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混交林的概念、混交林比纯林对照的优点、作用及其合理化最优配置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混交林;优点;作用;混交类型
森林树种组成是指构成森林的树种及其所占的比例,通常把由一种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为纯林,而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为混交林,在林区的迹地以及疏林地、低价值林地上如何营造混交林?针、阔叶树种又如何配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黑龙江省各林区天然更新的幼树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数量巨大,主要树种有杨、桦、柞、榆、椴、柳、水曲柳和胡桃楸等,每公顷天然更新的幼苗、幼树少则数千株,多则几万株,通过调查和试验,我认为一个较好的混交途径是:充分利用已更新或即将更新的天然阔叶树,以不同的配置方式,因地制宜的引进针叶树种,培育成较理想的针阔叶混交林[2],合理的树种混交,无论是从生物学观点或是从林业生产的观点看,都具有十分广泛的重大意义,根据调查研究。
一、混交林优点及作用
1利用光能和地力
可较充分地利用光能和地力,不同生物学树种适当混交,能够比较充分地利用空间。如耐荫性、根型、生长特点以及嗜肥型等不同的树种混交在一起,可以占有较大地上、地下空间,有利于各树种分别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层次范围内利用光能、水分及各种营养物质,对提高林地生产力有着重要作用。
2改善林地的立地条件
可较好地改善林地的立地条件,不同树种的合理混交能够较大地改善林地的立地条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混交林所形成的复杂林分结构,有利于改善林地小气候,使树木生长的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二是混交林可增加营养物质储备及提高养分循环速度,使林地土壤地力得到维持和改良。
3促进林木生长
可较好地促进林木生长,增加林地生物产量,增加林产品种类,维持和提高林地生产力,由于配置合理的混交能够较充分利用营养空间,较大改善林地立地条件,所以其可较好地促进林木生长,增加林地生物产量,增加林产品种类,维持和提高林地生产力。
4发挥林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可较好地发挥林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当前生态效益已成为森林的主要功能,而混交林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大气、二氧化碳储存、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等方面的效益是更为显著的。混交林的林冠结构复杂、层次较多,拦截雨量能力大于纯林,对风速的减缓作用也较强。林下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较纯林厚,林地土壤质地疏松,持水能力与透水性较强,加上不同树种的根系相互交错,分布较深,提高了土壤的孔隙度,加大了降水向深土层的渗入量,因此减少了地表径流和表土的流失。
5增强林木的抗逆性
由多树种组成的混交林系统,食物链较长,营养结构多样,有利于各种鸟兽栖息和寄生性菌类繁殖,使众多的生物种类相互制约,因而可以控制病虫害的大量发生。由于森林害虫及其天敌在混交林内保持着一定的比例,既不会因害虫大发生而成灾,也不会因失去寄主、食源和栖息场所而使天敌死亡,真正实现了害虫的可持续控制。混交林的林冠层次多,枝叶互相交错,而且根系较纯林发达,深浅搭配,所以抗风和抗雪能力较强。因此在不同的情况下,目前是否全部营造混交林还需具体分析,但无论是营造人工林还是培育天然林,加大混交林的比例势在必行。
二、混交林种的选择和混交类型
培育混交林能否取得成功,除了满足一些通用要求外,关键在于如何正确调控好混交林中组成树种之间的相互关系。正确的调控必须建立在对种间关系正确而且深入的认识基础上,因此混交林中树种间关系的研究一直是森林培育学及森林生态学的一个重点方向。
在混交林中,按照各树种在混交林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通常分为主要树种和混交林树种。
主要树种一定要选择既符合造林目的要求,又要适应于造林地条件的树种,主要树种是人们培育的目的树种,防护效能好,经济价值高或风景价值高。在混交林中一般数量最多,是优势树种。同一混交林内主要树种数量有时是1个,有时是2—3个。
1、混交树种的选择
近年来,人工林在森林资源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大,人工林经营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以往森林经营主导思想片面追求木材生产,忽视了森林综合生产力的提高和永续。营造混交林首先要按培育目标的要求及适地适树的原则选好主要树种,其次是按培育的目标结构模式要求选择混交树种,应该说这是成功的关键。选择适宜的混交树种,是发挥混交作用及调节种间关系的主要手段,对保证顺利成林,增强稳定性,实现培育目的具有重大意义。如果混交树种选择不当,有时会被主要树种从林中排挤了出去,更多的可能是压抑或替代主要树种,使培育混交林的目的落空。营造人工林,以针叶林为主,亦是片面追求速生丰产和蓄积量的增加,没有考虑到人工针叶林林分结构单纯。混交树种中,包括伴生树种和灌木。伴生树种是指能促进主要树种生长培育其干形而与主要树种混交的树种。伴生树种又可以根据它在混交林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再分改良土壤树种和辅佐树种,前者的主要作用是改良土壤条件、提高土地能力,如红松和桦树混交的桦树,而后者的作用则主要给主要树种造成侧方庇阴,抑制侧枝生长,促进天然整枝,使主要树枝干形通直圆满,如:以红松为主要目的人工林伴生树种主要以椴树、柞树、榆木和色木为主。混交树种灌木的作用主要是被覆林地,防止地表径流,避免冲刷和改良土壤。
