇论文,他的统计课得了A。
正是数据告诉了这群技术怪才,下一步的“分享领域”在哪里,“分享领域”越多,Facebook无疑又能产生更多的数据,从而又更容易催生新服务。Facebook自身没有内容,它不过是一个广场,引入各类商户,或者搭建通往各种商场的通道,来满足客户需要。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认为“分享”才是Facebook的魂。你愿意向别人分享你的观点、你的位置、你的爱好,信息才会具有价值。
这不像大锅饭中的馒头,吃一口就少一口;因为具有共同消费性,反而越分享越增值。2008年,Facebook开始整合互联网时,用户数为1.3亿,第二年增长为3.5亿,今年年初达到4亿,现在则超过6亿,按人口算已是全球第三的“国家”。
“Facebook效应”
这样一个聚合了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有着越来越多人口的社交平台,又会产生怎样一个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