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教学的探索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学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1597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民健身计划”的颁布实施,标明我国已把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摆在重要高度,形势喜人,形势逼人。在新课改的形式下,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也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笔者提出如下几点设想:
  一、改革教学内容
  废除体育教学过去的那种“注入式”不顾客观条件,生搬硬套的教学模式,注意教材内容的合理搭配,要根据学生、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制订教学计划。
  (一)对能够增强学生基本能力的体育项目,要反复运用,训练方法要灵活多样,并保证一定的课时,比如短距离的加速跑、各种跳跃、耐力跑、球类等,要进行反复练习。
  (二)教材搭配要得当,力求科学、合理、适用,为避免活动内容枯燥、单调、乏味,不使学生感到生厌,每堂课可安排2、3个活动内容,科学搭配,如对抗性与非对抗性搭配、强度大小搭配、上下肢运动搭配,田径、球类、体操搭配,使课堂教学保持一定的容量,这样效果较好。
  (三)根据学生爱好、兴趣和个性,选择学生喜闻乐见、活动范围广、参与人数多、简单易学、不受场地、器材限制,不易出现事故的项目,组织学生人人参与。如俯卧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武术、游戏、舞蹈和韵律操等,这样男女同学都喜欢,使他(她)们通过努力,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
  二、改变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应立足为培养学生素质能力服务,要着力改变那种“传习式”“考分制”“模仿式”旧的教学方法。因为这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极不相称。要把单一的传授知识和技术转变成素质能力的培养,采用“启发式”“诱导式”,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情趣,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举一反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如在教授“前、后滚翻技巧”时,首先提示学生什么形状的物体最易滚动,接着教师再讲含胸、收腹、团身等技术要领,并做示范,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开拓思路,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很快地理解和掌握技术。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善课堂结构
  一堂好的体育课,必须是生动活泼、有条不紊、管而不死、活而不乱。旧的课堂结构阻碍着体育教学的发展。因为课堂结构是人为地把各种不同内容的体育课分成: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体育课教学是一个多目标、多功能的动态工程。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目标的不确定性,要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就应该遵循各个目标体系的自身规律来规划课的结构。单纯地把课的结构分为固定的部分,在形式上限定了体育课教学多功能的发挥,阻碍着体育课教学多目标的实现。“四段论”模式结构一成不变地控制着体教课教学结构的理论与实践,形成了单调的格局、稳固的状态。在现在体育教学中的指导意义日渐单一。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力度的逐渐加强,体育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势在必行。
  总之,体育课结构应根据不同的内容、要求、目标采取不同的结构,只能把这种“四段论”结构模式当作体育课堂结构体系中的一种,不应是惟一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挖掘、总结,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对体育课堂结构进行大胆、细致地改革,使体育课结构多样化、合理化,逐渐完备体育教学结构体系。
其他文献
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各行各业需要的大量懂专业,善管理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渐发展,新形势下对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提高,以理论为讲解的老式教学模式,
统计相关性分析作为系统事物之间关联的重要分析方法之一,能够将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确定,从而探究出事物关联性之间的数据特征.本文对现阶段常用的相关性分析方法相关系数分
网络深刻地影响人们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网络文化建设直接关系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
市政工程具有周期长、工程复杂等特点,其施工质量受到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本文先详细阐述了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后针对这些因素,具体分析了各种质量控制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看法和要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大学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离不开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当中的美术教育更不容忽视,它能够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提高审美意识,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表现生活、创造生活的兴趣。那么,如何上好美术课呢?  一、通过美术欣赏,让学生对美术有初步的了解和认知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确立、社会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候接受美术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秦始皇陵兵马俑”这幅作品,详细介绍了作品的有关背景
随着移动通讯设备的发展,其便携性和个性化的特征,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种信息,与各种社会关系保持联络.并且,随着移动技术日渐成熟,教育工作者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