综合上述,混交林营造成功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树种间的关系,使主要树种在伴生树种的辅佐下取得最好的生长效果。
造林前首先根据造林地的条件和造林目的选择适宜的主要树种,再确定相应的伴生树种、混交方式和混交比例。
造林时,通过控制造林时间、造林密度、株行距、苗木年龄和造林方法等措施调节树种间关系。为了协调两个树种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时还可以引进第3个树种栽培于二者之间,这个树种称为缓冲树种。
混交林的营造在无林地区是按照设计进行全面人工造林。在有一定数量天然林木的造林地上,在整地中应尽可能多地保留天然林木,与人工种植的树木形成混交林。
在林分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树种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它们对于环境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这时需要通过各种措施对林分实施调控。当伴生树种的生长速度超过主要树种,并因树高、冠幅过大造成不足并影响主要树种生长时,可以对伴生树种实施修剪、平茬、环剥、断根等措施以抑制伴生树种的生长。
在选择混交树种时,一般必须做到,所选定的混交树种要具有能促进主要树种生长或有利于发挥林分作用的树种;混交树种和主要树种种间矛盾不应过大,最好是具有不同的生态要求或根型的树种,同时也不应相差悬殊;在喜光程度上,一般希望混交树种应稍耐阴;但在主要树种本身就比较耐阴时,也可以选择生长较快的阳性树种作为混交树种。
2、混交类型
是指不同树种相互搭配而形成的林分类型。主要有阴阳性树种混交,乔木树种混交和乔灌木树种混交等三种混交类型。
阴阳性树种混交型是以阳性树种为主要树种,而以阴性树种为伴生树种相互混交的一种林分类型,这种类型的种间关系比较缓和,也比较容易调节,生产率高,但要求较好的立地条件,像红皮云杉较耐阴树种和白桦混交。
乔木树种混交型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乔木树种间常发生比较尖锐的矛盾。故应特别注意选择树种,并及时采取种间关系的调节措施,使混交林稳定地发展下去。
乔灌木混交型是由乔木和灌木树种混交组成。由于灌木数量大,落叶多,须根更新快,因而改良土壤作用,一些类型适于干旱地区造林和营造水土保持林。■
关键词:混交林;优点;作用;混交类型
森林树种组成是指构成森林的树种及其所占的比例,通常把由一种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为纯林,而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为混交林,在林区的迹地以及疏林地、低价值林地上如何营造混交林?针、阔叶树种又如何配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黑龙江省各林区天然更新的幼树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数量巨大,主要树种有杨、桦、柞、榆、椴、柳、水曲柳和胡桃楸等,每公顷天然更新的幼苗、幼树少则数千株,多则几万株,通过调查和试验,我认为一个较好的混交途径是:充分利用已更新或即将更新的天然阔叶树,以不同的配置方式,因地制宜的引进针叶树种,培育成较理想的针阔叶混交林[2],合理的树种混交,无论是从生物学观点或是从林业生产的观点看,都具有十分广泛的重大意义,根据调查研究。
一、混交林优点及作用
1利用光能和地力
可较充分地利用光能和地力,不同生物学树种适当混交,能够比较充分地利用空间。如耐荫性、根型、生长特点以及嗜肥型等不同的树种混交在一起,可以占有较大地上、地下空间,有利于各树种分别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层次范围内利用光能、水分及各种营养物质,对提高林地生产力有着重要作用。
2改善林地的立地条件
可较好地改善林地的立地条件,不同树种的合理混交能够较大地改善林地的立地条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混交林所形成的复杂林分结构,有利于改善林地小气候,使树木生长的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二是混交林可增加营养物质储备及提高养分循环速度,使林地土壤地力得到维持和改良。
3促进林木生长
可较好地促进林木生长,增加林地生物产量,增加林产品种类,维持和提高林地生产力,由于配置合理的混交能够较充分利用营养空间,较大改善林地立地条件,所以其可较好地促进林木生长,增加林地生物产量,增加林产品种类,维持和提高林地生产力。
4发挥林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可较好地发挥林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当前生态效益已成为森林的主要功能,而混交林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大气、二氧化碳储存、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等方面的效益是更为显著的。混交林的林冠结构复杂、层次较多,拦截雨量能力大于纯林,对风速的减缓作用也较强。林下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较纯林厚,林地土壤质地疏松,持水能力与透水性较强,加上不同树种的根系相互交错,分布较深,提高了土壤的孔隙度,加大了降水向深土层的渗入量,因此减少了地表径流和表土的流失。
