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紫色》是一部描写黑人女性成长的力作,通过展示女主人公西丽成长的心路历程,解读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的妇女主义的具体内涵。
关键词:《紫色》 妇女主义 独立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088-02
爱丽丝·沃克(Alice Walker),生于1944年,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文坛最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在美国黑人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她还是妇女主义(Womanism)的创始人。她的代表作品——《紫色》(The Color Purple) 于1982年结集出版,这是一部以书信为叙事策略的长篇小说,是由主人公西丽写给上帝的书信以及和她妹妹之间的书信往来所组成。全书总共92封信件,其中70封信是西丽写出去的,剩下22封信是妹妹聂蒂写给姐姐西丽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很高的艺术水准,因此,自出版之日起便成了人们争相购读的畅销书。《紫色》出版以后的第二年,就一举获得美国书坛三大奖项——普利策奖、全国图书奖以及全美书评家协会奖,并于1985年被美国著名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改编成同名电影,获得奥斯卡奖提名,作品再度轰动一时。
小说的主人公西丽是一位天真、善良而又贫苦的黑人女孩,生活在20世纪初的美国社會里。当时,她的父亲被白人以私刑处死,其母亲再婚后因频繁生育而重病在身,而她在还不到14岁的年纪里,就被自己的继父多次强奸,并依次生下了一女一男两个小孩。因为她年幼就遭受到了继父的不断摧残和蹂躏,最终导致她丧失了生育能力,先前的一双儿女也被抢走,以后再也不能生育。因此,她被永远剥夺了做母亲的权力,从而也被剥夺了可能因母亲身份而早日自强的机会。不仅如此,她还被重病缠身的母亲责骂不休,周围的邻居也是对她不理不睬,态度冷漠。只有妹妹聂蒂,才是带给她快乐的唯一依靠和希望。可即使这样,苦命多难的西丽还是被她残暴冷酷的父亲卖给了一个有着四个孩子的脾气暴躁的丧妻男子阿尔伯特。阿尔伯特是因为考虑到他和孩子们的确需要一个能做家务、会干重活儿的女人来持家,全面照料他们的生活,而且他还可以免费得到西丽的陪嫁(一头牛)。然而,对于西丽来说,这无疑是才出虎穴,又入狼窝。她的黑人丈夫蛮横霸道、自私自利,不仅整天酗酒,对西丽也是拳脚相加,稍有不慎,便是一顿毒打。西丽不仅是他的衣食保姆,也是他的泄欲对象。在这种极度恐惧而又无助的氛围之下,小女孩无路可走,只能求助于上帝,并且开始给上帝写信。
小说的前半部分,主人公西丽给上帝一共写了55封书信。“亲爱的上帝,我十四岁了。我一直是个好姑娘。也许你能给我一点儿启示,让我知道自己出了什么事儿啦。”这是西丽在给上帝的第一封信中的话,通过这些简短笨拙的、稚气未脱的话语,我们不难看出西丽还是一个特别单纯善良、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种种不幸的遭遇,她显得十分茫然而不知所措,走投无路,她只有不停地傾诉、求助于那个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上帝。作品中的上帝不仅是一位信件接收者,也是西丽的唯一陪伴者和倾诉者,同时,上帝也是她内心深处唯一的救星,她确信上帝无所不能。在她的心目中,上帝不仅是一位男士,而且还是一位白人男性,并具有超乎一切的巨大威力,这无疑反映出了上帝在西丽头脑中的权利排位。在当时美国的现实社会环境中,黑人妇女一边忍受着黑人男性的欺压,同时又要遭受着白人世界的歧视。性别和种族的双重不平等是牢牢压迫在黑人妇女头上的两座大山,这迫使黑人妇女的生存状况岌岌可危,尤其可怜。西丽的父亲、继父和丈夫从来都没有把她当成一个人来看待,而仅仅只是视她为一个劳动工具、发泄工具甚至是男人无聊时的消遣工具。这个遭受命运无情打击,集众多苦难于一身的黑人女性,也在一直努力把自己看成是一棵树,一棵不会哭泣,不会流血,不懂喊叫,不懂反抗的树,没有自己的思想,更没有丝毫的自由和权利。“我能做到的只是不哭,我让自己像木头一样。我对自己说:茜莉,你是棵树”。伴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种种迷茫、绝望和苦闷交织在一起,让西莉感到特别的孤苦伶仃。久而久之,西丽在无形之中逐渐失去了自我,甘心情愿地接受了被他人奴役的事实,慢慢变得麻木不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浑浑噩噩,机械一般地苟活着。然而,对于她长久痛苦而冤屈的诉说,这位全知全能的上帝对于她悲切苦难的境遇如此冷漠无情,不闻不问,漠不关心,丝毫没有作出任何的反馈和回应,因此她的悲惨境遇也一直没有得到任何的改变和改善。对上帝一贯敬畏并顺从的西丽彻底失望彻底愤怒,决定不再给上帝写信,而是开始给妹妹聂蒂写信,向妹妹倾诉自己的种种感受,这也标志着她的世界观正在悄然发生着转变,她慢慢地把改变自己命运和前途的希望从外界转移到了自身,她的自我意识也在渐渐觉醒。然而,就连她和妹妹之间的信件往来,包括后期妹妹聂蒂给她的所有回信,却也被她的丈夫残忍地全部截留并隐藏起来,锁在了一个小木盒子里面。
