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校园英语·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vim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时代,我们倡导创新精神。中职生作为技能人才的力量,理当拥有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许多教育者都提出了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其中,教师和学生角色互换、情景再现、场景模拟等形式较为引人注目,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主动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值得我们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地探讨、探索。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创新能力;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李政雄(1970-),男,汉族,甘肃静宁人,平凉机电工程学校,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中职英语。
  一、在中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职的课程体系中出现了滞后于时代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情况,因此,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重点在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各项涉及对外的领域,工作岗位都对学生的英语能力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如果缺乏创新力,那么不仅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还会对学生今后的就业产生严重影响。当然,我们探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着眼于他们日后的就业能力,那是高校毕业生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探讨中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创新能力,实质上是与英语学习的特质分不开的。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掌握英语学习技巧,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利于让学生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还能使其在日后的工作当中游刃有余,对其职业生涯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对社会来说,优秀的外语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助力国家经济建设,推动改革开放更加深入。
  二、创新能力及创新培养方式相关理论概述
  创新,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就是创造新的事物,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在中职英语课堂上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因为创新是一切事物向前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国家鼓励和支持创新;从微觀的角度来说,创新能力对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创新能够帮助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有了创新能力,我们可以以另一个角度来看世界,对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式,而这些独特的解决方式往往都是比传统方式更加便捷高效,能更好地达成目的的方式。我们见证了许多创新成果造就了时代的奇迹,并且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在未来,创新也将更加深刻地影响到这个社会。
  三、创新教育理念在中职英语教学中运用的现状
  1.课件视频资料质量不够好。在实现创新教学形式的时候,我们往往需要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那就是课件。课件质量的好坏往往影响到整个课程的质量。在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中,课件的提供者由教师一方演变成了教师和学生两方,教师利用一些简易的课件来导入话题,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展示,而学生则是要把自己精心准备的课件在课堂上向大家展示出来。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教师对课件质量的忽视现象,认为创新形式就是要把课堂完全交到学生手上,自己只是坐在台下观看就“万事大吉”,殊不知,教师课件的引导作用也至关重要。此外,学生们展示的英文课件存在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同质化。课件的展示形式、内容大都大同小异,让坐在下面的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也让教师的工作更加难以进行。
  2.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们都习惯了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这样一种形式,而创新教育理念却是首创性地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与老师角色互换或者是展开良性互动,这样一来,学生变成了站在台上讲课的“老师”,而老师变成了坐在台下听讲的“学生”。从理论上来说,这样一种方式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但从实践层面来说,这种方式的推行还是会遇到巨大的阻力,那就是学生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学生不可避免的惰性,以及对创新模式的不了解、对这种新型教学方式的不适应,再加上部分学生的腼腆心理所致。
  3.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创新的实质是在“打破传统”的形式下,通过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主观创造能力,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最终目的还要落在学生本身。但是,创新的实践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部分学校存在着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导致创新教学流于形式的问题。这一评价体系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对学生展示过程的评价,一个是校方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俗话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在没有相关机制鞭策的情况下,许多教师可能会出现评价不认真、敷衍了事的情况,既让参与其中的学生囫囵吞枣地接受了知识,又误导了台下的其他学生。此外,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不完善,也会让教师产生懈怠心理,从而不积极、不主动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四、如何在中职英语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严把教学内容质量关。如果说创新是一件美丽的外衣,那么教学内容就是这件外衣下精美的内核,如果学生们都把粗制滥造的学习成果拿出来展示,那么整个课程的质量也会严重滑坡。学生群体是新鲜、充满活力、有朝气的群体,只有内容生动、形式新颖的ppt、视频、音频课件才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甚至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从而制作出更加吸引人的优秀课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巨大,首先,教师应该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将课前的引导工作做好,对自身的课件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鼓励并带动学生提升教学质量,提升课程效果。对于一些别具一格、独具匠心的学生作业,老师还可以单独拿出来展示,并作为优秀作品在各个班级传阅,这样不仅可以让课件中的知识反复传播,还有利于在学生中弘扬一种积极向上的风气。
  2.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的积极性是创新形式能否顺利落到实处的关键性因素,因为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那么老师再怎么尽心张罗,也是没有效果的,更没有意义。许多教育者在提高学生积极性方面作出了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事实上不外乎三点。一是对学生的奖励和鼓励。这是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如果教师提出对表现优秀的学生队伍给予一定奖励,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将更多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创新中来。二是教师个人的号召。虽然这一点听起来略显“宽泛”,但实际上,在许多学校,教师的号召力是巨大的,尤其是一些极具个人魅力的教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影响深远。作为教师,就应该以身作则,从而对学生形成一定的号召力,带动他们参与到创新中来。三点是在学生群体当中形成良好的竞争风气。人与生俱来的竞争意识,会让创新的氛围产生很大改变,只要教师适当地刺激学生内心的竞争意识,学生就会竞相做出好作品。
  3.完善创新的评价体系。学校应该针对全新的教学形式制定一套详细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在创新教学中的表现和教学成果进行客观且详尽的评价。同时,还需要询问学生的意见,从而得到教师在课堂上的点评反馈,进一步对教师的课堂行为进行规范,这样一来,教师就会积极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同时在创新教学中对学生作出更加认真负责的评价。
  参考文献:
  [1]马向荣.谈“创新”中的后进生转化[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6(22).
