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学校农学专业课内容相对比较枯燥乏味,有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解决问题,因此克服这些困难,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农学专业课的教师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将从中职学校农学专业课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感性认识,采用多元授课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等多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农学专业课;教学效果;实践;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4.1
农学专业课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扎实掌握相关技能,提高专业课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位专业课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介绍如下。
一、中职学校农学专业课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陈旧
随着农学专业现代教学手段的日益丰富,课程改革也随之不断深化,如果中职学校的老师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虽然能够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却无法让学生掌握所学课程的精华。
2.传统教学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的状态。由于学生人数多,在场地和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在实验田,大多数实践课都是以参观为主,走马观花式的实践方法,很难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白菜从种到收为例,课程结束后,学生可能会掌握部分白菜栽培的方法,如果让学生独立完成白菜生命周期的每个栽培的过程,大多学生都无法完成任务,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煅炼,从而影响其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学内容设计不够合理
如果教学内容设计不够恰当,学生无法产生共鸣,我曾经听过一节课题为《长日照植物南种北引》的课程,从学生的互动情况中可以了解到,教师在讲述长日照植物南种北引前,忽略了南方与北方日照情况的具体介绍,没有让学生充分了解哪些植物是长日照植物,哪些植物是短日照植物,长日照(即昼比夜长)是引起长日照植物花芽分化及开花的一个环境信号,如果植物接爱了错误的信息,会产生哪些不良结果。结果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不得不花费很长时间来讲解上述内容,由此可见,如果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的不合理,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4.教学评价机制滞后
中职学校农学专业始终以教学升学考试的分数为标准来评价教学效果,却忽略了教学过程的评价,单一的评价标准,最终培训出的学生大学数都是理论成绩高,动手能力低,即所谓的“高分低能”我认为当前的中等职业学校应以服务“三农”为原则,农学专业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以学生的就业为目标,以就业单位的真正需求为教学标准,来评价教学过程和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感性认识。
1.增加农学专业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教师在农学专业课堂教学中,要将传统被动学习转换为自主学习,即让学从“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要想将教学效果上升到这一高度,既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猜想,学生的印象也会非常深刻,鼓励猜想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意识的重要手段。又要提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觉得学习农学专业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创造机会,从而达到师生互动效果。
2.在教学中,将农作物种、管、收分为几个模块,即模块式教学
在教学中,实行模块式教学,将农作物种、管、收分为几个模块,如整地、播种、田间管理、作物收获分别作为一个模块,每一个模块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有效避免纸上谈兵造成的不良影响,亲自动手实践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深受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欢迎。
模块教学要求老师做好以下几个环节:首先要要给学生制定能力目标,其次要给学生提供充分指导,第三是有计划组织学生,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提出要求,实习结束后要对每组分别考核,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实习成果做好记录,并将其作为考核内容,每节课结束时,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实习情况的自我总结,同时教学实践实施情况进行小结。
三、采用多元授课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应结合多元授课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以实践教学环为基础,提高理论教学的直观性
在农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如果仅依靠书本上的图形讲解,必定会对学生的认识和思维的扩展造成一定的束缚,因此采用图文并茂、挂图、现场参观、实物等直观教学法,进行展示性讲解;学生通过观看模型,和现场认识实物,可以直观的认知难以理解的抽象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牢固性,让学扎实的掌握所学专业内容。
2.将往届学生的实践的每个环节制成光碟发给学生,进行辅助教学讲解;
将自己带过学生的实践课制成光碟,通过给学生播放光碟,进行辅助教学讲解,让学生了解往届学生的实践内容,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既可以让了解农作物的栽培农艺措施,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又可以让学生避免往届学生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
3.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农学专业课的授课过程相对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教学优势,将一些过程和步骤以动画的形式,使用多媒体课件等进行展示讲解,使学生在视觉上和听觉上受到双重感染,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达到良好的教学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学专业课的教学不能局限于书本教学。作为专业课教师的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以社会需求为已任,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二荣;浅析“农村双带培养工程”的专业课教学法——养殖专业课的教学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0期