小说转折点始于另外一位黑人女性——莎格,她美丽又性感,独立又自信。正是莎格,将处于长期苦难麻木、绝望迷茫之中的西丽唤醒,帮助她重新认识自我,从而彻底拯救了西丽。莎格和当时其他绝大多数的黑人女性都不一样,作为一位黑人女歌手,她不仅牢牢主宰着自己的命运,而且还能反过来支配黑人男性。西丽的丈夫将莎格奉为神明,对她俯首称臣,唯命是从,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和反对。莎格天生一副好嗓音,十分擅长演绎黑人布鲁斯音乐(蓝调音乐)。这种音乐是美国黑人原创的民间音乐,用来排遣当时的苦闷生活,寄托思乡之情。莎格身边的男人们不仅沉醉于她美妙的歌声,更是深深陶醉于她的个人魅力。她并不依附于任何黑人男性,完全依靠自己的歌声赚钱养家。莎格十分富有,不仅组建了自己的小乐队,而且还有能力帮助身边的黑人姐妹,西丽就是其中之一。当初莎格作为西丽丈夫的情人,因为身患重病,被带回到了西丽家里,并安排由西丽全权照顾她的饮食起居。让人特别惊讶的是,西丽非但没有伤心难过,怨恨愤怒,相反,却给予了莎格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料,尽力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莎格的面前。这种无私与善良感动了莎格,让病中的她感受到了西丽的温柔和美丽,同时也帮她看清了束缚在西丽身上的巨大无形的精神枷锁,她决定要唤醒西丽的自我意识,帮助西丽从这种无尽的苦难和不幸的生活之中摆脱出来。她曾创作一首《西丽小姐之歌》,并且公开在酒吧演唱。这样的做法,使西丽有生以来第一次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人的尊严和爱的温暖。莎格对于西丽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她对西丽的爱护、照顾和保护,让西丽觉得她就是自己想象之中的那个温暖的充满爱的力量而又无所不能的上帝形象。莎格引领着西丽慢慢认识自己,认识男人,认识上帝,并用无限的温情温暖着她,帮助她找回了被丈夫隐藏起来的妹妹的来信,带着她离开了自己的丈夫,最后帮助她独立自主,找回真实的自我,完成了西丽的华丽蜕变。她在莎格的循循善诱和鼓励启发之下,不断成长和觉醒,逐渐学会了面对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解放自我、提升自我。西丽这条崎岖坎坷的成长之路也正是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的妇女主义不断建立、发展、形成、完善的道路。莎格和西丽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这种坚忍不拔、不屈不挠、自立自强的爱的力量正是当时社会受到压迫的黑人妇女最需要的基督教精神。她们是千千万万个美国黑人女性的代表,用自己充满鲜血、泪水、汗水和欢笑的生活表达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符。
爱丽丝·沃克通过《紫色》讲述了一个逆来顺受、软弱善良,被奴役、被压榨的黑人小女孩历经磨难与痛楚,凭借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蜕变成长为一位自立自强、敢于担当的全新黑人女性的故事。这说明了黑人女性身份的独立和地位的解放,并不依赖于外界的任何事物和条件,完全取决于自我意识和反抗意识的觉醒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只有精神世界的彻底独立,才能在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彻底解放。妇女主义也正好契合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美)艾丽斯·沃克.紫色[M].陶洁译.上海:上海译林出版社,1998.
[2]张红敏.《紫色》中的上帝[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3]王冬梅.《紫色》象征意义的女性主义解读[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4(1).
