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元帅手稿《彭德怀自述》保存的惊险曲折过程

来源 :档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ang89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彭德怀被“打倒”之后,曾经多次上书中央和毛泽东,希望能够洗清罪名。在痛苦不堪的日子里,他写下了日后轰动中国的《彭德怀自述》。可是,彭德怀写下的每一个字,都被专案组和造反派认定是“翻案”文章。这部珍贵的文稿,是如何写成的,又是如何劫后幸存的?
  
  一
  
  1959年7月中旬,在党中央召开的庐山会议上,彭德怀根据他深入群众、实地视察的所见所闻,对“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国家带来的困难,为民请命,坦率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意见未被接受,反而受到了错误的批判,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紧接着便被免去了国防部长等职务。
  1959年立秋以后,彭德怀成了高级党校的一名特殊学员。校长杨献珍十分同情彭德怀的不幸遭遇,特地安排了两位教员,到吴家花园为他辅导,每周去党校两次,参加集体学习。
  在庐山会议上,毛泽东批他“对马列主义基础的许多学说根本不大懂”,是“经验主义”,“不是马列主义”,这些话深深刺痛了他,他下决心要弥补自己在理论修养上的缺憾。他刚刚看完列宁分析唯心主义的一节,联想到《人民日报》每天连篇累牍的“形势无限好,高潮日日高”之类的虚夸报道,不禁感叹万分,于是写下几句感想:“人们如果把认识加以片面夸大,认为只要主观意识就可以创造出奇迹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就不能不在具体事物中滑进唯心主义泥坑里。”
  自1960年的隆冬起,彭德怀在学习大量马列主义和毛泽东的经典哲学著作的基础上,开始冷静地审视毛泽东今日的政治经济学。半年的闭门思过,读书反省,他看到了什么呢?席卷全国的“反右倾”运动,把数百万敢讲真话的干部群众斗得不亦乐乎,大跃进的灾难性后果已初露端倪,国民经济全面吃紧,粮食和副食品供应捉襟见肘,广大群众人心惶惶……
  4月,他重读《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关于彭德怀反党集团的决议》。他长久地凝视着这份彻底改变了他人生命运的红头文件,这是在毛泽东的主持下,以党中央的名义发给全党、全军和全体中国人民的,是要永存史册的。然而,它却是个不实事求是、强词夺理、经不起历史考验的错误的决议,我彭德怀能默默地接受它、任其流播世间吗?不行!我要郑重其事地回答它。
  彭德怀不分昼夜,伏案疾书,整整两个月,他倾尽心力,写出一本长达五万余字的笔记,总题目是《对八届八中全会决议的看法》。
  彭德怀首先对《决议》作出一个总的评价:“这个决议是脱离当时国内实际情况的,它违背了我党一贯坚持的实事求是的精神,避开实际情况,采用算旧账,进行人身攻击的办法,在政治上、思想上提高到离开现实的高度原则,加以推测而得出来的。”
  “会后又在全国普遍开展反右倾运动,这就使得在当时本来已经存在的‘左’的东西更加严重……”
  彭德怀分析道:“从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在经济建设上提出许多无根据的计划,就造成了严重损失。庐山会议没有重视这个问题,因而1959年农业减产已成定局。1960年这种形势仍将继续。”
  “庐山会议既不正视这一严重事实,又不悬崖勒马进行调整,反而想从反右倾机会主义打开一条出路。结果事与愿违,愈陷愈深。人民将付出很大代价才能改正这个错误。”
  彭德怀尖锐地批判当时那些司空见惯的时髦口号和做法,什么“左比右好,左是方法问题,右是立场问题”、“矫枉必须过正”、“大办”、“大搞”、“大上”……他认为:“这些全民大办并不是人民群众多数自觉的,而是严重的强迫命令、脱离群众的现象”,“这不是群众运动,而是运动群众”,“已经发展到了不可容忍的程度”。“左的蛮干,是党的各级机关的有些领导同志一意孤行、脱离群众……企图跳进共产主义的问题。”
  彭德怀痛心地列举了大跃进中他亲自调查到的不能容忍的现象:“在‘苦战三年,幸福万年’的号召下,不分昼夜寒暑,甚至在严寒季节命令社员脱掉衣服劳动,以至吊打、系绑等”;“因粮食不足……人们体质减弱,疾病丛生,积劳成疾,不少人因而残废”,“死亡者有之”。
  在庐山,林彪给彭德怀扣上几顶恶帽子:“野心家”、“阴谋家”、“伪君子”,《决议》也在“伪”字上大做文章:“由于他的一套伪装爽直、伪装朴素的手法,他的活动是能够迷惑一些人,并且已经迷惑了一些人,对党和人民解放军的前途是具有很大危险性的。”
  对这种肆意诬陷,彭德怀愤然批驳道:“真的是伪装爽直、伪装朴素吗?”“我认真回忆了自从加入共产党几十年以来的历史进程,对党和对同志是坚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是根据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言论和行动,就根本没有什么‘伪装直爽’。在任何场所说话,从来也不看别人脸色,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在《看法》的最后,彭德怀关心的还是国家的大局,他写道:“八届八中全会应当实事求是,总结经验,而实际却不这样做。”“把人们引到避开现实去算旧账,这样做的结果是不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势必出现一个少慢差费的大马鞍形,真使人痛心!”
  彭德怀意犹未尽,他又在《决议》上面批道:“宁左毋右,再来一个宁左毋右,将要出现一个十分严重的局面!”
  1960年的春天,在全国上下一片“继续跃进”的鼓噪聲中,有谁能听到彭德怀在北京西郊农村里发出的焦灼悲怆的呼喊呢?
  
