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社区教育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思考

来源 :江苏科技信息·科技创业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h158113539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志愿服务精神是新形势下时代精神的集中凝聚,志愿服务活动是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创建的有效途径。
  志愿者目前已是社区教育服务中一支非常重要的队伍。社区教育志愿者为社区成员提供教育帮扶、科普、健康、法制等志愿服务活动,是最直接、最具体、最见成效、最可操作的志愿者主体。然而,目前社区教育志愿者服务为组织型志愿者服务行动与非组织型志愿者个人服务行动共存,志愿者队伍松散性与纪律性共存,志愿者流动性大和稳定性弱等特点,给志愿服务的持久性带来了诸多疑问。
  从社区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看,社区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要让更多的人成为志愿者,使更多的志愿者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成为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实践者,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社区教育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社区教育志愿服务管理现状看,从对志愿服务精神核心理念的认知与理解,到志愿服务培训的系统化,到志愿服务实践的规范化与持久性,再到志愿服务者的权益保障等等,社区教育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建设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1.志愿服务保障制度不健全
  从中央到各级政府都一直在倡导志愿服务,《感动中国》、《中国好人》等评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中央文明委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并成立了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基金会设在中央文明办,这为志愿服务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从中央到地方还缺少一整套的志愿服务管理保障体系,体制不健全,导致运行效能低。社区教育志愿服务是社区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但目前作为社区教育的政府主管部门,还没有出台过社区教育志愿者服务管理、激励奖励以及经费保障等方面的制度,缺少长效机制作为推进社区教育志愿服务的有效保障。
  2.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不到位
  目前社会整体协同不够,缺少志愿者服务的基本保障经费,奖励激励措施不到位,志愿者精神的宣传不力,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保护不够,导致参与社区教育志愿服务的大都是离退休后的老年人,中青年人参与积极性不高,大学生志愿者走过场,青少年志愿者流于形式。 而且,政府习惯于把志愿组织当作自己的一条腿,志愿服务很多都是配合上级政府的任务要求或配合社会性的大型活动开展,本位的、日常性活动相对较少。这种行政推动,有利于初期的志愿队伍培育,但不利于志愿行为长久地持续深入。志愿服务组织自主性弱,造成部分志愿者在社区教育的舞台上渐渐淡出。
  3.志愿服务管理缺乏系统性
  需求与人才资源对接,培训与服务对接是社区教育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南京华侨路街道为例,街道曾经花费了人力和物力建立起志愿者数据库,可数据库的维护和更新未能及时跟进,对志愿者的特长、技能未有详细的档案,志愿服务与服务需求信息不对等,导致了一部分愿意参与服务的社区教育志愿者找不到发挥一技之长的平台,也有的志愿者虽然登记注册,可由于长期不联系,没有给予他们参与服务活动的机会和平台,也导致了一部分本有参与热情志愿者的流失。志愿者有服务热情,但是,随着社区教育对象的多样化和服务内容的多样化,志愿者行动必然地遇到了服务成本的问题,如志愿者参与服务的往返车费、午餐费以及志愿服务时购置材料的费用等都无法解决,难以维持长久的志愿服务行为。
  建立社区教育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策略
  社区教育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包含两个方面:长效的管理机制建设和长效的工作机制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建设是志愿服务持续发展的保障,它涵盖了管理制度、志愿服务经费保障制度、奖励激励等制度的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建设是常态化工作的保障,它涵盖了系统培训、组织管理、组织发展、志愿服务项目的选择等方面。
  1.健全完善志愿者招募培训制度,凝聚志愿服务力量
  要用社会化的思路和方法,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志愿者特点的社会化动员方式,加大社会招募的力度,通过营造氛围,大力宣传和弘扬志愿精神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动员和招募社区教育志愿者;在政府网站、街道、部门网站设立志愿者注册窗口,建立起区域化社区教育志愿者管理档案,对志愿服务人员、技能专长分类登记,对志愿服务内容、时间登记,对志愿者的流动情况进行动态管理,为真正有志愿热情的志愿者提供服务平台,有意识地培育社团志愿者领袖。通过他们的自发行动,带动更多社区成员参与,吸引和凝聚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使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既有相对稳定的骨干力量,又有能够参与各类活动的机动力量。
  2.建立政府促进社会协同机制,推进志愿服务社会化
  建立起政府、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参与的协调管理机构,整合成一个运作有序、行动协调的系统,培育爱心社团、慈善社团、公益教育等各类社会组织,促进多形式的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形成志愿服务管理合力。
  3.建立志愿服务信息化制度,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
  从健全组织、整合需求与服务资源着手,将各类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有效组织起来,形成覆盖辖区完善的志愿者服务网络平台,适时发布志愿服务供需信息,创新形式、拓宽领域,实行双向互动服务、挂牌服务、电话网络服务、集中服务等方式,以提高志愿服务活动效率和效益,避免盲目性。
  4.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志愿服务动力
  建立志愿服务绩效考核制度,并提供经费保障,对志愿者组织和服务项目进行科学评价,将评选表彰优秀志愿者活动制度化,对优秀志愿者组织和个人予以精神上和物质上奖励,并在网上公布评选结果和事迹。向辖区单位企业推荐大学生优秀志愿者,鼓励企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和聘用。
  5.建立地区性社区教育志愿服务基金,推进志愿服务长效化
  通过社会募集、承接公投项目等形式多渠道筹措志愿服务基金,为志愿者提供交通、误餐补贴,奖励优秀志愿者,开展志愿者联谊活动,保护志愿者参与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维持志愿服务可持续进行。
  6.以项目管理,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
  结合区情、街情、社区特色,将社区教育志愿者服务作为专项公共管理项目来设计、组织和评估,弱化传统行政管理色彩,强化项目专业化管理观念,以项目为中心建立社区教育志愿者组织,根据志愿服务内容进行服务项目分类、设立项目负责人,将居民教育需求与服务资源有机对接,增强项目的实效性。
  7.建立地区志愿者俱乐部,凝聚志愿服务活力
  将志愿服务与志愿者活动有机地结合,举办志愿者活动经验交流会,相互学习,分享经验;举办志愿者联谊会、沙龙等文体活动,增进志愿者之间的了解互动,拓展志愿者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凝聚志愿服务活力。
  (责任编辑:陶建东)
其他文献
目的: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损伤是甲状腺手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术后的永久性和短暂性喉返神经麻痹的发生率分别为2.3%和9.8%。喉返神经损伤后会出现声
控制性超促排卵对子宫内膜容受性可产生一定影响,本课题旨在阐明与着床密切相关的性激素、内膜超微结构和细胞因子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第一部分:控制性超促排卵后不同
目的:建立从人的脐带组织中分离和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mesenchymal stem cells, UC-MSCs)的方法,并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1.脐带间充质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