[4]包丽丽.《紫颜色》中色彩象征体系的构建[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2).
责任编辑:杨国栋
关键词:《紫色》 妇女主义 独立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088-02
爱丽丝·沃克(Alice Walker),生于1944年,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文坛最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在美国黑人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她还是妇女主义(Womanism)的创始人。她的代表作品——《紫色》(The Color Purple) 于1982年结集出版,这是一部以书信为叙事策略的长篇小说,是由主人公西丽写给上帝的书信以及和她妹妹之间的书信往来所组成。全书总共92封信件,其中70封信是西丽写出去的,剩下22封信是妹妹聂蒂写给姐姐西丽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很高的艺术水准,因此,自出版之日起便成了人们争相购读的畅销书。《紫色》出版以后的第二年,就一举获得美国书坛三大奖项——普利策奖、全国图书奖以及全美书评家协会奖,并于1985年被美国著名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改编成同名电影,获得奥斯卡奖提名,作品再度轰动一时。
小说的主人公西丽是一位天真、善良而又贫苦的黑人女孩,生活在20世纪初的美国社會里。当时,她的父亲被白人以私刑处死,其母亲再婚后因频繁生育而重病在身,而她在还不到14岁的年纪里,就被自己的继父多次强奸,并依次生下了一女一男两个小孩。因为她年幼就遭受到了继父的不断摧残和蹂躏,最终导致她丧失了生育能力,先前的一双儿女也被抢走,以后再也不能生育。因此,她被永远剥夺了做母亲的权力,从而也被剥夺了可能因母亲身份而早日自强的机会。不仅如此,她还被重病缠身的母亲责骂不休,周围的邻居也是对她不理不睬,态度冷漠。只有妹妹聂蒂,才是带给她快乐的唯一依靠和希望。可即使这样,苦命多难的西丽还是被她残暴冷酷的父亲卖给了一个有着四个孩子的脾气暴躁的丧妻男子阿尔伯特。阿尔伯特是因为考虑到他和孩子们的确需要一个能做家务、会干重活儿的女人来持家,全面照料他们的生活,而且他还可以免费得到西丽的陪嫁(一头牛)。然而,对于西丽来说,这无疑是才出虎穴,又入狼窝。她的黑人丈夫蛮横霸道、自私自利,不仅整天酗酒,对西丽也是拳脚相加,稍有不慎,便是一顿毒打。西丽不仅是他的衣食保姆,也是他的泄欲对象。在这种极度恐惧而又无助的氛围之下,小女孩无路可走,只能求助于上帝,并且开始给上帝写信。
小说的前半部分,主人公西丽给上帝一共写了55封书信。“亲爱的上帝,我十四岁了。我一直是个好姑娘。也许你能给我一点儿启示,让我知道自己出了什么事儿啦。”这是西丽在给上帝的第一封信中的话,通过这些简短笨拙的、稚气未脱的话语,我们不难看出西丽还是一个特别单纯善良、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种种不幸的遭遇,她显得十分茫然而不知所措,走投无路,她只有不停地傾诉、求助于那个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上帝。作品中的上帝不仅是一位信件接收者,也是西丽的唯一陪伴者和倾诉者,同时,上帝也是她内心深处唯一的救星,她确信上帝无所不能。在她的心目中,上帝不仅是一位男士,而且还是一位白人男性,并具有超乎一切的巨大威力,这无疑反映出了上帝在西丽头脑中的权利排位。在当时美国的现实社会环境中,黑人妇女一边忍受着黑人男性的欺压,同时又要遭受着白人世界的歧视。性别和种族的双重不平等是牢牢压迫在黑人妇女头上的两座大山,这迫使黑人妇女的生存状况岌岌可危,尤其可怜。西丽的父亲、继父和丈夫从来都没有把她当成一个人来看待,而仅仅只是视她为一个劳动工具、发泄工具甚至是男人无聊时的消遣工具。这个遭受命运无情打击,集众多苦难于一身的黑人女性,也在一直努力把自己看成是一棵树,一棵不会哭泣,不会流血,不懂喊叫,不懂反抗的树,没有自己的思想,更没有丝毫的自由和权利。“我能做到的只是不哭,我让自己像木头一样。我对自己说:茜莉,你是棵树”。伴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种种迷茫、绝望和苦闷交织在一起,让西莉感到特别的孤苦伶仃。久而久之,西丽在无形之中逐渐失去了自我,甘心情愿地接受了被他人奴役的事实,慢慢变得麻木不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浑浑噩噩,机械一般地苟活着。然而,对于她长久痛苦而冤屈的诉说,这位全知全能的上帝对于她悲切苦难的境遇如此冷漠无情,不闻不问,漠不关心,丝毫没有作出任何的反馈和回应,因此她的悲惨境遇也一直没有得到任何的改变和改善。对上帝一贯敬畏并顺从的西丽彻底失望彻底愤怒,决定不再给上帝写信,而是开始给妹妹聂蒂写信,向妹妹倾诉自己的种种感受,这也标志着她的世界观正在悄然发生着转变,她慢慢地把改变自己命运和前途的希望从外界转移到了自身,她的自我意识也在渐渐觉醒。然而,就连她和妹妹之间的信件往来,包括后期妹妹聂蒂给她的所有回信,却也被她的丈夫残忍地全部截留并隐藏起来,锁在了一个小木盒子里面。