  二
  
  1962年,彭德怀正在实施他深思熟虑后的一个大计划,他要给党中央和毛泽东写一封长信,他要把庐山会议以来对他的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指责作个全面的答辩;他想把自己一生的经历和功过是非,特别是错误和缺点,都和盘托出,请党来审查。
  6月中旬,彭德怀写完这篇长达八万两千余字的信。他感到周身一阵轻松。
  6月16日中午,彭德怀在誊清好的长信末尾签上自己的名字和日期,驱车前往中南海,把厚厚的一个大信封交到杨尚昆的手上,请他把八万言长信铅印多份,送给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各成员。
  彭德怀天天都在等候中央的回音,两个多月过去了,他望穿秋水,可他的信仍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彭德怀为此愁眉紧锁,焦灼不安。8月22日,彭德怀实在忍耐不住,他再次伏案挥毫,给毛泽东和党中央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我阅读了今年一月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文件以后,于6月16日写了一封信给主席和中央,想蒙审阅。我写那封信的目的,只是为了想把对我所犯错误的性质弄清楚,除此之外,就没有任何其他企图。”
  彭德怀郑重地重申:“我在中国长期革命斗争中是犯过一些错误的。”“但是,我诚恳地再次向党申明,我在党内没有小集团,没有企图篡党的丑恶野心,也没有同任何外国人在中国搞复辟活动。”
  在信的最后,彭德怀以足以使铁人动心,鬼神垂泪的泣血之言写道:
  “请求主席和中央组织专案组审查,处理我这一莫须有的罪名。如查有确实证据,愿受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制裁,哪怕是处以死刑和开除党籍,都是不会怨恨的。”“只要把这一问题弄清楚,以后,我就不会再来打扰主席和中央其他同志了。我带着苦闷的、沉重的心情,再次请求对我所犯的错误进行全面的审查,作出正确的处理。泣伏呈辞,恳希鉴察。”
  彭德怀哪里知道,七千人大会之后,由邓小平主持的为“反右倾”运动挨整干部的甄别平反,已席卷全国,但在数百万干部喜获平反的同时,毛泽东皱起眉头,把甄别平反斥为“翻案风”。
  8月5日,毛泽东在武汉的一次谈话中,又一次点到彭德怀:“我对彭德怀这个人比较清楚,不能给彭德怀平反。”
  9月24日,中共中央八届十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在会议上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著名警告,他要求全党: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神州大地为之震颤,芸芸众生为之战栗。
  在这次全会上,彭德怀的申诉信被毛泽东认定是“翻案书”,是“彭德怀反党集团的新的进攻”。全会除了继续鞭笞彭德怀,批判“翻案风”这一当前阶级斗争的激烈表现,又增添了邓子恢“刮单干风”和习仲勋“利用小说《刘志丹》反党”两个新冤案。
  全会决定成立两个中央专案委员会,对彭德怀和习仲勋进行全面的秘密审查。
  十中全会以后,彭德怀立即感觉到,他的问题非但没有缓解的迹象,反而莫明其妙地“升了级”。
  首先,一直可以阅读中央文件和通知的政治待遇被剥夺了;其次,吴家花园门口的岗哨突然加严,警卫荷枪实弹,高度戒备。本来和彭德怀相处融洽的战士们,也被迫收起笑容,拉长面孔。一个时常照顾彭德怀的战士朱广惠也被提前复员。
  每天哨兵要作岗位记录,记事本上有三条任务:保证他安全,防止被反革命分子杀死,不让他跑掉。于是,彭德怀每天的言行要记录下来,来吴家花园的人员和信件要做好登记;彭德怀白天出去散步,身后要紧跟两个战士,随时监视和劝阻彭德怀接触外人;在国内形势有重大变化时,特别要求注意彭德怀的动态,他经常接触谁,说了些什么,都必须记录在案。战士们奉命行事,不敢有丝毫松懈,彭德怀晚上就寝以后,哨兵就把屋脊角上的电灯打开,以便观察那个老人的动静。
  这就是画地为牢,彭德怀已经沦为吴家花园石墙里的政治犯。
  1962年年底,彭德怀又给毛泽东和党中央写了一封信,对横加在他身上的所谓“篡军”等六个罪名,一一作了回答。
  跟“八万言书”的命运一样,他的信依旧是石沉大海,仅为专案组增加一份新的“翻案罪证”而已。既然写信也是白搭工夫,彭德怀心灰意冷,此后三年,他就没有再给中央写过信。翌年,他开始总结自己的戎马生涯,写出了四万多言的军事文稿,可惜这部兵书只写一半就放下了。
  