  [2]牛艳娜.中学教育改革模式下创新模式的构建与考核管理[J].新课程研究(中等教育),2016(05).
  [3]严小红.实施创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16(07).
  [4]赵婧,徐帆.谈创新的定位[J].教学与管理,2016(10).
其他文献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为此,浙江省诸暨市大侣小学以师德建设为抓手,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为孩子们的成长构筑起一方快乐家园。    一、有心栽花香满园    1 有心抓制度建设  学校针对师德师风建设专题活动,相继出台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大侣小学教师礼仪规范》等规章制度,并在教师中大力开展教师礼仪活动。2007年,学校制
胡娇:教师批评权的伦理审视    胡娇在《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第1期撰文《教师批评权的伦理审视》。作者认为,奖励与惩罚同为教师的专业权力,这是教育者的专业常识。但为何奖励被大力提倡,而批评却遭遇失权之殇,赋权之尴尬。严格批评是规训文化传统下的现代复演,是现代性教育制度的倫理要求,不当批评是严格批评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不批评是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处于自身利益考虑的伦理直觉,其原因主要有家长
同学们:  有这么一个故事,叫《店主与无赖》,说的是有一天,一位衣着得体的先生在酒店吃完饭后,发现没有带钱,就对店主说:“店家,我今日忘了带钱,改日送来。”店主说:“没关系”,还恭恭敬敬地把他送出门外。这一幕正巧被一个无赖看见了,他也点了酒菜吃完,说忘了带钱,改日送来。店主马上变了脸色,非剥了他的衣服不可。无赖不服气。愤愤地说:“刚才那个人行,我为什么就不行?”店主说:“人家斯斯文文的,喝酒一盅一
【摘要】现代教育理念下,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俨然成了教学根本目标,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缩小了学优生和学困生之间的差距,之于英语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学效果能够得到良好保证。本文将探讨和研究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的重大价值和有效策略,希望能够为广大学生创建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快速习得英语知识,从而促进学
摘 要:本文析解了人性、德性、心性的本质特征及其内在关系,强调心性在人性改良和德性形成,以及调和二者矛盾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批判了人本教育思想在学生道德培养上的种种弊端,提出只有加强对学生积极心性、品性的培养,才能有效解决当前的德育困局。  关键词:人性;德性;心性    讨论人性、德性与心性的问题,首先要弄清几个理论前提:  一是对人性本质之争论。人们对人性本质之争的焦点是“人性善—人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坐中学”,而是“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操作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化教学方式被广大教师所采用。作为新课程实施者与探索者,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新课程实践取得的成果,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刻意追求形式,忽视实际效果的现象。这是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实质意义上的偏
下午,H老师在办公室批评几个学生,他们因为在学校养蚕,扰乱班级秩序,被命令把蚕带回家去,否则一律没收。几个学生虽垂着头不做声,却是很不服气。我想到自己班上也有不少学生在养蚕,用塑料杯、纸盒等装着,下课时他们就聚到一起互相观赏。有的学生上课时还忍不住把蚕放在桌上拨弄,有的学生因偷偷地把别的同学的蚕弄死而导致双方吵得不可开交。  我知道同学们特别喜欢蚕宝宝,养蚕给他们的课外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但同时
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召开    8日,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给会议的信中强调,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自觉融入到中小学教育之中。  刘延东指出,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对于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要坚持育人为本
当前,学校德育中的诸多反德育现象令人担忧:集体荣誉光环下对学生过高的道德要求;学校或教师为树立形象而要求学生作出虚假的、预先安排好的、程序化的道德表演;华而不实、声势浩大的形式主义德育活动;已经成为学生精神枷锁的学校管理制度和规则……  情感是生命的绿洲,任何德育活动离开了情感的参与,都不可能滋润生命,涵养德性。德育活动的实施者只有持有对人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终身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怀着对德育规律的
陆士桢:中小学教育应加入针对留守儿童的内容    据全国妇联的相关调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5800万,他们面临着安全和青春期教育缺乏等问题。据此,今年七月底,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陆士桢表示,中国出现留守儿童的原因在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变迁,这一现象还将长期存在。她建议中小学教育应加入针对留守儿童的内容,帮助他们应对种种困境。   陆士桢参加在重庆举行的中欧圆桌会议第七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