小说转折点始于另外一位黑人女性——莎格,她美丽又性感,独立又自信。正是莎格,将处于长期苦难麻木、绝望迷茫之中的西丽唤醒,帮助她重新认识自我,从而彻底拯救了西丽。莎格和当时其他绝大多数的黑人女性都不一样,作为一位黑人女歌手,她不仅牢牢主宰着自己的命运,而且还能反过来支配黑人男性。西丽的丈夫将莎格奉为神明,对她俯首称臣,唯命是从,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和反对。莎格天生一副好嗓音,十分擅长演绎黑人布鲁斯音乐(蓝调音乐)。这种音乐是美国黑人原创的民间音乐,用来排遣当时的苦闷生活,寄托思乡之情。莎格身边的男人们不仅沉醉于她美妙的歌声,更是深深陶醉于她的个人魅力。她并不依附于任何黑人男性,完全依靠自己的歌声赚钱养家。莎格十分富有,不仅组建了自己的小乐队,而且还有能力帮助身边的黑人姐妹,西丽就是其中之一。当初莎格作为西丽丈夫的情人,因为身患重病,被带回到了西丽家里,并安排由西丽全权照顾她的饮食起居。让人特别惊讶的是,西丽非但没有伤心难过,怨恨愤怒,相反,却给予了莎格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料,尽力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莎格的面前。这种无私与善良感动了莎格,让病中的她感受到了西丽的温柔和美丽,同时也帮她看清了束缚在西丽身上的巨大无形的精神枷锁,她决定要唤醒西丽的自我意识,帮助西丽从这种无尽的苦难和不幸的生活之中摆脱出来。她曾创作一首《西丽小姐之歌》,并且公开在酒吧演唱。这样的做法,使西丽有生以来第一次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人的尊严和爱的温暖。莎格对于西丽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她对西丽的爱护、照顾和保护,让西丽觉得她就是自己想象之中的那个温暖的充满爱的力量而又无所不能的上帝形象。莎格引领着西丽慢慢认识自己,认识男人,认识上帝,并用无限的温情温暖着她,帮助她找回了被丈夫隐藏起来的妹妹的来信,带着她离开了自己的丈夫,最后帮助她独立自主,找回真实的自我,完成了西丽的华丽蜕变。她在莎格的循循善诱和鼓励启发之下,不断成长和觉醒,逐渐学会了面对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解放自我、提升自我。西丽这条崎岖坎坷的成长之路也正是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的妇女主义不断建立、发展、形成、完善的道路。莎格和西丽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这种坚忍不拔、不屈不挠、自立自强的爱的力量正是当时社会受到压迫的黑人妇女最需要的基督教精神。她们是千千万万个美国黑人女性的代表,用自己充满鲜血、泪水、汗水和欢笑的生活表达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符。
爱丽丝·沃克通过《紫色》讲述了一个逆来顺受、软弱善良,被奴役、被压榨的黑人小女孩历经磨难与痛楚,凭借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蜕变成长为一位自立自强、敢于担当的全新黑人女性的故事。这说明了黑人女性身份的独立和地位的解放,并不依赖于外界的任何事物和条件,完全取决于自我意识和反抗意识的觉醒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只有精神世界的彻底独立,才能在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彻底解放。妇女主义也正好契合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美)艾丽斯·沃克.紫色[M].陶洁译.上海:上海译林出版社,1998.
[2]张红敏.《紫色》中的上帝[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3]王冬梅.《紫色》象征意义的女性主义解读[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4(1).
[4]包丽丽.《紫颜色》中色彩象征体系的构建[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2).
责任编辑:杨国栋