  三
  
  1962年7月底一天,彭梅魁习惯地走进伯伯彭德怀的书房,帮助整理一下房间。彭梅魁拾掇完了,彭德怀说:“你坐下,我和你说个事。”他打开办公桌一个加锁的抽屉,从里面取出一个纸袋。
  “梅魁呀,从现在的情况看,我的问题一时是解决不了的。”彭德怀拍拍那个纸袋,低声说,“我这包材料放在这里不行,还是你替我保存吧!”
  彭梅魁回答得很干脆:“行!”
  彭德怀把纸袋打开,取出里面的材料,清点给侄女看:
  1959年《庐山会议文件三十六》000008号;有本人眉批和增删修改过的所谓“彭德怀同志意见书”原件;6月中写给中央的“八万言书”第一稿;给毛泽东的两封信底稿;三份杂记。
  彭德怀神色冷峻,双目灼灼,眉宇间弥漫着凝重的忧虑。他说:“梅魁,这些材料非常重要,是对我一生历史的回顾和总结,关系到伯伯的政治生命啊!我的问题迟早要搞清楚,等将来用得着的时候拿出来,为我争回清白。你是最了解伯伯的,务必保管好,千万不要弄丢了。”
  彭梅魁接过伯伯递过来的材料,望着伯伯信任的眼神,心里沉甸甸的。她说:“伯伯,您放心吧,我一定会保存好的!”
  送侄女走的时候,彭德怀又叮咛道:“手稿绝不能遗失,如果到了外国人手里,那就真的变成里通外国了。”
  彭梅魁回到家里,用布把伯伯的材料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然后放到衣柜的最下层,上面压了一些平时用不着的衣服和破烂东西。她没有向丈夫张春一和孩子们透露一个字。
  秋末,八届十中全会的风暴再一次袭击彭德怀,他的处境越发险恶。彭梅魁来时,他忧心忡忡地说:“我的那包材料放到你那里不妥,还是拿回来吧。”
  1962年年底,彭梅魁把保存了几个月的材料又悄悄还给了伯伯。
  1964年春天,彭梅魁去见伯伯,她说:“我想趁这次回老家把那包材料带回去保存,总比放在您这里安全些。”
  彭德怀点点头说:“这倒是个好机会。”他还是有点不放心:“那你打算怎么保存?”
  “我把它埋起来。”彭梅魁胸有成竹,早就考虑好了这个最佳方案。
  彭德怀低头思忖一会儿,说:“好,就这样吧。”
  回家乡后,彭梅魁早早把孩子哄睡,这才关起门来,和妈妈说起伯伯交付的大事。她拿出那包材料,问妈妈周淑身怎么才能保护好伯伯视为生命的手稿,周淑身和女儿想到一块儿了,只说:“埋起来。”
  娘俩商量一番,觉得灶房里干燥,又不显眼,埋在那里比较稳妥。彭梅魁让妈妈找来一个小口瓷坛子,把伯伯的手稿放进去,她又弄来几大块生石灰,塞在上面,最后,再用自带的一块白蜡封好了瓷坛盖口。
  周淑身指指灶脚下的一块地方,示意在那里开挖。彭梅魁先准备一堆劈柴和一把斧头,有人进来的话她就装着劈柴火,听听老屋里没有动静,她才操起家伙,没有用多少时间就把土坑挖好。她小心翼翼地把瓷坛子放下去,添土踩实,回头再用劈柴和稻草把那一块新土盖得严严实实。