[2]姚永生.冯宏祖.王兰.植物保护专业课程教学实习模式创新与实践.中国农业教育.2008(2):47-49
[3]屈善斌;浅谈中职农学专业课的教学方法的改革[J].《新课程学习(下)》2012年06期
关键词:农学专业课;教学效果;实践;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4.1
农学专业课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扎实掌握相关技能,提高专业课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位专业课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介绍如下。
一、中职学校农学专业课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陈旧
随着农学专业现代教学手段的日益丰富,课程改革也随之不断深化,如果中职学校的老师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虽然能够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却无法让学生掌握所学课程的精华。
2.传统教学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的状态。由于学生人数多,在场地和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在实验田,大多数实践课都是以参观为主,走马观花式的实践方法,很难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白菜从种到收为例,课程结束后,学生可能会掌握部分白菜栽培的方法,如果让学生独立完成白菜生命周期的每个栽培的过程,大多学生都无法完成任务,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煅炼,从而影响其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学内容设计不够合理
如果教学内容设计不够恰当,学生无法产生共鸣,我曾经听过一节课题为《长日照植物南种北引》的课程,从学生的互动情况中可以了解到,教师在讲述长日照植物南种北引前,忽略了南方与北方日照情况的具体介绍,没有让学生充分了解哪些植物是长日照植物,哪些植物是短日照植物,长日照(即昼比夜长)是引起长日照植物花芽分化及开花的一个环境信号,如果植物接爱了错误的信息,会产生哪些不良结果。结果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不得不花费很长时间来讲解上述内容,由此可见,如果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的不合理,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4.教学评价机制滞后
中职学校农学专业始终以教学升学考试的分数为标准来评价教学效果,却忽略了教学过程的评价,单一的评价标准,最终培训出的学生大学数都是理论成绩高,动手能力低,即所谓的“高分低能”我认为当前的中等职业学校应以服务“三农”为原则,农学专业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以学生的就业为目标,以就业单位的真正需求为教学标准,来评价教学过程和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感性认识。
1.增加农学专业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教师在农学专业课堂教学中,要将传统被动学习转换为自主学习,即让学从“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要想将教学效果上升到这一高度,既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猜想,学生的印象也会非常深刻,鼓励猜想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意识的重要手段。又要提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觉得学习农学专业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创造机会,从而达到师生互动效果。
2.在教学中,将农作物种、管、收分为几个模块,即模块式教学
在教学中,实行模块式教学,将农作物种、管、收分为几个模块,如整地、播种、田间管理、作物收获分别作为一个模块,每一个模块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有效避免纸上谈兵造成的不良影响,亲自动手实践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深受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欢迎。
模块教学要求老师做好以下几个环节:首先要要给学生制定能力目标,其次要给学生提供充分指导,第三是有计划组织学生,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提出要求,实习结束后要对每组分别考核,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实习成果做好记录,并将其作为考核内容,每节课结束时,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实习情况的自我总结,同时教学实践实施情况进行小结。
三、采用多元授课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应结合多元授课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以实践教学环为基础,提高理论教学的直观性
在农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如果仅依靠书本上的图形讲解,必定会对学生的认识和思维的扩展造成一定的束缚,因此采用图文并茂、挂图、现场参观、实物等直观教学法,进行展示性讲解;学生通过观看模型,和现场认识实物,可以直观的认知难以理解的抽象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牢固性,让学扎实的掌握所学专业内容。
2.将往届学生的实践的每个环节制成光碟发给学生,进行辅助教学讲解;
将自己带过学生的实践课制成光碟,通过给学生播放光碟,进行辅助教学讲解,让学生了解往届学生的实践内容,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既可以让了解农作物的栽培农艺措施,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又可以让学生避免往届学生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
3.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农学专业课的授课过程相对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教学优势,将一些过程和步骤以动画的形式,使用多媒体课件等进行展示讲解,使学生在视觉上和听觉上受到双重感染,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达到良好的教学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学专业课的教学不能局限于书本教学。作为专业课教师的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以社会需求为已任,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二荣;浅析“农村双带培养工程”的专业课教学法——养殖专业课的教学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0期
[2]姚永生.冯宏祖.王兰.植物保护专业课程教学实习模式创新与实践.中国农业教育.2008(2):47-49
[3]屈善斌;浅谈中职农学专业课的教学方法的改革[J].《新课程学习(下)》2012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