5增强林木的抗逆性
由多树种组成的混交林系统,食物链较长,营养结构多样,有利于各种鸟兽栖息和寄生性菌类繁殖,使众多的生物种类相互制约,因而可以控制病虫害的大量发生。由于森林害虫及其天敌在混交林内保持着一定的比例,既不会因害虫大发生而成灾,也不会因失去寄主、食源和栖息场所而使天敌死亡,真正实现了害虫的可持续控制。混交林的林冠层次多,枝叶互相交错,而且根系较纯林发达,深浅搭配,所以抗风和抗雪能力较强。因此在不同的情况下,目前是否全部营造混交林还需具体分析,但无论是营造人工林还是培育天然林,加大混交林的比例势在必行。
二、混交林种的选择和混交类型
培育混交林能否取得成功,除了满足一些通用要求外,关键在于如何正确调控好混交林中组成树种之间的相互关系。正确的调控必须建立在对种间关系正确而且深入的认识基础上,因此混交林中树种间关系的研究一直是森林培育学及森林生态学的一个重点方向。
在混交林中,按照各树种在混交林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通常分为主要树种和混交林树种。
主要树种一定要选择既符合造林目的要求,又要适应于造林地条件的树种,主要树种是人们培育的目的树种,防护效能好,经济价值高或风景价值高。在混交林中一般数量最多,是优势树种。同一混交林内主要树种数量有时是1个,有时是2—3个。
1、混交树种的选择
近年来,人工林在森林资源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大,人工林经营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以往森林经营主导思想片面追求木材生产,忽视了森林综合生产力的提高和永续。营造混交林首先要按培育目标的要求及适地适树的原则选好主要树种,其次是按培育的目标结构模式要求选择混交树种,应该说这是成功的关键。选择适宜的混交树种,是发挥混交作用及调节种间关系的主要手段,对保证顺利成林,增强稳定性,实现培育目的具有重大意义。如果混交树种选择不当,有时会被主要树种从林中排挤了出去,更多的可能是压抑或替代主要树种,使培育混交林的目的落空。营造人工林,以针叶林为主,亦是片面追求速生丰产和蓄积量的增加,没有考虑到人工针叶林林分结构单纯。混交树种中,包括伴生树种和灌木。伴生树种是指能促进主要树种生长培育其干形而与主要树种混交的树种。伴生树种又可以根据它在混交林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再分改良土壤树种和辅佐树种,前者的主要作用是改良土壤条件、提高土地能力,如红松和桦树混交的桦树,而后者的作用则主要给主要树种造成侧方庇阴,抑制侧枝生长,促进天然整枝,使主要树枝干形通直圆满,如:以红松为主要目的人工林伴生树种主要以椴树、柞树、榆木和色木为主。混交树种灌木的作用主要是被覆林地,防止地表径流,避免冲刷和改良土壤。
综合上述,混交林营造成功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树种间的关系,使主要树种在伴生树种的辅佐下取得最好的生长效果。
造林前首先根据造林地的条件和造林目的选择适宜的主要树种,再确定相应的伴生树种、混交方式和混交比例。
造林时,通过控制造林时间、造林密度、株行距、苗木年龄和造林方法等措施调节树种间关系。为了协调两个树种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时还可以引进第3个树种栽培于二者之间,这个树种称为缓冲树种。
混交林的营造在无林地区是按照设计进行全面人工造林。在有一定数量天然林木的造林地上,在整地中应尽可能多地保留天然林木,与人工种植的树木形成混交林。
在林分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树种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它们对于环境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这时需要通过各种措施对林分实施调控。当伴生树种的生长速度超过主要树种,并因树高、冠幅过大造成不足并影响主要树种生长时,可以对伴生树种实施修剪、平茬、环剥、断根等措施以抑制伴生树种的生长。
在选择混交树种时,一般必须做到,所选定的混交树种要具有能促进主要树种生长或有利于发挥林分作用的树种;混交树种和主要树种种间矛盾不应过大,最好是具有不同的生态要求或根型的树种,同时也不应相差悬殊;在喜光程度上,一般希望混交树种应稍耐阴;但在主要树种本身就比较耐阴时,也可以选择生长较快的阳性树种作为混交树种。
2、混交类型
是指不同树种相互搭配而形成的林分类型。主要有阴阳性树种混交,乔木树种混交和乔灌木树种混交等三种混交类型。
阴阳性树种混交型是以阳性树种为主要树种,而以阴性树种为伴生树种相互混交的一种林分类型,这种类型的种间关系比较缓和,也比较容易调节,生产率高,但要求较好的立地条件,像红皮云杉较耐阴树种和白桦混交。
乔木树种混交型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乔木树种间常发生比较尖锐的矛盾。故应特别注意选择树种,并及时采取种间关系的调节措施,使混交林稳定地发展下去。
乔灌木混交型是由乔木和灌木树种混交组成。由于灌木数量大,落叶多,须根更新快,因而改良土壤作用,一些类型适于干旱地区造林和营造水土保持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