  彭梅魁做完这件大事,长吁了一口气。她接过妈妈递来的湿毛巾,一边擦汗,一边低声叮嘱妈妈:“这件事只有你知我知,不能再让任何人知道了,千万千万啊。”周淑身会意地点点头。
  在家乡小住了几日,彭梅魁就匆匆返回北京。她把埋藏手稿的全过程告诉了伯伯。
  彭德怀满意地说:“梅魁,谢谢你了!这样做既防虫蛀,又防潮湿,真是万无一失啊!”
  1967年7月底,忧心忡忡的彭梅魁跟丈夫张春一商量:“给老家写了好多封信也不见我妈回信,我都要急死了。现在最不放心的是伯伯托我保存的手稿,再就是我妈和两个孩子,老太太耳朵聋了,反应又慢,一旦红卫兵再来家里闹腾可怎么办呢?我真想回去一趟。”
  张春一说:“到处都在武斗、死人,铁路上也很危险,我哪能让你一个人走呢,要回去,得咱俩一起走。”
  从天而降的女儿女婿把周淑身吓了一大跳,她嗔怪道:“梅魁,这么长的时间,你怎么连一封信也不给我回?”
  彭梅魁这才明白,双方都没有收到信,天下大乱的结果,连邮路都中断了。
  周淑身放低声音:“梅魁啊,我就担心那个东西,要是红卫兵把这老屋子给占了,可就不好办了……”
  彭梅魁和张春一商量以后,就去找堂弟彭康志,说明手稿一事的来龙去脉,让堂弟参与保护这些浸透着伯伯心血和泪水的珍贵资料。
  彭康志听罢,没有任何迟疑就爽快地答应了。姐弟两人研究的结果,手稿还是不要藏在家里,谁能保证那群如虎似狼的造反派不再来了呢?
  第二天,彭梅魁和彭康志到屋外物色埋藏手稿的地点,一是家门左边有几棵枇杷树的那块平地;一是从屋子右边向上走到山脚,在彭家两位烈士坟墓旁,有块自留菜地。这两个有记号的地方都行,彭梅魁让堂弟择其一挖洞。
  “这个地方只有你、我和我媽妈三个人知道,千万不能透露出去。”彭梅魁叮咛彭康志,“这可关系到咱们彭家人的生死啊!”
  1968年春天,乌石公社“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再次掀起批彭高潮,风声又紧了。7月,公社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村里。有一天,他们押着一大群所谓“彭德怀的黑爪牙、辩护士”和“五类分子”,敲锣打鼓到彭家游行示威,宣传队员喊着口号,进屋子里四处搜查,但是一无所获。
  1969年4月,彭梅魁送妈妈回老家,她决定把伯伯的手稿带回北京保存。
  彭梅魁翻看了几份手稿,纸页边角处有点磨痕,个别纸页有受潮留下的小斑点,但整个材料完好无损。她把伯伯的手稿贴在胸口,欣慰地说:“康志啊,真难为你了,伯伯的材料保存下来了。”
  彭康志说:“也不知道伯伯现在怎么样了,这些材料是伯伯交给咱们的,拼死拼活也要保住,梅魁姐,今后就靠你了。”
  彭梅魁把伯伯的手稿带回北京后,专门做了一个带夹层的小樟木箱子,她把手稿小心地放进夹层里。
  
  四
  
  秘密保存在彭梅魁家中的彭德怀手稿和它的主人一样,经历了一次次磨难。1976年夏唐山大地震的时候,北京城里一片狼藉,大街小巷到处都是防震棚,人们在惶惶不安中度日如年。
  彭梅魁一家也搬到防震棚里躲地震,她背着一个旧书包,昼夜不离身,睡觉的时候也把书包带缠在手腕子上。张春一知道,那里面有妻子视为命根子一样宝贵的东西——伯伯的手稿。
  1978年春天,彭梅魁从报纸上看到黄克诚复出的消息,她欣喜莫名,与伯伯一起蒙难的黄克诚是她最信任的长辈。几经周折,她在医院找到了黄克诚。
  谈过许多往事之后,彭梅魁才说到主题,她告诉黄伯伯关于秘藏伯伯部分书稿的来龙去脉,黄克诚为此感叹不已,称赞彭梅魁姐弟有勇有谋,做了一件大好事。
  彭梅魁问:“这些手稿是上交中央,还是自己保存?”
  黄克诚说:“自己保存难,容易损坏,我看还是上交党中央好。现在中央很忙,以后找个适当的机会再交吧。”
  彭德怀平反昭雪以后,黄克诚认为上交手稿的时机成熟了。
  1979年1月3日,彭梅魁给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胡耀邦写了一封短信,附在伯伯那包手稿里,请黄克诚交给胡耀邦。
  翌日,黄克诚神情肃穆,缓步走进胡耀邦的办公室,他手里捧着一个纸包。
  “黄老,这是什么?”胡耀邦站起身来,接过纸包,看着黄克诚。
  “你先打开看看。”黄克诚坐到沙发上,接过秘书端过来的茶杯。
  胡耀邦轻轻打开包在外面的60年代的旧报纸,看到笔记本和泛黄的稿纸,那上面的笔迹苍劲有力,原来是彭德怀元帅的手迹。他伏在办公桌上,急切地浏览起来。
  读罢,胡耀邦情不自禁,拍案叫好:“说得多么透彻,多么准确!”
  读着读着,胡耀邦疑惑起来:彭老总逝世后,除了“罪证”,一切带有他笔迹的书籍纸张都难逃火劫,不准留在人间。在如此严密的罗网下,彭德怀的这些笔记手稿是怎么保存下来的?
  “哎呀黄老,你这是从哪里找来的呀?”胡耀邦面色潮红,惊诧地问。
  黄克诚笑道:“这是彭德怀同志的侄女彭梅魁在母亲和弟弟的帮助下,冒着危险保存下来的,算来有17个年头喽,不容易啊!本来在你主持中组部工作的时候就想交给你,彭梅魁同志怕你忙,让我在方便的时候再交给你。她只要求你给她写一张收条就行了。”
  “好,我这就写。”胡耀邦边说边铺开纸,写道:
  克诚同志并梅魁同志:
  今天上午,克诚同志交给了你要他转给我的彭德怀同志的一批手稿。计:5个32开笔记本,一个22开笔记本,一封给中央的信的手稿,一份注有眉批的“庐山会议文件”。
  我当作珍贵的历史文物转给中央。
  这封信是我给你的收条。
  胡耀邦
  1979.1.4上午
  1982年3月,以彭德怀“八万言书”和囚禁中所写的交代材料为基础整理编辑的《彭德怀自述》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一版13万册运到各地书店,不到半个月就被抢购一空。有的读者几次跑书店询问,有的读者整夜排队等候,没有买到书的读者纷纷写信、打电话向出版社和书店索书,人民出版社紧急决定,日夜开机,加印200万册。5月,加印的新书刚投放市场,全国各地再次出现《彭德怀自述》的热销场面,这本书创下了建国以来国家领导人回忆录销量的最高记录。没有人组织,没有人动员,更没有用公款去报销,所有读者购书均是自费,這是几十年来中国书市罕见的现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人们无法不惊叹,作为“首号钦犯”的老元帅,在专案组的威逼声中,是如何凭着惊人的记忆力,趴伏在阴暗的囚室里,一字一句写出一部我军数十年的征战史,写出一部从深山的贫农之子成为开国元勋的奋斗史。
  读者们在给报纸杂志的来信中说:“彭老总丹心照日月,刚正垂千秋,他至死都惦记着人民,人民永远缅怀他。”“《彭德怀自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正气歌,是我们做人的一面镜子”,“《彭德怀自述》好就好在真实,真实的东西最感人。它使人沉思,使人振奋。”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房管档案管理部门为提高房管档案管理质量做了大量工作,不断加强房管档案规范化管理,提高房管档案价值的利用效率,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取得明显的成效。房管档案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在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以来,档案查询量倍增,房管档案的社会作用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但目前我国房产档案在管理和服务工作中还是存在很多挑战和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升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是摆在档
莫言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可谓是破天荒的大喜事,有道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树有根,水有源,任何有出息的人都是站在别人肩膀上的,那么托起莫言、充当他伯乐的,有哪些人呢?  原名管谟业的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市大栏乡平安庄一个14口之家的大家庭。成名之前,他遇到过许多领路人,就是他们把他带入了文学殿堂,让他成为世界级大文豪。  第一位是祖父管遵义。祖父是一个聪明的文盲,木匠活做得漂亮
照片档案是立档单位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以静止摄影影像为主要反映方式的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照片特有的形象记录性,使其能够真实地反映转瞬即逝的画面,在地质勘查、工程建设等工作中具有特殊的价值。本文在整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引滦入唐工程照片档案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分析大型工程建设阶段照片资料征集整理需注意的问题,以求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质量,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照片档案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一
介绍了近几年南宁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发展状况和对空气污染的治理措施。
文章从优化设计方案、合理使用新技术、应用节能型设备及优化设备安装等几个方面,对小型电厂的电气节能设计进行了探讨。
目的探讨米索前列醇在孕6~8周的初孕妇行人工流产术中软化宫颈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1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Ⅰ组38例,口服米索前列醇400μg,2h后行人工流产术;Ⅱ组33例,应用盐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